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成语故事全集:真情的故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中华成语故事全集:真情的故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周治编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06-01
书籍编号:30422752
ISBN:9787545104301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64555
版次:1
所属分类:成功励志-青少年励志
版权信息
书名:中华成语故事全集:真情的故事
作者:周治
ISBN:9787545104301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前言
成语是汉语词汇宝库里的璀璨明珠。
它是长期以来人们在相沿习用的过程中,形成的形式简洁而意义精辟的固定短语。
它结构严谨,表现性强,具有庄重典雅的书面语色彩,历来为人们喜闻乐用。不论讲话或作文,准确恰当地镶嵌或点缀一些成语,会使语言锦上添花。
它多出自古代典籍、寓言和诗词歌赋,许多隐含着丰富的传奇轶事或历史典故。
如来源于神话寓言的成语:“叶公好龙”出自于《新序·杂事》,“开天辟地”出自于《山海经·北山经》,“愚公移山”出自于《列子·汤问》,“守株待兔”出自于《韩非子·五蠹》,“刻舟求剑”出自于《吕氏春秋·察今》;
如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完璧归赵”出自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闻鸡起舞”出自于《晋书·祖逖传》,“夜郎自大”出自于《汉书·西南夷传》,“望梅止渴”出自于《世说新语·假谲》,“请君入瓮”出自于《资治通鉴·唐纪》;
如来源于诗文的成语:“兢兢业业”出自于《诗经·大雅·云汉》,“学而不厌”出自于《论语·述而》,“舍生取义”出自于《孟子·告子上》,“短兵相接”出自于《楚辞·九歌》,“一视同仁”出自于《韩愈·原人》;
如来源于口头俗语的成语:“狼子野心”、“众志成城”、“千夫所指”等出自民间俚语,“一干二净”、“三长两短”、“千方百计”、“拐弯抹角”等则出自后世口语。
这些成语不论来源于哪里,都包含了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学、民俗、艺术、哲学等许许多多的知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成语的桥梁作用了解到更加丰富的知识,并通过使用加深对成语的理解和印象。
许多成语是特定的历史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语言文字由文言文变成了白话文,文字也由繁变简了,但它以其独特的作用和魅力变得更加典雅,常用常新,使其不断丰富和发展,不断为语言文字增辉加彩。
为了帮助广大读者学习和掌握好成语,我们从浩瀚的成语中精选了大量具有历史性、故事性、艺术性、寓意性、哲理性、趣味性、时代性等特点的成语,编写成了《中华成语故事全集》丛书,共分十册,即《美德的故事》、《求知的故事》、《真情的故事》、《性格的故事》、《勤劳的故事》、《成功的故事》、《处世的故事》、《文化的故事》、《自然的故事》、《哲理的故事》等,相信对广大读者能够起到陶冶情操、加强艺术和语言文字修养的作用。
该书注重知识性、可读性和完整性,每个成语都辟有释义、出处、故事三大部分。编排顺序按笔画多少排列,既方便读者阅读,又方便读者查阅。
该书既可作为中小学生学习成语的工具书,又适合不同层次读者作为故事阅读,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人人自危
【释义】由于残酷的统治,人人都感到危险。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视天下,丞相李斯陪同。他从浙江到山东,当行到沙丘(今河北省广宗、平乡一带)时,因病重不治而亡。
临死前,秦始皇留下遗诏,命令太子扶苏将统领兵马的大权交给大将蒙恬,他本人则立即到咸阳为秦始皇办理丧事,并让他继承皇位。
当时秦始皇的遗诏和玉玺都在宦官中车府令兼符玺令赵高手里,他对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说:
“皇帝的遗诏是让长子扶苏即位,而你连半点功劳都没有,一旦扶苏即位当了皇帝,你连尺寸的封地也得不到,可怎么办呢?”
胡亥听了赵高的话,半天也没能明白他的意思,于是赵高便将话挑明了说给胡亥听。他说:
“诏书和玉玺都在我手上,现今皇帝死讯和诏书内容只有你我和李斯知道,只要将诏书上扶苏的名字,改成你胡亥的名字,那么当皇帝的就是你了。”
胡亥开始心中有许多顾虑,便没有同意,但他经不住赵高的百般引诱和劝说,最后他有些担心地说:
“丞相李斯也知道诏书的内容,如果不征得他的同意,恐怕这件事很难办成。”
赵高信心十足地对胡亥说:
“这你放心,只要你同意,李斯那里我去说,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胡亥心中何尝不是一百个愿意,有这样的好事,让他当一个现成的皇帝,何乐而不为。于是,便将一切交给赵高去安排。
赵高马上找到李斯,问李斯说:
“遗诏上让扶苏即位,请问,你与大将蒙恬的功劳谁大?论能力谁强?论威信谁高?论与太子扶苏的关系谁更亲近?”
李斯不知赵高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便老老实实地说:
“这些我都不如蒙恬。”
赵高听了接着说:
“那么将来扶苏当了皇帝,一定会任命蒙恬为丞相。你的荣华富贵可就难保了。依我之见,不如私下修改诏书,立胡亥为皇帝,你仍然可以做丞相,不知你意下如何?”
李斯经不住赵高的利诱与威胁,最后勉强同意了赵高的意见。
在赵高的精心策划下,胡亥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成为秦王朝的第二代皇帝,历史上称为“秦二世”。
胡亥登上皇位后,赵高警告他说:
“你现在还没有到安心享乐的时候。你当上皇帝后,你的兄弟、姐妹都会非常不高兴,先朝的大臣们对你也不会服气,还有,大将蒙恬拥兵在外,随时都有谋反的可能,你可要事先想出防范的办法呀!”
在赵高的怂恿下,胡亥下令杀死了自己12个兄弟、10个姊妹,并将大将蒙恬逼得自杀身亡。
一时间,秦国京城咸阳笼罩在一片恐怖之中。秦二世实行严苛的法令,使得新老大臣们都担心被杀(法令诛罚日益深刻,群臣人人自危,欲畔者众)。
这种危机使人们心头反抗的情绪越积越多,朝野上下都在酝酿一阵暴风雨。不久,大泽乡陈胜、吴广起义爆发了,拉开了秦王朝走向灭亡的序幕。
人琴俱亡
【释义】比喻对知己、亲友去世的悼念之情。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份逝》。
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有七个儿子。他这七个儿子中,比较有名气的有五个。其中又有四个在《晋书》中有传,可谓名垂青史。
长子玄之早年夭折,不大为人们所知;次子凝之死于战乱之中,所以对他的事迹的记载也不多。对于他的儿子记载较多的是徽之和献之。特别是献之,他是继父亲王羲之之后又一位大书法家,与父亲并称“二王”。
王徽之字子猷,曾在大司马桓温帐下作过参军。王徽之性格狂放,不拘小节。有一次,大司马桓温问他:“现在你负责哪一项工作?”
王徽之回答说:“我好像是管马的!”
桓温又问:“你管多少马?”
王徽之回答:“我连马都不知道,怎么会知道它的数量呢?”
后来王徽之被调到车骑将军桓冲的帐前,作骑兵参军。一次,王徽之与桓冲出门,恰逢暴雨倾盆,王徽之立即跳下马,钻入了桓冲的车中。进到车里,他对桓冲笑笑说:
“外面下雨,你怎么好意思独自坐一辆车呢?”
王徽之曾在山阴后住,这天夜里,大雪初停,一轮明月照得四野生辉,银白世界让人生出许多遐想。王徽之忽然想起好友戴逵家住郯溪,王徽之驾起小船,赶了一夜路,来到戴逵的家门前,可是,连招呼也没打,竟返身回去了。
有人知道了这件事就问他:“你这算怎么回事呀?”
王徽之回答说:“我乘着兴致而去,到了那儿,访友的兴致已经尽了,兴致满足了就回去,为什么一定要见到戴逵呢?”(乘兴而来,兴尽而返)
王徽之的弟弟王献之,不仅精于书法,而且善于绘画,为人则风流倜傥,豪放不羁。
一次,一个小偷潜入他的住宅进行盗窃,将他屋里的物品偷了个精光,小偷正要走,他却不慌不忙地对小偷说:
“梁上君子,那条青毡是我家的旧物,请把它给我留下。”
一句话把小偷吓跑了。
王献之任秘书丞时,有一次路过吴郡,听说顾辟疆家的花园景色秀美,便没有征得主人的同意,就闯进去游玩。事后,甚至连招呼也没有与主人打一声。顾辟疆毫不客气地批评王献之说:
“对主人傲慢是不懂得礼貌,自以为高贵是不懂得道理,有了这两样就是为人所不齿的疯子。”
王献之听罢,既不生气,也不往心里去。
后来王献之病重,有术士说:
“如有替代,病会好转。”
王徽之听说,表示愿意替代。术士对王徽之说:
“你也活不长了,替代有什么意义!”
没过多久,王献之便死去了。王徽之赶来吊丧,他没有痛哭,而是取过王献之生前用过的琴来弹奏,但怎么也弹不成曲调,不禁仰天长叹道:
“呜呼子敬(王献之的字),人琴俱亡。”
后来,这个成语就用来表示:看到遗物,悼念死者的悲痛心情。
万马齐喑
【释义】所有的马都肃然无声。比喻人们沉默不语的沉闷局面。
【出处】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清代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龚自珍,也是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之一。
龚自珍27岁中举,11年后才中进士。倒不是他不肯用心,而是因为他从小讨厌那些禁锢思想的八股文,不愿写华而不实的文章;他所钻研的,都是对兴国济世有作用的学问,并以此为傲。
参加殿试时,龚自珍交卷最早。便离开了考场,有人问他考得怎样,他把文章内容大概说了一遍,朋友们庆贺说:“龚老兄一定高中榜首!”
龚自珍哼了一声,说:“那要看清朝的国运如何了!”言外之意就是,如果主考官选中了我,那清朝就会因为有我龚自珍而振兴;如果没有我的尽心竭力,大清的运数就尽了。
龚自珍绝无哗众取宠之心,他的文章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议论,其中关于开发西北的意见最为精当实用。
然而,龚自珍只在京中做了10年无足轻重的闲官,英雄无用武之地,政治抱负不得施展,而且时常受到排挤。这10年,他目睹清王朝的昏庸腐朽,认为这是一个聪明才智被扼杀的时代,所以,他刚刚48岁,就借口侍奉年迈的父母,离官回乡了。
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龚自珍在南下途中,共写了3l5首七言绝句。到家后整理成集,因那年干支纪年为“己亥”,故起名为《己亥杂诗》。
其中有一首是这样写出来的:那是七月初的一天,火辣辣的太阳烤得龚自珍满脸淌汗。路上行人极少。不远处却是钟鸣钹响,乐声悠扬。龚自珍举目望去,却见一座古庙前旗幡高挂,青烟缭绕,一群善男信女正在道士们引导下,向神龛里的玉皇大帝、雷公风神顶礼膜拜,乞风求雨。
龚自珍联想到这条路上所看到的田园荒芜、民生凋敝的景象,觉得在这毫无生气的时代,必须要有各种各样的优秀人才来实行大的改革,才能打破这死气沉沉的局面。自己曾多次上书朝廷,要求变革现实,富国强民;这种主张不仅得不到实现,反而屡遭打击和迫害。此时此刻,龚自珍满腔的愤懑,顿时化作对大地风雷的殷切呼唤、对改革图新的热切要求,一词一句撞击胸膛,于是吟出一首诗来: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龚自珍在诗中提出的革新要求,表达了人民的希望,也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心声。
诗中还引申出“不拘一格”这个成语,比喻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方式。
千里送鹅毛
【释义】比喻礼物虽轻而情意深厚。
【出处】南宋·罗泌《路史》。
唐朝时,每逢朝廷有什么喜庆活动,各地的地方官都要给皇上送礼,礼品主要是各地的特产。
有一年,有个叫缅伯高的南方官吏,受太守的委托,送几只活天鹅到京城去进贡给皇上。因路途遥远,还要照顾几只天鹅,缅伯高一路上是十分辛苦。
当他走到一个大湖边时,觉得很疲倦,就决定休息一下,洗个脸再走。他下了马,洗了把脸,觉得精神也好了许多。他又把马牵过来,让它也喝了点水,又见那几只天鹅身上也是灰扑扑的,就把天鹅也拿到水中洗洗,天鹅下了水,都异常兴奋。缅伯高一时疏忽,就松了手。那几只天鹅在水边游了两下,忽然翅膀一抖,飞了起来。缅伯高一见,汗都吓出来了,忙伸手去抓,哪里还抓得着,只是抓掉了天鹅的两根羽毛,天鹅则长鸣一声,飞上蓝天,一会儿功夫就踪影皆无了。
缅伯高看到天鹅跑掉了,急得冷汗直流。回去重拿吧,时间来不及,空手进京也肯定不行,怎么办呢?他低头看着手中的鹅毛,灵机一动,心想,也只有这样了!于是就把鹅毛收好,重新上路。
缅伯高到了京城,正好赶上皇帝召见各地使者。大家都带上礼品,去朝见皇上。各地送的礼品都是像模像样的,只有缅伯高与众不同,他两手托着一根鹅毛,恭恭敬敬地呈上,说:“我们路途遥远,太守派我千里跋涉,专程送来一根洁白的鹅毛。礼品虽然很轻,但我们孝敬皇上的情意和大家一样,是很真诚的。”
皇帝听了,很高兴地收下了鹅毛,还给了他很丰厚的奖赏。
“千里送鹅毛”又作“千里鹅毛”或“千里赠鹅毛”。
寸草春晖
【释义】“寸草”指小草,象征子女,“春晖”指春天的阳光,象征母亲的慈爱。比喻父母的恩情深重,难以报答。
【出处】唐·孟郊《游子吟》。
唐代的诗人孟郊,写过一首题为《游子吟》的诗。这首诗以富有感情的言语,表达了一位慈母对即将离开自己的儿子的深深的爱,读来令人感动。全诗只有短短六句,大意是这样的:
即将漂泊异乡的儿子啊,
你身上穿的衣裳是母亲手中的线缝做的呀。(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时让我把这衣裳缝得密密的,
怕的是在外日子久了会破损。(临行密密逢,意恐迟迟归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