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外名著 > 外国名著 > 新爱洛漪丝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新爱洛漪丝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新爱洛漪丝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新爱洛漪丝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法)卢梭,伊信译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0-12-01

书籍编号:30411626

ISBN:9787100069878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590944

版次:

所属分类:中外名著-外国名著

全书内容:

新爱洛漪丝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分科本)出版说明


我馆历来重视迻译世界各国学术名著。从1981年开始出版“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在积累单行本著作的基础上,分辑刊行,迄今为止,出版了十二辑,近五百种,是我国自有现代出版以来最重大的学术翻译出版工程。“丛书”所列选的著作,立场观点不囿于一派,学科领域不限于一门,是文明开启以来各个时代、不同民族精神的精华,代表着人类已经到达过的精神境界。在改革开放之初,这套丛书一直起着思想启蒙和升华的作用,三十年来,这套丛书为我国学术和思想文化建设所做的基础性、持久性贡献得到了广泛认可,集中体现了我馆“昌明教育,开启民智”这一百年使命的精髓。


“丛书”出版之初,即以封底颜色为别,分为橙色、绿色、蓝色、黄色和赭色五类,对应收录哲学、政治·法律·社会学、经济、历史·地理和语言学等学科的著作。2009年,我馆以整体的形式出版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珍藏本)四百种,向共和国六十华诞献礼,以襄盛举。“珍藏本”出版后,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反响。读书界希望我们再接再厉,以原有五类为基础,出版“分科本”,既便于专业学者研读查考,又利于广大读者系统学习。为此,我们在“珍藏本”的基础上,加上新出版的十一、十二辑和即将出版的第十三辑中的部分图书,计五百种,分科出版,以飨读者。


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面向世界,以更加虚心的态度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成果,研究和学习各国发展的有益经验。迻译世界各国学术名著,任重道远。我们一定以更大的努力,进一步做好这套丛书的出版工作,以不负前贤,有益社会。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2011年3月


Non la conobbe il mondo,mentre l’ebbe:


Conobill’io ch’a pianger qui rimasi.


Petrarque


她活着的时候,世界不知道她,


但我知道,而且始终哀悼她。


——彼特拉克

译者的话


让-雅克·卢梭(1712—1778)是法国18世纪最杰出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他比同时代的其他卓越的启蒙运动者如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等较为接近人民,思想也更激进。他的政治学说对后来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了重大的深刻的影响,对美国独立运动和世界人民谋求自由解放的斗争给予了有力的推动。他生于日内瓦一个钟表匠家庭,生下来后母亲就去世,他只得寄人篱下。他十六岁时又被迫离乡背井,长期在瑞士和法国流浪,没有一定的职业,当过仆役、乐师、家庭秘书、乐谱抄写员等,同时却通过刻苦自学,从广泛阅读中获得了渊博的知识。他的重要著作我国基本上都已有译本,其主要的如《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1755年)、《社会契约论》(1762年)、《爱弥儿》(1762年)、《忏悔录》(1782—1789年),并已收入商务印书馆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唯有他的最有名的作品《新爱洛漪丝》(1761年)虽有过片断的介绍,但似尚未见译本出版。故不揣谫陋,予以移译,列入本丛书,以免遗珠之憾。


《新爱洛漪丝》初次发表时的书名为《阿尔卑斯山麓一小城中两个情人的书简》,其后出版时用《于丽,或新爱洛漪丝》的书名,下面加:“让-雅克·卢梭编集和出版”等字样。一般提到此书都略去了“于丽”而简称为《新爱洛漪丝》,本译本也就采用了这个书名。


“爱洛漪丝”(1101—1164)实有其人,她是12世纪巴黎议事司铎斐尔贝的侄女,她和她的导师阿贝拉尔(1079—1142)彼此相爱,却不能公开结婚并遭受到残酷的迫害。卢梭借用了这一真实的爱情悲剧,以书信体小说的形式表现了他一贯强烈反封建主义的精神。


《新爱洛漪丝》描写18世纪贵族姑娘于丽·岱当惹和她的年轻的家庭教师、平民知识分子圣·普栾的恋爱故事。于丽的父亲是个封建等级观念极深的贵族,坚决反对这一对情人的结合。于丽起初听从自己的心声,已委身于圣·普栾,后又屈服于父亲的意志,嫁给了门当户对的贵族阶级的中年男子德·伏尔玛尔。圣·普栾不得不离开于丽。于丽婚后向丈夫吐露了自己过去与圣·普栾的恋爱经过,德·伏尔玛尔为表示对他们的信任,把圣·普栾接到家中。这对旧情人朝夕相处,极力抑制内心的感情,但为此深感痛苦。后来于丽的儿子不慎落水,她投身湖中去救他。母子被救起,但于丽不久即病殁,死前遗书圣·普栾,说自己以生命为代价获得了永久爱他的权利。


故事以诸多人物彼此之间的通信展开,作者以优美的文笔,通过一百六十五封书信和若干短简,揭露和抨击了封建制度压制人性的罪恶,主张感情自由、人性解放,反映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人民对封建专制统治和天主教教会精神统治的反抗意识和争取自由解放的强烈愿望。书信也表达了卢梭对社会、政治、戏剧、音乐等方面的卓越意见,这跟他在其他作品中所宣扬的启蒙思想是一致的。


译者根据巴黎埃尔奈斯特·佛拉马里翁出版社版本译出,并参考了苏联文学出版社1961年出版三卷本的《卢梭选集》第二卷《于丽,或新爱洛漪丝》,俄译者为纳·伊·涅姆奇诺娃和安·安·胡达多娃。


1988年11月9日于莲花池

关于让-雅克·卢梭的简介


让-雅克·卢梭1712年6月28日生于日内瓦,是个受过一定教育的钟表匠的儿子;他的母亲生了他以后就去世了。他先由他父亲养育,后来由舅父和舅母养育,他们将他和他们的儿子送到牧师家寄宿,在那里过了两年,受到不完全的教育。他曾先后做过法院书记官的录事和镂刻师的学徒。其后在安讷西被德·华伦夫人所接纳,她设法使他改宗为天主教徒,并使他参加都灵的志愿领洗者教养院,在那里他宣誓放弃了新教。以后为生计所迫当了维尔塞里伯爵夫人家的仆役,然后又转到了辜农伯爵家,他同—个叫巴克尔的一块儿出走漫游,后来在洛桑做了音乐教师。


他一直受着德·华伦夫人的关照,重新回到她身边寻求庇护。这样,他不是在尚贝里,便是在夏尔曼特过了好几年宁静的生活。1740年他在里昂的大修道院院长马布里家当家庭教师,他在那里只待了一年就去巴黎,他在巴黎过着那时的文人的生活,受上流社会的沙龙接纳;后来作为法国大使德·蒙丹居先生的秘书去威尼斯。1748年卢梭又回到巴黎,当了包税人狄般的办事员。就在那时他被介绍给德·埃比奈夫人和财政官拉·包波里尼埃尔,后来他同格里姆和狄德罗结识。也在这时期他跟戴兰慈相好,后来娶了她为妻,他们生了五个孩子,由于一次奇特的精神错乱,《爱弥儿》的作者把他们送进了育婴堂。


他在文学上真正的发轫是在1749年,那时他正去探望当时囚禁在宛山纳堡监狱里的朋友狄德罗,他萌生了应征第戎学院题目为《科学和艺术的进步究竟会败坏还是净化社会风尚?》的征文的念头。他反对进步和文明,主张纯自然状态,他获得了奖。为求行为跟他正在提倡的原则相一致,他决定独立生活,抛弃了代理人的位置,靠抄写乐谱为生。1753年,他的歌剧《乡村巫师》在枫丹白露在国王面前演出获得很大成功,其后发表《论法国音乐的信》,称道意大利音乐,又写了喜剧《纳尔西斯》,但没有获得成功。1753年,第戎学院开展新的征文竞赛,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由于对专制主义的猛烈抨击而没有得奖。该文发表后,他去日内瓦,又加入了新教,以日内瓦公民的名义回到巴黎。


回来后,他接受了女友德·埃比奈夫人提供的在蒙莫朗西山谷中的退隐庐,在那里幽居(1756年)。《新爱洛漪丝》就在那儿,在对德·埃比奈夫人的小姑子德·乌德托夫人(已跟诗人圣朗培尔有关系)热恋的启示下写的。这不幸的爱情在卢梭的心里起了极烦恼的影响;他的性格变得阴郁和多疑起来:他突然跟格里姆和德·埃比奈夫人闹翻,并离开了退隐庐,迁到离蒙莫朗西不远的蒙路易,那儿是罗森堡元帅提供他的住所。这个时期以他那初期的社会理论和改革思想为标志,这些思想体现在《给达朗贝论戏剧的信》(此文引起了他跟伏尔泰的反目)、《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1762年)中。在这后一种著作里,他攻击宗教默示的教条,宣扬纯自然神论,他被日内瓦和巴黎两地宣判为罪人而遭到议会的通缉。他逃避到讷沙泰尔邦的特拉维尔山谷中的莫蒂埃村,在那里穿着亚美尼亚人的服装,过着奇特的生活。在那里,在1764年,他写了《对巴黎总主教(德·博蒙先生)训谕的答复》(为《爱弥儿》辩护)和《山中来信》(反击日内瓦议会)。在被迫离开瑞士后,他到英国,在德尔比邦的沃东,在哲学家休谟那儿居住。他开始写他的《忏悔录》的第一部,但不久便离开了这位英国哲学家,指责他跟卢梭的敌人合谋反对自己。


在多菲奈(法国旧省名。——译者)的不同城市里辗转流浪之后,他回到了巴黎。后来他接受德·齐拉尔丹伯爵让他在埃尔默农维尔休养的建议。他在那里退隐了六星期后突然逝世(1778年)。那时他身体已衰颓不堪,自然的忧郁症和生活上的苦难使他的晚年无法忍受。有人错误地猜想他是服毒或用手枪自戕的。他葬在埃尔默农维尔的杨树岛上,其遗体于法兰西共和历3年葡月20日(1794年10月11日)根据国民议会法令移葬于先贤祠。

序言


大城市需要戏剧,腐化了的民族需要小说。我观察了当代道德风尚,出版了这些书信。我怎么不生活在应当把这些书信付之一炬的时代呢!


这里我虽然只挂了编者的名义,但我自己也参加了本书的写作,这我不想隐瞒。整个工作是否都是我做的,全部书信是否都是杜撰的?世间的人们,这与你们有什么相干?这对于你们肯定是小说。


每个正直的人都应该对自己出版的书负责:因此我在本书卷首署上自己的名字,并非想把它掠为己有,而是为了对它负责。如果其中有坏的地方,大家可以责备我;如果有优点,我不想把荣誉归于我。如果它是本坏书,我更应该承认:我不愿被看得优于实在的我。


至于内容的真实性,我要声明,我曾多次到过那两个情人的故乡,我从未听说过岱当惹男爵、他的女儿、陶尔勃先生,也没有听说过爱多阿尔·蓬斯冬阁下、德·伏尔玛尔先生;我还要提醒大家,那地形图在许多地方被大大地歪曲了,这不是为了更好地蒙蔽读者,便是作者实际上知道的不多。我能说明的仅止于此;大家可以各自随心所欲去想象。


本书不是为了在世上广泛流传,而是为了极少数读者而写作的。它的文体使讲究趣味的人却步;它的素材使严肃的人不安;它的一切情感对于不相信德行的人是出于常情之外的;它会使笃信宗教者、不信教者、哲学家不乐意;又会使风流女子感到冒犯,使正派的妇女感到愤怒。那么谁对它感兴趣?也许只有我自己;然而肯定地说,没有人会对它相当喜欢的。


谁决心想读这些信的,他必须对于语言的错误、夸张和平淡的笔调,对于用浮夸的措辞表达的普通思想要忍耐得住,他必须预先对自己说,写这些信的人们不是法国人、有才华的人、学士院院士、哲学家,而是些外省人、外国人、孤独者、年轻人、几乎是孩子,他们凭自己传奇式的想象,把自己头脑中认真的妄想当做哲学。


我为什么害怕说出我心中所想的呢?这本带有前几世纪笔调的书信集,比一些哲学书更适合于妇女,它甚至对于生活放荡而对诚实还保留着若干爱好的女人也有用处。至于少女,那又当别论。纯洁的少女是从不看小说的,我给本书放了个相当明确的标题,使人们一打开书便知道是怎么回事。有的女性不管标题仍然敢于读它哪怕只一页的,她已是不可救药的姑娘;但她不要把她的失足归咎于本书:因为邪恶在这以前早就发生。既然她已经开了头,就让她读完它;她不会再冒风险了。


一个严厉的人在浏览这本集子时,对第一卷感到丧气,愤怒地抛掉书并对编者很气愤,我对他的不公平并不抱怨;如果我处在他的位置上,我大概也会这样做。如果有人读完了全书,敢于责备我把它出版,如果他愿意,让他对全世界这样说好了;但他可不要对我说,我觉得我毕生不能尊敬这么一个人。


去吧,我如此喜欢与之一起生活的,而且在我受到坏人们的侮辱时曾如此频繁地安慰过我的善良的人们,请到远处去寻求你们的同类;你们要逃避城市,那种地方你们是不会找到他们的。请到那简陋、隐蔽的地方去使一些忠诚的配偶得到快乐,他们的联合能使你们的结合更为紧密和亲切;总有几个单纯和敏感的人知道喜欢你们的情况;总有对社会感到厌倦的隐遁者,在叱责你们的错误和过失的同时,却会感动地想道:“啊!这就是我的灵魂所需要的那些灵魂呀!”

关于下面的序言 [1] 的说明


这篇对话或假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