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向谁开放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鲜花向谁开放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冯欢著
出版社:敦煌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11-01
书籍编号:30423265
ISBN:9787546811437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48417
版次:1
所属分类:成功励志-成功哲学
版权信息
书名:鲜花向谁开放
作者:冯欢
ISBN:9787546811437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前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要提供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
李克强总理在答记者问时说:“我们国家全民的阅读量能够逐年增加,这也是我们社会进步、文明程度提高的十分重要的标志。而且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它与工作方式相结合,不仅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而且会增强社会的道德力量。人们不仅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增加,而且希望有更丰富的精神生活。”
因此,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全民阅读问题。既然是全民阅读,就要满足全民阅读兴趣,要是阅读盛宴,是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充分享用的大餐。那么选择阅读大众化故事,就是全民盛宴最好美味。
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比较侧重于事件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讲述,十分具有阅读性和娱乐性,更具有深入浅出的启发性,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最佳读物。
故事其实就是我们对自身历史的一种记忆行为,人们通过多种故事形式,记忆和传播着一定社会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饱含丰富寓意,潜移默化地引导着社会道德和性格的形成,具有特殊的作用。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也有灿烂的文化艺术,更有智慧非凡的人民群众。自古以来,就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美好故事,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浓缩了中国大众做人做事的智慧。这些美好故事,是我们民族的基因,曾经哺育着我们一代代中华儿女茁壮成长,使我们五千年文明绵延不绝,使我们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如今,我们国家正处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升级转型时期,面对世界各国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如何加强思考,吸取精华,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和美好故事呢?
特别是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及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持续推进,我们广大人民群众在与世界各国跨文化交流中如何塑造形象、传递信息、表达价值,寻求共识与自我意识、语言学习与文化自信等,用世界各国人民能够理解的方式说出我们中国人的特征,那么,中国故事就是最佳的表达方式。
因此,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30周年时,习近平总书记曾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要用海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同时,我们要展望世界,理解世界,与各国人民增进交往,通过阅读各国故事,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也是最佳的理解交流方式。为此,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中外的经典故事,特别编撰了本套丛书。每册故事内容相辅相成,优化配套组合,自成体系,又相互补充,组成了中国好故事的完美体系,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可读性和启迪性。
这些中外最具有智慧性的美好故事,短小精悍,意蕴隽永,充满了睿智的哲理,最容易使广大读者阅读,也最能打动心灵。一粒沙子蕴含一个世界,一滴露珠足以反映太阳光辉,一则小故事饱含世间大道理,这就是每一篇故事的魅力。从这些最感动心灵的小故事里,广大读者可以吸取心灵智慧之光,并碰出生命的火花,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凡为神奇,从而获得伟大的精神感召,融入进永不停止的人生追求。
晋文公饱不忘饥
那是在晋献公死后,他的五个儿子为争王位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公子重耳遭受陷害,逃到了狄国。后来,他的同父异母兄弟夷吾当上国君即晋惠公。为除去后患,晋惠公派人刺杀重耳。重耳连夜离开狄国,带着孤偃等人,再次逃难。
他们一路逃跑,风餐露宿,历尽艰辛,粮食不够吃,衣服不够穿,不得不靠野菜充饥或乞讨度日。他们先后到过卫国、齐国、宋国、郑国、楚国,最后到达秦国。在整个逃难的艰苦岁月里,孤偃紧跟公子重耳,帮他度过道道难关。
秦穆公一心要帮助公子重耳回晋国做国君,便于公元前636年出动大军,亲自护送他。到了黄河,秦穆公把一半人马送给他过河,自己留一半人马在黄河西岸作为接应。
上船的时候,公子重耳的随从把逃难时用的物品全都搬到船上,一样也舍不得扔掉。
重耳见了,哈哈大笑。他说:“我回去做国君,要什么有什么,还要这个破破烂烂的干什么?”说着吩咐人们把东西撇在岸上。人们七手八脚地把这些东西扔到岸上,有的把破衣旧裤丢到河里。
忠心耿耿的孤偃把这一切看在眼里,心中十分难过。他想,公子未得富贵,先忘贫贱,将来怎么会是个好君主?于是,他把秦穆公送给他的一块白玉拿出来,对重耳说:“如今公子过河,对岸就是晋国。你内有大臣,外有秦国,我就留在这里吧。现奉上这白玉,以表我的心意。”
重耳一听,十分诧异,他说:“我全靠你们帮助,才有今日。大家在外面吃了19年苦,现在回去,有福同享,你怎能不回去?”
孤偃说:“以前公子在患难之中,我有些用处。现在公子回去做国君,情形不同了,自然另有一批新人使唤,我们就好比这些旧衣破鞋,还带回去做什么?”
重耳听了,恍然大悟,直怪自己不该得意忘形,红着脸,流着泪对孤偃说:“这全是我的不是,做人应该饱不忘饥。”说着又吩咐把破烂东西重新装到了船上。他们过了黄河,打了胜仗。
不辱使命的晏子
那是在春秋时期,诸侯争当霸主。楚国威震诸侯,各国都很害怕,纷纷派出使者主动与楚国结交。当时楚国是一个大国,齐景公也想跟楚国建立友好关系,于是,就派晏子出使楚国。
当楚灵王得知齐国使臣晏子身材矮小时,就决定戏耍他一番。楚灵王下令紧闭城门,只在旁边开一个五尺高的小洞,让晏子进来。
晏子说:“到狗国去才钻狗洞,请你们代我转问大王,这是什么国?”守门人报告给了楚灵王,楚灵王无话可说,只得打开城门迎接晏子入城。
晏子来到楚国宫廷门前,遇见了楚国的许多达官贵人,他们各个衣冠楚楚,等候朝见楚王。晏子下车后,不卑不亢,与他们施礼相见。有人见晏子穿着朴素,便耻笑他是一毛不拔的“鄙吝之徒”。
楚灵王见了晏子后,存心想再次奚落他一番。于是,他第一句话就问:“齐国难道缺人吗?”
晏子说:“齐国人多得很,哈一口气可以成云,挥一把汗如同下雨,行人走路肩膀挨着肩膀,怎么能说缺人?”
楚灵王说:“既然有人,为什么派一个小矮子来访问我国呢?”
晏子便反唇相讥:“敝国派使者有个规定,贤士出使贤国,非贤士出使非贤国;大高个儿出使大国,小矮个儿出使小国。我个子矮小,又不是贤士,所以才被派到楚国来。”
楚灵王见晏子能言善辩,无法难倒他,心中暗自吃惊,称赞晏子说:“早听说你博学多才,善于应对,今天一见,果然名不虚传,令人敬佩!”
出使任务完成后,楚王给晏子送了一份厚礼,又隆重地把他送回了国。
勾践卧薪尝胆
那是在春秋时期,吴国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受到了百般凌辱,越国遭受到极大的损失。
勾践卧薪尝胆,积蓄力量,誓死复国雪耻。
于是,回国后勾践以身作则,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亲身参加劳动,体恤民情。根据百姓实际制定政令,百姓讨厌的就取消,老百姓认为不够和不妥的地方,就加以修改补充。并采取一系列的政策,增加生产,鼓励繁衍人口。
勾践还对有学问有才能的人给予优厚的待遇,同时对他们加强道义方面的教育,对从四面八方前来效力的人才,则在祖庙里隆重地接待他们。
勾践有时坐着船巡行各地,船上装着好饭好菜,遇到出游的年轻人,就请他们来进餐,然后详细问明他们的姓名及各种情况,以备日后录用。
不是自己亲自种出来的粮食,勾践不吃。不是夫人织制的衣服,勾践不穿。在国内,十年免收租税,百姓富足,都储有3年的食粮。
于是,百姓们都向越王勾践请求道:“当今越国国内,热爱国君就如同热爱自己的父母!做子女的都想为父母报仇,当臣子的都一心想替君主报仇。因此一旦跟吴国打起仗来,难道还会有不竭尽全力的人吗?请您下命令和吴国人决一死战吧。”
勾践看到对吴作战的条件已经成熟,便顺势答应了百姓们的请求。他召集大众训示道:“我听说贤德的君王,不愁兵将人数不多,担心的是他们品行不好,贪功冒进或临阵逃跑。现在吴王夫差拥有数千装备精良的兵将,还嫌他军队的人数不多。作战难道仅在于人数的多少吗?现在我要协助上天消灭吴国。我不希望你们逞匹夫之勇,希望你们能听从号令,统一行动。奋勇杀敌的有赏,临阵脱逃,要严罚!”
百姓们父子、夫妻、兄弟之间互相勉励说:“谁能像我们国君一样对百姓施加这么多恩惠呢?我们能不为他而拼死战斗么!”
公元前473年,越国同吴国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勾践带领的军队英勇冲杀,勇往直前,大获全胜。最后吴王夫差自杀身亡,吴国灭亡。
曾子杀猪不说谎
曾子是孔子的学生,名叫曾参。他很有学问,还写过书。曾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意思是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检查自己和别人商量的事情是不是忠诚去办了;和朋友交往是不是守信用了;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认真复习了。”这段话中心意思是说做人要忠诚、讲信用。曾子不但这样说,而且也这样去做的。
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去买东西,她的小儿子也要跟着去。母亲不让他去,他就在后面哇哇地哭起来。母亲哄着他说:“好孩子,你回家,等我回来给你杀猪吃。”孩子信以为真,不哭了。这话也被曾子听见了。曾子的妻子从集市上回来,听见曾子在霍霍地磨刀,像是真要杀猪的样子,不禁扑哧地笑了,急忙上前劝阻说:“我说杀猪,只不过是哄孩子,你倒认真起来了。”
曾子说:“不能和小孩子随便开玩笑。孩子小,还没有分辨是非的能力,事事处处都会模仿父母的言行、听父母的教诲。现在你要是向他说了谎话,这就是教孩子撒谎呀。母亲现在说谎,孩子长大也要向别人说谎,是不能这样去教育孩子的。”
曾子的妻子听了,点了点头,认为他说得对。曾子把猪杀好后,妻子也按照自己说的去办,把猪肉炖得香香的给孩子吃。
李斯进言留人才
那是在战国时期,阳翟人吕不韦帮助秦国的公子异人取得了秦国君的位置,又为异人的儿子赢政继承王位立了大功,当上了宰相。后来,吕不韦的势力越来越大,赢政感到了他的威胁,就下令罢免了他。
因为吕不韦不是秦国人,而且他还收养任用了一批其他国家的客卿,于是泰国的朝廷发出了一个通告,说是:“其他国家的人来秦国做官,都是各自为自己的国家作说客,挑拨我们国内上下不和睦,现决定将外国的客卿一律驱逐出境。”
有一位来自楚国的客卿,名叫李斯,他也在被驱逐之列。他在离开泰国的途中,给泰国国君赢政写了一份呈文。
李斯在呈文中写道:“从前,秦国第九任国君秦穆公为了富国强兵,从各国广召贤明人士,从西戎部落中物色到了由余,从东方宛城得到百里奚,从宋国迎接了赛叔,到晋国召来了丕豹、公孙支。结果,吞并了20多个封国,称霸西戎。”
“秦国第25任国君秦孝公,重用魏国人公孙秋,变法革新,使得泰国更加强盛,各国归附。秦惠王重用魏国人张仪的谋略,瓦解了六国的合纵联盟,使他们纷纷与秦国和好。秦昭王得到魏国人范雅的帮助,使朝廷的权力扩大,私人的势力减小。以上四位国君,都是利用外籍客卿的力量,成就了传大的功业。”
“由此看来,外籍的客卿并没有什么地方辜负了秦国。美女、音乐、珠宝,秦国都不出产,可是秦国国君却到处收罗,一一享用,而对外籍的客卿,却不管好坏,不问是非,只要不是秦国人,就一律驱逐,这不是看重女色、音乐、珠宝,而轻视人才吗?”
“泰山不排斥微小的尘埃,才能这样高大;江海不拒绝细流,所以又深又广;君主不驱逐贤明的人才,才会创立伟大的功绩。正是由于这个缘故,三皇五帝得以无敌于天下。”
“如今,秦国国君驱逐客卿,把圣贤资助敌国,把人才送到别的君王那里,这等于把军队借给匪寇,把粮草送给强盗。”
秦国国君赢政看了李斯的呈文,被他所说的道理打动,立即下令恢复李斯的官职,撤销驱逐客卿的命令。这时,李斯已经走到了陕西的临潼一带,赢政命令人把他追了回来。
后来,赢政重用李斯,采纳了他的许多计谋策略,最终完成了吞并六国统一天下的大业。
敢说真话的任座
那是在战国时期,魏国吞并了临近的小国中山国后,魏国国君魏文侯,把这块新占领的土地封给了自己的儿子,而不是按照惯例,分给有战功的弟弟。
魏文侯这样做了之后,自己也有些心虚,怕人们议论,就故意在召集大臣们时发问说:“我是个什么样的君主呢?请大家说一说。”
大多数大臣都恭维地说:“您当然是仁君。”
但是有一位叫任座的大臣表示不同意,他说:“君主夺取了中山之后,不封给有战功的弟弟,却封给了自己的儿子,这怎么能称为仁君呢?”
魏文侯听了,顿时满脸生出忿怒神色。任座见状,急忙离座而去。这时,魏文侯又问身边的大臣翟璜,自己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国君。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