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谁将被革命?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新零售,谁将被革命?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吴晓波频道著
出版社:杭州蓝狮子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18-07-01
书籍编号:30430138
ISBN:9787505744394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93726
版次:
所属分类:互联网+-互联网思维
版权信息
书名:新零售,谁将被革命?
作者:吴晓波频道
ISBN:9787505744394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序 谁在发动革命,谁将被革命
吴晓波(著名财经作家)
人类物质文明进步的内在动力是什么呢?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进步的动力叫作自我实现。”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动物吃饱、喝足了躺在那儿一动不动;人吃饱、喝足了则要不停地折腾来进行自我实现。虽然我们对于新零售的概念存在不少争议,但也恰好说明了我们在不断进步、不断地自我实现。
经济学家说经济成长的动力是技术革命。从钻木取火、印刷术、蒸汽机、计算机,到如今的人工智能,这些技术让人类不断地进行自我进步和自我实现;国务院原总理温家宝同志说过,动力是获得信心,信心比黄金更重要;而我要说:推动进步的是恐惧。恐惧是一个很好的生产力,能够让我们改变现状。
一、为什么新零售是由互联网人提出来的?
对于新零售,人们从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领域、不同的角度,有着不同的看法,这就好比1000个人眼里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一样。下面,我将分别从互联网人、零售商、制造商的角度来介绍他们在新零售这场战争中扮演的是什么角色。
①从互联网人的角度:解放者
纵观大家对于新零售的讨论,我觉得有一个问题是我们对拥抱新零售产生争议的最大原因。这个问题是:为什么“新零售”这个名词不是由零售业的人提出来的,而是由互联网人提出来的?
记得20多年前,雅虎的杨致远第一次登上《商业周刊》封面,那时的中国刚刚开始有互联网。当我看到杨致远光着脚坐在沙发里的照片,首先映入我脑海里的一句话就是:“光着脚不怕穿鞋的。”在这场新零售的革命中,互联网人犹如当年的杨致远——没有什么东西是可以失去的。所以,互联网人在新零售这场战争中扮演的角色是:解放者。他们以解放者的姿态,“光着一双脚”跑进了新零售的战场,见鬼杀鬼、见佛杀佛。事实上,互联网人这样的姿态并不是今天才有的,而是已经延续了20年。
在互联网人的思维里,凡是没有上网的都是落后的,都是需要被拯救的。20年来,互联网人首先改变了人和信息的关系,推出了新闻门户、邮箱、QQ;其次改变了人和商品的关系,推出了淘宝、京东;十年前出现了O2O,改变了人和商品的关系;六年前出现了P2P,现在叫FinTech,改变了人和钱的关系。
互联网发展到今天,虚拟世界的成本已经变得越来越高。如今在淘宝、京东上,一个新增用户的成本是100元。从投资的角度来看,对一种和电商有关的产品进行估值时,要参考它有多少产生过购买行为的注册用户。只要有一个购买过的用户,这个人在投资者眼中就值150~200元。这样的成本是很高的。
所以,当线上流量逐渐开始枯竭时,马云就把战线拉到线下,到线下去抢流量。当然,作为互联网人的马云到线下抢流量所用的方式,肯定不是传统的百货、超市的方式,而是用新的方式。归纳起来,马云在线下抢流量所用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两个:
一是支付。阿里在过去的几年里,带给金融行业最大的冲击就是解决了支付入口。可以肯定地说,在中国支付战争这一仗已经彻底打完了。阿里带着“支付”所形成的力量跑到线下,和新零售有着天然的交集,因为我们买任何产品都需要完成支付行为。
二是新技术。最近这两年里涌现出了许多新技术。比如,大数据、刷脸技术、语音互动技术……所有的技术最容易寻找到的交互场景就是卖场。在金融领域里所形成的核武器——移动支付,加上正在迭代发展的种种适合新技术,成了互联网人手上的两把冲锋枪,他们因此在新零售战场上所向披靡、战无不胜。
基于以上原因,新零售的提出者不是零售业的人,而是互联网人。
②从零售商的角度:摇摆者
既然“新零售”的提出者不是零售业的人,那么,零售业的人在这场战争中扮演的是什么角色呢?
在现实中,我发现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很多零售业的人在说到新零售时,心里是摇摆的:一方面很感谢互联网人,另一方面又感到恐惧。
为什么零售业的人会感谢互联网人呢?这是因为无论是互联网人谈零售还是零售人谈零售,零售其实就是三样东西:人、货、场。
人、货、场在过去的很多年里一直处于弱势,上海有很多非常有名的商场现在都已经倒闭了。最近这几年还有谁敢去投资地面连锁店?我想大家都不敢轻易迈出这一步。但有一件事是值得关注的,那就是互联网人提出的想法能够提高用户的复购率、商品的品质和卖场的人气。比如,大数据、用户关系的重建、刷脸技术、移动支付能力,能够帮助我们改变卖场的核心能力,这些都是非常好的东西,是值得感谢的。
那为何零售业的人会感到恐惧呢?因为过去的20年里,全球互联网发展的经验是:互联网人用开放的姿态形成了绝对的垄断。比如,当互联“干掉”信息,改变人和信息的关系时,中国很多的报纸和杂志都不见了;电商火起来的时候,很多鸡毛小店都不见了;O2O起来的时候,中国很多的票务公司、服务公司都不见了。
这些事情不仅仅发生在中国。2016年,亚马逊在整个北美地区的电商销售比例达到35%;Facebook占到北美地区所有社交网络流量的87%。互联网天然具有的环境通吃优势,让零售业的人感到恐惧。
几乎所有的零售业从业者都在担心,在信息业、制造业、服务业、金融业所出现的事情,未来会不会出现在零售业?当年那些光着脚的解放者在今天看来,已经成为非常庞大的寡头。
截至2017年10月,在全球250多家市值10亿美金以上的独角兽企业里,美国有120多家。这里面有90%是和美国的五大公司(苹果、微软、Facebook、谷歌、亚马逊)有关。中国有98家独角兽企业,其中80%和BAT有关。正在成长的独角兽企业已经被这些寡头所垄断了。基于这个原因,零售业的人难免会恐惧:如果我们拥抱了新零售,两三年之后或许会出现一个巨人寡头来垄断我们自己。
③从制造商的角度:观望者
中国的制造商已经郁闷了好多年。制造商的春天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那时的中国处在短缺经济时代,制造商只要能够生产出合格的商品,有适当的价格,能够做好营销,就能赚钱。那是中国制造商的黄金时间。
度过黄金时间的中国制造商不再如此火爆。第一个让他们不开心的就是零售业。国美和苏宁的出现,把制造商和消费者中间彻底隔断掉了,统一了市场。第二个让制造商不开心的是淘宝、京东等电商的出现。电商不仅阻断了线下和线上的流量,还颠覆了定价能力、渠道能力。这时,制造商的利润开始变得像刀片一样薄。
二、新零售的转型是一场长期的战争
如今,新零售让我们变得很矛盾。一方面,新零售确实能够帮我们赚更多的钱,卖更多的货,这是值得高兴的事;另一方面,我们害怕在经历了这场变革之后,最后主导权不在自己手上。如果这样的话,市场规模即使再大,最重要的渠道和定价权却在别人手上,那么我们为何要拥抱新零售,为何要发动这场革命?还不如原地踏步走得稳健一些。
虽然新零售和人、货、场都有关系,但各家的心态却是不一样的。自2016年10月12号马云在云栖大会上提出新零售后,关于新零售的讨论已经超过了1年的时间。可是,迄今仍没有人找到新零售的终极模式。事实上,任何变化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比如,1998年,门户网站并没有成为我们获取信息的终极模式,后来有了QQ空间、微博、博客、微信。
新零售在不断地迭代,新零售的转型是一场长期的战争。对我们来说,这场战争刚刚开始,需要3~5年才能够有一个基本模型,10~15年才能定形。
如今,到处弥漫着讨论阿里和马云的声音,支持的、反对的都有。我认为,不管是阿里,还是马云,他们都是值得我们尊敬的。因为他们在不断地变革。仅仅在2016年里,马云在各种各样的卖场形态做试验,比如收购银泰,在大型的百货店里面尝试一种模型;再比如阿里投资了永辉的超级物种来进行试验,还做了盒马鲜生。
虽然马云做的这些都颇受争议,但事实上,他根本就不怕争议。当你还在讨论新零售时,马云已经被提了无数次。阿里的反应速度非常快,Amazon go出现仅两个月后,阿里的无人店就出现了。阿里还投资了肯德基进行刷脸支付。虽然这些新零售的试验至今还没有一个取得成功,但成功已然在路上了。
新零售的战争才刚刚开始,对于未来的赢家,我们谁也不知道。
三、新零售的突破口实验
当然,关于新零售的实验也不只是阿里一家在做。比如下图中的严选模式和小米+美好的店是互联网人做的;名创优品+果蔬好、言几又+诚品+MUJI、闪购+BOX是零售商做的;红领+尚品宅配、饭爷+猫王收音机、海尔洗衣机+智能音响则是制造商做的。每一家的做法都不一样。即便同样是做互联网,同样是希望通过流量来变现的,其做法也各有千秋。
以小米为例。小米近两年的表现可谓教科书式的案例。原因在于雷军敢于勇敢地突破自我。2011年乔布斯去世之后,雷军创立了小米手机。当小米手机最初出现在市场的时候,雷军给出的关键词是:专注、极致、口碑、粉丝经济。两年后,当小米手机卖到1000万台时,雷军提出要做生态型企业,通过手机把家里的净水器、空调、洗衣机、冰箱、电饭煲、插座等全部连接在一起。如果雷军仅靠专注、极致、口碑的话,是无法完成产品闭环的。消费者把手机买回去是希望手机的待机时间长一点、界内交互灵活一点、拍出来的照片漂亮一点,这和“专注、极致、口碑”没有任何关系,消费者要的是好产品。小米要做一家生态链企业,集中在生态链内部的是小米品质控制系统,它通过资本和底部生产端结合在一起,然后进行技术共享、用户共享、品质共享、渠道共享。
我认为,未来中国的产业升级,在需求端就是一件事:迎合大规模崛起的中产阶层。在需求端,认同品质感的人群开始出现;在供给端,无数年轻人开始创业。我们没有机会再去做类似新浪、阿里巴巴、京东、携程这样的企业。如今的我们只剩下一个机会:好好做一件衬衫,好好做一个杯子,好好做一个旅行社。回到细小的门类中,以工匠的精神扎根下去,以工匠的精神做到全国前三,这样就成功了。小米扶持的很多公司都是这样的做法。
再比如名创优品。名创优品的有些做法和网易严选有些类似,都是沿海地区外贸公司的能力释放。与网易严选不一样的是,名创优品不是靠线上流量变现,而是在做一个有着优质制造能力的集采模型。通俗地说,就是去掉制造工厂的所有中间环节,打造一个终端店。工厂只需专注于制作高品质商品,名创优品负责销售。这是制造业的模型。
除了制造业模型,一些品牌把线下空间变成一种体验性的空间模型,然后把各种各样商品进行混搭。在混搭的商品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商品:书。对于书店,我是非常有发言权的。我曾在西湖边的百货大楼开过书店。当时,百货大楼的董事长给了我200平方米的地方,而且是免租金的。我对团队说,如果房租都免了我们仍然做不好,那就是傻瓜了。不幸的是,真的被我言中了,我失败了,亏了200万。但如今,我看到,通过混搭,一个不太景气的图书行业变得性感起来。比如,前两天,我在做节目时,认识了一位在上海做服装公司的女士,她认为要打造品质生活,书是最好的介质,于是她把书店开进了服装店里。还有大的购物中心和购物空间出现的散购模型,或集市模型。杭州有一个ADM展,就是通过散购的大型市集的模型。
如今,不管是制造业还是零售业都在进行变革。比如,很多人在做的智能冰箱,他们的路径是硬件、软件。两年前,我去海尔,海尔电冰箱的生产部门告诉我,张瑞敏给他们提了两个要求:一是冰箱能没有压缩机;二是冰箱不能仅仅是放些鱼、鸡蛋之类。如果海尔的这两个问题实现了,将是对冰箱的一次彻底革命。
或许,你会发现,中国制造业、金融业、服务业的变革最后都聚焦到新零售上。
既然有如此多的人都在奔向新零售,那么哪家能够最终统领天下呢?在新零售这一战役中,互联网人是否会重新上演20年来的伟大成就,以开放的姿态形成绝对的垄断?我们谁也不知道。但我认为,互联网人获得成功的概率超过50%。这50%并不是说互联网人会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量的50%,而是说他们会获得所有生意50%的净利润。这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情。如果按照马云说的“未来没有网商”的话,那么未来也就没有所谓的电商和地面零售商了。阿里在做的卖场创新模式的试验,其本质就是把线上线下打穿了。
新零售的战役打到现在,孰是孰非,孰输孰赢,没有答案。
四、零售的“人”、“货”、“场”发生了变化
零售行业为何突然备受关注?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个行业在人、货、场上都发生了变化。
①“人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