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外名著 > 外国名著 > 温莎镇的快乐娘儿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温莎镇的快乐娘儿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温莎镇的快乐娘儿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温莎镇的快乐娘儿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英)莎士比亚(Shakespeare,W.)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1-06-01

书籍编号:30411649

ISBN:9787100069298

正文语种:英文

字数:164980

版次:1

所属分类:中外名著-外国名著

全书内容:

温莎镇的快乐娘儿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内容提要


《温莎镇的快乐娘儿们》是莎士比亚在1597年写的一出带闹剧性质的喜剧。故事主线写破落骑士福斯塔夫想勾引中产阶级有夫之妇并骗她们的钱反被捉弄的狼狈相。副线写三个男人争娶有钱人家小姐为妻,最终自由恋爱对象取胜。此剧特点是讽刺当代社会现象,为莎剧中现实意义最强的一个。

出版说明


“莎士比亚注释丛书”精选本


商务印书馆自上个世纪80年代出版裘克安先生主编的“莎士比亚注释丛书”以来,至今出齐30余种,深受高校广大教师、学生以及文学爱好者的喜爱。


英国文学是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而莎士比亚剧作是必读文学作品。我馆在已出版的“莎士比亚注释丛书”中精选出12种,以满足广大读者学习莎剧、品读莎剧的需求。这12本是:《哈姆莱特》、《奥瑟罗》、《李尔王》、《麦克白》、《仲夏夜之梦》、《第十二夜》、《威尼斯商人》、《罗密欧与朱丽叶》、《无事生非》、《皆大欢喜》、《暴风雨》、《亨利五世》。


希望这精选的12本书更好地服务于莎剧教学研读之需,能成为广大文学爱好者的良师益友。


商务印书馆英语编辑室


2011年2月

总序


莎士比亚研究在新中国有过不平坦的道路和坎坷的命运。解放后不久,大家纷纷学俄语,学英语的人数骤减。研究英国文学,要看苏联人怎么说。“文革”十年,莎士比亚同其他西方“资产阶级”作家一样被打入冷宫。改革开放以后,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在朱生豪译文基础上修订补足的《莎士比亚全集》。随之又出版了一些个别剧的不同译本,如方平译的《莎士比亚喜剧五种》(1979年)和卞之琳译的《莎士比亚悲剧四种》(1988年)。梁实秋的译本,现在大陆上也可以读到了。评介和研究莎士比亚的文章,从“文革”结束后才逐渐多起来。


但是,目前多数人学习、欣赏和研究莎士比亚,是通过中译文来进行的。精通英语而研究莎士比亚的学者不是没有,然而他们人数不多,年纪却老迈了。最近若干年,才有一些年轻人到英国或美国去学习和研究莎士比亚。


1981年我就想到有必要在中国出版我们自己注释的莎士比亚著作。谈起来,许多朋友都赞成。1984年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筹备和成立时,我自告奋勇,联系了一些志同道合的学者,共同开始编写莎士比亚注释本。商务印书馆大力支持出版这套丛书。到2002年底已出书26种,而且第一次印刷版已全部售完。这证明这套丛书是很受欢迎的。


要知道,莎士比亚是英语文学中最优秀的代表人物,他又是英语语言大师,学习、欣赏和研究他的原著,是译文无法替代的。商务印书馆以她的远见卓识,早在1910年和1921—1935年间,就出版过几种莎士比亚剧本的注释本,以满足这方面的需求。那时的教会学校学生英文水平高,能读莎著;不但大学生能读,连有些中学生都能读。可从那时以后,整整50年中国就没印过原文的莎士比亚。


世界各国,莎著的注释本多得不计其数。如果唯独中国没有,实在说不过去。如果没有,对于中国知识分子欣赏和研究莎士比亚十分不利。近年来,中国人学英语的越来越多了,他们的英文水平也逐渐提高了。因此,也存在着一定的读者市场。


有了注释本,可以为明天的莎士比亚研究提供一个可靠的群众基础。而译本显然不能提供这个基础。


莎士比亚是16、17世纪之交的作者,他写的又是诗剧。对于现代的读者,他的英语呈现着不少的困难。不要说掌握了现代英语的中国读者,就是受了一般教育的英、美人士,在初读莎士比亚原著时也面临许多障碍,需要注释的帮助。


莎士比亚的时代,英语正从受屈折变化拘束的中世纪英语,向灵活而丰富的现代英语转变。拉丁语和法语当时对英语影响很大。而莎士比亚对英语的运用又有许多革新和创造。


主要的困难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也就是注释要提供帮助的方面:(一)词汇:许多词虽然拼法和现在一样,但具有不同的早期含义,不能望文生义。另有一些词拼法和现在不一样,而含义却相同。莎士比亚独创了一些词。他特别喜欢用双关语,在他创作的早期尤其如此。而双关语是无从翻译的。这是译本无论如何也代替不了注释本的原因之一。


让我们举《哈姆莱特》剧中,男主角出场后最初讲的几句话为例:


King:But now, my cousin Hamlet, and my son—


Hamlet〔Aside〕:A little more than kin, and less than kind!


King:How is it that the clouds still hang on you?


Hamlet:Not so, my lord. I am too much I\'the sun.


●梁实秋的译文如下:


 王:现在,我的侄子哈姆雷特,也是我的儿子,——


 哈[旁白]:比侄子是亲些,可是还算不得儿子。


 王:怎么,你脸上还是罩着一层愁云?


 哈:不是的,陛下;我受的阳光太多了。


●卞之琳的译文如下:


 王:得,哈姆雷特,我的侄子,我的儿——


 哈[旁白]:亲上加亲,越亲越不相亲!


 王:你怎么还是让愁云惨雾罩着你?


 哈:陛下,太阳大,受不了这个热劲“儿”。


●朱生豪的译文如下:


 王:可是来,我的侄儿哈姆莱特,我的孩子——


 哈[旁白]:超乎寻常的亲族,漠不相干的路人。


 王:为什么愁云依旧笼罩在你的身上?


 哈:不,陛下;我已经在太阳里晒得太久了。


这里,主要困难在于莎士比亚让哈姆莱特使用了kin和kind以及son和sun两组双关语,kind一字又有双关意义,翻译无法完全表达,只能各译一个侧面。结果,梁和卞两先生还得用注释补足其义,朱译则连注释也没有。这种地方,能读原文注释本的人才能充分领略莎氏原意。


哈姆莱特在旁白里说:比亲戚多一点——本来我是你的侄子,现在又成了你的儿子,确实不是一般的亲戚关系啊;然而却比kind少一点——kind有两层意思,一是“同类相求”的亲近感,一是“与人为善”的善意感,我同你没有共同语言,我也不知道你是安的什么心。这话只能对自己说,在舞台上假定对方是听不到的。哈姆莱特的第二句话是公开的俏皮话:哪里有什么阴云呀,我在太阳里晒得不行呢。sun是跟clouds相对;太阳又意味着国王的恩宠,“你对我太好了,我怎么会阴郁呢?”sun又跟son谐音,“做你的儿子,我领教得够了。”原文并不是像梁实秋所说的那样晦涩难解。可是含义太复杂,有隐藏的深层感情,所以无法译得完全。


(二)语法。有些现象,按现代英语语法的标准看,似乎是错误的,但在当时并不错,是属于中世纪英语的残余因素。例如有些动词过去分词的词尾变化、代词的所有格形式、主谓语数的不一致、关系代词和介词的用法等方面,都有一些和现在不同的情况。注释里说明了,可以举一反三去理解。


(三)词序的颠倒和穿插。词尾屈折变化较多的中世纪英语本来对词序没有严格的要求。伊丽莎白时代继承了这种习惯。同时,诗的节律和押韵要求对词序作一定的灵活处理。莎士比亚的舞台语言以鲜明、有力、生动为首要考虑,有时他就把语法和句法放在从属的地位。在激动的台词中,由于思路、感情的变化,语言也常有脱出常规的变化。这些地方,有了注释的指点,理解就容易得多。


(四)典故。莎士比亚用典很多。古希腊、罗马神话,《圣经》故事,英国民间传说,历史逸事……他都随手拈来。其中有一大部分对于英、美读者来说乃是常识。但中国读者就很需要注释的帮助。


(五)文化背景。注释可以提供关于基督教义、中世纪传统观点、文艺复兴时期新的主张、英国习俗等方面的知识。


除上述以外,还有莎剧中影射时事,以及版本考据诸问题,在注释本中可以详细论述,也可以简单提及。


世界文豪莫不是语言大师,而要真正理解和欣赏一位大师的文笔,当然非读他的原著不成。出版莎士比亚注释本,首先是为了让中国读者便于买到和读到他的原著。不过我们自知现出的二十几种在版本、注释和其他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希望读者多提意见,以便今后不断改进。


裘克安

前言


莎士比亚的喜剧The Merry Wives of Windsor在我国从朱生豪起译作《温莎的风流娘儿们》(梁实秋则译为《温莎的风流妇人》)。我建议从今以后改译为《温莎镇的快乐娘儿们》。理由是:merry一字在此没有风流或其他贬低妇女的意思。剧中点题的四句诗,由培琪太太说出,如下:


We\'ll leave a proof, by that which we will do,


Wives may be merry, and yet honest too.


We do not act that often jest and laugh;


\'Tis old, but true, “still swine eats all the draff. ”


(4幕2场96—99行)


用我们的行动,我们将留下明证,


娘儿们可以快乐,但也是贞洁其身;


时常戏言和欢笑的并非行为不规,


老话一点不错:“吃食的猪闷不作声。”


其次,我建议在“温莎”后加一“镇”字,因为现在一说温莎容易理解为温莎宫,即英国王室在离开伦敦中心以西约35公里处的行宫。这里本是泰晤士河边一个碉堡,后来发展为王室行宫,附带教堂。但莎氏此戏写的却是附近温莎镇上市民(中产阶级)的生活,和宫廷没有关系。


莎氏历史剧《亨利四世》上下篇于1597年初上演,传说伊丽莎白女王一世看了,很喜欢其中胖骑士福斯塔夫这个幽默的角色。她让莎士比亚再写一个福斯塔夫“堕入情网”的戏。又因为在1597年4月23日就要在伦敦西敏寺宫设宴庆祝新封的嘉德爵士,需要演一出新戏助兴,因此还要莎士比亚在短期内赶忙写出。结果此戏的组织结构比较粗糙。


这出戏后来很受欢迎。我们不知道伊丽莎白女王的反应如何,至少英国老百姓,特别是新兴中产阶级市民是很喜欢的。莎士比亚在此写的,根本不是福斯塔夫“在爱情中”,而是他想骗两位有夫之妇的钱,却反而大受她们作弄的闹剧。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英国“爵士”这种制度的沿革。传说中世纪英国不列颠人有位亚瑟王,他手下有一批骑士,为抵御萨克逊人入侵而打仗。其中特别优秀的骑士常围着一个圆桌就餐,他们叫做亚瑟王圆桌骑士,尊称为爵士。到1348年,国王爱德华三世正式建立了爵士勋位,定名为嘉德勋位。“嘉德”(Garter)的原意是吊袜带。据说英国宫廷某次举行盛大舞会时,索尔兹伯里伯爵夫人的一只吊袜带突然掉下,国王当即将它捡起。旁边看到此景的有些人窃窃取笑。国王索性将吊袜带束到自己腿上,并说:Honi soit qui mal y pense. (法语,意为“把这事往坏处想者可耻”。)后来,他还以吊袜带命名这个英国最高级的勋位。按,爵士是对个人优秀业绩的封号,与世袭的贵族封号公侯伯子男爵位是不同的。


福斯塔夫年轻时可能因战功被封爵士,到他与亨利王子相熟时已是身材臃肿不堪,但思想敏捷,言谈幽默,在《亨利四世》剧中表现不俗。而在《温莎镇的快乐娘儿们》一剧中他却是另外一副样子。我们没有必要把两剧中的福斯塔夫看作同一个人。


在《温剧》中的福斯塔夫是一个贫穷潦倒的人,仅仅利用“爵士”的虚名,想勾引镇上两位有夫之妇,骗一些钱来还债。他用同样内容的两封“情书”分别送给这两位妇人。这两位爱逗乐的妇人将计就计,将福斯塔夫作弄了三次。第一次谎说丈夫来捉奸了,把福斯塔夫塞进装脏衣服的大筐里,倒入臭水沟。第二次,他被骗化装成女人去幽会,被福德先生认作巫婆,痛打一顿。第三次被骗到郊外大橡树下相会,又被扮演为小仙女的一批女孩子掐得浑身青紫。


中世纪的骑士制度,本来有一种尊重妇女的传统,骑士对自己爱慕的女性尤其是崇敬保护有加。《温剧》中福斯塔夫对妇女的态度只能说是资本主义唯钱思想侵蚀的结果。福斯塔夫受到奚落作弄,反映了莎士比亚对世风日下的讥讽和批判。


此剧的另一故事线索是三个男子向培琪小姐安妮求婚的过程和结果。三人原来都是贪图培琪家的嫁妆而向安妮求婚。后来少年范顿和安妮互相认识而产生爱情,安妮背着父母出走和范顿私下结婚。这里莎士比亚反对旧式包办婚姻而赞成自由恋爱的立场是十分明显的。


剧中有许多用语言游戏作笑料的场面,颇似我国相声的一些手段。如法国人、威尔士人学说英语时在发音、语法和词的用法方面屡犯错误。快嘴桂嫂爱用一些大词而不明其意,常常引人发笑。这些地方,用翻译很难表达。我们的注释本才能使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