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在下站出发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总在下站出发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信自力著
出版社:敦煌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12-01
书籍编号:30423249
ISBN:9787546811277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54678
版次:1
所属分类:成功励志-成功哲学
版权信息
书名:总在下站出发
作者:信自力
ISBN:9787546811277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前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要提供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
李克强总理在答记者问时说:“我们国家全民的阅读量能够逐年增加,这也是我们社会进步、文明程度提高的十分重要的标志。而且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它与工作方式相结合,不仅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而且会增强社会的道德力量。人们不仅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增加,而且希望有更丰富的精神生活。”
因此,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全民阅读问题。既然是全民阅读,就要满足全民阅读兴趣,要是阅读盛宴,是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充分享用的大餐。那么选择阅读大众化故事,就是全民盛宴最好美味。
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比较侧重于事件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讲述,十分具有阅读性和娱乐性,更具有深入浅出的启发性,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最佳读物。
故事其实就是我们对自身历史的一种记忆行为,人们通过多种故事形式,记忆和传播着一定社会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饱含丰富寓意,潜移默化地引导着社会道德和性格的形成,具有特殊的作用。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也有灿烂的文化艺术,更有智慧非凡的人民群众。自古以来,就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美好故事,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浓缩了中国大众做人做事的智慧。这些美好故事,是我们民族的基因,曾经哺育着我们一代代中华儿女茁壮成长,使我们五千年文明绵延不绝,使我们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如今,我们国家正处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升级转型时期,面对世界各国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如何加强思考,吸取精华,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和美好故事呢?
特别是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及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持续推进,我们广大人民群众在与世界各国跨文化交流中如何塑造形象、传递信息、表达价值,寻求共识与自我意识、语言学习与文化自信等,用世界各国人民能够理解的方式说出我们中国人的特征,那么,中国故事就是最佳的表达方式。
因此,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30周年时,习近平总书记曾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要用海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同时,我们要展望世界,理解世界,与各国人民增进交往,通过阅读各国故事,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也是最佳的理解交流方式。为此,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中外的经典故事,特别编撰了本套丛书。每册故事内容相辅相成,优化配套组合,自成体系,又相互补充,组成了中国好故事的完美体系,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可读性和启迪性。
这些中外最具有智慧性的美好故事,短小精悍,意蕴隽永,充满了睿智的哲理,最容易使广大读者阅读,也最能打动心灵。一粒沙子蕴含一个世界,一滴露珠足以反映太阳光辉,一则小故事饱含世间大道理,这就是每一篇故事的魅力。从这些最感动心灵的小故事里,广大读者可以吸取心灵智慧之光,并碰出生命的火花,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凡为神奇,从而获得伟大的精神感召,融入进永不停止的人生追求。
鲁班和他的发明
那是在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个叫鲁班的人,姓公输,名般,出身于工匠世家。他从小就学会了多种工艺,一生有许多发明创造,最突出的成就是在木工方面。他发明了锯子、刨子、墨斗等木工家具,又改进创造了楼、亭、桥、塔等建筑工艺,还发明了打仗攻城的玄梯,生活中用的石磨等。
鲁班的成就是与他刻苦钻研分不开的。一次,鲁班负责建造一座宫殿,他和徒弟带了斧头,上山去砍树。用斧子砍,又慢又累,一连砍了十几天,砍下的木头离所需还相差很远。动工的日期越来越近,他心里十分焦急。
这天晚上,鲁班踏着月光,上山去寻找木材。忽而越过山坡,忽而攀上峭壁。他在攀峭壁拨动杂草时,手臂上划了一道长长的血口子。鲁班想:野草怎么会这么厉害呢?他俯身看时,发现有一种野草,叶子长长的,边上排列着许多规则的细齿。轻轻地摸了摸,很是锋利。
这时,鲁班又发现有一只蝗虫在吃草,两个大板牙一张一合,一会儿就咬断了好几根。鲁班捉起蝗虫看时,它牙齿上也有许多整齐的小齿。鲁班看了看带齿的草,又看了看蝗虫的牙齿,高兴得跳起来。
他跑下山,连夜找来铁匠,打了几个边缘带齿的铁条。用这种铁条拉树,又快又省力。只用几天的时间,木料就备齐了。这种带齿的铁条便是锯子的祖先。
鲁班看见古老的磨面方法,是把麦子放在臼里,用杵来捣,又费力又费工。他日夜思索,终于想出一个高效的方法;把麦粒放在两块粗糙的石头中间,来回碾动。后来又进一步改进,在两块石头吻合的一面,凿上齿纹,中心装了轴。这便是现在许多农村仍在使用的石磨。
几千年来,鲁班的名字在民间广为流传,他是中华民族勤劳和智慧的象征。鲁班刻苦钻研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悬梁刺股求知识
那是在中国古代,人们都很重视读书,为了鞭策和激励自己努力读书,他们想出了许多有趣的方法。例如,苏秦的“刺股读书”和孙敬的“悬梁读书”。
苏秦是东周洛阳人,是战国时的谋略家。他年轻时曾四处游说各国君主,希望能够取得一官半职。然而,他得不到任何一个君主的赏识,只好失望地回到家里。
他外出游历多年,潦倒而归。家里人都私下讥笑他不治生产而逞口舌之利,舍本逐末。
苏秦为此很伤心,暗下决心要好好读书,增长学问。苏秦日夜埋头读书,可是每到深夜就会打瞌睡。为了驱除睡意,他便将一把锥子放在身边。
每当睡意来时,他就拿起锥子刺向自己的大腿,一阵剧痛令他的睡意全消。于是,他又精神百倍地读起书来。
这样一年以后,苏秦终于学有所成。当他再去游说各国的君主时,各国君主都对他另眼相看。苏秦得到了重用。
孙敬是西汉信都人,他饱读诗书,博学多才,是一名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他年轻的时候发愤求学,常常读书到深夜。看书时间久了,他有时不免会打瞌睡,等到一觉醒来,又懊悔不已。
有一天,孙敬正抬头冥思苦想,目光停在房梁上,顿时眼睛一亮。于是,他找来一根绳子,把头发系在绳子上,绳子系在房子的梁上。
当瞌睡来的时候,孙敬的头会垂下来。此时系在梁上的绳子就拉直了头发,头皮的疼痛又使他惊醒。他顿时就睡意全无。从那以后,孙敬每天晚上都用这种办法苦读。
年复一年地刻苦学习,使孙敬在当时的江淮以北颇有名气,常有学子不远千里来向他求教,讨论学问。
孙膑身残著兵法
那是在战国时期,齐国人孙膑出生在阿鄄之间的一个地方,孙膑少年孤苦,毅力非凡,才智过人。为使国家免遭战乱之苦,他亲自到深山拜自号鬼谷子的王栩先生为师,学习兵法。
孙膑大约生活在公元前380年至公元前320年左右,主要活动于齐威王时期。他是春秋末期军事家孙武的后世子孙,后来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军事学家。
孙膑学习异常刻苦,勤奋向上。他尊敬先生,勤学好问,成绩优异,为学生之冠,深得师生的爱戴。先生传授《孙子兵法》13篇,他专心致志,废寝忘食,日夜苦读,所见之书,一阅即能诵读。对先生每次提出的问题,他都是对答如流,一字不漏,并有自己独到的见地。
有一次,先生讲“谋攻篇”,说:用兵之上策是挫败敌人的战略方针,其次是挫败敌人的外交,再次是挫败敌人的军队,下策是挫败敌人的城池。
孙膑毕恭毕敬地站起来说,这是对的先生。但我认为攻城不一定是下策,要据情而用之。
先生连连摆手称赞说:“好,好,好!孙武后继有人哪!”另外,古代兵书非常重视“速决战”,而孙膑却提出持久战的主张。这些观点,都被日后他所指挥的“围魏救赵”和“马陵伏击”等优秀战例所佐证。这些战法,一直为后世军事家所赞赏和借鉴。
孙膑的一生,经历了坎坷不平的道路。当年,与他一起学习兵法的同学叫庞涓,两人相处和睦,如亲兄弟。
孙膑常帮助庞涓学习,庞涓十分感激,曾发誓说:今后我一旦受宠,一定在当权者面前保举你,兄弟之间不相忘。后来庞涓到了魏国,替魏惠王东征西战,深受重用,任命他为魏军的统帅。
庞涓得志后忘恩负义。心想:我虽当上了魏国的统帅,但孙膑的品德和学识远远超过我,有他健在,威胁到我的声誉和地位,便施以毒计,暗地里派人把孙膑请到魏国,花言巧语,欺骗孙膑为之写兵书。
诡计败露后,反诬陷孙膑犯法,用酷刑割去他的双膝骨,使之残废,并在脸上刺了字,企图使他埋没人世,不为人知。后来,有一齐国使者把孙膑藏在车座下,秘密救回齐国。
回国后,孙膑凭着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为祖国尽心尽力。先后协助齐威王和田忌大将两次打败魏国,屡建战功,威震四方,名显天下。
齐威王给孙膑加官晋爵,孙膑面对褒奖和赏赐不仅不受,反而请求辞去军师职务,找个清静的地方,过着隐居的生活,决心攻著兵书,为后人造福,孙膑撰著兵书的毅力十分惊人。他常常是在弟子的协助下,通宵达旦地搜集、查阅、研究大量的历史资料,并忍受着酷刑残疾给自己带来的剧痛,潜心琢磨,演练推敲。
他的几位学生曾与他同居,见先生如此刻苦,深受感动。学生硬劝他休息,而且轮流监护先生的睡情。尽管这样,也时常听到孙膑在梦中喊声:这仗打得好,把它写进去!有时他叫喊而醒,秉烛而起,伏床写作到天明……
孙膑治学态度严谨,刻苦撰著的《孙膑兵法》,既吸取了前辈军事思想的精华,又不被束缚,在《孙子兵法》的基础上有创新和发展。他的战争不可避免性,战前做好充分准备,重视城邑的攻取,战争中重视人的作用,坚持严格的军事训练等方面的军事思想,都值得后人借鉴和学习。
《孙膑兵法》是一部继《孙子兵法》之后中国军事遗产宝库中的又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伟大贡献。孙膑身残志坚、刻苦勤学、著书立说的精神,像《孙膑兵法》一样,流芳百世。
淳于意钻研医术
淳于意曾任齐国主管国家仓库的“太仓长”,所以人们都称他为“太仓公”或“仓公”。他是西汉时期的著名的医学家。淳于意从小爱好医学,曾拜名医公孙光为师。对公孙光所传授的医药知识,他总是认真牢记,反复咀嚼回味,思考其中的道理。遇到疑难问题,常常是打破砂锅问到底,不弄个水落石出,绝不罢休。
淳于意的求知欲是很强的,他不满已学到的医学知识。有一天,淳于意又请老师公孙光讲授“精方”,公孙光为难地说:“我的本事全都教给你了,还是满足不了你的要求啊!我已经年迈力衰,丝毫也不想留一手,教给你的是我年轻时从老师那里得来的全部秘方,既然统统教给了你,可不要随便泄露给别人啊!”
淳于意听了连连作揖称谢,表示一定遵循老师的教诲。过了些日子,师生又在一起谈论医学问题,淳于意发表了很多极其精辟的见解,公孙光大为赞赏,并说淳于意将来必定会成为全国第一流的医家。
公孙光想到淳于意是个不故步自封,勇于求索的人,就对淳于意说:“我有许多同行朋友,彼此都疏远了。只有一名同乡,名叫公乘阳庆,十分精通医方。我在中年时,曾多次想去拜他为师,但始终没有去成。现在我想把你推荐给他。”
淳于意想到医学家学派纵横,各有绝招,能继续从师学习,也是增进自己医学知识的一个途径,听了老师的话异常高兴,日夜盼望着去拜见公乘阳庆。
恰好有一天,阳庆的儿子名叫殷的因给齐王献马来找公孙光,公孙光便介绍淳于意同殷认识了,说了许多请托的话,并且亲笔写了一封推荐信。这样,淳于意才得到拜见公乘阳庆的机会。
那时,公乘阳庆已是70多岁的老人了,尽管医术高明,却不肯轻易给人看病,更不肯收受学徒,连自己的儿孙也不传授。由于淳于意态度虔诚,虚心恳求,对老师很尊敬,使公乘阳庆深受感动,便破例收他为徒。
公乘阳庆对淳于意说:“首先要把你原来那些无用的方书去掉,我有很多古时候流传下来的医方书,如黄帝、扁鹊的脉书,根据五色诊断人的病症及病情,知晓病人是生还是死及药论等书,都很精粹。我家中富有,心里很喜欢你,想把我的全部秘方都传授给你。”
淳于意听了十分感激,当即表示要刻苦学习,不断提高医术来报答老师。公乘阳庆给他讲授了《脉书上下经》《五色诊》《奇咳术》《揆度阴阳外变》《药论》等专著。
名师出高徒,淳于意跟从老师学习一年后,理论水平大为提高;到了第二年,临床疗效更加显著;学满三年,就达到了“诊病决死生,有验,精良”的地步。
淳于意还清楚地认识到,从师增知识,实践练技能。除了从师学习外,一有闲暇,就外出诊病,一则检验自己的知识,二则培养和锻炼自己的技能。从此,登门求淳于意诊治的人络绎不绝,真是业务繁忙、门庭若市。
淳于意喜欢自在地行医,为百姓解除病痛之苦,不愿做官。他认为,被人豢养,专门为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