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就在前方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希望就在前方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张恩台著
出版社:敦煌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7-01
书籍编号:30423300
ISBN:9787546811802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59411
版次:1
所属分类:成功励志-成功哲学
版权信息
书名:希望就在前方
作者:张恩台
ISBN:9787546811802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前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要提供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
李克强总理在答记者问时说:“我们国家全民的阅读量能够逐年增加,这也是我们社会进步、文明程度提高的十分重要的标志。而且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它与工作方式相结合,不仅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而且会增强社会的道德力量。人们不仅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增加,而且希望有更丰富的精神生活。”
因此,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全民阅读问题。既然是全民阅读,就要满足全民阅读兴趣,要是阅读盛宴,是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充分享用的大餐。那么选择阅读大众化故事,就是全民盛宴最好美味。
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比较侧重于事件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讲述,十分具有阅读性和娱乐性,更具有深入浅出的启发性,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最佳读物。
故事其实就是我们对自身历史的一种记忆行为,人们通过多种故事形式,记忆和传播着一定社会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饱含丰富寓意,潜移默化地引导着社会道德和性格的形成,具有特殊的作用。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也有灿烂的文化艺术,更有智慧非凡的人民群众。自古以来,就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美好故事,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浓缩了中国大众做人做事的智慧。这些美好故事,是我们民族的基因,曾经哺育着我们一代代中华儿女茁壮成长,使我们五千年文明绵延不绝,使我们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如今,我们国家正处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升级转型时期,面对世界各国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如何加强思考,吸取精华,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和美好故事呢?
特别是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及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持续推进,我们广大人民群众在与世界各国跨文化交流中如何塑造形象、传递信息、表达价值,寻求共识与自我意识、语言学习与文化自信等,用世界各国人民能够理解的方式说出我们中国人的特征,那么,中国故事就是最佳的表达方式。
因此,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30周年时,习近平总书记曾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要用海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同时,我们要展望世界,理解世界,与各国人民增进交往,通过阅读各国故事,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也是最佳的理解交流方式。为此,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中外的经典故事,特别编撰了本套丛书。每册故事内容相辅相成,优化配套组合,自成体系,又相互补充,组成了中国好故事的完美体系,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可读性和启迪性。
这些中外最具有智慧性的美好故事,短小精悍,意蕴隽永,充满了睿智的哲理,最容易使广大读者阅读,也最能打动心灵。一粒沙子蕴含一个世界,一滴露珠足以反映太阳光辉,一则小故事饱含世间大道理,这就是每一篇故事的魅力。从这些最感动心灵的小故事里,广大读者可以吸取心灵智慧之光,并碰出生命的火花,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凡为神奇,从而获得伟大的精神感召,融入进永不停止的人生追求。
鲁班——发明伞和锯
鲁班(公元前507—公元前444年),鲁国人。姬姓,公输氏,名班,人称公输盘、公输般、班输,尊称公输子。鲁国人,又称鲁班或者鲁般,惯称“鲁班”。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出色的发明家,两千多年以来,他的名字和有关他的故事,一直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流传。我国的土木工匠们都尊称他为祖师。
相传,伞是由我国古代巧匠鲁班发明的。鲁班在屋外干活时,经常被雨淋,挨日晒,所以他特别想做一个既能遮雨、又能遮阳的东西。
鲁班和几个木匠一起,在路边造了许多四面有柱子撑住、上面有天顶的亭子。鲁班又想:如果雨不停,行人不能总是呆在亭中不走呀!要是亭子可以随身带着走,那该多好!
一个夏天的午后,天气很热,鲁班到荷花塘边的亭中纳凉,看到很多小孩将荷叶摘下来倒扣在头上,追逐着玩耍。
鲁班走到荷花塘边,也摘下一片荷叶,仔细看了看,顿时心头一亮。鲁班快步跑回家,找来竹子和羊皮,将竹子劈成几十根竹丝,照着荷叶的形状扎了个架子,又将羊皮剪圆,蒙在架子上扎牢。
鲁班的妻子看后,觉得还是不够方便,说如果能收起来会更好。鲁班认为这话很有道理,于是和妻子一同研究,终于将它改成可以活动的伞。这就是世界上第一把伞。
一天,鲁班出去干活。爬山时,不小心手指被划了一条口子。鲁班觉得奇怪,周围没有锋利的石片,只有一些野草,指头怎么会被划得流出血来呢?再仔细一看,鲁班发现一种野草的叶子两边长着许多小“牙齿”。他折了一片野草叶子,在别的草上来回磨了几下,很快就把那棵草的草茎割断了。
回到家,鲁班马上找出一条竹片,在竹片边缘做了许多小“牙齿”,然后用它去割树枝,几下就在树枝上划出了一道凹痕。他非常兴奋,另外找了根粗树枝,用力地划,但没划多久,竹片上的小“牙齿”都磨平了。原来是竹子不够坚硬。
于是,鲁班去找铁匠帮忙。铁匠马上明白了鲁班的用意。他俩一块儿研究,终于打造出了一片有小“牙齿”的薄铁条。
鲁班拿着这片薄铁条去找同行,同行们都被鲁班的新点子深深地吸引了。他们用铁条锯木头,木头很快就被锯断了,比以前拿斧砍省力得多。
从此以后,人们就用起了锯子。
李冰——创建都江堰
李冰(约公元前302—公元前235年),号称陆海,战国时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公元前256年至公元前251期间,李冰治水,创建了奇功。他征发民工在岷江流域兴办许多水利工程,其中以他和其子一同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为著名。几千年来,该工程为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四川成都市西北的灌县附近,有一项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名叫都江堰。它是战国时代秦国蜀郡守李冰带领群众们修筑的,到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至今还灌溉着成都平原几百万亩良田。
在都江堰建成以前,岷江流域时常发生水灾,威胁着当地老百姓的安全。有一年,李冰被派到蜀郡做官。他到任以后,听说这里闹水患,就想着把岷江的水利修好。他带着儿子二郎,还邀请了几位老乡,一起沿着岷江,由下游到上游,察看地形,了解水情。花了不少时间,终于找到了水灾发生的原因。
原来,岷江发源于四川西北部的岷山。每年春末夏初,山上积雪融化,雪水从四面八方注入岷江,岷江容量不够,到了地势平坦的地方,江水就涨到岸上,造成洪水。李冰听了当地乡亲们的意见,决定在灌县附近,岷江刚进入平原地区的地方,开一段新河道,把岷江和沱江连起来。这样,岷江的水分成两股,一股沿岷江流走,一股通过新河道流进沱江,既可以分流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实在是一举两得。
但是,要在岷江和沱江之间开凿河道,在当时来说是一项艰巨的工程。首先,灌县城外有玉垒山拦路。李冰和大家商量以后,决定把玉垒山挖开。当地老乡们踊跃参加这项工程,动工的时候,斧凿声音漫山遍野,叮叮当当好不热闹。经过大家的艰苦劳动,终于把山挖开了一个大缺口,后来人们把这个缺口叫做“宝瓶口”。
不久,新河道开凿好了。但是岷江的水只有很少一部分通过宝瓶口流入沱江。原来宝瓶口和新河道这一边地势较高,流到这边的江水就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李冰父子又来回察看地形水势,打算在灌县附近的岷江中筑一道分水堤,逼着岷江水多流入宝瓶口。
可是江水流得那么湍急,要在江心筑堤并非易事。开头,他们用泥土和鹅卵石垒了一道分水堤,可是刚过几天,就被江水冲垮了。经过一再改进,最后用大石块砌了一道比较牢固的大堤,不料一涨大水,又被冲垮了。
有一天,李冰又到岷江上游去察看水情,看到山上到处长着碗口粗的竹子;许多人家的房屋梁柱都用竹子来做,家用器具也用竹篾编成。
李冰又看见妇女在溪水里放了一些竹笼,里边浸着要洗的衣服。尽管溪水很急,竹笼却没被冲走。李冰想:要是用竹篾编成竹笼,里边装满鹅卵石,再把竹笼一排排沉到江里,这样子筑一道分水堤,大水可能就冲不垮了吧?他向大家说了这个打算,大伙儿都同意试一试。
试验那天,人们把装满鹅卵石的大竹笼投进江中,竹笼一个个沉到江底,果然没有被打坏冲走。接着,李冰领导大伙儿把一个个装满鹅卵石的大竹笼丢到江里,垒出水面,一道几里长的牢固的分水堤终于建筑成功了。岷江的水分成两股,其中一股乖乖流进宝瓶口,注入沱江。李冰给这道分水堤取了个名字,叫“都安堰”,也就是今天的都江堰。
从此以后,岷江流域很少有洪水泛滥,百姓可以安心生产。人们为了纪念李冰和他的儿子,特地在都江堰东边岸上盖了一座“二王庙”。
蒙恬——10岁发明毛笔
蒙恬,战国末期齐国人,从他的祖父蒙骜开始,世代为秦国重臣,蒙恬后来也成为秦国大将。公元前221年,蒙恬率众三十万北逐戎狄而威震匈奴,受到秦始皇尊宠,位至上卿。
蒙恬自幼机智聪敏,刻苦好学。据史书记载,我们今日用来写字的毛笔,就是他在十岁左右的时候发明的。
我国在秦朝嬴政之前,不论文人写字记事,还是学者著书立说,都是用锥刀把字刻在竹简上。仅仅一部十多万字的书,所用竹简就须用车拉。这样,不仅刻字费时费力,而且携带也很不方便。就是这样一个今天看来很简单的问题,自远古黄帝创立文字到秦朝始皇帝以前的几千年中,没有任何人能想出办法解决,后来却被年仅十岁左右的蒙恬,在偶然的发现中解决了。
约在公元前250年秋季的一天下午,蒙恬家人带着他去郊外游玩。咸阳城外的青山绿水,燕声鸟语,顿时让小蒙恬兴奋不已。他一会儿弯腰摘花,一会儿狂奔追蝶,一会儿捡石击水,一会儿又飞弹打鸟。
不久,一只鸟被他的飞弹打中,落在了山坡上。家人飞速取回交给蒙恬。蒙恬接过一看,发现鸟的嘴中衔着一棵草。这棵草尖端有一些长须,毛茸茸的,十分柔软。蒙恬觉得好玩,便也像鸟一样含在嘴中。那草须经他口水一抿,便粘在了一起,像现在的毛笔头似的。蒙恬觉得好奇,就用这草再抿些唾液,在手心中写字。笔画要粗能粗,要细能细,写出的水字既清晰,又好看。
他高兴极了,便又拔了些这种草,回去蘸着锅灰往竹简上写字,结果写得又快又轻松。但是,草毕竟不耐用,往往写不了几个字须就断了;特别是草一干,更是易断,根本写不成字。怎么办呢?他苦思冥想,不久,他发现山羊的毛须,像他用来写字的草须。于是,他便弄来一些羊毛,绑在一根很细的小木棍上,用来写字。过了些日子,他发现写在竹简上的字容易掉,便想到了在丝绢上写。他觉得在丝绢上写的字不仅好看,而且耐用,还携带方便。
蒙恬的祖父蒙骜知道后,为孙子的重大发现而高兴,立即将这喜讯报告了刚刚即位的秦庄襄王子楚。秦庄襄王听到这个消息,大为震惊,遂将蒙恬召入宫中当众表演。
子楚看后对蒙恬大加赞赏,又令其继续改进。于是,正式用来写字的毛笔不久就问世了。两三年后,蒙恬发明的毛笔,被推广到了当时的齐、楚、燕、韩、魏等国,神童蒙恬的名字也从此不胫而走,传遍了各国。
马钧——发明“水转百戏”
马钧,字德衡,三国时期魏国扶风人,生活在东汉末年这一时期。生卒年代不详。他是我国古代的机械大师。他的不少发明创造对当时生产力的发展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因为他在传动机械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所以当时人们对他的评价很高,称他为“天下之名巧”。
马钧年幼时家境贫寒,自己又有口吃的毛病,所以不擅言谈却精于巧思,后来在魏国担任给事中的官职。他制成指南车后,又奉诏制木偶百戏,称“水转百戏”。
一次,有人进献给魏明帝一种木偶百戏,造型相当精美,可那些木偶只能摆在那里,不能动作,明帝觉得很遗憾。
明帝问马钧:“你能使这些木偶活动吗?”马钧肯定地回答道:“能!”
明帝遂命马钧加以改造。没有多久,马钧则成功地创造了“水转百戏”。他用木头制成原动轮,以水力推动,通过传动机使其旋转。这样,上层的所有陈设的木人都动起来了。有的击鼓,有的吹箫,有的跳舞,有的耍剑,有的骑马,有的在绳上倒立,还有百官行署,真是变化无穷。并且这些木人出入自由,动作极其复杂,巧妙程度使原来的百戏木偶无法比拟。
“水转百戏”的研制成功,在中国古代木偶艺术中,应该说是非常卓越的创造。它虽然是供封建统治者玩乐的东西,但从另一方面看,马钧已能熟练掌握和巧妙利用水利和机械方面传动的原理。
接着,马钧又改造了织绫机,提高工效四五倍。马钧还改良了用于农业灌溉的工具龙骨水车(翻车),此后,马钧还改制了诸葛连弩,对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做出了贡献。
蔡伦——改革造纸技术
蔡伦(?—121年),他总结以往人们的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