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成功励志 > 成功哲学 > 妙笔生花怎么来的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妙笔生花怎么来的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妙笔生花怎么来的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妙笔生花怎么来的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闫婷婷著

出版社:敦煌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12-01

书籍编号:30423273

ISBN:9787546811512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49896

版次:1

所属分类:成功励志-成功哲学

全书内容:

妙笔生花怎么来的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前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要提供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


李克强总理在答记者问时说:“我们国家全民的阅读量能够逐年增加,这也是我们社会进步、文明程度提高的十分重要的标志。而且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它与工作方式相结合,不仅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而且会增强社会的道德力量。人们不仅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增加,而且希望有更丰富的精神生活。”


因此,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全民阅读问题。既然是全民阅读,就要满足全民阅读兴趣,要是阅读盛宴,是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充分享用的大餐。那么选择阅读大众化故事,就是全民盛宴最好美味。


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比较侧重于事件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讲述,十分具有阅读性和娱乐性,更具有深入浅出的启发性,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最佳读物。


故事其实就是我们对自身历史的一种记忆行为,人们通过多种故事形式,记忆和传播着一定社会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饱含丰富寓意,潜移默化地引导着社会道德和性格的形成,具有特殊的作用。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也有灿烂的文化艺术,更有智慧非凡的人民群众。自古以来,就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美好故事,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浓缩了中国大众做人做事的智慧。这些美好故事,是我们民族的基因,曾经哺育着我们一代代中华儿女茁壮成长,使我们五千年文明绵延不绝,使我们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如今,我们国家正处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升级转型时期,面对世界各国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如何加强思考,吸取精华,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和美好故事呢?


特别是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及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持续推进,我们广大人民群众在与世界各国跨文化交流中如何塑造形象、传递信息、表达价值,寻求共识与自我意识、语言学习与文化自信等,用世界各国人民能够理解的方式说出我们中国人的特征,那么,中国故事就是最佳的表达方式。


因此,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30周年时,习近平总书记曾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要用海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同时,我们要展望世界,理解世界,与各国人民增进交往,通过阅读各国故事,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也是最佳的理解交流方式。为此,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中外的经典故事,特别编撰了本套丛书。每册故事内容相辅相成,优化配套组合,自成体系,又相互补充,组成了中国好故事的完美体系,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可读性和启迪性。


这些中外最具有智慧性的美好故事,短小精悍,意蕴隽永,充满了睿智的哲理,最容易使广大读者阅读,也最能打动心灵。一粒沙子蕴含一个世界,一滴露珠足以反映太阳光辉,一则小故事饱含世间大道理,这就是每一篇故事的魅力。从这些最感动心灵的小故事里,广大读者可以吸取心灵智慧之光,并碰出生命的火花,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凡为神奇,从而获得伟大的精神感召,融入进永不停止的人生追求。

孔子潜心著书立说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鲁国人。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生在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他出生的时候家境已经败落,不太富裕的家庭境况反而使他更加勤奋地读书。


长大后的孔子,满腹经纶、理想远大。他积极参与了政治活动,给鲁国国君提出治理国家的建议,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收到了显著效果。然而他的才华却引来了一些权贵的嫉妒、排挤,他被迫辞官出走。


政治上的失利,并没有使孔子灰心丧气,他决定从道德思想教育入手,让人们从最基本的教育中培养良好的品德。


孔子首先提出“仁”的学说,“仁”包含一切美德。孔子所讲的“仁”,又是和“礼”联系在一起的,他认为只要用周礼规范行为,“仁德”才能体现。这一卓越的见地,可以说是当时社会的治世良方。


孔子不仅著书立说,还到各国讲学,因此他的学生遍天下。孔子是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因材施教”的人,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取得最佳效果。他在平常的教学中,注意观察了解每个学生的爱好、个性,然后再针对不同情况,分别进行教育和指导。


孔子有个学生叫冉求,他生性胆小,遇事好退缩。孔子就针对他的这一弱点,有意识地教育他:平时遇事要抓紧,有了事情就立刻去做。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子路,则敢作敢为,但又缺乏稳重。孔子就经常叮嘱他:凡事要多加考虑,最好是请教父兄之后再去做。


孔子还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要按时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要有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有一次,孔子带学生去讲学,途中遇见两个孩童在争论一个问题,他们要孔子评判对错,孔子因为当时不便做结论,只有说:“不知道,等我请教书本后,再给你们下结论。”


学生们见此情形就劝老师:“对小孩子的问题何必那么认真!”


孔子回答说:“做每一件事情都应抱着认真的态度,这样才能学到你不懂的东西。”


晚年的孔子,专门在鲁国从事教育工作,他还编写了《春秋》和《诗经》两部经典著作。他创立的儒家思想独树一帜,他的教育理念和观点,至今都具有借鉴价值。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教育的先师,被后人尊称为“圣人”是当之无愧的。

曹植得宠《登台赋》


曹植是我国东汉末年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和政治家,他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曹植颇具文学天赋,聪慧的曹植“年十岁余,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就是说曹植才10多岁就陆续发表了十几万字的辞赋。这些辞作不但情真意切,而且辞采华茂,受到了当时文人学士的盛赞,他们都认为这位早慧的小才子的文学才华已经超过了比他大5岁的哥哥曹丕。


曹植的父亲曹操,不仅是政治家、军事家,也是著名的诗人。曹操听别人在他面前夸奖曹植,心里也非常高兴,于是,就命儿子把平日写的诗文拿来几篇看一看。


曹植立刻就选了一些诗文送给父亲,曹操看后也认为不错。他觉得别人说儿子文思敏捷、出口成章以至许多赞美的话,都不是信口开河,更不是为了当面讨好他才说的场面话,而是由衷地赞美。


可是,儿子年龄还小,能写出这样好的诗文吗?曹操也有些怀疑,因为他政务繁忙,有时出门带兵打仗,父子几个月不见是很正常的事情。


于是,曹操就把曹植叫来,问他这些诗文的作者到底是谁,是否真是儿子自己所写。


曹植坦然地说:“儿子写诗作文,从来都是抒自己所感,写个人所思。别人的思想感情,跟儿子有什么关系呢?儿子绝不会把别人的诗文当作自己的,请父王放心!”


曹植见父亲还没有完全消除怀疑,便诚恳地说:“如果父王不信,不妨面度!”


曹操听罢,笑了一笑,心里有了主意。后来,曹操命人建造的铜雀台落成了。这个铜雀台是曹操用来作为文人聚会、饮酒赋诗的场所。


这时候,曹操想趁机考一下曹植还有另外几个儿子的文采。在落成典礼举行那一天,他率领文武官员登台观赏,要儿子们也全部到场。曹操对儿子们说:“今日铜雀台落成,你们各作一篇赋以示庆贺,如何?”


当几个兄弟还在苦苦冥想之时,曹植略一思索,就写出了一篇声情并茂的《登台赋》,并呈给父亲。这使兄弟们都自愧不如。曹操读了这篇新作,称赞不止,从此就对曹植特别宠爱。


妙笔生花怎么来的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陶渊明以诗劝后生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他退居田园之后,过着自耕自种、饮酒赋诗的恬淡生活。


有一天,邻家有个读书的少年前来向他求教,少年先毕恭毕敬地行了礼,然后虔诚地说:“陶老先生,我非常敬佩您渊博的学识,但不知您年少时读书有无妙法?敬请传授于我,晚辈将不胜感激。”


陶渊明听后,不禁仰面哈哈大笑,随即说道:“天下哪有什么学习妙法?只有笨法,全凭下工夫,勤学则进,不学则退嘛!”


陶渊明见少年并不十分懂他的意思,便拉着他的手来到亲手耕种的那块稻田旁,指着一棵稻苗说:“你蹲在这里,认真地看一看,告诉我它现在是不是在长高?”


那少年依陶渊明所说,目不转睛地看了很久,把眼睛都看酸了,仍不见稻苗往上长,便站起来对陶渊明说:“没看见长啊!”


陶渊明反问道:“真的没见长吗?那么,原先矮小的稻秧,是如何变成这么高的呢?”


陶渊明见少年低头不语,便进一步引导说:“它每时每刻都在生长,只是我们肉眼看不到罢了。读书学习也是同样道理,知识是一点一滴积累的,有时连自己也不易觉察到进步,但只要我们勤学不辍,就会积少成多。”


陶渊明又指着溪边的一块大磨刀石问少年:“那块磨刀石为什么会有像马鞍一样的凹面呢?”


“那是磨成这样的。”少年随口答道。“那它究竟是哪一天磨成这样的呢?”


陶渊明说:“这是我们大家天天在上面磨刀、磨镰,日积月累,年复一年,才磨成为这样的,不可能是一天之功啊!学习也是这个道理,要是不坚持读书,每天都会有所亏欠啊!”


少年恍然大悟,连忙再向陶渊明行了大礼,说:“多谢先生指教,学生再也不敢要求学什么妙法了!请先生为我留几句话,我当时时放在心上。”


陶渊明欣然同意,写道: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妙笔生花怎么来的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李白作诗力压崔颢


李白和崔颢都是我国唐代有名的诗人。有一次,诗人崔颢来到黄鹤楼游览。他登上高楼,举目北望:在夕阳的返照下,对岸汉阳的龟山上,树木郁郁葱葱,清晰可见;江中的鹦鹉洲头,芳草茂盛,随风摇曳。诗人漂泊在外,怀念家乡,一股强烈的冲动促使他提起笔,在墙壁上挥写了一首七律《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过了不久,大诗人李白也来到了武昌,他登楼远眺,正想写诗留念,忽见崔颢的题诗酣畅淋漓。李白一口气读了两遍,感到自己要说的话已被崔颢说尽了,于是只在崔诗的旁边题了两句:


眼前有景道不得,


崔颢题诗在上头。


李白写完这两句就匆匆下了楼。他心里老惦念着怎样才能不输崔颢。为此,他竟一连写了好几首七律,其中一首叫《鹦鹉洲》,上半首是古风体,下半首才是律体,诗云:


鹦鹉来过吴江水,


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


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


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极目,


长洲孤月向谁明?


一首是李白东下金陵,游览凤凰台后写的《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以上两首诗感情深沉,格调峻峭,气势充沛,跟崔颢的《黄鹤楼》诗相比,真可以说是旗鼓相当,甚至有所超越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是不是李白的才思不如崔颢呢?不是,那是因为同样的景象、同样的感觉、同样的心情都被别人所写了,就如同学书法,如果你总是描摹一个字帖,你永远也不会超越它。


但后来李白来到凤凰台时,由于地点、时间、国家情势的变化,这时的李白,视野更加开阔,气象更加壮观,内心深处所要表达的东西更加深刻,更多的是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这样他就能超越别人了。


妙笔生花怎么来的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杜甫儿女饿死犹念众生


那时在我国的唐代,杜甫是与李白齐名的大诗人。他胸怀壮志,却苦于生不逢时,因此穷困潦倒,寄人篱下,最终竟连一家人的吃饭也成了大问题。


有一年冬天,诗人杜甫半夜从长安出发,往东赶往奉先。当时,草木凋零,天寒地冻,北风凛冽。他的手指都冻僵了,就连衣带断了也打不了结。


杜甫一口气走了60多里,才赶到骊山脚下,这时,天色微明,他借着细微的晨光,看见骊山崖谷里大雾迷蒙,山顶的温泉宫水气蒸腾。


杜甫的思绪万端,心潮澎湃,眼前就呈现出了两幅画面:


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杜甫反复吟诵着,不知不觉中便来到了渭水的官渡口。他归心似箭,三步并作两步,很快就赶到了奉先。


一进家门他就听见妻子号啕大哭,原来他的小儿子刚刚饿死!邻居们也正为此伤心流泪呢!


作为父亲,杜甫怎能不感到悲痛和自责呢?他想自己好歹还是个八品的参军,享有一定的特权,可不纳租税,不服兵役。这样的家庭尚且饿死了人,那些更穷苦的、失业的和戍守边疆的人家就更可想而知了。


刹那间,沉重的烦恼压得诗人喘不过气来。于是,杜甫便毅然决然提起大笔,挥毫泼墨,把他从长安到奉先一路上的经历和感想写成了一首长诗,这就是杜甫著名的长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杜甫是一位大诗人,他不仅诗写得好,人品也很高尚。他的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更是家喻户晓。他自己那么贫穷,儿女都饿死了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