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外名著 > 外国名著 > 战争与和平:全2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战争与和平:全2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战争与和平:全2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战争与和平:全2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人民文学出版社名知名译丛书,劲销十年不衰,新版震撼上市,精译精选精装

作者:(俄)列夫·托尔斯泰,刘辽逸译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2-28

书籍编号:30409670

ISBN:9787020102747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984332

版次:1

所属分类:中外名著-外国名著

全书内容:

战争与和平:全2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战争与和平:全2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列夫·托尔斯泰


战争与和平:全2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


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他的作品包括文学、宗教、哲学、美学、政论等著作,反映了俄国社会的一个时代,对世界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宁娜》《复活》等。


《战争与和平》(1866—1869)描写1812年俄法战争的全过程,以当时四大贵族家庭的人物活动为线索,反映了1805至1820年间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各阶层的现实生活,抨击了那些谈吐优雅,但漠视祖国命运的贵族,歌颂了青年一代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是一部史诗般的鸿篇巨制。


译者


刘辽逸(1915—2001),原名刘长菘,安徽濉溪人,曾用名长松。1939年于西北联合大学俄文商业系毕业。1943年在桂林开始从事俄苏文学译介工作。译著有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杜布罗夫斯基》《哈吉穆拉特》、高尔基的《童年》等。

出版说明


人民文学出版社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建社之初即致力于外国文学名著出版,延请国内一流学者研究论证选题,翻译更是优选专长译者担纲,先后出版了“外国文学名著丛书”“世界文学名著文库”“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丛书”“名著名译插图本”等大型丛书和外国著名作家的文集、选集等,这些作品得到了几代读者的喜爱。


为满足读者的阅读与收藏需求,我们优中选精,推出精装本“名著名译丛书”,收入脍炙人口的外国文学杰作。丰子恺、朱生豪、冰心、杨绛等翻译家优美传神的译文,更为这些不朽之作增添了色彩,多数作品配有精美原版插图。希望这套书能成为中国家庭的必备藏书。


为方便广大读者,出版社还为本丛书精心录制了朗读版。本丛书将分辑陆续出版,先期推出六十种。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5年1月

前言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是俄国伟大作家,出生于图拉省的亚斯纳亚波利亚纳,一八四四至一八四七年在喀山大学学习,一八五一年赴高加索从军,后来参加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一八五六年退伍,此后他大部分时间在家乡度过,主要从事创作。


托尔斯泰的经历并不复杂,但一生著作极为丰富,为纪念他诞生一百周年而出版的《托尔斯泰全集》就多达九十卷。当我们历数他的优秀名篇时,不能不首先提到《战争与和平》。这部小说究竟有些什么特点呢?


第一,它的体裁样式在俄国文学中是一种创新,也突破了欧洲长篇小说的传统规范。屠格涅夫当时就称它是“一部集叙事诗、历史小说和风习志之大成的、独树一帜的、多方面的作品”。在创作方法上它综合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甚至古典主义诸传统的优点。它以一八一二年俄国的卫国战争为中心,反映了一八〇五至一八二〇年的重大事件,包括俄奥联军同法军在奥斯特利茨的会战、法军入侵俄国、波罗底诺会战、莫斯科大火、拿破仑军队溃退等,全书的线索既以对拿破仑的战事始,亦以对拿破仑的战事终。作者描写了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拿破仑、库图佐夫以及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也写出了人们的理想和鼓舞人心的目标,歌颂了俄国人同仇敌忾的抗敌精神和震惊世界的伟大胜利。但作品不是以帝王将相为主人公,而是以一批虚构的人物作主角,着重写了博尔孔斯基、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和库拉金四家大贵族在战争与和平环境中的思想和行动;小说以四个家族的主要成员安德烈、皮埃尔、娜塔莎的命运为贯穿始终的情节线索,描绘了社会风尚,展示了广阔的生活画面;从首都到外地,从城市到乡村,从贵族的客厅到血染的战场,作者都做了生动的描写。所以,它是一部现实主义的、英雄史诗式的长篇小说。


第二,它成功地描写了人民并歌颂了他们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这是作品的灵魂。一八六一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以后,面对动荡不安的局势,托尔斯泰在思想上紧张地探索社会的出路。他既不赞成革命民主主义者,也不苟同于自由主义的西欧派,而是寄希望于曾有过“黄金时代”的贵族,尤其是其中的革命者——十二月党人。小说起初的构思就是写“十二月党人”。然而十二月党人都是当年参加一八一二年卫国战争的爱国的贵族志士,这样作者自然就把眼光转向了造就贵族阶级的一代先进人物的那场战争。后来他谈到创作意图时更明确表示要“努力写人民的历史”,因为那场战争是人民群众打赢的。于是他笔下出现了许多来自人民中间的英雄:英勇的普通士兵、行伍出身的下级军官、农民游击队。他笔下的贵族分为两类。一类在国难当头时能够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这就是罗斯托夫家族、别祖霍夫家族、博尔孔斯基家族;另一类是腐败的醉生梦死的库拉金家族和其他宫廷显贵。总之,凡爱国、关心民族命运的,他就给予褒扬,对卖国、置民族命运于不顾的,他就加以贬斥。这种处理方法,使作品的主题思想得到高度的统一。


第三,在人物塑造上有许多独到之处。作品共写了五百五十九个人物,主要形象塑造得很成功。作者把人物放到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和各种生活领域里加以描写,通过战争与和平这两种强烈对比的生活加以刻画,这种写法在过去是不多见的。托尔斯泰笔下的战争,既有非常激烈的战斗场面,又有战斗间歇的情景,既有前沿阵地的军事行动,又有司令部里的运筹决断。他让主人公直接接触双方的将帅、司令,也接触战壕里的战士。这样既反映了战争的全貌,也使人物的性格更为完整。


作者在刻画人物时极为重视人物的多面性和复杂性。托尔斯泰有一段名言:“人同河一样。天下的水都是一样的,可是每条河有时窄,流得急;有时宽,流得平稳;有时混浊,有时澄清;有时凉,有时暖。人也是一样,人人身上都有人类品性的根苗。不过,有时这种品性流露出来,有时那种品性流露出来罢了。人往往变得不像他自己了,其实,他仍然是他原来的那个人。”以主人公之一安德烈·博尔孔斯基为例,他的性格既复杂又不断发展。开头他显得矜持高傲,不同凡俗。他参军出征的隐秘动机是追求功名,在战斗中他确实英勇,敢于献身。奥斯特利茨一役,使他觉察到自己有虚荣心,他受了重伤,躺在战场上仰望宏伟的天空,省悟到个人功名的渺小;然而在他抛弃了虚荣心之后却产生了厌世思想。回到家时,妻子已在分娩中死去,望着新出世的婴儿,他万念俱灰。但他性格刚强,皮埃尔的友谊和规劝,加上娜塔莎的爱情,使他的心情出现了转机。一八一二年战争爆发时,他为爱国热情所驱使,再度奋起去建立功勋。不过,这次不是为了个人的荣耀,而是为祖国献身,特别是在波罗底诺战场上亲眼看到士兵的英勇,受他们崇高精神的感染,终于接近了人民。他虽然受重伤死了,却领悟了“人生的真谛”。这个人物尽管有着贵族出身和上流社会影响所形成的弱点,仍然是十九世纪初叶俄国贵族青年的一个先进典型。


另一位主人公皮埃尔也鄙弃上流社会。他一方面聪明热情,善良老实,有时甚至带点傻气,另一方面又懒散、软弱,甚至放荡,但追求理想生活的努力却始终不懈。


第四,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这部作品可以说是俄罗斯民族的绚丽的历史画卷,它不仅写出俄罗斯民族的性格和气质,也展现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风貌。他的笔下有彼得堡贵族优雅的客厅、莫斯科嘈杂的市井、博古恰罗沃宁静的庄园,还有春天泥泞的童山村,粗大的老橡树,穿着漂亮印花布衫的俄国少女。农民出身的俄国士兵纯朴、憨厚、诙谐乐天,游击队员有如古俄罗斯歌谣里的勇士。至于农村里围猎、跳舞的场面,更洋溢着古老民族风俗的浓厚气息。


托尔斯泰的世界观是矛盾的,这种矛盾不可能不反映在作品里。他理解战争的胜利是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却认为群众是盲目的、“蜂群式”的力量,库图佐夫指挥战争的本领也是在于顺乎自然,合乎天意。作者让安德烈在临终前接受了《福音书》的教导,寄希望于宗教救世的威力;又让皮埃尔接受一位俄国士兵普拉东·卡拉达耶夫的宿命论思想的影响,相信顺从天命、净化道德、爱一切人和积极行善是改革社会的良策。作者甚至把普拉东的听天由命、逆来顺受、“勿抗恶”作为美德来欣赏。这些,无疑都是作品中的消极因素。


《战争与和平》是托尔斯泰中年时期的作品,这部长达一百二十万言的煌煌巨制写于一八六三至一八六九年。它一发表就受到普遍的赞誉。屠格涅夫肯定地说:“托尔斯泰伯爵的近作《战争与和平》……发表以后,他在公众的心目中便断然占据了首屈一指的地位。”法国作家福楼拜折服于作者的神笔,惊呼“这是莎士比亚,是莎士比亚!”小说的出现,正值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空前繁荣时期,它像一颗璀璨的明星为俄国文学增添了光彩,也为托尔斯泰赢得了世界文豪的声誉。


李明滨


一九九一年八月十二日

  • 原文为法语。以下在本书中出现的楷体字,凡是在原著中为法语者,一律不再加注。
  • 卡尔·奥古斯特·哈登贝格(1750—1822),普鲁士政治活动家。一八一〇至一八二二年任总理大臣。他为巩固普鲁士君主制度,于一八一〇至一八一三年实行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改革,允许农民在极苛刻的条件下赎买封建徭役,取消行会限制等。他曾代表普鲁士出席一八一四至一八一五年维也纳会议,以后几年中执行神圣同盟的反动政策。
  • 豪格维茨当时任普鲁士外交大臣。
  • 拉法特:疑指瑞士作家Johann Cɑspɑr Lavater(1741—1801)。
  • 沙俄时期,俄国皇后颁发给毕业成绩优秀的中学女生花字奖章。
  • 昂吉安公爵(1772—1804),波旁王朝的代表人物,十九世纪末法国大革命期间曾参加孔德领导的流亡国外的反革命军队,一八〇四年被拿破仑逮捕并判死刑。
  • 乔治小姐是当时法国著名的悲剧演员,做过拿破仑的情妇。一八〇八年,她去彼得堡,获得很大成功,就在那时,娜塔莎在海伦的客厅中听到她的朗诵。
  • 库图佐夫(1745—1813),一八〇五年,俄奥英同盟对拿破仑作战时,任驻奥地利俄军总司令。一八一二年,拿破仑发动对俄战争时,任俄军总司令,指挥著名的波罗金诺战役和塔鲁丁诺战役。一八一三年率领俄军参加欧洲国家反对拿破仑战争。不久病死。
  • 原文为法语,是一句无法翻译的毫无意义的蠢话。
  • 指卢梭著《民约论》。
  • 雾月十八日(公元1799年11月9日)拿破仑在大资产阶级支持下发动军事政变,政变后拿破仑自任第一执政,掌握军政大权。
  • 阿尔科拉是意大利北部维罗纳省的一个村庄,一七九六年十一月十五日至十七日,拿破仑军在阿尔科拉桥附近战胜了奥地利军,结束了所谓的维罗纳战役。
  • 雅法是巴勒斯坦的城市和港口,濒地中海。
  • 凯撒(公元前100—公元前44),古代罗马的政治家、战略家、著作家和演说家。
  • 共济会是十八世纪在欧洲各国出现的一种神秘的宗教运动,以道德的自我修养为主旨,其成员多半是贵族和资产阶级上层人物。
  • 俄国习惯,打赌时要握手,然后由证人把手分开。
  • 彼得鲁沙是皮埃尔的俄语爱称。
  • 拉兹维洛夫,俄国边境城市,援奥俄军经此进入加利西亚。
  • 米坚卡是德米特里的小名。
  • 鲍里亚是鲍里斯的小名。
  • 尼古连卡是尼古拉的爱称。
  • 萨洛莫妮是一八〇五年莫斯科一个德国戏班中的主要歌唱演员。
  • 俄国风俗,出生、订婚、结婚、生日、命名日,甚至假日或宗教节日都要贺喜。
  • 娜塔莉娅·伊利尼什娜是娜塔莎的本名和父称,这样称呼表示对她的尊敬。
  • 让莉夫人,是当时法国女作家,她的小说都取材于上流社会,罗斯托夫家的年轻人认为其小说写得枯燥乏味。因此当薇拉批评他们的行为时,他们就叫她让莉夫人。
  • 鲍连卡也是鲍里斯的小名。
  • 尼古卢什卡是尼古拉的爱称。
  • 阿列克谢·奥尔洛夫伯爵(1737—1807),俄国政治活动家,因参加一七六二年宫廷政变而显达。叶卡捷琳娜二世借这次政变登上王位。一七七〇年在切什梅海湾击溃土耳其舰队时,他任俄国舰队总司令。一七七五年退伍后以奢华好客著称一时。
  • 原文为拉丁语。
  • 指东正教的终敷礼。
  • 彼得·基里洛维奇是皮埃尔的名字和父称。
  • 威廉·皮特(1759—1806),一七八三至一八〇一年与一八〇四至一八〇六年任英国首相,是反对法国革命、反对拿破仑法国的欧洲国家联盟的主要组织者之一。
  • 布伦是法国北部城市,濒英吉利海峡,为贸易、航运中心及渔港。
  • 维尔纳夫是拿破仑的海军大将,统率一八〇五年入侵英国的舰队。同年十月他本人与旗舰在特拉法尔加角被俘。
  • 塔拉斯卡是塔拉斯的昵称。
  • 俄罗斯人用教历上圣徒的名字作教名,将该圣徒的节日作为命名日,像过生日一样庆祝。
  • 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苏沃洛夫(1729—1800),俄国元帅。一七九九年任意大利境内对法作战的俄奥军总司令,击败法军后率部越阿尔卑斯山入瑞士,援救在瑞士作战的俄军。因反对采用普
  •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