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永远绽放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微笑永远绽放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王丽著
出版社:敦煌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10-01
书籍编号:30423299
ISBN:9787546811772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63055
版次:1
所属分类:成功励志-成功哲学
版权信息
书名:微笑永远绽放
作者:王丽
ISBN:9787546811772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前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要提供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
李克强总理在答记者问时说:“我们国家全民的阅读量能够逐年增加,这也是我们社会进步、文明程度提高的十分重要的标志。而且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它与工作方式相结合,不仅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而且会增强社会的道德力量。人们不仅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增加,而且希望有更丰富的精神生活。”
因此,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全民阅读问题。既然是全民阅读,就要满足全民阅读兴趣,要是阅读盛宴,是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充分享用的大餐。那么选择阅读大众化故事,就是全民盛宴最好美味。
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比较侧重于事件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讲述,十分具有阅读性和娱乐性,更具有深入浅出的启发性,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最佳读物。
故事其实就是我们对自身历史的一种记忆行为,人们通过多种故事形式,记忆和传播着一定社会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饱含丰富寓意,潜移默化地引导着社会道德和性格的形成,具有特殊的作用。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也有灿烂的文化艺术,更有智慧非凡的人民群众。自古以来,就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美好故事,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浓缩了中国大众做人做事的智慧。这些美好故事,是我们民族的基因,曾经哺育着我们一代代中华儿女茁壮成长,使我们五千年文明绵延不绝,使我们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如今,我们国家正处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升级转型时期,面对世界各国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如何加强思考,吸取精华,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和美好故事呢?
特别是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及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持续推进,我们广大人民群众在与世界各国跨文化交流中如何塑造形象、传递信息、表达价值,寻求共识与自我意识、语言学习与文化自信等,用世界各国人民能够理解的方式说出我们中国人的特征,那么,中国故事就是最佳的表达方式。
因此,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30周年时,习近平总书记曾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要用海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同时,我们要展望世界,理解世界,与各国人民增进交往,通过阅读各国故事,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也是最佳的理解交流方式。为此,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中外的经典故事,特别编撰了本套丛书。每册故事内容相辅相成,优化配套组合,自成体系,又相互补充,组成了中国好故事的完美体系,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可读性和启迪性。
这些中外最具有智慧性的美好故事,短小精悍,意蕴隽永,充满了睿智的哲理,最容易使广大读者阅读,也最能打动心灵。一粒沙子蕴含一个世界,一滴露珠足以反映太阳光辉,一则小故事饱含世间大道理,这就是每一篇故事的魅力。从这些最感动心灵的小故事里,广大读者可以吸取心灵智慧之光,并碰出生命的火花,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凡为神奇,从而获得伟大的精神感召,融入进永不停止的人生追求。
草叶帮助发明锯子
鲁班是我国古代一位出色的发明家,他的名字和有关他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相传有一年,鲁班接受了建筑一座巨大宫殿的任务。这座宫殿需要很多木料,鲁班就让徒弟们上山砍伐树木。
由于当时还没有锯,他的徒弟们就用斧头砍伐。一棵棵大的树木,用斧头一下一下地砍,多么艰难啊!而且工程大,用的木头又多,这要砍到何年何月呢?
工匠们每天累得筋疲力尽,也砍伐不了几棵树,远远不能满足工程的需要,眼看着工期越来越近,这可急坏了鲁班。
为此,鲁班决定上山察看砍伐树木的情况。上山的时候,由于他心中着急,走得匆忙,爬山时无意中抓了一把山上长的野草,没想到,一下子把手划破了。
他想,什么叶子这么厉害!于是,他摘下了一片叶子细心观察,结果发现叶子两边长着许多小细齿,用手轻轻一摸,感觉这些小细齿非常锋利。他明白了,他的手就是被这些小细齿划破的。
后来,鲁班又看到一只大蝗虫在一株草上啃吃叶子,两颗大板牙非常锋利,一开一合,很快就吃下一大片。这同样引起了鲁班的好奇心。他抓住一只蝗虫,仔细观察蝗虫牙齿的结构,发现蝗虫的两颗大板牙上同样排列着许多小细齿,蝗虫正是靠这些小细齿来咬断草叶的。
这两件事给鲁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也使他受到很大启发。他想:如果把砍伐木头的工具做成锯齿状,不是同样会很锋利吗?砍伐树木不就容易多了吗?
于是他就用大毛竹做成一条带有许多小锯齿的竹片,然后到小树上去做试验,果然不错,几下子就把树皮拉破了,再用力拉几下,小树干就划出一道深沟,鲁班非常高兴。
鲁班立即下山,请铁匠们帮助制作带有小锯齿的铁片。铁匠们按照鲁班的要求,很快就把铁片做好了。
鲁班和徒弟各拿着这铁片的一端,在一棵树上拉起来,只见他俩一来一往,不一会儿就把树锯断了,又快又省力。啊!真是太好了!鲁班和徒弟们高兴地欢呼起来。从此,锯就诞生了。
启迪之光
鲁班因一棵小草划破手指受到启发,进而发明了锯子。鲁班勇于实践、刻苦钻研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要知道,很多伟大的发明都是由一点小启发、小观察而来的。因此,在生活中,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多动脑筋,从小事中也能得到大智慧。
祖冲之解开圆周之谜
祖冲之,我国南北朝时的科学家。他计算出的圆周率数值在3.1415926至3.1415927之间,是当时全世界最精确的圆周率数值。
429年,祖冲之出生在范阳。祖父祖昌是当朝的大匠卿,主管建筑工程,并且对天文历法及数学有一定的研究。
祖父经常给祖冲之讲一些科学家的故事,其中张衡发明地动仪的故事深深打动了祖冲之幼小的心灵。
祖冲之常随祖父去建筑工地,晚上,在那里他常同农村小孩们一起乘凉、玩耍。
天上星星闪烁,在祖冲之看来,这些星星很杂乱地散布着,而农村孩子们却能叫出星星的名称,如牛郎、织女以及北斗星等,此时,祖冲之觉得自己实在知道得很少。祖冲之不喜欢读古书,5岁时,父亲教他学《论语》,两个月他也只能背诵十几句,气得父亲又打又骂,可是他喜欢数学和天文。
一天晚上,祖冲之躺在床上想白天老师说的“圆周是直径的3倍”这话似乎不对。
第二天早晨,他就拿了一段妈妈纳鞋用的绳子,跑到村头路旁,等待过往车辆。
一会儿,来了一辆马车,祖冲之叫住马车,对驾车的老人说:“让我用绳子量量您的车轮,行吗?”老人点点头。
祖冲之用绳子把车轮量了一下,又把绳子折成同样大小的三段,再去量车轮的直径。量来量去,他总觉得车轮直径没有1/3的圆周长。
祖冲之站在路旁,一连量了好几辆马车车轮的直径和周长,得出结论是一样的。这究竟是为什么?这个问题一直在他的脑海里萦绕,他决心要解开这个谜。
经过多年的努力学习,祖冲之研究了刘徽的“割圆术”。所谓“割圆术”就是在圆内画个正6边形,其边长正好等于半径,再分12边形,用勾股定理求出每边的长,然后再分24、48边形,一直分下去,所得多边形各边长之和就是圆的周长。
祖冲之非常佩服刘徽这个科学方法,但刘徽的圆周率只得到96边,得出3.14的结果后就没有再算下去,祖冲之决心按刘徽开创的路子继续走下去,一步一步地计算出192边形、384边形……以求得更精确的结果。
当时,数字运算还没利用纸、笔和数码进行演算,而是通过纵横相间地罗列小竹棍,然后按类似珠算的方法进行计算。
祖冲之在房间地板上画了个直径为一丈的大圆,又在里边做了个正6边形,然后摆开他自己做的许多小木棍开始计算起来。
此时,祖冲之的儿子祖暅已经13岁了,他也帮着父亲一起工作,两人废寝忘食地计算了十几天才算到96边形,结果比刘徽的少0.000002丈。
祖暅对父亲说:“我们计算得很仔细,一定没错,可能是刘徽错了。”
祖冲之却摇摇头说:“要推翻他一定要有科学根据。”于是,父子俩又花了十几天的时间重新计算了一遍,证明刘徽是对的。
祖冲之为避免再出误差,以后每一步都至少重复计算两遍,直到结果完全相同才罢休。
祖冲之从12288边形,算到24576边形,两者相差仅0.0000001。祖冲之知道从理论上讲,还可以继续算下去,但实际上无法计算了,只好就此停止,从而得出圆周率必然大于3.1415926,而小于3.1415927。
很多朋友知道了祖冲之计算的成绩,纷纷登门向他求教。之后,祖冲之又进一步得出圆周率的密率是355比113,约率是22比7。直到一千多年后,德国数学家鄂图才得出相同的结果。
启迪之光
祖冲之坚持对前人结果进行全面验证,凭借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坚韧不拔的毅力,最终算出了名垂千古的圆周率。因此,我们要学习祖冲之那种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怕吃苦的精神。
如果我们有他这样的精神与毅力,学习定会更加出色,做任何事的结果都将是成功!
张衡制成浑天仪
张衡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制造水运浑天仪的人。东汉时期杰出的科学家,也是世界上伟大的天文学家之一。
公元111年,汉安帝下诏,让中央和地方大臣举荐一名有道德、有才能的人到京城里做官,当时任大司农的鲍德便举荐了张衡。汉安帝对张衡的才学也早有所闻,于是把张衡接到京城洛阳,拜为“郎中”。
张衡在公事之余开始研究《太玄经》等天文学,探讨天地的结构。天地究竟是怎样的呢?当时有两种解释,一是盖天说,一是浑天说。
盖天说是一种很古老的学说,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天就像一口大锅,把地扣在里面。后来为了合理地解释日月星辰的出没等天象,人们又把“天圆地方”说做了几次修正,制造出一套“七衡六间”令人难以捉摸的理论,但天盖在地上的基本认识并没有改变。
浑天说是一种新兴的学说,据说是西汉时期的天文学家落下闳提出来的,主张天包着地,天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这种学说解释天象比盖天说方便。比如晚上为什么看不见太阳?利用浑天说就能做出圆满的解释。但有时也会使浑天说陷入难堪的境地,如太阳和月亮是怎样转入地下的呢?浑天说就解释不通了。再加上盖天说比较符合人们的直观感觉,所以在浑、盖之争中,盖天说往往占上风。
张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详细研究了这两种学说,最后认为浑天说比较合理。他对浑天说加以修正发挥,使浑天说成了当时最圆满的一种天体结构学说。
汉安帝听说张衡在天文上有高深的造诣,便于公元115年,任命张衡为太史令。
张衡接任太史令以后,立即来到坐落在洛阳平昌门南的灵台,也就是当时的天文台。这座灵台高九丈,周围20丈,占地达四千四百平方米,有12个门,上下两层平台,平台间有坡道相连,气势雄伟壮观。
这里的总领导者是灵台丞,属太史令管辖。下面有候气的,候风的,候星的,候日的等40多人,机构庞大,分工细密。
很快,张衡就发现,灵台的建筑虽然雄伟,但观天象的仪器却很陈旧,年久失修,不堪应用。他决定重新修造,特别是浑天仪,这是形象地体现浑天学说的一种重要的天文仪器,更应该好好地加以修改研制。
“浑天仪”,类似于现在的天球仪,用精铜铸成,主体是一个球体,代表天球。球体可以绕天轴转动。天轴和球面有两个交点,一个是北天极,一个是南天极,在球的表面上列有二十八星宿和其他恒星。
球面上还有天球赤道圈和黄道圈,二者成24°夹角,分列有二十四节气。球体外面有两圆环,一个是地平圈,一个是子午圈。天轴支架在子午圈上,和地平圈斜交成36°角,这也是浑天仪坐落处的洛阳地区的北极仰角及地理纬度。
历史上记载制造浑象最早的是西汉宣帝时的耿寿昌,张衡就在耿寿昌的基础上开始了研究制造新的浑天仪工作。他花了一年的时间,先做模型进行试验。模型是用竹子做的。他把竹子劈开,刮削成薄薄的竹篾,在竹篾上刻上度数,然后弯成圆环,用细针穿连起来,这样,一个简易的浑象模型就造成了。张衡把这个模型叫做“小浑”。他利用这个模型对照着天象,不断试验,不断调整模型的构造和竹篾上的刻度,直到完全满意了,才叫人用精铜铸成正式仪器。
仪器制成了,为了使仪器自动运转,张衡叫人铸造了两把铜壶,壶底开孔,又巧妙地利用齿轮系统跟浑象联系起来。铜壶里注满水,水从壶底孔里流出,推动齿轮转动,转动的齿轮又带动浑象绕轴转动。到公元117年,一架用水力推动,可以自行运转的浑天仪终于诞生了!
张衡的浑天仪惊动了京都学者,他们纷纷来参观张衡的杰作。浑天仪在制造房里放着。一走进制造房,就看到在房子正中有一个直径足有四尺多的大铜球,放在一个精制的架子上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