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是我最好的老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孩子,你是我最好的老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孩子的成长点亮父母的人生
作者:刘湘梅著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1-01
书籍编号:30414680
ISBN:9787303196944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91294
版次:1
所属分类:家教育儿-家庭教育
版权信息
书名:孩子,你是我最好的老师
作者:刘湘梅
ISBN:9787303196944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序
教亦有道
林薇
教育是个技术活?
在当下多元化价值观、多样化生活形态下,家庭教育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虎妈狼爸、全脑开发、亲子灵修等理念、方法、口号层出不穷,为博人眼球,甚而不惜出位来吸引家长的关注。很多家长迷失在各种培训班里,看似学习了不少,却越学越迷惘,好似一个初闯江湖的少年,不同流派学个三招两式,但因缺章法和定力,终到用时方恨少。
为何?
实则,教亦有道!
何为道?道者,宇宙之真理也,是表达技术、方法、观点或思想体系的“普遍哲学”,用来说明人对一切事、物、思维的认知,所以可以理解为自然、社会的规律和法则。
那么,何为教育之道?
究其根本,孩子的家庭教育本质无外乎以下四点:第一,恰如其分的爱,即科学的儿童观,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理解孩子成长的阶段和规律;第二,亲子相处的智慧,掌握表达、沟通、处理冲突的方法,与孩子共同成长;第三,锻炼独立的能力,也就是懂得、敢于放手让孩子面对生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从而使其成为一个具备生存能力的社会人;第四,培养良好的习惯,知道做人的道理,言行举止、品性行为均是一个家庭教养之体现。
细读湘梅此书,教育之道跃然纸上。
湘梅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是我十余年的好朋友,我们因一次教育采访而结缘,由于对教育之道的认同而一拍即合,从此我是她即召能写的作者,她是我放心交付的主编,惺惺相惜,从工作到生活,皆因观其待人处世、学问文章俱对路,有此同行者,教育路上平添温暖和激励,岂不快哉?!
我和湘梅一干人等共识:家庭教育乃农耕文化,讲究精耕细作、风调雨顺、合乎天时,不可勉力为之,要让孩子长成大树,需父母识材、培土、浇灌、除害、扶正、去邪,树木自然茁壮生长。
湘梅深谙此道!
祝贺此书付梓发行,让教育之道正大光明!
2015年6月10日
写于福州
第一节 三重境界,让亲子沟通无障碍
亲子沟通,是许多父母头疼的事——
“我的孩子特别倔强,我不厌其烦地给他讲道理也没有用,我该怎么教育他呢?”
“我家小孩3岁,在大人眼里一点都不听话,不让玩的偏要玩,要什么东西不买的话就大哭大闹,我们很是头疼。对大人也不礼貌,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我的宝贝现在不到2岁半,在同龄儿童中要比一般的小宝贝调皮,什么事都比别的小孩逞强。说教都不行,甚至还动过武力,实在让人头疼。请问我该怎么办?”
在我看来,这些问题都是由于缺乏良性的亲子沟通造成的。沟通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交往方式,无论是朋友、同事,还是家人,都需要有良好的沟通。而许多父母却掌握不好与孩子沟通的原则和方法,频频发生亲子大战。
亲子沟通有三重境界,我们不妨先来分析一下有没有道理,能否对促进良性的亲子沟通有些帮助。
第一重境界:蹲下来跟孩子说话
早在几年前,我还没有生孩子,写过一篇文章,主题是“蹲下来跟孩子说话”。很快,一位老同学看了文章后给我打电话,说:“你讲的道理都很好,我也有所感悟,但做起来可不容易。”我记得自己当时还振振有词地“教育”了他一通,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真是纸上谈兵。当我真正成为妈妈后才知道,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还真是未必简单。
站着说怎么也比蹲下来轻松,尤其是我这等高龄妈妈,蹲一会儿就会腰酸腿疼的。往往是当我发现宝贝儿子熊壮壮对我的“高论”充耳不闻的时候,或者我对他的“十万个为什么”答非所问的时候,才突然间想起来这条“定律”,立刻蹲下来,问题才能解决。
“蹲下来”是了解孩子的一个途径,因为只有“蹲下来”,我才能更清楚地听到他说的每一句话,看到他的表情,做出准确的回应。而在和他平视的状态下,我觉得更能了解他的内心感受;同时,他也能感觉到我们之间是平等的。当我们和一个成年人对话的时候,看着对方的眼睛很重要,而且能从眼睛中读到许多言语之外的东西。对孩子,也是这个道理,了解是沟通的前提,“蹲下来”是了解孩子,进行良性亲子沟通的第一步。
“蹲下来”只是一个肢体动作,但它却需要父母把自己的姿态从心里放下来。这才是最难做到的。这一代孩子跟我们小时候确实不一样了,他们好像天生就对尊重、平等有更强烈的要求。也许,我们也曾经有过这样的心理需求,只不过在家家都信奉“不打不成材”的大环境下,还没来得及发芽就被泯灭了。可是,如果现在还想用上一代对待我们的那一套来对待孩子,摆起大家长的架子,那么,亲子冲突势必难免。
其实“蹲下来”本身可以帮助我们放下自己的架子。我们不再是自上而下地俯视孩子,在平视的状态下,我们也能体会到平等,语气可能就会缓和下来,心态也不再那么居高临下,与孩子的交流会更顺畅。
第二重境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总会遇到一些令人不愉快的事情,比如被领导在全员大会上批评,被迫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这些不愉快都是我们最不愿意碰到的倒霉事,会使我们心烦气躁或者神情抑郁。
那么,再回过头来想想,这些我们认为“倒霉”的事,是不是经常不由自主地带给孩子?
父母对孩子的批评往往是劈头盖脸式的,并且很有心理优势——我这是在教育他!没有人能否认父母的良好初衷,只不过,方法值得商榷。当我们被领导批评的时候,即使真的认为自己错了,也会顾及面子,想方设法给自己找个台阶下。孩子的自尊心都很强,方法不对,就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所以,教育不但无效,还有可能爆发亲子冲突。而很多父母这时候就忘了这是自己也不愿意遇到的事,还会很生气地下个结论:这孩子就是这么不听话!
有位爸爸坚信,儿子必须要靠爸爸来培养,才能成为真正的男子汉。他对儿子采取的是“军事化”管理。比如,晚上八点就要去洗漱,不管儿子正在进行什么活动,都必须立刻停止。每天晚上一到八点,全家人都精神紧张,因为父子大战天天上演。这儿子也够倔的,对老爸的管理方式极不买账,一定要进行抗争,第二天,还是要继续抗争。平日里对老爸也没个好脸儿,好像真应了那句话:父子天生是敌人。
爸爸很失落,我问他:“你老板会强制性地命令你吗?”他回答:“他要这样,谁愿意跟他干。”我笑了:“对呀,你这不是很明白嘛!你自己都不乐意接受的事,凭什么你儿子就应该心甘情愿地接受?他也是个有独立人格的人啊!为什么不换种方式,用一种平和的态度?而且孩子要接受一个命令是需要过程的,你可以从七点五十开始提醒他,给他也给你自己一个心理期限,你回家试试,看灵不灵。”
第三重境界:换位思考
初为人母的那段日子,是我有生以来最为狼狈的一段时光。做了再充分的思想准备,也想不到一个小生命会给我的生活带来如此大的冲击,所有的生活秩序都被打乱,我需要重新整合,并且先让自己适应了。
经历了最初的混乱之后,有一天,我看着床上熟睡的熊壮壮,不由地想到:他的感觉会是什么样的呢?从我体内那个安全、黑暗的地方被提出来,一瞬间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强烈的光线、喧闹的人群,他要学着怎么吃到妈妈的奶,学着辨认出谁是妈妈、谁是爸爸……这一切都要靠他自己去适应、去完成,和这个弱小的生命比起来,我们俩到底谁更难一些?如果我是他,我会怎么样?
有了这样的思考,我的心境平和下来,我知道自己最该做的是什么了。我应该全力以赴地去帮助他,用我的爱给他带来安全感,而不是整天心浮气躁地瞎忙活。
换位思考,是处理人际关系中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它的深层含义是两个非常重的字:理解。
孩子们在花园里玩,一个小男孩不小心摔了一跤,妈妈赶紧跑过去,伸手就要把他扶起来,男孩却趴在地上,故作镇静地说:“这个小蚂蚁在搬东西!”而且等了半天才爬起来,好像他是为了观察蚂蚁才摔倒的。
聪明的妈妈起初有些莫名其妙,后来她想到了,如果自己在大庭广众之下摔个“五体投地”可不是什么体面的事,5岁的儿子已经自认为是个小小男子汉了,当然也会感到尴尬。
因为有了换位思考,妈妈和儿子之间避免了一场冲突。
孩子的每一步成长都需要他自己的努力,有些时候并不是他们调皮捣蛋做错事,而是因为他们能力有限,真的做不好。父母首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成长总是要付出代价的,如果这代价只是一个易碎的花瓶,那就少一些唠叨,或者把你的心疼可惜之情暂存在心里,换了你,也不想打碎花瓶,但把你的力气减到孩子那么小,你可能也拿不动它。
这三重境界,其实都是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早就心知肚明的。但是,在进行亲子沟通的时候,我们往往把亲子关系看得过于特殊,而忽略了这些常用的沟通方式。把亲子关系,看作是相对独立的两个个体之间的关系,而不是隶属关系,用尊重、信任、理解的心态来对待孩子,亲子沟通还会有什么阻碍吗?
第二节 孩子的情绪管理之道
有一天早晨出门,碰见楼上的小朋友也在电梯里,眼泪汪汪的。再看妈妈,也是一副余怒未息的神情,母子俩的情绪都很糟糕。问起来,是因为小朋友每天去幼儿园都要带一个玩具,今天就是为了找个合适的玩具,磨磨蹭蹭,而妈妈已经耽误不起时间了,于是就发作起来。妈妈说:“我一般早上尽量不跟他急,老觉得一大早就弄得孩子哭,这一天的情绪都不会好。”
我也有同感,每每熊壮壮早起不顺茬儿,我就担心影响他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总是要跟老师多交代几句才离开。
通常,我们认为父母的情绪会给孩子很大的影响,比如父母将工作中的负面情绪带回家,孩子也许就会觉得这晚家里的气氛很压抑。其实,孩子的情绪也会影响着父母。记得小时候,妈妈经常夸弟弟:“每天一睁眼就笑。”好像这样的笑预示的是一天的顺心。
可见,情绪对亲子关系的相互作用。
作为成年人,我们虽然可以了解、控制、梳理自己的情绪,但并非易如反掌,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难度就更大了。所以,父母最好能成为孩子情绪世界里的向导,帮助他们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孩子闹情绪都是有原因的,无论他们是否能够清晰地表达出这些原因。当我们发现孩子为了看似不合理的事发怒或不安,就要留意他的情绪是不是出了问题。一个3岁的孩子不可能告诉你:“妈妈,对不起,我最近太烦了。因为自从上了幼儿园,我有许多压力。”
所以,情绪管理的第一步是——
察觉孩子的情绪
孩子常常间接地表达他们的情绪,而采取的方法令大人感到迷惑。
熊壮壮两三岁的时候经常会说:“我想爸爸了。”并且都是在爸爸不在的前提下。我觉得这小孩的心思怪怪的,怎么对爸爸如此情深意切起来?如果真像他表现出的那样强烈地“想爸爸”,当爸爸回家后,他应该跟爸爸很亲的。可往往是爸爸刚一抱他,就大呼小叫地挣脱开,搞得爸爸一头雾水,不知道该怎么对他好。
后来我发现了其中的小奥妙,只有当他某种愿望没有实现或对我不满意的时候,他才会“想爸爸”,比如不让他看动画片了、不能再多吃一块巧克力了……而且,当爸爸也在时,他还会说:“我想老师了。”然后,就是一通叽叽歪歪。其实是在向我表明,他的情绪不好了。
所以说,要做敏感的父母,通过对孩子语言、行为、游戏等等察言观色,察觉出孩子的异常情绪。孩子常常在幻想的游戏中,利用不同的角色、场景及道具表现种种的情绪,如果看到他们表达严肃的主题,如疾病、伤害或死亡时,敏感的父母能够从孩子游戏中表达的恐惧而获得提示,然后将这些恐惧提出讨论并让孩子得到慰藉。
当父母感到自己的内心与孩子结合,知道自己感觉到孩子的情绪,就体验了情绪管理的基础,下一步应该采取的行动是——
认可孩子的情绪
对于父母来说,认识到孩子的负面情绪是亲近与教导的机会。父母应该了解,孩子的愤怒并非一定是对父母权威的挑战;孩子的恐惧也不是他们胆小或者父母无能的证据;而孩子的悲伤不一定表示父母“今天又多件麻烦事要解决”。
一个孩子伤心、生气或害怕的时候,最需要父母。在面对一个坏情绪的孩子时,我们有时候免不了故意视而不见,希望这些坏情绪会自动消散,但其实并不然。可如果我们能够和孩子谈及他的情绪,认可他的情绪,负面的感受就会减弱。因此,在情绪未上升到要爆发的危险前,趁早认可这些微弱的感觉是有意义的。
几乎每个孩子都害怕打针,但有时候又不得不打。我有个朋友是很在意孩子情绪的,所以,去医院前会明确跟儿子说好:“你这次的病很重,估计十有八九要打针,忍一下就过去了,总比发烧舒服,你现在是不是特难受浑身疼?”儿子权衡了一下利弊,决定接受可能要打针的事实。
朋友说,只要是事先跟他说好的,打针的时候他都会比较配合。只有一次例外,是因为她承诺只打一针,结果医生给开的是青霉素,需要做皮试。小家伙不依不饶了:“明明说好就一针,干嘛非要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