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A计划:征战苹果、微软、Facebook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谷歌A计划:征战苹果、微软、Facebook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快公司编辑部编
出版社: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
书籍编号:30406884
ISBN: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45791
版次:1
所属分类:互联网+-互联网思维
版权信息
书名:谷歌A计划:征战苹果、微软、Facebook
作者:快公司编辑部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圣佩奇
文/Farhad Manjoo 插画/Ron Kurniawan
拉里·佩奇(Larry Page)是谷歌的联合创始人,但他在2011年才加CEO这个头衔。读懂佩奇,才能读懂谷歌。
2011年1月份,当谷歌宣布拉里·佩奇代替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成为公司CEO时,整个技术世界虽备受震惊,却并不真正感到意外。那时,谷歌四面楚歌。强力崛起的Facebook正抢走这家搜索公司的员工和用户,并很快地夺取它的广告收入。谷歌的安卓操作系统确实在不断发展,但苹果却一如既往地稳坐移动利润和市场份额第一的宝座。公司最大的问题,并非在于某个领域技不如人,而是明显地缺乏重点。在施密特的领导下,谷歌触角过宽,以至于没有什么做得够精。它面临着“成为微软”的危险——而这,恰是谷歌最为厌恶的。
时至今日,已经很难想起谷歌摇摇欲坠的日子。假如将技术经济想象成由亚马逊、苹果、Facebook和谷歌四巨头发起的《权力的游戏》,那么不管如何评定,谷歌都将稳占先机。
这家搜索公司并非事事占优:亚马逊有更多的购物顾客,苹果占得更高的硬件利润,Facebook 有更大的社交网络;然而在佩奇的带领下,谷歌拥有所有竞争对手都缺乏的强大优势,即可在任一战场都掀起战争的长远策略。更确切地说,谷歌制订了可在三个时域中都凯旋而归的清晰计划:今天,明天,以及未来。就算不能百战百胜,此种策略将始终使谷歌处于主导地位。
谷歌的主导始于安卓。据一家调研公司的互联网数据中心所说,它占据了2012 年将近70%的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
心存怀疑之人可能会指出谷歌将操作系统免费送给手机制造商,而且鉴于许多安卓手机都以折扣价卖出,因此谷歌并没真正将安卓的市场主导转换成实际盈利。同时,iPhone 会继续吸走四分之三的手机利润,而安卓设备所占有的小份额也正流向三星,而非谷歌。
不过,这些质疑都轻视了谷歌在移动设备中赢得的战略利益:作为iOS唯一的强劲对手,安卓正时时压制着苹果。与此同时,安卓更已帮谷歌铺垫了向移动广告的转型;若非如此,此次转型可能将十分艰难。自2011 年末后的每个季度,谷歌总体的“付费点击”——用户点击广告的总计次数——均同比增长了至少20%,主要归功于公司能够在移动设备上展示众多广告。今年一月,佩奇告知投资人,谷歌对移动广告收取的费用,将很快超越台式电脑广告。
换句话说,谷歌成功避开了威胁。
从短期趋势上看,谷歌的数据驱动云生态系统开始对竞争对手起到作用。继多年来力争设计赶上i OS 之后,谷歌如今有了可一举打败苹果手机的制胜法宝:由大量从演算挖掘的个人数据予以支撑的一系列特色功能。例如语音搜索、谷歌地图。确实,竞争对手们都能模仿这些东西,但这条路可不好走。
谷歌众多功能所搜索的数据,都基于比Facebook更多的用户群,而且它的数据挖掘技术更是已钻研了十年之久。
谷歌如今被公认为人性化界面设计的强大力量,而且它的硬件业务看起来比以往更具前景。或许某天,令人激动的产品就会从其摩托罗拉子公司中奔腾而出。正如支持苹果的博
客作者约翰·格鲁布(John Gr uber)最近所写的,“谷歌正以更快的速度学会苹果最棒的技术,而苹果对谷歌技术的学习则逊色多了。”
而接下去的五年间,谷歌将推出无人自驾车辆、谷歌眼镜、光纤网络,以及可将其变成无处不在全知数据帮手的搜索引擎。尽管这些项目不一定都能取得成功,但任何其中一个都可能颠覆潮流,使谷歌成为众多人生活中重要的存在。谷歌的目前进展并不足以使它免于对手和初创企业的挑战,但佩奇领导中卓越非凡的一点,就是他极好地捍卫了自己的地盘。
不过,要全面了解现在的谷歌和成为CEO 之后的佩奇,还是让我们把时间拨回到2011 年,从一个看似微小的拼字比赛说起。
一场由眼睑缝合术引发的血案
Tarsorraphy(意为“眼睑缝合术”)在拼字比赛(Spelling Bee) 里,仅是一个价值10美分的单词。
然而,就是这个让人毛骨悚然的词,却在2011 年引发了一场谷歌跟微软之间的搜索引擎大战。近年来,谷歌非常重视优化搜索引擎,希望用户在进行非常用字搜索时,自动拼写纠错的效果能进一步提高。如果你想输入“奥巴马”(Obama),却错手打成了“奥拿马”(Onama),谷歌很容易就能看出来。不过,倘若你想搜的东西别人很少搜,也很少拼对,那该怎么办?外科手术词汇“眼睑缝合术”就是一个好例子,在搜索科学家看来,这就是一次美妙的挑战。
搜索引擎是谷歌最重要、最具标志性的产品。因此,当谷歌搜索小组成功把用户输错的“tarsoraphy”纠正为“tarsorraphy”时,尽管谷歌方面没有大肆宣传,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更关键的是,竞争对手微软的搜索引擎“必应”虽然好评连连,但尚未能做到这一点。
“我们后来发现,有怪事发生了。”谷歌搜索团队的乐天派负责人艾米特·辛格尔(Amit Singhal)说。仅过了几周,微软在同一个单词上似乎也取得了突破。倘若你在必应输入“tarsoraphy”,出现的第一个搜索结果和谷歌搜索一模一样。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辛格尔和他的团队发现了一个规律,他说:“我们一旦取得突破,数周以后,必应也会取得同样的突破。”
于是,辛格尔开启了一个被博客圈戏称为“盯死必应”(Bing sting)的实验,这有点像数字世界的间谍活动。首先,工程师在谷歌搜索中为约100 个无意义搜索关键词(如 “indoswiftjobinproduction”)手动添加无意义搜索结果。然后,他们就把这些“单词”输入必应搜索工具栏(Bing Toolbar)进行测试。数周以后,谷歌这些冒牌搜索结果开始出现在必应。辛格尔说:“我先是感到震惊,后来就觉得很愤怒。”看得出,谈起这事,他越说越气。在他看来,微软无疑是在剽窃谷歌的胜利果实。
“这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他说。辛格尔团队给微软挖了个坑。在一场有关必应和谷歌的专题讨论会上,辛格尔将此事向一众博主及搜索引擎大师丹尼·沙利文(Danny Sullivan)爆料。
对此,微软辩护道:我们利用多种方式来进行搜寻结果排序,谷歌的链接只是其中一个“信号”罢了。
微软这番辩解可谓火上浇油,这场争锋于是成为科技界的一时热话。不得不说,这事也来得太巧。要知道,当时谷歌还在为清理垃圾邮件头疼,大家对它的表现也颇有微词。现在可好了,这场白热化的争锋迅速转移了公众视线。
谷歌其实就是这么一家公司——面对批评,它从不吭声;想批评他人,它也从不动嘴。这事其实就是它一手策划的公关好戏。无独有偶,在谷歌宣布其联合创始人拉里·佩奇于2011年4月4日出任CEO一职后,不到两周时间,这场好戏就上演了。辛格尔一直强调“盯死必应”只是其搜索团队的想法,不过相信他也会承认:佩奇其实也了解此事。
另外,这场大戏来得如此高调,估计也是图个“新官上任三把火”,一展佩奇与众不同的商界手段——对于棘手难题,他能提供一个基于数据分析、高瞻远瞩的创造性解决方案。
而对于剽窃成果者,他则会送上一部“捉弄把戏”。一直以来,佩奇、施密特和谷歌另一位创始人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就是拉动谷歌发展的“三驾马车”。
然而,时值谷歌发展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佩奇就任CEO 可谓任重而道远。当时的谷歌腹背受敌——苹果和Facebook让它在网络活动领域几乎无从下手;而在多个市场中,亚马逊、微软和Netflix 等也对它展开激烈攻势;甚至美国、欧盟及其他国家的政府也企图压制谷歌的野心。另外,谷歌也越来越频繁地遭遇滑铁卢,失败产品接二连三——Google Wave、Google Buzz和Google TV。
佩奇面临的问题很棘手——面对更严厉的过滤审查,面对不利的发展势头,谷歌应如何就其成功模式做出改变?借用一句体育格言“夺冠容易卫冕难。”
在旁观者看来,选佩奇为CEO是不智之举。就个性而言,他为人保守,极客范霸气侧漏,据闻还有点内向。他从来不会在重要会议上大谈发展宏图,也不会跟媒体促膝详谈。然而,佩奇为谷歌定下的七条致胜之道,正在逐一生效。
1自上而下,适度管理
每隔数月,谷歌园区就会迎来一辆不起眼的货车,车子驶进来后会在44号大楼停住。这栋楼里住的,正是安卓手机操作系统的研发团队。一旦瞄见这货车驶进园区,工程师们就会来到草坪,迎接它的到来。当车门打开时,他们就会端起公司提供的智能手机,纷纷对着一个巨型甜品塑料雕像拍照。这个大型雕像就是安卓系统的下一代吉祥物。
2009年春,为庆祝安卓1.5版本(代号:Cupcake,即纸杯蛋糕)的推出,谷歌迎来了第一代安卓吉祥物——一个SUV 汽车大小、上铺糖霜的塑料纸杯蛋糕。如今,它就安坐在44号大楼外面。自此以后,谷歌陆续迎来了甜甜圈(doughnut)、奶油卷(éclair)、霜冻优格(frozen yogurt)和一个10英尺高的姜饼人(gingerbread man)。随后,蜂巢(honeycomb)、冰淇淋三明治(ice cream sandwich)和软心糖豆(jelly bean)也逐一加入甜品大军。细心的你发现没有,这些“甜品”都是按英语字母表排列的,每个都见证了谷歌在智能手机业务上的重大突破。
有人会认为,这些甜品雕像正是“谷歌范”的典型体现——求大求怪,天马行空。然而,就在这其乐融融的外表之下,谷歌正悄无声息地酝酿一场惊人巨变。在成立之初,谷歌大部分时间都在推崇自下而上的企业文化。布莱恩·肯尼斯(Brian Kennish)从2003年到2010年底在谷歌担任工程师一职,他表示:“谷歌当时的管理理念便是:聘请真正的聪明人,让他们想干嘛就干嘛。”谷歌的做法可谓史无前例,它给予雇员(尤其是工程师)极大的自由空间,让他们决定自己的工作,并鼓励他们抽出20% 的时间来挖掘新想法。
就在这个自下而上的时代,谷歌迎来了一款经典杰作——谷歌邮箱(Gmail)。2001年的夏天,工程师保罗·布克海特(Paul Buchheit)只花了一天时间就把谷歌邮箱的雏形弄了出来。随后,他向同事展示这个雏形,大伙都表示很感兴趣。于是,他找来了一些出色的工程师,并把他们拉进自己的团队。这种事在谷歌时有发生,谷歌新闻(Google News)、搜索建议(sear ch suggestions)和广告联盟(AdSense)都是其内部员工自己的创意。其中语境广告系统“广告联盟”在2010 年为谷歌带来了近90 亿美元的收入。
然而,肯尼斯补充道:“一直以来,这个机制效果都很好,但在员工数量达到约一万人时,它就开始崩溃了。”几位前谷歌人的看法跟他不谋而合。如今,谷歌拥有3.9万名员工。安卓意味着新机制的到来,而佩奇则会让这个“惊人巨变”加速实现。要知道,佩奇在产品战略上经验丰富。
2005年,当安卓还是一家只有八人的初创企业时,佩奇和布林联手收购了它,从而将谷歌引进了移动市场。施密特之后曾开玩笑说,直至交易完成前,他俩一直没告诉自己有这个收购计划。谷歌当时的移动战略可谓一团糟——它希望把自己的应用投放到大量手机之上。
再造谷歌
文/Austin Carr,David Lidsky,J.J.McCorvey,Harry McCracken,Mark Wilson 插画/Brian Stauffer
谷歌变身Alphabet的原理很简单:联合体的创新速度胜过一头单枪匹马的巨兽,而一切才刚刚开始。
“有点违反常理。”谷歌联合创始人拉里·佩奇几年前说道。“一般而言,企业的思维模式是,‘我可以选择什么相关项目?\'”但实际上,还可以尝试更多互不相干的项目。
彼时,佩奇正在解释企业——其官方使命是组合全球信息,使其随手可得,随处可用——为何扩大规模,试图覆盖各个领域,从开发无人驾驶汽车到延长人类寿命。当时看来,此见解是典型的佩奇风格,一种发自内心的非常规思维防御机制。如今,它的涵义似乎更为丰富:这是数字时代最激进彻底、错综复杂的企业重组。
去年8月,佩奇在一封公开信中宣布谷歌将重组为Alphabet企业集团。这封信把Alphabet描述为一家由独立运营单元构成的控股公司。谷歌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