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新的每一天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创造新的每一天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孙常福著
出版社:敦煌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6-01
书籍编号:30423336
ISBN:9787546813448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52975
版次:1
所属分类:成功励志-成功哲学
版权信息
书名:创造新的每一天
作者:孙常福
ISBN:9787546813448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前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要提供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
李克强总理在答记者问时说:“我们国家全民的阅读量能够逐年增加,这也是我们社会进步、文明程度提高的十分重要的标志。而且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它与工作方式相结合,不仅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而且会增强社会的道德力量。人们不仅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增加,而且希望有更丰富的精神生活。”
因此,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全民阅读问题。既然是全民阅读,就要满足全民阅读兴趣,要是阅读盛宴,是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充分享用的大餐。那么选择阅读大众化故事,就是全民盛宴最好美味。
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比较侧重于事件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讲述,十分具有阅读性和娱乐性,更具有深入浅出的启发性,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最佳读物。
故事其实就是我们对自身历史的一种记忆行为,人们通过多种故事形式,记忆和传播着一定社会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饱含丰富寓意,潜移默化地引导着社会道德和性格的形成,具有特殊的作用。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也有灿烂的文化艺术,更有智慧非凡的人民群众。自古以来,就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美好故事,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浓缩了中国大众做人做事的智慧。这些美好故事,是我们民族的基因,曾经哺育着我们一代代中华儿女茁壮成长,使我们五千年文明绵延不绝,使我们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如今,我们国家正处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升级转型时期,面对世界各国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如何加强思考,吸取精华,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和美好故事呢?
特别是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及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持续推进,我们广大人民群众在与世界各国跨文化交流中如何塑造形象、传递信息、表达价值,寻求共识与自我意识、语言学习与文化自信等,用世界各国人民能够理解的方式说出我们中国人的特征,那么,中国故事就是最佳的表达方式。
因此,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30周年时,习近平总书记曾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要用海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同时,我们要展望世界,理解世界,与各国人民增进交往,通过阅读各国故事,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也是最佳的理解交流方式。为此,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中外的经典故事,特别编撰了本套丛书。每册故事内容相辅相成,优化配套组合,自成体系,又相互补充,组成了中国好故事的完美体系,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可读性和启迪性。
这些中外最具有智慧性的美好故事,短小精悍,意蕴隽永,充满了睿智的哲理,最容易使广大读者阅读,也最能打动心灵。一粒沙子蕴含一个世界,一滴露珠足以反映太阳光辉,一则小故事饱含世间大道理,这就是每一篇故事的魅力。从这些最感动心灵的小故事里,广大读者可以吸取心灵智慧之光,并碰出生命的火花,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凡为神奇,从而获得伟大的精神感召,融入进永不停止的人生追求。
黄帝十岁建房屋
据说黄帝姓姬,名叫轩辕,史载其“弱而能言”,是说他刚生下来不久就会说话了。当他长到五六岁的时候,便懂得了许多道理,且能辨别是非。
在轩辕10岁这年,春暖花开的一天,轩辕像往常一样,爬到树上掏鸟蛋吃。但这次他突然发现,树上的鸟窝特别大,且在朝南的方向有个小口,手可伸进去。
当轩辕伸手去取鸟蛋的时候,第一次觉得鸟蛋下面软绵绵的、热乎乎的,让人感觉特别舒服。这使他产生了一种幻觉:似乎鸟窝一下子大了许多,而自己正在里面睡觉,特别舒服,特别惬意。
这时,一阵微风吹来,吹跑了轩辕的幻觉,但他对鸟窝却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连鸟蛋也没拿,便一点一点地解剖起鸟窝来。
轩辕边拆边看,鸟窝最上层是一些很小很小的土块,被雨水一淋,粘在了一起,平平的;土块下面是一些小树叶和干草,和上面的泥土粘在了一起,雨水渗不透;再下层是一些细松枝,拿掉细松枝,是一些稍粗些的松树枝,树枝下面是个空间,四周用很细的棍棒垒成。
轩辕将鸟蛋拿出来,再往下一看,那软绵绵、热乎乎的,是鸟的羽毛和一些细软的干草。正在此时,两只像乌鸦一样大的鸟儿飞来了,落到离他较近的树上又蹦又叫,像在怒骂他毁了自己的窝。轩辕未待解剖完毕,便大有所悟,高兴得一下子从树上跳了下来,跑去告诉大家:“我们也有窝了。”
人们听了轩辕的叙述,都为他的重大发现而高兴。然后由他指挥,用粗树枝做墙,用树干做顶,像鸟一样地搭起窝来,后又逐步改进,就出现了现在的房子。
据史载,由于他遇事动脑,勤于钻研,到15岁时,已经无所不通了。轩辕长大后,把周围的人组织起来,自成一个部落,大家推他为首领。又因那时人们都以“帝”为万物主宰,金、木、水、火、土为万物之本,称作“大德”,轩辕所在部落的人崇尚土德,而土为黄色,故称轩辕为黄帝。
黄帝当了首领后,又教大家驯养家畜,种植五谷,逐步改变了游猎生活,在黄河流域定居下来。
后来,黄帝战败南方炎帝部落,合二为一,让炎帝作副首领,一起治理部落,为民兴利,功绩卓著,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故我们今天称他们为“炎黄”,自称为“炎黄子孙”。
指南针的发明
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的前身叫做“司南”,大约出现在战国时期,它是用天然磁石磨制而成的,样子像一把汤勺,勺子的底部很光滑,放在一个平滑的青铜底盘上并保持平衡,只要轻轻拨动,勺子就能旋转起来。
当它静止的时候,勺柄就会指向南方,因此古人称它为“司南”。劳动人民在生产过程中,发现了磁石能吸引铁的性质,并发现司南的勺柄始终指向南方。
到了11世纪,人们发现把普通钢片磁化后能生产出人造磁铁,还把指明方向的指针做成鱼的形状。于是,更先进的指南针出现了,那就是指南鱼,这也使指南针的准确性得到提高。
因为有了人工磁化,指南鱼便可以大量生产,同时也被广泛应用于航海事业。但是当船航行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时,指南鱼的准确性会大大降低。
在长期的实际应用中,指南针不断得到改进,它的结构也越来越完善,最后产生了现代指南针。用于指明方向的是一根细针,无论怎么晃动,针的一端始终指向南,一端指向北,不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准确度更高,而且体积也更小巧,便于携带。
后来,指南针传到了阿拉伯国家和欧洲,被人们广泛用于航海中,避免了在茫茫大海中失去航向。指南针为航海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帮助人类征服了大海。指南针的出现加强了各国之间的往来,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
劳动人民在生产过程中不断思考,发明了指南针,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也要多思考,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信鸽军用的曲端
早在汉朝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开始饲养家鸽。当时,人们饲养鸽子只不过是为了食肉,后来发现鸽子有一种非常奇特的远翔归巢的能力,因此到了唐朝,就有人开始训练家鸽传递书信,由此出现了信鸽。
南宋时期,有一位将军名叫张浚。有一次,张将军去视察曲端率领的军队,可是,到了军队驻地却不见曲端的一兵一卒。将军好生奇怪,对身边的曲端说:“你的部下在哪里呀?”
曲端笑了笑说:“随叫随到!”于是,他取出一张部队编制表递给将军,继续说:“你要视察哪一支部队,请点明!”
将军将信将疑,点了其中的一部,要求到屋外查视。曲端便打开一只鸽笼,让笼中的鸽子飞出去,不一会儿,张浚将军所点的那支部队,果然出现在他面前。将军十分惊异,又对曲端说:“我要点视全体军队!”
曲端马上打开其余五只鸽笼,五只鸽子全都飞了出去,一会儿,所有军队全部集合在院子里了。曲端告诉将军,用信鸽为军队通讯联络,比用人马传递消息,更快更安全。曲端是我国将信鸽最早用于军事的人。
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
魏伯阳是我国东汉时期的化学家。但是,他的生平在正史中毫无记载。葛洪的《神仙传》记载到:
魏伯阳出身高贵,而性好道术,不肯仕宦,闲居养性,时人莫知其所从来。
那是在五代时期,彭晓在《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的序言中曾介绍过魏伯阳是东汉会稽上虞人,不知师承何处。他“博赡文词,通诸纬候”,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密示青州徐从事、徐乃隐名而注之。至后汉孝桓帝时,公复传授与同郡淳于叔通,遂于行世”。这说明魏伯阳是生活于东汉桓帝前后的人物,他的弟子有徐从事,淳于叔通。
我国古代的炼丹术,实际上就是化学研究的开始。公元前4世纪,邹衍首创“黄白之术”,那时的炼丹方士,已开始炼“不死之药”。
西汉淮南王刘安和汉武帝都曾广求方士以炼丹,到了魏晋南北朝更是盛行炼丹之风。魏伯阳的著作《周易参同契》,则是世界上最早的炼丹学专著。
《周易参同契》全书约6000多字,以韵文形式写成,是一部以阴阳学说为指导的炼丹技术专书。书中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提出了炼丹的理论,特别是通过实验得出物质变化遵循的客观规律。书中记述了水银和铅的炼制方法,如“胡粉投火中,色坏还成铅”的记载。也提到金的性质和有关铅、汞的某些化学反应。
书中记载了水银容易蒸发,也容易与硫磺化合成硫化汞。从这部著作中,还可以了解到当时人们炼丹的设备和工具,书中第一次出现了“丹鼎歌”。丹鼎是炼丹用的鼎炉,它是升华过程中重要的工具。这些重要的记载和成就,远远超过了当时世界各国。
由于古代炼丹是为了炼制长生不老药,故此也难免蒙上了神秘的色彩。事实上,炼丹术并不能达到使人长生的目的,但客观上却导致了制药化学的开端,提高了化学药物的应用范围,促进了制药化学的发展。
中国的炼丹术很早就西传波斯、阿拉伯及整个欧洲,为世界制药化学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群猴嬉戏引出的发明
纸的发明者蔡伦有个徒弟叫孔丹,他经常看到猴群撕下粗大枯藤上的皮,将它扔进水中漂在水面上,猴子们便坐在藤皮上漂水嬉戏。久而久之,积存于溪畔的藤皮开始腐烂。
有一天,孔丹偶然发现那些腐烂的藤皮留下的纤维却洁白而坚韧。他想,这不正是造纸的好材料吗?这一偶然发现,使他最终发明了宣纸。
宣纸主要是在中国安徽宣城、泾县——特别是泾县乌溪、水岭一带出产的一种高级纸。宣纸常用于写字作画。它以质地绵软坚韧、不易撕裂、不易被虫蛀,适于长期存放而著称。
“纸寿千年”,吸墨均匀有“渗化”现象,可使字画黑浓处乌黑发亮、墨淡处层次分明。它和浙江湖笔、安徽徽墨、广东端砚被书画家视为(狭义的)“文房四宝”。宣纸又分单宣、罗纹宣、夹宣等20多种,以及加工复制的虎皮宣、珊瑚宣、玉版宣等多种彩色宣纸。
据说,宣纸的制作工艺和制取纤维材料并不神秘,神奇的是只有当地的水才适于造这种纸。近代随着造纸工业的发展和化学工艺的进步,不同品种的纸都可异地生产。
发展四元术的朱世杰
朱世杰是我国元代著名的数学家。相传,我国在两汉的时期就能够解一次方程了,古时候称为“方程术”。到了宋元时期又出现了具有世界意义的成就天元术。那么,当未知数不止一个的时候,如何列出高次联立方程组求解呢?
有这样一道古代数学题:
直田积八百六十四步,只云长阔共六十步,问阔及长各几步?答曰:阔二十四步,长三十六步。
这就是说,长方形田地的面积等于八六四平方步,长与宽的和是六十步,长与宽各多少步?
此题列成方程式即是:xy=864,x+y=60,其中x、y分别表示田的长和宽,这是一个二元二次方程组问题,此题选自我国南宋数学家杨辉所著《田亩比类乘除算法》一书。
这说明,我国宋代数学家就已结合生产实践对多元高次方程组有了研究。那么,有没有三元三次方程组,四元四次方程组呢?当然有。早在宋、元时期,我国数学家就圆满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元代数学家朱世杰,在与他同时代的数学家秦九韶、李治所创立的一元高次方程的数值解法和天元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四元术”,创造了用消元法解二、三、四元高次方程组的方法。
朱世杰这一重大发明,都记录在他的杰作《四元玉鉴》一书中。所谓四元术,就是用天元(x)、地元(y)、人元(z)、物元(u)等四元表示四元高次方程组。
朱世杰不仅提出了多元高次联立方程组的算筹摆置记述方法,而且把《九章算术》等书中四元一次联立方程解法推广到四元高次联立方程组。
四元术用四元消法解题,把四元四式消去一元变成三元三式,再消去一元变成二元二式,再消去一元,就得到一个只含一元的天元开方式,然后用增乘开方法求正根。这和现代解方程组的方法基本一致。
在西方,在16世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