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互联网:重新定义效率与消费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产业互联网:重新定义效率与消费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互联网+传统行业产业转型升级,互联网行业营销、运营、产品、管理书籍,企业战略的顶层设计,重新定义公司与管理。海尔、华为、联想、TCL、陆金所、南航等都在学习的产
作者:吴起著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1-01
书籍编号:30395500
ISBN:9787115469854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98299
版次:1
所属分类:互联网+-互联网思维
版权信息
书名:产业互联网:重新定义效率与消费
作者:吴起
ISBN:9787115469854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序言
互联网下半场
一
一直不愿意下笔写这篇自序,一度甚至怀疑自己患上了严重的拖延症。直到有一天,责任编辑老师告诉我说,“你还需要有一篇自序,至少要说明一下,你为什么会写这本书”,我才恍悟,原来我是在逃避,不是这篇文字,而是自己过往的心路历程。至于为何要逃避,究其原因,我还远没有“放下”太多的东西,我还有太多不敢言、不便言、不能言的话语,因为仍在局中。然而,毕竟已经迈出了一大步,至少已经不是套中人了,又写了这样一本书,所以终究还是要写一点文字,来回忆一下自己的呐喊、自己的彷徨、自己的初心。漫漫修远,上下求索,混沌间我便从线上走到了线下,从纯互联走到了产业互联,蓦然回首,所谓的总结和提炼,如若几年之后再看,很可能幼稚得让我自己都不忍目睹。然而,这些内容在今天的时点上,仍是具有先锋性,甚至颠覆性,既是观点,也是实践,更是结果。故而,权且用这篇忐忑中写下的自序,来为本书的写作画上一个标点符号,但至多是一个分号,因为产业互联网的实践,还在路上,一切,才刚刚开始。
二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吗?”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后面反驳鲁迅的这个人,在《呐喊》里化名叫“金心异”,其实是著名学者钱玄同。连名字都只用化名,连鲁迅都不知道是否应该呐喊,只有一个原因――他们倡导的文化,《新青年》,不是彼时的主流文化,甚至与主流文化是相左的。然而到了后世,这却是一个百年后仍让我们高山仰止的符号。
本书倡导的主题――产业互联网,与《新青年》类似,至今仍不是主流的互联网文化;而本书诟病或质疑的诸多内容,反而正是当下的主流、热门乃至风口。从一个肥沃、虚浮、高贵的泡沫中往出走,去向一个洼地,踩到了实在的土地上,却是一个干涸的黄土地;在去的路上,还在喃喃呓语,岂不是又一篇“狂人日记”?
然而,狂人也罢,呐喊也罢,其背后都必定有一段漫长的彷徨。孤独无依,进退失据,谓之彷徨。能从彷徨中走出来者,必有坚定的初心与价值主张。这里的价值主张,于我而言,“生而不怠,火而不再,熟而不续,新而不惧”。坚守或放弃一件事物,评判原则取其道而不取其利;但凡找到道之趋势,虽千万人吾往矣。
既然说到坚守或放弃,就免不了触碰到近年来的各种风口机会。事实上,直播、PGC(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专业生产内容)、IP,影漫游联动,入口,云平台……这些根本就不是创新,也谈不上互联网思维或风口,因为过往10多年间早就被无数次实践过。在消费互联网的后期,做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谁要做。只有BAT(指百度、阿里巴巴、腾讯)量级的大玩家参与角逐,一个行业或垂直领域才能快速变成风口或机会;而BAT们参与的理由往往是很无厘头的,比如个人喜好或理解,迎合或制造资本趋势,竞品跟随,乃至众口铄金。对其余绝大部分的从业者,需要做的只是跟随炒作、融资和资本的钱、刷数据以及追逐资本套现的机会。
怎么理解这个潮流呢?譬如一幅油画,原本只卖作几万元,忽然间赢得了几位大佬的赏识,竞相拍卖,价格忽地就过亿元了;等到大佬们的风头一转,过亿元的收藏品又跌回原价、无人问津。更多的人,赚的是这个过程中的资本涌入、退出的溢出部分,而这幅画本身的价值已经不那么重要了。需要说它是什么,它就是什么,最多未来的时候再抛出一个反面观点,来总结某些接最后一棒的人有多么的愚蠢。然而,当资本和人才都聚焦在虚拟的价值上,数以百万计的互联网团队簇拥在小的难以呼吸的一小块土地上重复建设着,甚至构建的是一堆堆根本没有实际产值的泡沫,只是或靠历史红利续命,或靠资本市场的投机者输血。那么,谁去关心真正决定民族复兴的实体经济“+互联网”的产业进化之路呢?泡沫里温暖、熟悉、高收入、高美誉度,而泡沫外很可能意味着陌生、苦难、波折性和不确定性。百年前的“铁屋子”在今天舒适化、高贵化了,然而却并不能影响其中的纯线上互联网正在变成传统行业;而与此同时,传统行业加上产业互联网之后,却正在变成未来。现实版的反转大戏正在上演,这一声呐喊,虽然微弱,却是历史的声音,属于当下,更属于未来。
三
仅有呐喊是无用的,重要的是实践,而这里的实践,自然就是产业互联网。最初从纯线上互联网走进实体经济,走进传统行业,一拨人视你为洪水猛兽,另一拨人与你言语不通,而你又因长期醉卧庙堂,不知江湖疾苦,自身腿脚也早已软塌,不接地气。这个时候,大部分互联网人都会瞬间缩回去,回归到自己的舒适区,继续享受自己的行业红利与职位红利。而少数坚定者,久而久之、设身处地,才会感悟到,线上的企业家精神,是多么的孱弱;线上对于实体经济业务的渗透,是多么肤浅;而传统企业进化升级的历史契机与决绝,又是多么磅礴浩大、势不可挡。互联网在这里,不再是玩流量、搭平台这些常见的套路,而需要与这个行业的本质运营规则和需求融为一体、水乳交融。这种将线上与线下、传统与互联网合二为一的互联网形态,才是真正的产业互联网。
产业互联网的威力,一是来自产业自身的刚需、体量与积淀,二是来自效率提升与消费体验重塑给企业带来的质变,但最大的能量来自人,也就是产业互联网化的企业领袖们。这种企业领袖仍然是创始团队掌舵、亲力亲为,甚至绝对控股。他们对“烧钱”和“泡沫”基本是免疫的,不靠资本驱动过活,更关注自身增长的造血功能、自由现金流和利润。他们对自己所在行业的理想仍在,不忘初心。进而,自下而上的产业互联网化,是尊重历史,尊重文明,尊重经典管理思想,尊重诚实守信,尊重利益相关者,尊重品牌和知识产权,尊重规律,尤其尊重对自己有过恩惠和教导的人和企业。而这与纯线上互联网世界的浮华,以及自上而下互联网“行业革命”的无底线,是有鲜明对比的。因为产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不同,它不再是博眼球和泛娱乐,而是扎根到了各类产业的内核中去,比的不再是谁跑得快,而是谁跑得远。然而互联网的下半场,却只能是一部书――“西游记”。因为九九八十一难尚在前头,无可避免,胆怯者大可躲回泡沫中安静地做回“老油条”,而互联网猛士将在产业互联网的道路上,筚路蓝缕,砥砺前行。
2017年8月于北京
推荐序 传统企业破局之道
在“互联网+”“+互联网”与“产业互联网”三个概念中,我觉得“产业互联网”更明确、更具体,更容易让传统企业知道转型升级的方向;尤其是让它们知道,它们所面临的互联网机遇,和纯线上泛娱乐的互联网(也就是消费互联网)有什么不同。这个概念升级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而吴起老师的这本新作《产业互联网:重新定义效率与消费》,则真正意义上第一次把产业互联网从定义、历史、现状,到方法论、策略乃至多个行业的案例,都阐述的很有高度、又极接地气。这是具有多年深耕于顶级互联网企业的资深专家才能讲得清楚的。
成立广东省首席信息官协会之后,作为秘书长,我也曾访谈过多个行业正在往“+互联网”转型的代表企业,比如南方航空公司、欧派家居、广州地铁集团、华侨医院等。在这些访谈中,我深刻感受到,传统企业的首席信息官,未来有一部分要担负起“首席互联网官”,或者“首席产业互联网官”的使命。他们不仅要负责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更要肩负起这个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产业互联网升级和进化。这就要求未来的首席信息官,不仅要懂技术、懂信息化,还要懂互联网营销、运营、管理、战略。唯有从战略出发,从商业模式出发,从企业当下痛点出发,推导出必要的策略和路径,再落地到具体的信息化和网络营销,才能让传统企业互联网化变得更接地气、更有结果导向。而如何让这个“首席信息官”升级成“首席互联网官”的难题,一直困扰着我,直到我看到了吴起老师的这本书。
我觉得这本书就是一把钥匙,一个解决上述难题的钥匙,一个能帮助到传统企业进化升级的钥匙。为什么它能成为这把钥匙?这与吴起老师特殊的职业经历是分不开的。吴起老师在纯线上的互联网行业做过十多年的高管,所在的公司均是著名的互联网公司、上市公司;从移动互联网到视频网站,从综合门户到垂直媒体,从游戏公司到直播平台,吴起老师可以说经历了消费互联网的整个过程,在互联网企业中的管理范围也包含了产品、技术、运营、市场、内容、商业化等几乎所有领域,可谓身经百战。这种知识结构和履历的互联网高管,又因为偶然的契机,深扎入产业互联网的领域,而且一扎就是跨界、多行业的深度咨询,以他深刻的思考、敏锐的观察和高度的总结,把诸如房产经纪、职业教育、家庭装修、医疗养生等各种传统行业转型中的共性方法论和策略提炼出来,再结合战略定位和商业模式的升级,概括出了一整套自成体系、来源于实战的理论和行动学习方法,也就是这本《产业互联网:重新定义效率与消费》。这既是吴起老师对自己十多年在消费互联网经历的深刻反思,又是他在传统行业游学、实践的干货心得,我想一定会给传统行业的企业家们带来新的思想和实践,而这也正是我们首席信息官协会所倡导和希冀的。故而,我提笔作序,希望各行各业的企业家们,能从这本书中,得到自己升级进化的一把钥匙。
周庆林
2017年8月
第1章 产业互联网,究竟是什么
产业互联网,不是指为传统行业提供B2B(Business-to-Business,企业到企业)信息化服务的工具或平台,这仅仅是产业互联网在工具层或流量分发层的一个小分支。真正的产业互联网,指的就是进化之后的传统产业,它是产业自身发展的新阶段。对这个阶段,更准确的用词,应该是“产业+互联网”,简称产业互联网。所以,它的本体、它的主词,是“产业”自身,而不是互联网。
1 鸡同鸭讲的口水乱仗
时至今日,还没有一个人,真正能说明白“产业互联网”究竟是什么——虽然,各种振臂高呼“产业互联网时代已至”的文章,早已铺天盖地。
曾几何时,在各种论坛与会场上,专业的产业评论员、经济学家、投资人抑或是大学教授,在酣畅淋漓地讲述完消费互联网是如何随着人口红利消失而遭遇瓶颈、产业互联网又是如何顺应传统企业转型升级之需之后,往往突然话锋一转,旁征博引几个诸如建构产业园区、融资体系、跨界融合的宏观理论,或者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时髦概念的解决方案之后,论述便戛然而止了,让台下刚听得兴趣盎然、期待满满的传统企业家们,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这就是拯救我们的良方和救星吗?
至多,有实战经验的一些专家学者,会尝试列举出几个近年来新兴的、聚焦于传统行业产业链服务和上下游打通的网站平台,来佐证产业互联网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比如,号称互联网家装行业独角兽的“土巴兔”,比如专注于钢铁行业B2B电商服务的 “找钢网”等。但这种例证,反而让产业互联网的神秘和宏大,瞬间土崩瓦解、颜面扫地。
土巴兔,120亿元人民币的估值,这就是产业互联网的独角兽了吗?且不说这尚是一个连商业模型都还没有论证成立、连盈利都还未实现的创业型企业,就拿它引以为豪的估值而言,在消费互联网领域,随便拎出两个直播APP,泡沫化的估值都能立刻压死这只“独角兽”。
而找钢网、中农网这类传统行业的电商网站,由于知名度有限,所以不得不每言必谈央视前主持人郎永淳的加盟、前阿里巴巴副总裁卫哲的投资等。殊不知,这仍然是“欲盖弥彰”的心虚与无底气。这寥寥几个最大牌面的公众明星和企业名人,与消费互联网领域的数以万计的演艺明星、IT名人和投资大咖相比,又如何匹敌?
如果土巴兔等就可以代表产业互联网的模式,那岂不是说房产行业的安居客、旅游行业的去哪儿网和携程网等已经存在了10年以上的垂直行业网站,早就是产业互联网了?如果找钢网、中农网等B2B的垂直电商就是产业互联网,那么阿里巴巴是不是就是最早的产业互联网?而阿里巴巴是早于淘宝出现的,岂不是说,产业互联网是早于消费互联网就出现了的?那谁是上半场,谁是下半场呢?难道,BAT引领的消费互联网都“大势已去”,逆袭BAT的竟会是土巴兔、找钢网抑或是用友?宏大的世界观和趋势论,与落地后的巨大反差,又如何让互联网精英们和传统企业家们信服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