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的数字化之路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博物馆的数字化之路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北京联合大学著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12-01
书籍编号:30394218
ISBN:9787121276194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433636
版次:1
所属分类:互联网+-互联网思维
版权信息
书名:博物馆的数字化之路
作者:北京联合大学
ISBN:9787121276194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编委会
主任:舒小峰
副主任:刘晓勘 刘超英 任世强 鲍泓 黄向阳
编委:(按笔画排序)
陈刚 哈骏 胡锤 李一凡 刘英
刘大澂 祁庆国 沈林兴 肖云 姚炜
张骏 张浩达 张晓芸 黎文 孙芮英
张波 彭雪海
前言
在飞速发展变化的“互联网+”时代,数字技术在博物馆(科技馆)领域的应用日臻成熟,特别是科技支撑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给博物馆(科技馆)建设和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各地各级博物馆(科技馆)不仅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博物馆(科技馆)中的应用,而且借助互联网、移动通信、大数据等技术手段,使得“博物馆不再是封闭的、曲高和寡的,而是更加开放、包容和富有活力,是一个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公共文化教育机构。”沉浸式数字音画节目“走进清明上河图”、大型虚拟现实节目“紫禁城天子的宫殿——倦勤斋、角楼”、“数字圆明园”、“数字三山五园”、“漫游大觉寺”等一批数字化展示项目不断面世,体验微故宫、微导览、微视频的WiFi技术应用已经在多家博物馆(科技馆)实现。
面对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科技文化大繁荣的新形势,未来博物馆数字化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博物馆(科技馆)如何充分利用新技术的优势来秀文化,秀服务?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如何让文物活起来?如何借助新兴媒体加大、加强、加快博物馆(科技馆)的信息传播与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如何方便公众走进博物馆、喜欢博物馆……等热门话题,为召开北京数字博物馆研讨会提出强烈需求。
2015年6月14—15日,在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的指导下,北京数字科普协会、首都博物馆联盟、北京博物馆学会、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数字化专业委员会、中国文物学会文物摄影专业委员会、北京联合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联合在北京联合大学和中科院软件园区联合主办了“2015年北京数字博物馆研讨会”。研讨会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博物馆的信息化之路”为主题,从“让文物活起来——博物馆的数字化创意”、“记得住乡愁——文化遗产数字化及保护”、“共享利用新常态——博物馆资源数字化开发与共享利用”,“移动导览进万家——新兴媒体助力博物馆的传播与服务”和“走进博物馆——博物馆的文化旅游价值挖掘与利用”5个议题来探讨博物馆的数字化之路。
研讨会得到了各方面的高度重视。来自北京博物馆(科技馆)、高校博物馆、中科院博物馆(展馆)、科普基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关村科技创新企业及上海、浙江、云南、山东、福建、湖北等地与博物馆(科技馆)数字化相关的科技、文博、科普、教育、设计、艺术、互联网等领域30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收到论文90多篇,近50人分别作了大会和专题会会议演讲。
本次研讨会的演讲和论文介绍了最前瞻的技术发展,最创新的展示案例,推广了接地气的应用实践,对今后推动博物馆(科技馆)数字化有很好的借鉴和参考作用。为此,研讨会组委会成立论文出版编委会,整理和汇集了其中70篇论文,以研讨会的5个议题为基础,出版这本论文集。这些论文既有博物馆关注自身社会职能的实现和承担社会文化建设责任的积极探索,又有探讨在公共服务体系中,博物馆、科技馆等区域文化资源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既有新媒体给博物馆带来的发展契机与应用案例分析,又有论述博物馆数据处理、文物数字资源利用的管理与规范化操作;既有阐述博物馆为适应新形势所进行的改革和创新,又有对未来博物馆建设的规划和展望。
本书是2005年以来,北京数字博物馆发展的系列论文丛书中的第5本,适合从事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行业人士、文化创意、展览展示、科普工作、研究开发人员、数字化工作者、科技传播者及关注博物馆科技馆发展的热心人士参考。欢迎读者通过电子信箱(bjszkpxh@163.com)与我们联系,交流经验,畅谈体会,反映意见,提出建议。对汇编工作中难免出现的一些问题,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在本书的编辑过程中,北京数字科普协会赵宏、李凤洋等同志做了大量的文稿收集整理工作,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编委会
2015年7月于北京
数字博物馆建设初探
钱文忠
(中国农业博物馆信息中心,北京100026)
摘要:随着数字博物馆的发展,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始进行数字博物馆的研究与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本文介绍了数字博物馆的现状、与实体馆的关系和数字博物馆的应用,探讨了数字博物馆建设中需注意的问题,并以中国农业博物馆为例对数字博物馆建设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数字博物馆;网络;建设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Museum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museum,more and more domestic and foreign museums began a digital museum of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has made some achievements both in theory and in practice.Is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the status of digital museum,and entity library and digital museum application,discusses the problems that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museum,and to China Agricultural Museum as an exampl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museum in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Keywords:digital museum;network;construction
0 引言
自20世纪90年代提出以来,数字博物馆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加入到数字博物馆的研究与探索中,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在我国以“数字故宫”、“国际敦煌项目”和“大学数字博物馆建设工程”等为代表的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开创了国内数字博物馆建设的先河。此后,在教育部、国家文物局等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在中国博物馆协会数字化专业委员会、中国文物学会信息化专业委员会、北京数字科普协会等学术组织的推动下,在各博物馆的积极响应以及各专业IT公司的主动参与下,数字博物馆迎来了持续的研究和建设热潮。
1 数字博物馆概述
1.1数字博物馆的概念
数字博物馆的概念很多,通常来讲,数字博物馆是运用数字、网络技术,将实体博物馆的职能以数字化方式完整呈现于网络上的博物馆,它包括实体博物馆展厅现场数字化展示系统、基于网络数字技术的博物馆业务管理系统和网络平台展示系统等三部分。
1.2数字博物馆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末期,数字博物馆开始引起我国文博界人士的关注,并掀起了研究的热潮。自1997年南京博物院建立第一个网上博物馆以来,我国已有上百家的博物馆开始进行数字化建设。
2000年6月,故宫提出建立“数字故宫”的构想,次年“数字故宫”网站开通,标志着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博物馆诞生了。目前,故宫博物院网站推出了时空漫游版块,让用户能够在网上领略故宫的全貌。
2001年,教育部启动了“现代远程教育网上公共资源建设——大学数字博物馆建设工程”项目。截至2007年年初,该项目已建成18家大学数字博物馆,为教学、科研和科普提供了丰富的数字化资源。
2003年9月,国家文物局正式确定开展中国数字博物馆工程研究。
2002年,台北故宫博物院开始实施数字化典藏计划。目前,台北故宫博物院网站典藏资源版块包括典藏精选、主题网站、文物3D赏析、典藏资料库系统四个部分。除了对各种文物进行介绍外,还实现了文物查询功能。
此外,像首都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博物馆也都具备了较完备的藏品信息化数据库及数字博物馆。
1.3数字博物馆与实体博物馆的关系
(1)数字博物馆与实体博物馆各有所长、互相促进
实体博物馆通过让观众沉浸在精心布置的历史文化环境氛围的展厅中,对唯一的、真实存在的文物藏品,近距离地观赏、倾听,来获得知识和深刻的感受。而数字博物馆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可使公众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上网参观;可对数字资源进行整合、加工和提升,使展示效果逼真、形象、生动;可进行专家网络远程教学,使知识的学习更为便捷、深入和系统;可以利用论坛、留言板、公众信箱等多种形式互动,体现对个人意愿的尊重。
(2)实体博物馆是数字博物馆的基础和依托
数字博物馆的核心是数字藏品,它完全来自其所依存的实体博物馆的馆藏;实体博物馆围绕着藏品进行的征集、保护、研究和传播等工作是数字博物馆赖以发展的依托。实体博物馆的每一件藏品都是独一无二的,是代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符号,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没有它,就没有实体博物馆的存在;没有它,也就没有数字藏品,数字博物馆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3)数字博物馆是实体博物馆的补充和延伸
数字博物馆可以减少藏品收藏保护与研究展示的矛盾,摆脱藏品展出数量的限制,扩大传播范围;它是实体博物馆向外打开的另一扇窗口,是促使潜在观众变为实体博物馆观众的桥梁,是广泛传播博物馆文化的重要渠道。数字博物馆可以深化陈列主题、扩大展品内涵;可以满足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的需要,满足观众对博物馆陈列在交互体验上提出的更高要求;还是促进实体博物馆管理水平提高的有效手段。
1.4数字博物馆的应用
数字博物馆集藏品数字化、管理和互动展示于一体,服务于藏品保护、管理和利用工作,主要提供了以下应用。
(1)藏品数字化。包括对藏品基本信息、管理信息和研究信息的文本及二维影像、三维扫描数据的采集和加工。
(2)业务信息管理。对藏品信息进行统计、查询和知识整合,同时将围绕藏品的保护、研究和管理信息不断积累,形成藏品的“生命档案”。
(3)数字化信息展示。包括实体博物馆展厅现场数字化展示系统和网络平台展示系统等。
2 数字博物馆建设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数字博物馆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较多资金,建设的内容多、周期长、难度大、技术复杂。为此,厘清数字博物馆的建设理念、体系架构、技术标准、受众定位等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2.1用户
实体博物馆以文物藏品为中心,通过对文物藏品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等手段,达到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用户只能是“展什么,看什么”;而数字博物馆在网络上呈现给用户的“文物藏品”是通过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虚拟现实等营造出来的逼真的、立体的“虚拟藏品”,它应以服务用户为中心,研究用户的需求,使用户“看什么,有什么”。
2.2体系框架
在数字博物馆建设中,既包含实体博物馆展厅现场数字化展示系统,又包含网络平台展示系统以及基于网络数字技术的博物馆业务管理系统,这些系统又由各自的存储、加工、展示等平台组成,如此庞大繁杂的系统,需要设计好逻辑清晰、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的体系框架,分清哪些是基础平台,哪些是制作加工平台,哪些是应用管理平台,确定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数据整合,为建设、维护和扩展打下基础。
2.3数字技术
在数字博物馆发展过程中,有很多关键技术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们促进了数字博物馆的快速成长。选择运用相应的数字技术可以提高数字博物馆的参观效果,提升用户体验,增加沉浸感,使用户在寓教于乐的参与中获得相应的知识。
这些关键数字技术主要有多媒体技术,用于对藏品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的加工、制作和展示;虚拟现实,用于对文物古迹的虚拟场景再现,其表现形式有三维全景和虚拟漫游等;三维扫描,用于藏品数字化,获取藏品的三维立体数据;3D展示,用于藏品的3D立体展示,有3D建模和3D自动成像系统两种实现方式;二维码,用于智能移动终端快速获取信息,进行上网、发送短信、拨号、资料交换、自动文字输入等;移动应用,用于基于位置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