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成功励志 > 青少年励志 > 中华成语故事全集:勤劳的故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中华成语故事全集:勤劳的故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中华成语故事全集:勤劳的故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中华成语故事全集:勤劳的故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周治编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4-01

书籍编号:30422747

ISBN:9787545104301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66527

版次:2

所属分类:成功励志-青少年励志

全书内容:

中华成语故事全集:勤劳的故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前言


成语是汉语词汇宝库里的璀璨明珠。


它是长期以来人们在相沿习用的过程中,形成的形式简洁而意义精辟的固定短语。


它结构严谨,表现性强,具有庄重典雅的书面语色彩,历来为人们喜闻乐用。不论讲话或作文,准确恰当地镶嵌或点缀一些成语,会使语言锦上添花。


它多出自古代典籍、寓言和诗词歌赋,许多隐含着丰富的传奇轶事或历史典故。


如来源于神话寓言的成语:“叶公好龙”出自于《新序·杂事》,“开天辟地”出自于《山海经·北山经》,“愚公移山”出自于《列子·汤问》,“守株待兔”出自于《韩非子·五蠹》,“刻舟求剑”出自于《吕氏春秋·察今》;


如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完璧归赵”出自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闻鸡起舞”出自于《晋书·祖逖传》,“夜郎自大”出自于《汉书·西南夷传》,“望梅止渴”出自于《世说新语·假谲》,“请君入瓮”出自于《资治通鉴·唐纪》;


如来源于诗文的成语:“兢兢业业”出自于《诗经·大雅·云汉》,“学而不厌”出自于《论语·述而》,“舍生取义”出自于《孟子·告子上》,“短兵相接”出自于《楚辞·九歌》,“一视同仁”出自于《韩愈·原人》;


如来源于口头俗语的成语:“狼子野心”、“众志成城”、“千夫所指”等出自民间俚语,“一干二净”、“三长两短”、“千方百计”、“拐弯抹角”等则出自后世口语。


这些成语不论来源于哪里,都包含了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学、民俗、艺术、哲学等许许多多的知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成语的桥梁作用了解到更加丰富的知识,并通过使用加深对成语的理解和印象。


许多成语是特定的历史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语言文字由文言文变成了白话文,文字也由繁变简了,但它以其独特的作用和魅力变得更加典雅,常用常新,使其不断丰富和发展,不断为语言文字增辉加彩。


为了帮助广大读者学习和掌握好成语,我们从浩瀚的成语中精选了大量具有历史性、故事性、艺术性、寓意性、哲理性、趣味性、时代性等特点的成语,编写成了《中华成语故事全集》丛书,共分十册,即《美德的故事》、《求知的故事》、《真情的故事》、《性格的故事》、《勤劳的故事》、《成功的故事》、《处世的故事》、《文化的故事》、《自然的故事》、《哲理的故事》等,相信对广大读者能够起到陶冶情操、加强艺术和语言文字修养的作用。


该书注重知识性、可读性和完整性,每个成语都辟有释义、出处、故事三大部分。编排顺序按笔画多少排列,既方便读者阅读,又方便读者查阅。


该书既可作为中小学生学习成语的工具书,又适合不同层次读者作为故事阅读,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一去不返


【释义】人去了,再也不会回来了。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


秦王嬴政一心想统一中原,平定天下,就派兵四处征伐,灭掉越国后又派大军直逼燕国,攻占了燕国好多城池,并打算一举灭掉燕国。


燕国的太子丹知道燕国无力抵抗强大的秦国,为了挽救燕国,他就想用刺杀秦王的办法来阻止秦国的进攻。


燕太子丹曾在秦国当过人质,饱受秦王的欺辱,他从心里恨透了秦王,回国后就开始留心寻找刺客,替他刺杀秦王报仇。后来,他物色到了一个勇土,名叫荆轲,荆轲表示愿意为他效命。从此,燕太子丹就一直把荆轲待如上宾,把自己的车马给荆轲坐,自己的衣食也和荆轲一起分享,荆轲从心底感激燕太子丹。


现在,燕太子丹觉得是该用荆轲的时候了,就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荆轲,要他想办法刺杀秦王。


荆轲爽快地答应了燕太子丹的请求,同时提出,扮成使者去见秦王。为了取得秦王的信任,他要带上燕国的督亢(今河北涿县一带)地图和逃亡在燕国的秦国将军樊於期的人头。


燕太子丹不忍心杀死樊於期,荆轲就私下找到了樊於期,把自己的主意告诉了他。樊於期听后,马上就拔剑自杀了。


太子丹准备好了一把锋利的匕首,匕首上还染有毒药,只要它刺到人,人就会立即死去,他让荆轲把匕首藏在图中,在秦王观看地图时,突然发难,然后又给荆轲配备了一名助手,选定日期出发。


到了出发的那一天,燕太子丹和荆轲都知道,荆轲这次到秦国去行刺,肯定是必死无疑,不可能活着回来。燕太子丹特意和其他送行的人都穿上了白衣,戴着白帽,在易水(在今河北易县)边为荆轲设宴饯行。到临行的时候,高渐离击筑,荆轲唱了一首歌,歌中说:“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悲壮的歌声表达了荆轲誓死的决心,大家听了都伤心得流下了眼泪。荆轲头也不回就走了。


荆轲到了秦国以后,刺杀秦王没有成功,最后被秦王的卫士杀死了。

一馈十起


【释义】“一馈十起”形容事务繁忙或热情听取群众意见。


【出处】此典出自汉·刘安《淮南子·汜论训》:“一馈而十起,一沐而三捉发,以劳天下之民。”


大禹因为治水立下了功劳,非常受百姓爱戴。后来虞舜把帝位让给大禹,大禹就做了夏朝的第一个君主。


大禹做了君主以后就用五种声音来治理国家。这五种声音是:钟声、鼓声、磬声、鞀声和铎声。他对百姓说:“要告诉我大道,就击鼓;要告诉我大义,就敲钟;有紧急事情告诉我,就击磬;有案件要我处理,就敲小鼓;有大事告诉我就摇铃铛。”当他把这五种声音的功能告诉百姓以后,大禹就常常是:“一馈而十起,一沐而三捉发,以劳天下之民。”意思是:因为要找大禹的人太多,大禹吃一顿饭都要接待百姓许多次;洗澡的时候也常常还没洗好时就有许多人来找他。他就是这样一心一意为百姓办事。

一暴十寒


【释义】暴:同“曝”,晒。原意为晒一天,冻十天。比喻学习或工作没有恒心,时而勤奋,时而懈怠。


【出处】战国·孟轲《孟子·告子上》。


孟子是战国时期邹国人,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孟子经常去各国游历,拜见各国君王,借以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


一次,孟子来到齐国。当时,在位的齐宣王昏庸无能,经常被一些奸臣所利用。故此,许多忠义之士对国家的前途命运深感忧虑。闻知孟子来到了齐国,这些人大受鼓舞,奔走相告:“知道了吗?大思想家孟子来到我国了,如果有他前去劝谏宣王,那我们齐国就有希望了!”


可是,过了很长时间,也不见孟子前去劝谏齐王。这些人非常生气地找到孟子,责备他不为齐国尽力,孟子听后认真地回答说:“天下虽有一些很容易生长的东西,但如果‘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它们就不会生存。同样道理,我平时规劝齐王的机会少,而宫中的奸佞小人却一天到晚地围着他转,这样我又怎么能让他真正明智起来呢?”

人自为战


【释义】将战士们置之死地,人人都主动拼死作战。也指人人能独立作战。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楚汉相争时,汉大将韩信有一次率领数十万人马,前去攻打依附于项羽的赵国。赵王和主将成安君陈余得知汉军来攻,在井陉集中二十万大军抵御,兵力大大超过汉军。


部将李左车向陈余献计说,井陉这条路很狭窄,两辆战车不能并行,骑兵不能排成行列,行进的队伍必定拉得很长。请拨给他三万人马,拦截敌军的粮草,再截断他们的后路,不用十天,定可将韩信等人的头献上,但陈余没有同意。就这样,韩信在井陉狭窄道路上没有遭到袭击。在出井陉口前,他先派两千轻骑兵从隐蔽小道上山,在那里观察赵军,准备行动。


韩信又派出一万人为先头部队,命他们出了井陉口就背靠河水,摆开阵势。赵军远远望见,大笑不止,认为这是犯了兵家的大忌。


天刚亮,韩信设置起大将的旌旗和仪仗,大模大样地开出井陉口,赵军立即打开营门,向汉军发起猛烈的攻击。激战了一会儿,韩信假装抛旗弃鼓,逃回河边的阵营。河边阵地的部队马上打开营门放他们进去。


赵军又向河边汉军军营发动攻击,但这次汉军因为没了退路,奋力拼搏,人各自为战,以一当十,结果把赵军打败了。

力不从心


【释义】心里很想做某件事,但力量不够,不能达到目的。


【出处】汉·班固《汉书·班超传》。


班超是东汉时的名将,他自40岁时镇守西域边疆,以安抚和联盟的手段与当地50多个小国联合平定匈奴骚乱,使汉朝的西部边境30年平安无事。但当班超70岁时,精力日益衰减而且落叶归根、思乡之情日甚,思考再三,给和帝刘肇上书一封。大意是:


陛下,臣在西域转眼已经20多年了,夜夜日日、无时不在思念故乡。臣听说先前的姜太公在齐国做官,可他的五世后代死后还要埋葬在原籍周地,其实周地与齐地之间不过千里;而我现在是身处遥远的西域啊,怎能不思念故乡呢?苏武留在匈奴不过19年,可我已经在西域快半辈子了。我不敢盼望回到酒泉,如能回到玉门关之内,也就心满意足了……


班超的妹妹班昭,是当时有名的才女,历史学家,她读了兄长的信,为之动情,也写信给和帝,替哥哥请求告老还乡,大意是:


我的胞兄班超,蒙受皇恩,自来西域,志捐躯命,屡立微功,他每逢攻战,总是身披金甲,不避死亡,倚仗陛下的神威,才在这大沙漠里征战了近三十年,现年已七十,年老体衰,须发皆白,双手麻痹,耳聋眼花,要拄杖才能行走。虽说他竭尽全力,尽职尽责,以报答皇帝的大恩,可是倘使此地发生暴乱,超之力不能从心,这会损害国家、朝廷的利益,也会使为臣的前功尽弃,如果发生了那样的变故,该令人多么痛心呀!所以,我们也诚恳请求返回内地,可是已经过了几年却仍然听不到陛下的答复。现在陛下是以孝理治天下,深得万民欢心。在此,我冒死替家兄班超请求,让他活着回到故乡,我的哥哥以壮年竭尽忠孝于荒野大漠,难道还让他在衰老的时候死在他乡异域吗?我满怀哀痛地向陛下奏禀实情,请皇帝开恩!


班昭信中“超之气力不能从心”的话,后来演变为成语“力不从心”。

万人之敌


【释义】武艺高强能敌万人。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记》。


项羽因祖上封地项城而得项姓,祖上几代都是楚国名将。自年少时叔父项梁就指导项羽习文练武,但项羽学文没有长进,剑术也无丝毫进展。项梁责备他说:“你学什么都学不好,真没出息。”


项羽理直气壮地说:“识字只不过记记姓名而已,剑术只能对付一个人,都没有什么意思。我要学,就学可以敌万人(万人之敌)的学问。”


项梁听了很惊奇,于是教他兵法。项羽对学兵法非常喜欢,可也只从大的方面学,并不深究那些繁琐的细节。


有一次,秦始皇出巡到会稽,渡钱塘江,项羽和项梁也在旁边观看。项羽看到秦始皇的车驾浩浩荡荡,威严盛大,他暗暗指着秦始皇说:“此人我可以取而代之。”项梁吓得捂住项羽的嘴巴。从此,项梁认为项羽以后必定能成就大事。叔侄暗暗积蓄力量,以报秦杀祖之仇。


过了几年,大泽乡爆发反秦农民起义,项羽叔侄也在会稽起兵响应,凭借项羽的勇猛善战,在短短三年内,就从一支力量微薄的小起义头目而成为各路诸侯统帅,诸侯威服,天下响应,项羽分封王侯,政令群雄,号称西楚霸王。

义不帝秦


【释义】义:道义。道义所在,绝不尊秦为帝。比喻不向武力低头。


【出处】汉·刘向《战国策·赵策》。


战国时,秦大将白起率大军攻打越国,赵国大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带兵作战,因为轻敌中计,40万大军被白起、王玼坑杀,赵括也当场阵亡。接着,秦将郑安平替代了白起,指挥大军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国不得不向魏、楚两国求救。


魏安厘王派了将军晋鄙救赵,但又鉴于秦昭王的警告:“谁敢发兵救赵,我就在灭赵之后,必先灭之。”所以传命晋鄙屯兵汤阴不进,并派辛垣衍通过平原君赵胜见赵王,劝赵王尊奉秦王为帝,秦兵必自动解围,赵国就可以保全了。但平原君对此建议,不以为然,因此终未引领辛垣衍去见赵王。


这时齐国高士鲁仲连,正被困在城中,就求见平原君,询问国家大事,并愿意和这位辛垣衍将军见面,当下平原君引见。鲁仲连引证古今,痛陈尊奉秦王为帝之害。接着又举出齐珣王称帝不成,逃亡出国的事例对辛垣衍说:“齐珣王到鲁国,鲁国官员愿以肥牛10头供奉齐王,但齐王的侍从大声叱骂:‘这10头肥牛算得了什么供品?我大王是天子,按天子出巡的礼节,所到诸侯国家,诸侯必须让出自己的宫室,并将国库所有钥匙都呈交上来,任天子索取。诸侯要卷起袍服,捧着几案,伺候天子用膳。而你国竟用10头肥牛作供品,简直是混账!’鲁国官员听了,赶快关上城门,拒绝齐珣王入城。齐王无奈,又转往邹国。这时邹君已死,齐王欲吊丧,侍从通知邹国嗣君:‘天子下吊,主人要背向灵枢,灵位方向也要移为北向,这样才可使天子南面而吊。’邹国臣子说:‘如果要我们这样做,宁愿仗剑自杀,也不受辱。’拒绝了齐王吊丧,不许他入城。你想邹、鲁两小国都如此,而魏是大国,竟欲尊秦为帝,岂非连邹、鲁的奴仆婢妾都不如了吗?”


辛垣衍羞惭而退。


鲁仲连又对平原君说:“秦国是不讲信义、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