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美丽天使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谁是美丽天使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张恩台著
出版社:敦煌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7-01
书籍编号:30423302
ISBN:9787546812137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57108
版次:1
所属分类:成功励志-成功哲学
版权信息
书名:谁是美丽天使
作者:张恩台
ISBN:9787546812137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前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要提供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
李克强总理在答记者问时说:“我们国家全民的阅读量能够逐年增加,这也是我们社会进步、文明程度提高的十分重要的标志。而且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它与工作方式相结合,不仅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而且会增强社会的道德力量。人们不仅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增加,而且希望有更丰富的精神生活。”
因此,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全民阅读问题。既然是全民阅读,就要满足全民阅读兴趣,要是阅读盛宴,是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充分享用的大餐。那么选择阅读大众化故事,就是全民盛宴最好美味。
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比较侧重于事件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讲述,十分具有阅读性和娱乐性,更具有深入浅出的启发性,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最佳读物。
故事其实就是我们对自身历史的一种记忆行为,人们通过多种故事形式,记忆和传播着一定社会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饱含丰富寓意,潜移默化地引导着社会道德和性格的形成,具有特殊的作用。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也有灿烂的文化艺术,更有智慧非凡的人民群众。自古以来,就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美好故事,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浓缩了中国大众做人做事的智慧。这些美好故事,是我们民族的基因,曾经哺育着我们一代代中华儿女茁壮成长,使我们五千年文明绵延不绝,使我们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如今,我们国家正处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升级转型时期,面对世界各国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如何加强思考,吸取精华,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和美好故事呢?
特别是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及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持续推进,我们广大人民群众在与世界各国跨文化交流中如何塑造形象、传递信息、表达价值,寻求共识与自我意识、语言学习与文化自信等,用世界各国人民能够理解的方式说出我们中国人的特征,那么,中国故事就是最佳的表达方式。
因此,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30周年时,习近平总书记曾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要用海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同时,我们要展望世界,理解世界,与各国人民增进交往,通过阅读各国故事,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也是最佳的理解交流方式。为此,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中外的经典故事,特别编撰了本套丛书。每册故事内容相辅相成,优化配套组合,自成体系,又相互补充,组成了中国好故事的完美体系,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可读性和启迪性。
这些中外最具有智慧性的美好故事,短小精悍,意蕴隽永,充满了睿智的哲理,最容易使广大读者阅读,也最能打动心灵。一粒沙子蕴含一个世界,一滴露珠足以反映太阳光辉,一则小故事饱含世间大道理,这就是每一篇故事的魅力。从这些最感动心灵的小故事里,广大读者可以吸取心灵智慧之光,并碰出生命的火花,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凡为神奇,从而获得伟大的精神感召,融入进永不停止的人生追求。
蔡文姬——少通音律的才女
蔡琰,字文姬,生卒年不详。东汉陈留圉人。初嫁于卫仲道,丈夫死去而回到自己家里,后值因匈奴入侵,蔡琰被匈奴掳走,嫁给左贤王刘豹,并生育了两个儿子。十二年后,曹操统一北方,用重金将蔡琰赎回,并将其嫁给董祀。现在能看到的蔡文姬作品只有《悲愤诗》二首和《胡笳十八拍》。
蔡文姬是东汉末年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蔡邕的辞赋、散文、书法都有很高的成就,同时能弹得一手好琴。他还能自己谱曲,他创作的《河间杂曲》和《蔡氏五弄》都是十分有名的琴曲。
蔡文姬小的时候就非常喜好文学和音乐。她十分喜欢琴艺,每当父亲在书房弹琴的时候,小文姬便偷偷地躲在书房门帐的后面,聚精会神地聆听体味。
蔡文姬跟着父亲学琴,她几乎每天都要弹上一两个时辰。经过几年的勤学苦练,文姬的琴艺有了很大的提高,能够弹出几十首名曲,并且对音律十分精通。
有一天夜里,明月当空,繁星满天。蔡邕熄灭了书房里的蜡烛,在黑暗里弹起琴来。夜深人静,只有蔡邕悠扬的琴声在夜空里飘荡。小文姬坐在离父亲远远的门边,双手托腮,聚精会神地听着这飘逸的乐曲。突然,“嘣”的一声,一根琴弦断了,乐曲“嘎”然而止,黑夜里,文姬轻声说:“爸爸,是第二根弦断了。”
蔡邕听了,十分惊讶,心中暗暗赞叹小文姬的听辨能力。可是他转念一想:“要是这孩子偶然猜中的呢,我得再试她一下。”
于是,蔡邕站起身来,找来一根新弦换到琴上,然后继续弹奏起来。小文姬依旧全神贯注地聆听着。蔡邕弹了一会儿,故意把第四根弦弄断了。小文姬立刻问父亲:“爸爸,怎么第四根弦也断了呢?”
这下,蔡邕对女儿灵敏的听力彻底信服了。他知道小文姬已经完全达到了当初对她所提的要求。他把小文姬喊到自己的身边,指着案上的焦尾琴对女儿说:“文姬,从今天起,你可以用它来练琴了”!
从此,蔡文姬更加努力,琴艺也越来越高,通过父亲的焦尾琴蔡文姬创作出一首又一首传世名曲。
王羲之——用机敏化险情
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别号右军。他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家,被尊为“书圣”。他写的字,当时就享有盛名,被视为珍品,至今仍是我国书法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王羲之有两个伯父,一个叫王导,他是东晋一代相国;另一个叫王敦,他是东晋的大将军。
王羲之的父亲王旷因病去世较早,在母亲的教育下,王羲之苦练书法,到了十多岁的时候,他就已经很有名气了。伯父王敦,在朝中虽然骄横跋扈,奸诈凶狠,却喜欢有才之士。他见侄子机警聪慧,又有才华,很是喜欢,经常让他跟着自己在军营中过夜。
事情就发生在王羲之在伯父王敦军帐过夜的时候。
一天晚上,王羲之又睡在王敦的军帐中。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谋士钱凤就来到帐中,跟王敦密谋造反事宜。他们说话的声音虽然很小,但是因夜深人静,还是被王羲之一字不漏地听了个清清楚楚。
王敦问:“你找那些将领谈的情况如何?”
钱凤说:“他们都同意了,坚决听从您的命令!”
王敦高兴地说:“好!那就事不宜迟,抓紧准备兵马武器。”钱凤说:“此事我早有安排了,已经万事俱备,就等大将军下令了!”
王敦道:“那就请你立即拟定出一个详细的方案,兵分几路,何人带领,几时动手,以何为号,写个明白,今日午后就交给我!”
钱凤说:“谨遵大将军命令!”
钱凤起身要走,王敦又取过剑来,“啪”一声劈开一个坐凳,对钱凤嘱道:“此事关系重大,必须严格保密。如发现有人知晓,不论何人,都要像这个凳子一样,格杀勿论,决不可心慈手软!”
王羲之听到这里,吓出了一身冷汗。他很清楚,准是伯父忘记了自己睡在他的军帐中,当他想起,定然不会放过自己。怎么办呢?也是他命不该绝,他急中生智,立即想到了一个办法。
他用手指往自己喉咙里拼命狠抠,然后用被子紧紧地捂住嘴巴,不出声地把腹中食物,连酒带菜全吐在了被子上,然后装出熟睡的样子,呼呼地打起鼾来。
王敦待钱凤走后,果然忽地想起王羲之还睡在自己帐中,大为吃惊,立即动了杀人灭口的念头。
当他提剑进入内室,掀开帐子一看,一股酸臭冲入他的鼻中。他望着鼾声如雷的王羲之,用手捂着鼻子,放心地笑了,并且自言自语地说:“真是一头烂醉如泥的小死猪!”
王羲之终于化险为夷,逃过了一场杀身之祸。直到几年之后,他每当想起这件事,仍然有些心惊肉跳,是他的沉着与机智救了自己的性命。
王献之——大胆革新的书法家
王献之(344—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书圣王羲之第七子。东晋著名书法家、诗人、画家。王献之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攻草书隶书,也擅长绘画。他自小跟随父亲练习书法,胸有大志,后期兼取张芝,自创新体。他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
王献之小时候聪慧过人,言行举止都像大人,他性格高傲豪迈,狂放不羁。有一次他和哥哥王徽之、王操之一起去拜访谢安。两位兄长见了谢安大多谈一些庸俗家常的事,王献之除了见面寒暄,并不插话。他们走后,在座的客人问谢安,王氏兄弟哪个最好?谢安说,年纪小的好。客人问原因,谢安说:“贤人寡言少语,因为他说话少,所以知道他好。”
王献之曾经和王徽之同住一间屋子。一日晚,屋内忽然起火,王徽之连鞋子也顾不得穿,就慌忙逃出。王献之却神色坦然,不慌不忙地唤来仆人,扶他出去。
谢安非常赏识王献之,聘请他为长史,进而又封为“卫将军”。谢安曾经问王献之:“您的书法与你的父亲相比怎么样?”
王献之回答:“本来就不相同。”
谢安说:“外面的议论不是这样。”
王献之回答:“别人哪里知道。”这表现了他豪迈不羁的个性。
王献之七八岁时就跟着父亲王羲之学习书法。有一次,王羲之偷偷地从背后夺他的毛笔,没有夺下来,感慨地说:“这孩子日后会有很大名声的。”王羲之从他执笔牢固,知道他练字确实是专心致志地练习书法,这对一个儿童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王献之虽然跟着父亲学习,师承家法,但他却并不以此为满足,而是直接学习钟繇、张芝的书法。因为王羲之也是从钟繇、张芝的书法中吸取营养的。
正因为王献之能追流溯源,所以才能对王羲之的书法既有继承,又有变化发展。这也是他在王羲之的几个儿子中书法成就最高、最有影响的原因之一。不仅如此,他还学习秦篆笔法,这是他的书法高妙之处。
王献之于行书、草书外,别创一体。这种书体既像草书那样流便简易,又像行书那样转折顿挫,即今天所谓的行草书。
新书体的创制,在当时是大胆之举,许多人对此都难以接受。但是王献之的变革经受了时代的检验,逐渐为人们所看重。它符合审美情趣,又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故从晋末到梁代的一个半世纪中,王献之的影响一度超过了父亲。
王羲之的楷书显得古质瘦劲。相比之下,王献之的书法用笔妍润圆腴,颇多世俗之风。
在草书上,王羲之大多字字独立,没有完全摆脱章草的笔法体势;而王献之将今草连绵不断的气势与流美便易的行书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比较流便的行草体,从而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最终完成了从章草到今草的变化。
王献之的这种行云流水般的“一笔书”,直接开启了唐代狂草艺术的先河。
王献之在楷书、今草和行草书的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得到后世的公认,因此与其父并称“二王”,其书法合称“王体”。
顾恺之——落笔生辉的大画家
顾恺之(348—409年),字长康,晋陵无锡人。他博学多才,擅长诗赋、书法,尤善绘画。他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和山水等,被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他著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等多种绘画理论著作。顾恺之的画作为中国的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顾恺之在很小的时候就对绘画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最喜欢鲜艳的色彩。三四岁的时候,顾恺之便开始自己画画儿了。他常常一个人伏在地上,用小木棍儿或是自己的手指写写画画。小鸡、小鸭、小房子,只要是小恺之见到过的东西,他都要琢磨着画一画。
到了八九岁的时候,小恺之已经是远近闻名的小画家了。小恺之画起画来简直是入迷了,有时,家里人喊他吃饭他也听不见。在他能熟练地画出一些小动物之后,他开始不满足这些了。小恺之想:我要是能把爸爸、妈妈和周围的小朋友都画出来,他们一定会非常高兴的。
于是,小恺之决定先给爸爸画一张像。他暗中仔细地端详爸爸的模样、神态。这一天,趁爸爸不在家,小恺之按着脑子里爸爸的样子认真地画了起来,可是爸爸的眼睛却怎么也画不像了。涂来涂去,最后被画得像是大庙里守门的小鬼似的。
就在之时,爸爸突然从门外进来,一看小恺之把自己画成这般模样,一股无名火顶到了头上,把小恺之打了一顿。
后来,爸爸也后悔了,认为自己不应该把小恺之打成这样。但是,小恺之却说:“是我画得不像。可是我为什么画不像爸爸的眼睛呢?”他不断地在思考着。
小恺之暗地发誓一定要学会画出一双双神态各异的眼睛。从此,他更加勤奋、专心了。在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的时候,他也忘不了仔仔细细观察同伴们的眼睛。一边观察、玩味,一边用手指在地上不停地勾勾画画。
渐渐地,小恺之已经能画出各种不同形状、不同神态的眼睛。然而,每次画人的时候,他总是先勾勒出人的其他各部分,最后只留下一双眼睛。对着这个没有眼睛的人物,仔细揣摩上几天,有时甚至几十天,一直斟酌到胸有成竹,才肯落笔点睛。这最后的点睛,落笔生辉,一个活脱脱的人物立时跃然纸上。
有人问小恺之,为什么要这样画人物?小恺之回答:“人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