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带给我们什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知识带给我们什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冯欢著
出版社:敦煌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12-01
书籍编号:30423264
ISBN:9787546811420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51384
版次:1
所属分类:成功励志-成功哲学
版权信息
书名:知识带给我们什么
作者:冯欢
ISBN:9787546811420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前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要提供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
李克强总理在答记者问时说:“我们国家全民的阅读量能够逐年增加,这也是我们社会进步、文明程度提高的十分重要的标志。而且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它与工作方式相结合,不仅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而且会增强社会的道德力量。人们不仅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增加,而且希望有更丰富的精神生活。”
因此,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全民阅读问题。既然是全民阅读,就要满足全民阅读兴趣,要是阅读盛宴,是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充分享用的大餐。那么选择阅读大众化故事,就是全民盛宴最好美味。
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比较侧重于事件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讲述,十分具有阅读性和娱乐性,更具有深入浅出的启发性,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最佳读物。
故事其实就是我们对自身历史的一种记忆行为,人们通过多种故事形式,记忆和传播着一定社会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饱含丰富寓意,潜移默化地引导着社会道德和性格的形成,具有特殊的作用。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也有灿烂的文化艺术,更有智慧非凡的人民群众。自古以来,就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美好故事,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浓缩了中国大众做人做事的智慧。这些美好故事,是我们民族的基因,曾经哺育着我们一代代中华儿女茁壮成长,使我们五千年文明绵延不绝,使我们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如今,我们国家正处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升级转型时期,面对世界各国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如何加强思考,吸取精华,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和美好故事呢?
特别是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及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持续推进,我们广大人民群众在与世界各国跨文化交流中如何塑造形象、传递信息、表达价值,寻求共识与自我意识、语言学习与文化自信等,用世界各国人民能够理解的方式说出我们中国人的特征,那么,中国故事就是最佳的表达方式。
因此,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30周年时,习近平总书记曾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要用海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同时,我们要展望世界,理解世界,与各国人民增进交往,通过阅读各国故事,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也是最佳的理解交流方式。为此,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中外的经典故事,特别编撰了本套丛书。每册故事内容相辅相成,优化配套组合,自成体系,又相互补充,组成了中国好故事的完美体系,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可读性和启迪性。
这些中外最具有智慧性的美好故事,短小精悍,意蕴隽永,充满了睿智的哲理,最容易使广大读者阅读,也最能打动心灵。一粒沙子蕴含一个世界,一滴露珠足以反映太阳光辉,一则小故事饱含世间大道理,这就是每一篇故事的魅力。从这些最感动心灵的小故事里,广大读者可以吸取心灵智慧之光,并碰出生命的火花,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凡为神奇,从而获得伟大的精神感召,融入进永不停止的人生追求。
好学不倦的孔子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哲学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君以民为体”不仅渗入到中国人的生活、文化领域中,同时也影响了世界上其他地区的一大部分人将近2000年。
在孔子小的时候,家里的生活比较困难。因此,他没有办法继续读书求学。在那个时代没有什么学校,而且书籍也只有少数的贵族家里才有。孔子的丰富渊博的知识,完全是靠刻苦自学得来的。
孔子学习十分勤奋,他是一个好学不倦的人。两千多年来,人们一直流传着他那“韦编三绝”的故事。
那是在孔子50多岁的时候,为了研究深奥难懂的《易经》,孔子把《易经》这本书读了一遍又一遍,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仔细的推敲。
结果,由于看的时间长了,次数多了,连穿在书上的牛皮绳都给磨断了。断一次,孔子就换一次,一共换了三次,故称“韦编三绝”。孔子勤奋读书从此可见一斑。
孔子是一个知识广博的学者,他还很喜欢音乐。有一次,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弹琴。师襄子先教了孔子一支曲子,孔子学得很认真。十来天过去了,他还在反复练习这支曲子。
“可以学一支新曲子了。”师襄子说。
孔子却回答:“我只是学会了曲谱,还没有掌握演奏的技巧。”
过了几天,师襄子又对孔子说:“你已经掌握了技巧,可以学新曲子了!”
“我还没有领会这支曲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孔子回答。
又过了几天,师襄子说:“这一回总可以学新曲子啦,你已经理解曲子的思想感情了。”
孔子仍不同意:“我还不能通过这支曲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作曲者的为人。”
经过反复琢磨,孔子终于领会了曲子的思想感情和了解了作曲者的为人。他向师襄子讲述了自己的看法。师襄子听了大吃一惊,感到他对乐曲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孔子这样刻苦学习,使师襄子非常佩服。
飞卫刻苦学射箭
那是在古时候,有一个名叫纪昌的人,他非常佩服一个叫飞卫的射箭能手。飞卫是著名射手,同时他也是甘蝇的学生,后来飞卫的射箭技艺超过了师傅甘蝇。于是,纪昌决定拜飞卫为师,跟他学习射箭。
在第一次上课的时候,飞卫对纪昌说:“你想要学好射箭的本领,先要坚持练好不眨眼睛的过硬功夫。等你练到盯住一个目标,眼睛能一眨也不眨的时候,再来见我。”
听了老师的教导,纪昌就回家练习不眨眼睛。妻子织布的时候,他就仰卧在织布机下面,睁大了眼睛,牢牢地盯着织布机一上一下的脚踏板。
这样一练就是两年,就算是有人拿锥子尖抵到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能睁得圆圆的,一眨也不眨。纪昌认为自己不眨眼睛的功夫已经练得差不多了,就跑去拜见飞卫,把练习不眨眼睛的成绩告诉他。
飞卫听了,说:“这还不行。你才练了不眨眼睛,还得继续练习看的过硬功夫。这看的功夫要练到看小的东西就好像看大东西,看极其微小的东西好像看很显著的东西才行。等你练到能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时,再来见我!”
纪昌听了老师的话,又回家刻苦地练起来。他用一根牦牛的毛把虱子拴住,吊在朝南的窗户上,目不转睛地看着它。10天之后,他看着虱子渐渐地越来越大了。这样,又过了三年,他再看那虱子时,虱子就像车轮子一样大了;再看别的东西,都像山丘一样大。
这时,纪昌高兴地跑去拜见飞卫,把自己练习看的成绩告诉他。飞卫听了,很高兴地拍拍纪昌的肩膀,说:“祝贺你,纪昌,你看的功夫已经练到家了!”这时候,飞卫开始教纪昌怎样拉弓,怎样放箭。
经过长时间的苦学苦练,有一天,纪昌用一把燕国的牛角做成的弓和北方的蓬竹做杆的箭来练习射虱子,只听“嗖”的一声,箭穿透了虱子的胸部,但是悬吊它的牛毛却没有断。
飞卫看见了,拍着纪昌的肩膀说:“纪昌,这才是一个百发百中的神射手啊!”
凿壁偷光的匡衡
匡衡是西汉的著名经学大师。他自幼好学、勤奋努力,曾因凿壁偷光而成为苦学的榜样。
“凿壁偷光”是个流传很久,为大家所熟悉的动人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匡衡,他是两千多年前的西汉人。
匡衡家住东海郡,家里生活很贫苦。但是,匡衡人穷志不穷,他很爱学习。白天他要跟着大人下地干活,就只能利用晚上时间读书。可是家里穷得饭都吃不饱,又哪来钱买油点灯呢?匡衡非常焦急。
有天晚上,匡衡突然发现墙壁上有一丝亮光。仔细一看,原来亮光是从隔壁邻居家透过来的灯光。这一发现,使匡衡高兴极了。他马上拿了一本书来看。但是,裂缝大小,光线太暗,书上的字根本看不清楚。匡衡读书心切,他就把墙壁上的裂缝凿成一个小孔。这样,每天晚上,只要邻居屋里的灯一亮,他就可以读书了。
不久,家里仅有的几册书都被匡衡读熟了。再到哪里找书来读呢?这时,匡衡想起了“文不识”。
原来,村子里有个姓文的大户人家,家里藏有很多书,可是自己却不读,人们给他送了个外号叫“文不识”。匡衡决定到“文不识”家去当不要钱的雇工。
“文不识”对匡衡的这一行动感到蹊跷,就问匡衡:“你为什么不要工钱呢?”
“我只希望你能把家中所藏的书都借给我看看。”匡衡诚恳地回答。
“文不识”听了匡衡的回答,感叹不止,就把书借给了他。
匡衡读的书越来越多,知识也一天比一天丰富。后来,他又去拜同郡的后苍为老师,虚心学习,终于成为西汉研究《诗经》的专家。
张仲景立志著医书
张仲景是我国东汉时代一位大医学家,人们把他尊称为“医圣”。张仲景从小就勤奋好学,看了很多书。他从史书上看到扁鹊给人治病的故事,心里很感动。
他想:“许多人只知道为自己打算,不问民间的疾病和痛苦。我为什么不能像扁鹊那样,把救死扶伤,解除人民病痛当作自己的责任呢?”
张仲景从此他就努力钻研医学,拜同乡名医张伯祖作老师,孜孜不倦地刻苦学习,在年轻时候就掌握了丰富的医学知识。
当时,连年混战造成田园荒敝,瘟疫流行,饿殍遍野。他眼看亲人沦丧,却束手无策,深感疾病的危害和医药的重要,为了同疾病斗争,张仲景辞去官职,决心从医。
每天清晨,张伯祖替病人诊脉,张仲景就在竹简上写药方,另外一些弟子帮着配药。病人川流不息,他们也忙个不停。
目睹此景,张仲景问张伯祖:“师傅,为什么不把药方告诉老百姓?他们生病可以自己医治,病人不就可以减少一些吗?”
“谈何容易!老百姓不懂医理,药服错了会出事的。”张伯祖直摇头。
“那就写本书,把原理告诉大家,让人们生病知道吃什么药。”张仲景又说。
张伯祖说:“这话是对的,可是这事谁来做呢?”
是的,谁来做呢?张仲景呆呆地想。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多么需要人扶弱济危啊!
张仲景暗自下定决心:“编写医书这桩事既然没人做,那就由我来做吧!”
立志是事业的开始。从此,张仲景更加勤奋学习。晚上,别人都休息了,他一个人还静静地坐在松明灯下,攻读医学典籍。他读遍了自古以来的医书,吸取了丰富的医学知识,继承前代医学家们的宝贵经验,总结了五个世纪以来的医学成果,加上自己的实践经验,写出了《伤寒杂病论》。
张伯祖死后,张仲景独立在南阳一带行医,但他始终放不下写书传播医理的心愿。为了写好这本书,他除了继续寻找、研究祖国各种医药典籍外,还尽力采用民间的验方。
有一次,张仲景听说邻近老乡把一个上吊的人救活了,急忙去打听用的是什么方法。结果,他学会了人工呼吸的方法。后来他把这个方法写进了他的《伤寒杂病论》,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关人工呼吸的记载。
又有一次,张仲景听说一个道士为病人捉“鬼”后,给病人吃了“真武大仙”的“仙药”,病就好了。张仲景很奇怪:巫医也能治病吗?
他设法把这个道士的药找来研究一番,发现其中有生姜、茯苓、芍药等好几味药,是一个秘方。
原来巫医尽管装神弄鬼,手里也掌握一两种货真价实的东西,否则难以长久骗人。
从此,对巫医使用的药方,张仲景也注意收集,但都进行了细心研究,去伪存真,把那些经过临床实验证明有效的,吸收过来。
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张仲景积累了大量资料,经过去粗取精,反复对比,最后写出了《伤寒杂病论》,成为千百年来的中医经典著作,这是张仲景一生立志勤学的结晶。这也说明人无志向,和迷途的盲人一样。
贾逵隔篱偷学
贾逵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学者。他幼时丧父,母亲又体弱多病,时常需要人照料,因此生活非常艰辛。贾逵的姐姐一个人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她悉心照料母亲,关爱弟弟,家中虽然清贫,但时常充满着欢声笑语。
贾逵从小就十分聪明、勤奋,他爱刨根问底,爱思考,不达目的不罢休。那时候,在贾逵家的附近有一个学堂,学堂里传出的琅琅读书声深深吸引着贾逵。他看见其他孩子都去上学,非常羡慕,便央求母亲也让他上学堂读书。
母亲心里十分难过,对贾逵说:“孩子啊,咱们家太穷了,没有钱给你交学费,家里的钱都给我治病了,实在是没有办法啊!”说完,母亲便伤心地流下了眼泪。
贾逵的姐姐看到这个情景,便走过来,安慰了母亲一番,然后拉着贾逵走了出来,对他说:“弟弟,母亲身体不好,别让她再操心了,我带你去学堂看一看吧。”
姐姐领着贾逵来到学堂外,学堂里又传来了琅琅的读书声。贾逵一听到读书声,便忘却了刚才的烦恼,忙跑了过去。
可是,贾逵只能隔着学堂外面的篱笆往里张望,他踮起脚,伸长脖子,可还是无法看到学堂内的情景。
姐姐见状,赶紧跑过来,抱起了贾逵。这下,他看见了老师在讲课,学生们正摇头晃脑地跟着老师读书。贾逵高兴极了,也跟着读起来。老师让学生写字,贾逵便用小手在空中比划着学写字。
此后,贾逵天天到学堂外听老师讲课。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