重估:大数据与人的生存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重估:大数据与人的生存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刁生富、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8-01
书籍编号:30432127
ISBN:9787121347184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54420
版次:1
所属分类:互联网+-大数据
版权信息
书名:重估:大数据与人的生存
作者:刁生富等
ISBN:9787121347184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前言
伴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移动终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全面集成和快速普及,数据呈现指数级爆发式增长态势并被广泛应用于各行业和各领域,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一场由大数据引发的革命,并由此快速步入大数据时代。在这个以数据为重要资源和资产的时代,拥有数据的规模、活性,以及收集、挖掘、运用数据的能力,将决定企业和政府的核心竞争力。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思维等固有“态势”被重刷,确立了新的发展方向:“数据强国”的建设方针被提出;“数字经济”的发展蓝图被规划;“数字政府”和“数字公民”建设被提上议事日程;“量化一切”的数据思维被确立;“数据治理”已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组成要素……大数据“洪流”已冲击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价值已然等同于甚至超越了土地、石油和黄金等资源。
大数据技术,和历史上所有的重大技术一样,是人类在通往解放的征程中“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然而,大数据技术也如同普罗米修斯盗得的圣火,一方面给人间带来温暖和光明,另一方面也有可能使自身被奴役甚至使人葬身火海。因此,如何理性看待与合理评价大数据对人生存和发展的影响,是当今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的一个重大问题。本书选取了一些大数据与人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方面,包括交往、刷屏、学习、阅读、教育、思维、心理、权利、隐私、遗产、素养、社会及解放等,从哲学、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角度,进行了初步研究,探讨了大数据对“人的实存已经赋予的和可能赋予的意义”、新产生的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的路径。
本书是典型的教学相长的产物,我的学生姚志颖、冯桂锋、赵亚萍、刘晓慧、王吟、李香玲、欧晓茵、何永锋等与我进行了线上线下广泛的讨论,并承担了部分内容初稿的写作,刁宏宇、徐瑞萍协助进行了统改定稿。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分享心得,共享进步,摸索出一些大数据和互联网时代师生共同学习和研究的新路径,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是人生一段十分珍贵和难忘的经历。在此,我深情地道一声:谢谢,我的学生们!同时,在本书写作过程中,参考了许多国内外相关文献;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资助了本书的出版,在此一并致以最真诚的感谢。对书中存在的不足,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刁生富
2018年1月18日
交往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和社会化的根本途径。在大数据时代,社交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中最平常而又最不平庸的普遍性活动平台,并逐步呈现微型化趋势,进一步创新和改变了社会交往的方式和内容。人们在利用社交网络开展交往活动的过程中,数据之下的“微交网”呈现鲜明的特点。通过大数据分析和预测技术对“微交网”的透视,可以进一步发现人与人在相互裸露状态下开展“微交网”的利弊。与现实物理空间中的社会交往不同的是,由于社交网络融合了许多技术因素、社会文化和心理因素,因而在“微交网”中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社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社交网络的交往活动和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行,这也促成了对“微交网”的社会问题实施对症下药的社会治理的内在需求和现实需要。
一、社交网络与“微交网”
人类作为社会性高级动物,个人只有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荀子在《荀子·王制篇》中谈道:“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梁启超先生也曾指出:“人所以不能不群者,以一身之所需求、所欲望,非独立所能给也,以一身之痛苦、所急难,非独立所能捍也。于是乎,必相引、相倚,然后可以自存。”在社交网络空间也一样,虽然社会交往的平台和空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离不开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个人与外部世界纵横交错的各种联系。
(一)交往之进化史
马克思是如此定义“交往”的:“交往是指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现实中的个人及共同体之间通过中介客体,在物质、精神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彼此联系、共同发展的各种实践活动及其所形成的普遍性的社会关系的统一。”即人类的交往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发展和进化的。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来看,社会交往的方式是不一样的。交往形态的演变原因,归根结底在于社会经济关系和经济结构的不同。在原始社会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低下,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人们的社会交往需要结合成氏族部落的集体形式,共同劳动,相互帮助,才能获得食物、战胜自然灾害和抵御外族侵杀。在这个远古时代,人们之间的交往是一种较单纯的、主要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相互关系,共同维护氏族和部落利益,维护自由和平等,在简单的社会交往中满足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在农业社会初级阶段,随着农具的大范围使用和家畜的大规模出现,人类正式从原始初级阶段的野蛮走向文明,国家开始出现。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小生产的基础上,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逐渐出现,人类的交往形态,表现为一种相对狭窄的、封闭的、以乡土为主要范畴的交往方式,但相对于原始社会,人类的社会交往范畴有了一定的扩展。进入工业社会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以及人类探索实践的不断进步,社会交往的关系和类型也在不断地拓展。工业革命以来,社会出现了跨区跨国的商品交换和海外贸易,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和沟通,进一步深化了人类社会交往方式和形态的变革,也更进一步加快了人类文明的进化历程。在人们的交往中,法律和道德对人们行为的制约和约束取代了原始部落和氏族的首领权威。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类进入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和新媒体时代。今天,人类的交往形态完全不同于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人类的交往范围实现了跨时空、跨地域、跨层次的飞越。随着人类实践能力的不断提升,社会交往也进一步扩展了其广度和深度,横向可与不同个体、不同群体、不同国家进行交流,纵向可扩展至外太空、外星球、深海的探索。英国学者安德鲁·查德威克(Andrew Chadwick)从技术特点和传播模式的角度,对互联网做出如下定义:“互联网是当地的、国家的、全球的信息传播技术以相对开放的标准和协议,以及较低的门槛形成的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多对一的网络。”从他的定义可以看出,互联网的发展,让人类真正实现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诗人愿景,让人类的交往变得更加便捷、即时和有效,同时也让人类的交往越来越微型化、生活化和魅力化。随着微博、微信等“微交往”的流行,人们从社会交往中获得资源的能力进一步延伸,“强关系是资源,弱关系是机会”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社会交往对现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