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一颗勇敢的心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要有一颗勇敢的心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张恩台著
出版社:敦煌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12-01
书籍编号:30423305
ISBN:9787546812182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56127
版次:1
所属分类:成功励志-成功哲学
版权信息
书名:要有一颗勇敢的心
作者:张恩台
ISBN:9787546812182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前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要提供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
李克强总理在答记者问时说:“我们国家全民的阅读量能够逐年增加,这也是我们社会进步、文明程度提高的十分重要的标志。而且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它与工作方式相结合,不仅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而且会增强社会的道德力量。人们不仅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增加,而且希望有更丰富的精神生活。”
因此,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全民阅读问题。既然是全民阅读,就要满足全民阅读兴趣,要是阅读盛宴,是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充分享用的大餐。那么选择阅读大众化故事,就是全民盛宴最好美味。
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比较侧重于事件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讲述,十分具有阅读性和娱乐性,更具有深入浅出的启发性,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最佳读物。
故事其实就是我们对自身历史的一种记忆行为,人们通过多种故事形式,记忆和传播着一定社会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饱含丰富寓意,潜移默化地引导着社会道德和性格的形成,具有特殊的作用。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也有灿烂的文化艺术,更有智慧非凡的人民群众。自古以来,就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美好故事,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浓缩了中国大众做人做事的智慧。这些美好故事,是我们民族的基因,曾经哺育着我们一代代中华儿女茁壮成长,使我们五千年文明绵延不绝,使我们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如今,我们国家正处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升级转型时期,面对世界各国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如何加强思考,吸取精华,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和美好故事呢?
特别是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及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持续推进,我们广大人民群众在与世界各国跨文化交流中如何塑造形象、传递信息、表达价值,寻求共识与自我意识、语言学习与文化自信等,用世界各国人民能够理解的方式说出我们中国人的特征,那么,中国故事就是最佳的表达方式。
因此,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30周年时,习近平总书记曾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要用海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同时,我们要展望世界,理解世界,与各国人民增进交往,通过阅读各国故事,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也是最佳的理解交流方式。为此,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中外的经典故事,特别编撰了本套丛书。每册故事内容相辅相成,优化配套组合,自成体系,又相互补充,组成了中国好故事的完美体系,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可读性和启迪性。
这些中外最具有智慧性的美好故事,短小精悍,意蕴隽永,充满了睿智的哲理,最容易使广大读者阅读,也最能打动心灵。一粒沙子蕴含一个世界,一滴露珠足以反映太阳光辉,一则小故事饱含世间大道理,这就是每一篇故事的魅力。从这些最感动心灵的小故事里,广大读者可以吸取心灵智慧之光,并碰出生命的火花,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凡为神奇,从而获得伟大的精神感召,融入进永不停止的人生追求。
汪踦——舍身救国的大英雄
汪踦,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个儿童,在参加抗击齐国的战斗中牺牲,鲁国破格以成年礼埋葬他。《左传·哀公十一年》及《礼记·檀弓下》都有他的事迹记载,后以“汪踦卫国”作为儿童救国的典型事例进行宣传。
那是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齐国和鲁国是邻国,齐国是大国、强国,鲁国是弱国,齐国经常攻打和侵略鲁国。
有一年,鲁国抵不住齐国的进攻,鲁军很快败下阵来。鲁国有个人叫公为,他十分担心国家安危。公为身边有个十来岁的小书童,名叫汪踦。别看他年纪不大,却很有心计。
这一天,公为不住地叹气。汪踦就问:“主人,你是不是为鲁军战败的事伤心呢?”
公为说:“哎,齐国经常挑起战争,鲁国人真感到羞愧呀!”
国难当头,哪个人不担心国家的安危呢?汪踦心里也像火烧一样难受,他便说:“主人,如此在屋里叹息,倒不如驾车出城看看战场上的形势,说不定还能为我军助助威呢!”
公为一想也对,就立即备好车,穿过空空无人的街道冲向城外。他们驾车刚出城,就看见一片滚滚烟尘迎面扑来。接着,就看见鲁国士兵有的丢了盔甲,有的没了武器,有的血流满面,有的拐着双腿,拼命地后退。
汪踦看着鲁军失败的惨相,一腔热血早就沸腾了。他用企求的目光看着主人,公为看透了汪踦想要杀敌的心思,摇摇头说:“孩子,你年龄还小,快些回城吧!”
“您呢?”
“我?我要到战场上去杀敌!”公为说。
汪踦噌地跳上一辆败兵丢失的战车,大喊道:“我也要上战场杀敌!国家要灭亡了,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
公为看着紧紧握住小拳头的汪踦,受到极大鼓舞,也跳上战车。公为随手拿起车上的一条长枪,说:“为了保卫我们国家,我们要和敌人决一死战!”
驭手挣扎着站起身来,一抖缰绳,战车就转过了头,迎着巨浪般涌来的败兵,他们向前冲去,还高喊着:“冲呀!杀呀!不打败敌人决不回头!”
败逃的鲁国将士,看见车上一个昂首挺胸、视死如归的成年人挥动着长枪,一个十来岁孩子高举着大刀冲回敌阵,大家都被震撼了。一个士兵禁不住高喊道:“弟兄们,杀回去呀!”
几十名士兵都返回身来,随着汪踦的战车,又杀了回去。乘胜追击的齐兵,没有想到鲁军返身又杀回来了,便慌忙迎战。战场上杀声震天,鲁军越战越勇,齐军渐渐不支。最后,齐军全线崩溃,败阵而逃。鲁军取得了胜利。
在欢庆胜利时,将士们才想起带头反攻并鼓舞他们反败为胜的小英雄。他们终于找到了汪踦,但见他握着一把带血的战刀已经死了。英雄少年汪踦的事迹迅速传遍鲁国,鲁国人民要用最隆重的厚礼安葬他。但是,根据当时礼法,对小孩子是不能举行隆重葬礼的。怎么办呢?最后,大家去向大学问家孔子请教。
孔子严肃地说:“如果一个小孩子,能像大人一样冲锋陷阵,杀敌立功,做了大人要做的事,那么,为什么就不能像对大人一样对待我们的小英雄呢?”
于是,鲁国人民破除旧俗,为小英雄汪踦举行了隆重葬礼。
孙叔敖——大战双头蛇的英雄
孙叔敖(约公元前630—公元前593),名敖,字孙叔,华夏族,楚国期思县潘乡人。以大战双头蛇,为民除害而称著列国。他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政治家,楚国一代名相孙叔敖。
孙叔敖出身名门。他的父亲蔫贾,字伯嬴,原是楚庄王司马。后来,楚庄王相国子越发动叛乱,蔫贾被杀。蒍贾的妻子为躲避祸乱,带着子蔫敖隐居在梦泽,每天以耕作度日。
蔫敖自幼天资过人。他四岁的时候就已经知晓史书,随母避难梦泽时,年仅六岁。母亲为防泄露身世,为蔫敖改名为孙叔敖,让他在家中闭门读书,自己去耕织。这一日,母亲下田耕种还未回来。孙叔敖见母亲久未回来,便拿了把锄头,准备下地帮帮母亲。当他路过一个小山包时,见一群孩子正在捉蟋蟀,孙叔敖觉得有趣,把锄头放在地上,也捉起蟋蟀来。
忽然,他发现一块石头缝中,有一条锄把粗的双头蛇,吓得他惊呼一声:“双头蛇!”撒腿就跑,其他孩子一听,也吓得四处奔逃。
原来这是一条双头蛇,是一种不祥之物。按当地迷信说法,谁看到了双头蛇,谁就非死不可。对这一点,孙叔敖也很清楚。可是他跑出一段路之后,又停了下来,心想:“自己已经看到双头蛇,定死无疑了;若留此蛇,再让其他人看见,不是还要死么?不如在自己临死前将双头蛇打死,以免今后再害他人。”想到这里,他顿时觉得浑身是劲,拿着锄头便往回走,去战双头蛇。
其他孩子见他又往回走,一齐大声喊道:“快回来,千万不要回去!”孙叔敖不听,照样往前走。其中一个大点的孩子又喊道:
“那是条双头蛇,不要看见它,看见就没命了,快回来吧!”
孙叔敖大声回答说:“我已经看到了,反正也是死,我就是要在死前把它打死,决不能再让他人看见它!”
众孩子听后,深受感动,其中有个大些的孩子说:“走,我们去帮他一把吧!”
孙叔敖见其他孩子要来帮他,大声阻止说:“千万不要过来,快退回去吧!”
孙叔敖来到石缝跟前,见双头蛇正伸着血红的舌头,瞪大眼睛,似乎在向他示威。孙叔敖不由得心生怒火,举起锄头,照着石缝狠狠地砸了下去。那双头蛇似乎毫无惧意,嗖的一声蹿出石缝,张着大口,猛向孙叔敖扑来。孙叔敖也不怠慢,也不躲闪,举起锄头,照准蛇头迎面砸去。那蛇见锄头迎面砸来,魔气霎时荡然无存,急向一旁躲闪,然而还是慢了一步,其中一只头被砸中了,脑浆飞溅,鲜血横流,痛得它拖着那个被砸碎了的脑袋,嗞溜一声钻入了乱草丛中。
孙叔敖初战得胜,立刻在草丛中仔细寻找。终于找到了,那蛇正在一棵大叶草下呼呼地喘气,孙叔敖举起锄头向蛇打去,却一不留心,竟被脚下一块大石头绊倒了。那蛇见时机已到,呼的一声又向孙叔敖扑来。千钧一发之际,孙叔敖腾地一个箭步跳出三尺多远。顺手拣起一块大石头,猛地向蛇砸去,那蛇还没辨清孙叔敖的所在方向,另一只头也被砸成了肉酱。
孙叔敖挖了个坑,把双头蛇埋了起来。当他做完这一切后,才想到:自己看到了双头蛇,不久就要死了。他不由得伤心又害怕起来,他哭着跑回了家。
当孙叔敖把打死双头蛇的事告诉母亲后,母亲并没有惊慌,反而高兴地安慰他说:“孩子,恶有恶报,善有善报,虽然你看到了双头蛇,但你生怕它再害人,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把它杀死,为民众除掉了一大祸患。你的行为,必然会得到上天的保佑。你不但不会死,说不定还会因祸得福呢!”
孙叔敖果然没有死去,他大战双头蛇的事迹也从此传开了。
孙叔敖长大后,文韬武略。此时,杀父仇人子越已经被杀死,叛乱也已平定了。孙叔敖以其才能,由楚相虞丘所荐,被楚庄王召入朝中任职。不久,又晋封为相国。孙叔敖为相后,爱民如子深受民众欢迎,终成一代贤相。
目夷——为国除害的小英雄
目夷,生卒年不详,子姓,名目夷,字子鱼,因担任司马,故称司马子鱼,春秋时期宋国宗室、大臣。目夷是宋桓公庶长子,宋襄公异母兄,墨子的祖先,为鱼姓始祖。
春秋时期,宋国的君主闵公被他的大将南宫长万刺死了。闵公的儿子桓公即位后,要办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要捉拿南宫长万,为父报仇,为国除害。
南宫长万原来是宋国的一员猛将,威名远扬。他因为作战有功,就骄傲自大,谁都不放在眼里。一天,闵公跟他开了个玩笑,他竟乘着酒兴,一戟将闵公刺死,然后逃到了陈国。
桓公召集大臣商量,决定派使者到陈国去,要求陈宣公将南官长万交还宋国治罪。
大家觉得这是唯一可行的办法。可是偏偏有个孩子在桓公身后笑了起来,说:“南宫回不来了!”
大臣们都认识这是桓公的公子年方五岁的目夷,大家以为他随便说着玩的,并不在意。但是桓公知道他这话不是随便说的,便把他抱在膝上,非常认真地问:“你怎么知道他回不来呢?”
目夷说:“像南宫长万这样的勇将,哪个国家不想得到?宋国既然抛弃了他,陈国必定会收留,怎么肯轻易放他回来呢?”
桓公和大臣们立刻醒悟过来,但一时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
目夷继续说:“陈国对宋国并不友好,只派使者空手去一趟,当然不会理睬。孩儿听说陈宣公非常贪心,只要带去珍宝,向他行贿,自然成功。”
大臣们无不信服,都暗暗称奇。桓公立刻命使者带了珍宝,前往陈国。
果然不出目夷所料,陈宣公收下宝物后,便答应派人解押南宫长万回宋国。
第二天,陈宣公假装跟南官长万结拜兄弟,用酒将他灌醉,然后捆绑结实,派力士连夜将他装车押回。南官长万被处死后,国人都拍手称快,赞扬公子目夷为宋国除了一大祸害。
苏武——一心归国的英雄
苏武(前140—前60),字子卿,我国西汉大臣。他在天汉元年奉命以中郎将身份持节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但他都不屈从。匈奴后将苏武流放到北海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至始元六年,他才抓住机会回到了汉王朝。苏武去世后,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以彰显其气概。
那是公元前100年,匈奴政权新单于即位,尊大汉为丈人,汉武帝为了表示友好,就派遣苏武率领一百多人,带了许多财物出使匈奴。不料,就在苏武完成出使任务准备返回时,匈奴发生了内乱,苏武一行被扣留了下来,并被要求背叛汉朝和臣服单于。
最初,单于派卫律向苏武游说,许以高官厚禄,苏武毅然拒绝了。匈奴见劝说没有用,就决定用酷刑。当时正值严冬,天上下着鹅毛大雪。单于命人把苏武关进一个露天大地穴,断绝提供食品和水,希望这样可以改变苏武的信念。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苏武在地窖里受尽折磨。又过了好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