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第六卷)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本草纲目(第六卷)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明)李时珍著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12-01
书籍编号:30419065
ISBN:9787545132311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45924
版次:1
所属分类:中外名著-中国名著
版权信息
书名:本草纲目(第六卷)
作者:(明)李时珍
ISBN:9787545132311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前言
《本草纲目》由明代杰出医药学家李时珍用了近30年的时间完成的,是中国古代医学文化中的一部不朽的神奇巨著,也是中华国库收录最为广博的食物养生学及药物学全典。同时也是在全球范围内影响最大的一部举世闻名的博物学巨著,是世界科学史上收录生民日用品物最为广博的本草全书。
李时珍,1518年出身于一个医学世家,父亲李言闻是当地名医。他受父亲影响很深,从小就喜爱医药知识的学习。长大之后,他更加用心于医药学的研讨学习。父亲也将自己一生临床治病的经验传授给了儿子。
他所有精力和时间几乎都用于医药知识和相关学科的广搜博采上了。他闭门读书达10年之久,因此,对史学、哲学、文字学、训诂学等,造诣甚深,尤其对药物名称、药性、药效、炮炙、药物资源,均有着深入而广泛研究。
他在进行深入药物研究后,又走出读书室,躬身实践,足迹遍及湖北、湖南、广东、河北、河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有关谷、菜、瓜、果类药物问题,就去向农夫学习;有关各种鱼、鳞、介类药物问题,就去向渔夫请教;有关矿石类药物问题,就去向手工业工人、采矿者询问;有关蛇类药物、兽类药物问题,他就去向捕蛇人、猎人调查。数十年如一日,直至生命最后一息。
他治学态度严谨,除了深入实地进行调查核实外,还做了不少临床药理实验、动物解剖和比较解剖等。他为了丰富著作,不但对前人之本草广收博采,还对当时用药经验进行总结。同时,他还对国外传入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医疗用药经验进行整理。因此,他的《本草纲目》记述了许多由亚、欧、非国家和地区传入的药物。他使我国药用植物等新增加374种,达到1892种,这一成就在我国药物学史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他治学思想比较进步,他不迷信古人,敢于“发现前人未到之处”,因此,他在《本草纲目》的每一种药物之下,几乎都列有正误一条,就是改正前人错误的内容。在这些正误中,凝集着他一生的研究心得,无论是古人还是当时人,也不论是经典著作还是一般著作,只要他发现其中的任何错误,都给予批评指正,从不回避矛盾。
可贵的是,李时珍所作的结论,不论是正名、产地、药性、气味功效和采集、加工,其纠正、辨误大多是言之有理,持之有故,而且符合科学道理。他的正误提高了我国药物学的研究水平,有着明显的创造性,也说明他的自然科学知识渊博,鉴别能力高超。
他治学态度严谨,知之为知,不知为不知,凡经研究者则力陈己见,所未能考察者则存疑待考,不作妄断。所以,他对许多未能深知的问题,则用“未审然否”、“也无所询证,姑附于此,以俟博识”加以说明。
这种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非常难能可贵,他对后人寄托的厚望和笃信,是给予后世医者有力的鞭策和鼓励。他对发展我国药物学方面所作的卓越贡献是有口皆碑的。其实,他在医疗方面,发展切脉诊断方面,都有着出色的成就。由于他的医术高明,曾被召入太医院为皇室治病。
他医疗思想活跃,不但重视传统的理法方药理论,还很尊重金元四大家的医学争鸣论述。他推崇张元素、李东垣的医疗思想,而且强调民间医疗经验的总结。他将自己收集到的11096个单方、秘方、验方,各一一附录于各该药物之下并予以论述,这也是他的一大创举。
他研究中药学数十年,参考各种图书800多种,撰成《本草纲目》52卷,集明代药物学之大成,撰成于1578年,并得到当时著名文学家、南京刑部尚书王世贞作序,于1590年在南京刊行,即世之谓金陵版。
《本草纲目》以其继往开来的卓越成就迅即为医药学界赞赏推崇,金陵初刊后不到7年,就在江西刊刻了第二版。《本草纲目》52卷共收载药物1892种,绘制药物图1109幅,附方11096首。所收药物以其天然来源及属性为纲,分为16部;在同一部下,则以相近之类别为目,更分为60个类目,条分缕析,一目了然。他的药物分类法在前人基础上作出了创造性贡献,有着相当高的科学价值。例如其所收的1094种植物药,是根据其根、茎、叶、花、果的特点,及其性味、形态、生长环境、习性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等因素,加以综合分析、归纳比较进行区分的。
他的动物药分类法尤其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书中把444种动物药分成虫、鳞、介、禽、兽、人等6部。其中虫部所记述者相当于无脊椎动物;鳞部所记述者相当于鱼类;介部所记述者有一部分爬行类和两栖类动物;禽部所记述者则相当于鸟类;兽部所记述者系指哺乳类动物;人部是指人类。
《本草纲目》出版后,在国内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确是医药学著作罕见者之一,“士大夫家有其书”并非过誉。与此同时,随着该书之东渡和西传,在国外影响之大,可能是我国医药著作中之仅有者。
《本草纲目》所述内容实用,涉及知识广博,不仅对中国古人的饮食养疗产生了很大影响,而且对现代医学、现代饮食学、现代养生学、现代保健品的开发,也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因此,本书在参考了多种版本的《本草纲目》基础上,以面向大众、经济实用为目的,以尽可能展示原著的全貌和完整为前提,并适当地删去了一些怪异难得的品物和一些缺乏科学性的医方,以利于读者更好地掌握日常饮食养疗的知识,以便读者更好地结合实际生活进行参照学习运用,真正获得保健养生的幸福生活。
第二篇 草部
天名精
[名词解释]天名精江湖泽间都有。嫩苗呈绿色,类似皱叶菘荠,微有狐臭,淘洗浸泡焙熟后也可食用。一生长便抽茎,开小黄花,像野菊花。结的果实如同蒿子,最粘人的衣服。狐臭很重,炒熟后却很香。
叶、根
[药性气味]味甘,性寒,无毒。
[药效治疗]主治淤血及经期腹胀腰痛欲死,下血,止血痢,利小便,祛麻木,除胸中积热,止烦渴,消水肿。生肌血,止鼻出血,杀寄生虫,除各种毒肿、疔疮、瘘痔、刀枪内伤。身体瘙痒不止的人,用天名精叶和根擦拭,立即止痒。
实
[药性气味]味苦,性辛,有小毒。
[药效治疗]研为末,用肥肉汁调服一方,杀蛔虫、蛲虫。
牛膝
[名词解释]也称牛茎、百倍、山苋菜、对节菜。其茎有节,似牛膝,故名。
根
[药性气味]味苦、酸,性平,无毒。
[药效治疗]主由寒湿引起的四肢无力、麻木,老年人阵发性寒战、高热、小便涩痛及各种疮、四肢痉挛、膝痛不能屈伸。可逐血气,疗伤热火烂,堕胎。长期服用轻身耐老。疗伤中气虚、男子生殖器萎缩、老年人小便失禁。能补中气不足,益精而利阴气,实骨髓,止头发变白,除头痛和腰脊痛,妇女月经不调。治阳痿,补肾,助十二经脉,逐恶血;治腰膝无力,破腹部结块,排脓止痛。产后心腹痛及流血不止,落死胎。还可强筋,补肝脏气血不足。将牛膝的茎、叶同苁蓉泡酒服,益肾。如竹木刺入肉中,可将其嚼烂敷盖在上面,刺即出。治久疟、恶寒发热、五淋、尿血、阴茎痛,腹泻,咽喉肿痛及舌生疮、牙齿肿痛,恶疮折伤。
[附加配方]1.劳疟积久。用长牛膝一把,生切,加水六升,煮成二升,分三次服完(清晨一服,未发疟前一服,临发定时一服。)
2.消渴不止(下元虚损)。用牛膝五两,研细,浸入生地黄汁五升中。日晒夜浸,直到汁尽。加蜜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腹服,温酒送下。久服于身体有益。
3.妇女血病(月经淋闭,月经不来,绕脐寒疝痛,产后血气不调,腹中结症瘕不散诸病)。用牛膝在酒中浸一夜,取牛膝出焙干;另用漆炒令烟尽。各一两为末,加生地黄汁一升,慢火上熬成浓糊,团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丸,空腹服,米汤送下。此方名“万病丸”。
4.胞衣不下。用牛膝八两、葵子一合,加水九升,煎成三升。分三次服。
5.产后尿血。用川牛膝水煎常服。
6.喉痹乳蛾。用新鲜牛膝根一把、艾叶七片,同人乳捣和,取汁灌入鼻内。不久,痰涎从口鼻流出即愈。不用艾叶亦可。又方:牛膝捣汁和陈醋灌病人。
7.口舌疮烂。用牛膝浸酒含漱,亦可煎饮。
8.牙齿疼痛。用牛膝研末含漱,也可以用牛膝烧灰敷患处。
9.恶疮(人不知名)。用牛膝根捣敷。
10.痈疖已溃。用牛膝根略刮去皮,插入疮口中,留半寸在外,以嫩橘叶及地锦草各一把,捣烂后涂疮上。
紫菀
[名词解释]也称紫菀青菀、紫蒨、返魂草、夜牵牛。铺地生长,花呈紫色,根有白毛。根很柔细有白毛的,叫白菀。
根
[药性气味]味苦,性温,无毒。
[药效治疗]主咳嗽气喘,胸中寒热结气。能去腹内寄生虫及双足萎弱无力,安五脏。疗咳嗽吐脓血,止哮喘、心悸、五劳体虚,补中气不足、小儿惊痫。还可治高烧休克,补虚顺气,劳气虚热,各种邪恶怪气。能调中消痰止渴,润肌肤,添骨髓,益肺气,主治右胁下包块。
[附加配方]1.肺伤咳嗽。用紫菀花五钱,加水一碗,煎至七成,温服。一天服三次。
2.久咳不愈。用紫菀、款冬花各一两,百部半两,捣筛为末。每服三钱,以姜三片、乌梅一个,煎汤调下。一天服两次。
3.吐血咳嗽。用紫苑、五味子炒过,共研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芡子大。每次含化一丸。
4.产后下血。用紫菀末五撮,水冲服。
5.缠喉风痹。用紫菀根一条,洗净,放入喉部,有涎出,病即渐愈。
淡竹叶
[名词解释]其根叫碎骨子。春天生苗,高数寸,茎细叶绿,很像竹米落地所生的细竹的茎叶。它的根一颗有几十条须,须上结有子,与麦门冬一样,只是更坚硬而已。随时都可采集,八九月抽茎,结细小而长的穗。民间把它的根苗采来捣汁,和米作酒曲,有浓烈的芳香。
[药性气味]味甘,性寒,无毒。
叶
堕胎催生。
葵
[名词解释]也称露葵、滑菜。葵有紫茎和白茎二种,以白茎为佳。它的叶大而花小,花为紫黄色,其中花最小的叫鸭脚葵。它的果实大如指尖,皮薄而扁,果仁轻虚如榆荚仁。四五月种的可留子,六七月种的叫秋葵,八九月种的叫冬葵,经年收采。正月复种的叫春葵,而宿根到春天也可再生。
叶
[药性气味]味甘,性寒、滑,无毒。
[药效治疗]补脾之菜。利胃气,滑大肠,疏通积滞。妊妇食它,使胎滑而容易生产。煮汁服,利小肠,治流行黄疸。除客热,葵治恶疮,散脓血。妇女白带过多,小儿热毒下痢、丹毒,都宜食用它。服丹石者宜食。润燥利窍,功效与子相同。
根
[药性气味]味甘,性寒,无毒。
[药效治疗]主恶疮、淋症,利小便,解蜀椒毒。如小儿误吞铜钱无法取出,煮汁饮下则奇效如神。能利窍滑胎,止消渴,散恶毒气。
冬葵子
[药性气味]味甘,性寒、滑,无毒。
[药效治疗]主五脏六腑、寒热羸瘦、体弱多病,利小便。久服壮骨,长肌肉,轻身延年,还可治妇女乳汁内闭,肿痛。出痈疽病根,下丹石毒。通大便,消水气,滑胎,治痢。
[附加配方]1.流行性斑疮(斑疮很快传遍全身,疮中有白浆)。煮葵菜叶,与蒜齑合吃,有效。
2.瘘疮不合。先以温热的淘米水洗净患处,再用葵叶微火烘暖贴上,贴过二三百叶,把脓引尽,即可合口生肉。忌鱼、蒜、房事。
3.汤火伤疮。用葵叶研为末,敷患处。
4.二便不通。用生冬葵根二斤,捣汁三合,生姜四两,取汁一合,和匀后分二次服。连服数剂即通。
5.消渴,小便不利。用葵根五两,加水三碗煮汁,天明后服下。一天服一次。
6.漏胎下血,血尽子死。用葵根、茎烧灰,酒冲服一匙。一天服三次。
7.乳痈。用葵茎及子为末,酒冲服一匙。一天服二次。
8.身面疳疮,出黄汁。用葵根烧灰,和猪油涂搽。
9.产后淋漓。用葵子(亦作冬葵子)一合、朴消八分,加水二升,煎成八合(先煎葵子,后下朴硝),一顿服。
10.催产。用葵子一合,捣破,加水二升,煮成半升,一次服,不久便可分娩。
菟葵
[名词解释]也称天葵、雷丸草。出产在四川,是一种有灵性的草。生长在水边。
苗
[药性气味]味甘,性寒,无毒。
[药效治疗]主尿中带石的各种淋症,止虎蛇毒。患各种疮,可捣汁饮用。涂在疮上,能解毒止痛。
龙葵
[名词解释]又叫苦葵、苦菜、天茄子、天泡草。五味子,果上长有小蒂,数颗同级。果实味酸,里面有细子,也像茄子的子。但果实生青熟黑的是龙葵,生青熟赤的为龙珠,性味相差不多。
苗
[药性气味]味苦、微甘,性滑、寒,无毒。
[药效治疗]能解除疲劳,减少睡眠,去虚热浮肿,治风症,补益男子元气虚竭,女人败血。能消热散血,压丹石毒。
子
[药效治疗]治疔肿。用来明目轻身,效果很好。还能治风疾,益男子元气,妇女败血。
茎、叶、根
[药效治疗]捣烂,和土敷疔疮、火丹疮,效果良好。治痈疽肿毒、跌打损伤,能清肿散血。根与木通、胡荽煎汤服,可通利小便。
[附加配方]1.脊背痈疽。用龙葵一两为末,麝香一分,研匀涂。
2.从高坠下。取老鸦眼睛草的茎叶,即龙葵,捣汁服,再用滓敷患处。
3.火丹。用老鸦眼睛草,即龙葵的叶子,加入醋研细后敷。
荭草
[名词解释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