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楼 连城璧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十二楼 连城璧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经典的古典小说,清新的装帧设计,真正的无障碍阅读。
作者:[清]李渔著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6-01
书籍编号:30411521
ISBN:9787508084572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381459
版次:1
所属分类:中外名著-中国名著
版权信息
书名:十二楼 连城璧
作者:[清]李渔
ISBN:9787508084572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前言
在中国小说史上,明清时代是一个小说创作与传播的高峰时代。尤其是明代创作了很多伟大优秀的小说,《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标志着古代文言小说的最高成就。与此同时,这一期间也出现了很多白话小说,这些小说中除了公案小说、侠义小说、历史演义小说、英雄传奇小说之外,还有数量可观的另类作品,这就是充斥着大量色情描写、情欲内容的艳情小说,这类小说往往迎合了读者的低级情趣,并遭到官府的禁毁与封杀。然而以今人的视角和标准客观地分析,一些艳情小说,却通过作者的笔触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的统治阶级和社会制度,表现了男女平等、妇女解放的进步思想,反映和歌颂了受压迫、受剥削的黎民百姓的反抗和斗争。这类小说与其称之为艳情小说,实应称为世情小说。明代文人李渔创作的《十二楼》、《连城璧》就属于这类小说。
李渔,原名仙侣,字笠鸿、滴凡,号笠翁。生于江苏雉皋(今如皋)。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戏曲家。明代中过秀才,入清后无意仕进,从事著述和指导戏剧演出。居于南京时,居所命名为“芥子园”,并开设书铺,编刻图籍,广交达官贵人、文坛名流。著有《凰求凤》、《玉搔头》等戏剧,《肉蒲团》、《觉世名言十二楼》、《连城璧》等小说。
《十二楼》又名《觉世名言十二楼》、《觉世名言》,是清代著名孤本白话短篇小说集。全书共十二卷三十八回,每卷写一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涉及一座楼阁,人物命运与情节发展均与楼有关,故命名为“十二楼”。
作者把戏剧创作的手法和技巧搬到小说创作中来,使小说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十二楼》的每个故事都主题鲜明,线索明晰,中心人物贯穿始终,在叙述过程中决不横生枝蔓;情节设计新颖奇特,悬念丛生,出人意表,但衔接上自然合理,不留破绽;结局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语言通俗浅显易懂,生动流利,涉笔成趣,具有很强的娱乐功能。但小说毕竟不同于戏剧,用戏剧的创作手法来创作小说,有时情节显得过于单纯,重故事而轻人物;有时过分逐奇弄巧,失之于轻佻薄俗,损害了作品的艺术性。但总的来看,《十二楼》在艺术上是成功的,在清代白话短篇小说中可推为上乘之作。
《十二楼》的思想内容相当复杂。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有着进步的思想意义。比如,在《萃雅楼》、《鹤归楼》中能看到对统治阶级集团上层人物丑恶灵魂和残暴本质的揭露和鞭挞;《生我楼》、《奉先楼》从表面上看是破镜重圆的喜剧故事,而实际上描写的是千家万户妻离子散、流离失所的辛酸,反映了明末清初的社会动乱、造成人民颠沛流离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夺锦楼》、《拂云楼》借青年男女的爱情波折,批判了封建礼教对青年恋爱婚姻的禁锢,批判了封建社会的门第观念与嫌贫爱富的市侩哲学,热情地肯定了青年男女为反抗封建束缚、追求婚姻自由所进行的斗争。但是,《十二楼》中所表现出的思想糟粕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在反映人民流离之苦的几篇小说中,有诋毁明末农民起义的内容;在劝善惩恶一类的小说中,也大都充斥着封建伦理道德的说教;在描写爱情、婚姻和两性关系的作品中,主张并赞赏一夫多妻制,甚至有时把爱情和性爱相混淆,自觉或不自觉地宣扬封建享乐主义,并夹杂着低级庸俗的猥亵描写,这些是我们在阅读时应当予以批判的。
《连城璧》是一部按子丑寅卯十二地支分章的拟话本小说集,也是后世屡遭禁毁的小说之一。小说中每集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每个故事都有一个或美丽善良、或淫浪害人、或聪慧仁义、或邪恶奸滑的女主角,通过人物的悲欢离合,而警世喻人,劝人向善。《连城璧》反映了当时社会广阔的生活面,上至官府的达官显贵,下至社会底层的穷苦百姓,纷纷在作品中登场。这部小说同作者所创作的同类小说一样,充斥了大量情色描写,这虽然与李渔一贯的小说表现手法和创作的艺术风格有关,但作者的创作态度却是较为严肃的,从总体上看是着眼于人生社会,在真实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生活百态中,既有一种对美好人性的赞美和讴歌,也有一种对荒淫无道的讽刺和批判;既有对众生人生结局迴异的冷静分析,又有对世道黑暗、制度腐朽的愤怒抗议。
因此,今天的读者在阅读此书时,应理性地辨别糟粕与精华,有选择地批判地继承和光大民族传统文化。
编 者
2015年5月
序
觉道人山居,稽古得楼之事,类凡十有二。其说成可喜。推而广之,于劝惩不无助。于是新编《十二楼》,复裒然成书。手以视余,且属言其端。余披阅一过,喟然叹觉道人之用心,不同于恒人也!
盖自说部逢世,而侏儒牟利。苟以求售,其言猥亵鄙靡,无所不至,为世道人心之患者无论矣。即或志存扶植,而才不足以达其辞,趣不足以辅其理,块然幽闷,使观者恐卧,而听者反走,则天地间又安用此无味之腐谈哉!
今是编以通俗语言,鼓吹经传;以入情啼笑,接引顽痴,殆老泉所谓“苏、张无其心,而龙、比无其术者”欤?
夫妙解连环,而要之不诡于大道。即施、罗二子,斯秘未睹,况其下者乎?语云:“为善如登。”觉道人将以是编偕一世人结欢喜缘,相与携手徐步而登此十二楼也。使人忽忽忘为善之难而贺登天之易,厥功伟矣!道人尝语余云:“吾于诗文,非不究心,而得志愉快,终不敢以稗史为末技。”嗟乎!诗文之名诚美矣,顾今之为诗文者,岂诗文哉?是曾不若吹篪蹴鞠,而可以傲入神之艺乎?吾谓与其以诗文造业,何如以稗史造福;与其以诗文贻笑,何如以稗史名家。
昔李伯时工绘事而好画马,昙秀师呵之,使画大士。今觉道人之稗史,固画大士者也。吾愿从此益为之不倦,虽四禅天不难到,岂第十二楼哉。
顺治戊戌中秋日钟离睿水题于茶恩阁。
合影楼
第一回 防奸盗刻意藏形 起情氛无心露影
词云:
世间欲断钟情路,男女分开住。掘条深堑在中间,使他终身不度是非关。
堑深又怕能生事,水满情偏炽。绿波惯会做红娘,不见御沟流出墨痕香。
——右调《虞美人》
这首词,是说天地间越礼犯分之事,件件可以消除,独有男女相慕之情,枕席交欢之谊,只除非禁于未发之先,若到那男子妇人动了念头之后,莫道家法无所施,官威不能摄,就使玉皇大帝下了诛夷之诏,阎罗天子出了缉获的牌,山川草木尽作刀兵,日月星辰皆为矢石,他总是拼了一死,定要去遂心了愿。觉得此愿不了,就活上几千岁,然后飞升,究竟是个鳏寡神仙。此心一遂,就死上一万年不得转世,也还是个风流鬼魅。到了这怨生慕死的地步,你说还有什么法则可以防御得他?所以惩奸遏欲之事,定要行在未发之先。未发之先,又没有别样禁法,只是严分内外,重别嫌疑,使男女不相亲近而已。
儒书云:“男女授受不亲。”道书云:“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这两句话,极讲得周密。男子与妇人,亲手递一件东西,或是相见一面,他自他,我自我,有何关碍,这等防得森严?要晓得古圣先贤,也是有情有欲的人,都曾经历过来,知道一见了面,一沾了手,就要把无意之事,认作有心,不容你自家做主,要颠倒错乱起来。譬如妇人取一件东西,递与男子,过手的时节,或高或下,或重或轻,总是出于无意。当不得那接手的人,常要画蛇添足:轻的说她故示温柔;重的说她有心戏谑;高的说她提心在手,何异举案齐眉;低的说她借物丢情,不啻抛球掷果。想到此处,就不好辜其来意,也要弄些手势答她。焉知那位妇人不肯将错就错。这本风流戏文,就从这件东西上做起了。
至于男女相见,那种眉眼招灾、声音起祸的利害,也是如此。所以只是不见不亲的妙。不信,但引两对古人做个证验:李药师所得的红拂妓,当初关在杨越公府中,何曾知道男子面黄面白?崔千牛所盗的红绡女,立在郭令公身畔,何曾对着男子说短说长?只为家主公要卖弄豪华,把两个得意侍儿与男子见得一面,不想她五个指头、一双眼睛就会说起话来。及至机心一动,任你铜墙铁壁,也禁她不住。私奔的私奔出去,窃负的窃负将来。若还守了这两句格言,使她“授受不亲”,“不见可欲”,哪有这般不幸之事?
我今日这回小说,总是要使齐家之人,知道防微杜渐,非但不可露形,亦且不可露影,不是阐风情,又替才子佳人辟出一条相思路也。
元朝至正年间,广东韶州府曲江县有两个闲住的缙绅:一姓屠,一姓管。姓屠的由黄甲起家,官至观察之职;姓管的由乡贡起家,官至提举之职。他两个是一门之婿,只因内族无子,先后赘在家中。才情学术,都是一般,只有心性各别:管提举古板执拗,是个道学先生;屠观察跌宕豪华,是个风流才子。两位夫人的性格,起先原是一般,只因各适所夫,受了形于之化,也渐渐的相背起来:听过道学的,就怕讲风情;说惯风情的,又厌闻道学。这一对连襟、两个姊妹,虽是嫡亲瓜葛,只因好尚不同,互相贬驳,日复一日,就弄做仇家敌国一般。起先还是同居,到了岳丈、岳母死后,就把一宅分为两院。凡是界限之处,都筑了高墙,使彼此不能相见。独是后园之中,有两座水阁:一座面西的,是屠观察所得;一座面东的,是管提举所得。中间隔着池水,正合着唐诗二句:
遥知杨柳是门处,似隔芙蓉无路通。
陆地上的界限,都好设立墙垣,独有这深水之中,下不得石脚,还是上连下隔的。
论起理来,盈盈一水,也当得过黄河天堑?当不得管提举多心,还怕这位姨夫要在隔水间花之处,窥视他的姬妾。就不惜工费,在水底下立了石柱,水面上架了石板,也砌起一带墙垣,分了彼此,使他眼光不能相射。从此以后,这两户人家,莫说男子与妇人,终年不得谋面;就是男子与男子,一年之内,也会不上一两遭。
却说屠观察生有一子,名曰珍生;管提举生有一女,名曰玉娟,玉娟长珍生半岁。两个的面貌,竟像一副印板印下来的。只因两位母亲,原是同胞姊妹,面容骨骼,相去不远,又且娇媚异常。这两个孩子,又能各肖其母,在襁褓的时节,还是同居,辨不出谁珍谁玉。有时屠夫人把玉娟认做儿子,抱在怀中饲奶;有时管夫人把珍生认做女儿,搂在身边睡觉。后来竟习以为常,两母两儿互相乳育。有《诗经》二句道得好:
螟蛉有子,式穀似之。
从来孩子的面貌,多肖乳娘,总是血脉相荫的缘故。
同居之际,两个都是孩子,没有知识,面貌像与不像,他也不得而知。直到分居析产之后,垂髫总角之时,听见人说,才有些疑心,要把两副面容合来印正一印正,以验人言之确否。却又咫尺之间,分了天南地北,这两副面貌印正不成了。再过几年,他两人的心事就不谋而合,时常对着镜子,赏鉴自家的面容,只管啧啧赞羡道:“我这样人物,只说是天下无双,人间少二的了,难道还有第二个人,赶得上我不成?”他们这番念头,还是一片相忌之心,并不曾有相怜之意。只说九分相合,毕竟有一分相歧,好不到这般地步,要让他独擅其美。哪里知道,相忌之中,就埋伏了相怜之隙,想到后面做出一本风流戏来。
玉娟是个女儿,虽有其心,不好过门求见。珍生是个男子,心上思量道:“大人不相合,与我们孩子无干。便时常过去走走,也不失亲亲之义。姨娘可见,表妹独不可见乎?”就忽然破起格来,竟走过去拜谒。哪里知道,那位姨翁预先立了禁约,却像知道的一般,竟写几行大字,贴在厅后道:
凡系内亲,勿进内室。本衙止别男妇,不问亲疏,各宜体谅。
珍生见了,就立住脚跟,不敢进去。只好对了管公,请姨娘、表妹出来拜见。管公单请夫人见了一面,连“小姐”二字,绝不提起。及至珍生再请,他又假示龙钟,茫然不答。珍生默喻其意,就不敢固请,坐了一会,即便告辞。
既去之后,管夫人问道:“两姨姊妹,分属表亲,原有可见之理,为什么该拒绝他?”管公道:“夫人有所不知,‘男女授受不亲’这句话头,单为至亲而设;若还是陌路之人,他何由进我的门,何由入我的室?既不进门入室,又何须分别嫌疑?单为碍了亲情,不便拒绝,所以有穿房入户之事。这分别嫌疑的礼数,就由此而起。别样的瓜葛,亲者自亲,疏者自疏,皆有一定之理。独是两姨之子,姑舅之儿,这种亲情,最难分别:说他不是兄妹,又系一人所出,似有共体之情;说他竟是兄妹,又属两姓之人,并无同胞之义。因在似亲似疏之间,古人委决不下,不曾注有定义,所以泾渭难分,彼此互见,以致有不清不白之事做将出来。历观野史传奇,儿女私情,大半出于中表,皆因做父母的,没有真知灼见,竟把他当了兄妹,穿房入户,难以提防,所以混乱至此。我乃主持风教的人,岂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