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战略思维:传统企业O2O改造与落地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互联网+战略思维:传统企业O2O改造与落地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2016年关键的转型之际,O2O怎么玩?传统企业在哪里?将去向何方?蒙牛前副总裁全方位解读传统企业转型要点
作者:张文著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3-01
书籍编号:30393061
ISBN:9787115415851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16537
版次:1
所属分类:互联网+-互联网思维
版权信息
书名:互联网+战略思维:传统企业O2O改造与落地
作者:张文
ISBN:9787115415851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序言
PREFACE
2015年“两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不仅将“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而且提出“发展物流快递,把以互联网为载体、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兴消费搞得红红火火”。此报告一出,很多O2O企业、创业者找到了新的发展思路以及“互联网+”落地的突破口,即线上线下互动的O2O。这让刚刚冷却的O2O再度走火。
《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而O2O这种形式能把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现代制造业、互联网金融等水乳相融起来,于是O2O被视为“互联网+”落地的一种方式,并得到了很多行业的积极实践。其实,在“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前,很多行业就一直在探索、实践“互联网+”落地的方式。
O2O就是“互联网+”落地的一种方式。比如,“线下集市+互联网”,成了淘宝;“线下百货+互联网”,成了京东;“线下出行+互联网”,成了滴滴;“线下餐饮+互联网”,成了大众点评、美团,等等。显而易见,这些行业采用的是线上线下相融合的O2O形式,并大幅提升了行业的效率。由此可见,O2O是“互联网+”落地的一种有效方式。
然而,企业转型O2O并非易事,很多O2O企业经历了烧钱大战、补贴大战,依然无法获利。随着O2O的泡沫逐渐破灭,O2O正遭遇着资本寒冬的袭击,成批的O2O企业倒下,一些有实力的O2O企业也禁不住资本寒流的冲击,开始抱团取暖,期望解决资金缺口。在这样的背景下,O2O业界又产生了一起轰动互联网界的合并事件,即美团与大众点评合并。
2015年10月8日,美团与大众点评宣布合并,这是继58同城与赶集、滴滴打车与快的打车、携程与艺龙之后,今年互联网行业发生的第4桩合并案。美团经历了4次快速密集的融资烧钱,但距离获利依然很遥远,资本市场难免对其失去信心,随之而来的是美团资金枯竭。为了应对资本寒流,美团与大众点评合并成立了新公司,合并之后的美团和大众点评将成为国内最大的O2O平台。
美团与大众点评的合并之举,不仅震惊业界,而且改变了O2O的格局,一下子把阿里巴巴投资的口碑网和百度投资的百度糯米甩得远远的。纵观大的O2O企业的发展,莫不是拼融资能力。无论是美团和大众点评合并,还是滴滴和快的合并,都是为了提高新公司的估值,提高新的O2O企业的融资能力。然而,O2O企业经历了烧钱大战之后,终究要回归到产品本身和服务上,这样才能离盈利越来越近。于是,原来针尖对麦芒的O2O企业握手言和,共同提升用户体验,为自己的企业争取最大的发展机会。
“互联网+”战略的提出,让O2O着实火了一把,但是O2O的关键字并不是“互联网+”,而是重视服务和体验,代表者是小米。把硬件变为服务,把功能变成体验,从而打造出了极致的用户体验,快速成为了传统手机行业的后起之秀、中国第一大手机品牌。
O2O是“互联网+”有效落地的一种思路,是“互联网+”战略落地的解决方案,是“互联网+”的突破口。“互联网+”是战略层面的,O2O则是实践层面的。可以说,“互联网+”战略落地离不开O2O,O2O是“互联网+”改造传统产业的利器。
企业想借助O2O这把利器实现“互联网+”战略落地,就需要全面了解O2O,参透O2O模式,掌握O2O的五个关键要素、六大思维、八大核心问题,熟悉O2O的十大业务支撑、五大技术精髓、商业设计等,并积极地实践,方可早日使“互联网+”战略落地,才有可能成为“互联网+”时代的领导者。
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蓬勃发展,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互联网+”时代。然而,面对这个崭新的时代,无论是传统企业还是互联网企业都感到万分焦虑,都为“互联网+”战略如何落地而寝食难安。
“互联网+”火了,如何落地仍是问题
“互联网+”概念提出两年多了,一直不为人们所重视。直到2015年“两会”,来自科技圈的人大代表认为“互联网+”可以驱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创新发展,提议把“互联网+”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并迅速被炒红。很快,“互联网+”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之中,上升为国家战略。这犹如为“互联网+”概念加了一把柴,瞬间“互联网+”火了。
2014年6月,网易科技举办“互联网+——网易未来科技峰会”的时候,互联网行业与传统行业相互渗透融合的趋势就已经很明朗了。
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互联网+”便在科技界、媒体界、通信界沸腾起来了。
2015年的IT领袖峰会上,“互联网+”成为了参会嘉宾谈论的关键词。腾讯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马化腾对“互联网+”充满了信心,并认为“互联网+”将会是下一个创业的新风口。
无论是传统企业还是互联网企业,都把“互联网+”视为新的台风口,都紧锣密鼓地布局“互联网+”,希望顺势而为、借风起飞。然而,他们在实践“互联网+”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难题,那就是“互联网+”如何落地。如果企业不能解决此问题,所有的努力都有可能付诸东流,甚至在飞的过程中摔死。
我们经过不断探究,找到了一些向“互联网+”转型的思路,认为应通过三大步骤来落实“互联网+”:
第一,规划好“互联网+”的进程;
第二,弄清楚推进“互联网+”的难点;
第三,协调“互联网+”中挣钱与服务这两件大事。
如何推进“互联网+”的进程
“互联网+”是大势所趋,我们现在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拥抱它,如何借助它的力量来推动企业的飞跃发展。我们在推进企业“互联网+”进程的过程中,要明白“互联网+”的落实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来实践。
业内人士早就指出,“互联网+”战略从提出到实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要真正实现所有的行业“互联网+”化,就需要把“互联网+”战略深入到各行各业之中,与各行各业不断融合。
实现所有行业的“互联网+”化,不是某个部门、某些研究者就能搞定的,而是需要每一个行业都参与其中,一起研究。研究的课题就是“如何快速让所有的行业实现与‘互联网+’融合。”同样,推进“互联网+”的进程也不是几个技术人员就能完成的事,而是离不开广大传统企业的力量。也就是说,广大传统企业的成功转型、积极变革会最终推动“互联网+”快速向前发展。
然而,传统企业往往后知后觉,甚至抗拒“互联网+”这种新的经济形态。传统企业的这种不自觉的心态,就注定了想要实现“互联网+”的宏伟蓝图将是一场攻坚战。就目前来看,大部分传统企业还停留在工业发展2.0时代甚至更早,即使那些已经成功升级到了工业3.0时代的传统企业,改造起来也很不容易。这就需要我们找准突破口,找到一个不被传统企业排斥的观点,就是逐步推进“互联网+”进程,不是简单地以互联网企业改造传统企业,而是一项系统工程。相信此观点可以得到大多数传统企业的认可,引导他们一起来推动“互联网+”的进程。
商业模式对于每家企业来说都并不陌生,但是要改造自己固有的商业模式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众所周知,商学院研究商业模式小菜一碟,但是要把新的商业模式落实到传统行业并不得心应手。这也体现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道理。商学院的导师们总能游刃有余地帮助创业者设计一个好的商业模式,但是改造一个传统企业的商业模式总觉得手忙脚乱。比如,生产制造型企业在发展中遇到了一个很棘手的课题,就是如何做到既不污染环境又能生存。众所周知,生产制造型企业往往会造成环境污染,现在环境保护部门要求生产制造型企业不能污染环境,污染环境就会被勒令停产整改甚至关闭,生产制造型企业要继续经营就不能污染环境。商业人士遇到这样的问题,也会不知所措。生产制造型企业要生存,就要向“互联网+”转型,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砍掉那些污染环境的业务,开拓一些不污染环境的业务,才能生存下来,否则只能坐地等死。也就是说,生产制造型企业要主动来推动“互联网+”的进程。
企业要实现“互联网+”,不仅需要企业从思想上认可“互联网+”,还需要投入很多人力、物力及财力,尤其要具备一定的能力与精力。推进“互联网+”的进程是一个艰巨的任务,这个重担将落在更多的“80后”“90后”的肩膀上。“互联网+”要深入企业的经营实际当中,需要每家企业都要有专业人才,科学地指导企业快速向“互联网+”转型、升级。
推进“互联网+”的难点在哪里
“互联网+”可以改造所有的企业,但是它并不能让企业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并不是一剂药到病除的良药。尤其对于那些有痼疾的企业,需要持续地给药才有可能使其恢复健康。
目前探究推进“互联网+”的方法还处在摸索阶段,也许我们在推进“互联网+”方面应该制订一个5年或者10年计划。按照计划分批量地改造各级城市的各级企业,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企业与互联网的融合,从内到外地来实施“互联网+”,并避免生搬硬套。
实施“互联网+”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在推进“互联网+”的过程中,势必会遇到一些困难。亟待我们解决的问题有4个:经费难题、新技能的普及难、政策制定与技术改造匹配难、体制改造难。
第一,经费难题
生产设备面临改造,升级生产设备需花一笔不菲的经费,这对于盈利能力低的商家来说是一个难以克服的障碍。经费问题不能解决,推进“互联网+”战略就只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无法落实。而目前不少企业长期盈利能力弱,甚至游走在生存与死亡的边缘,根本就解决不了经费问题。
第二,新技能的普及难
企业向员工普及新技能有难度,需要时间。众所周知,想让那些已经习惯了已有操作流程的员工学习、熟练操作新的流程,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过渡期。
第三,政策制定与技术改造匹配难
政策制定与技术改造难匹配,尤其是在三四线城市,很难在短时期内为企业匹配到足够的互联网专业人才。
第四,体制改造难
企业向“互联网+”转型、升级,最终都深入到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人事架构、运营流程、供应链、价值链等方面。其中最难的就是传统企业体制与互联网扁平化之间的冲突,几乎难以化解,就连高科技信息企业中国移动也无法解决这个问题,那些普通的企业就更不用说了。
我们只有不遗余力地去解决这些难点,才能推进“互联网+”的进程,才能不断地落实“互联网+”,促进企业快速转型升级。
“互联网+”,挣钱与服务孰轻孰重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公益事业,加大对公益事业的人力、财力投入,这不仅没有让企业的利润减少,反而让企业更加有名气、赚钱更容易了。其实这是一种新的盈利模式,可称为“边行善,边赚钱。”而且实践证明,行善是赚钱的基础。企业坚持行善,就会扩大企业的影响力,就会被越来越多的人称颂,企业品牌、产品就会广为人知。企业越行善,越有名气,越容易卖出产品,赚的钱就越多。在“互联网+”的商业环境中,有的企业不知道如何协调挣钱与服务的关系,在挣钱与服务间迷茫了,曾经提出了“落实‘互联网+’,挣钱与服务孰轻孰重?”的问题。这个问题引起了所有企业的关注。
众所周知,“互联网+”改变了企业的盈利模式,让企业的盈利模式变得多元化了,企业可以凭借产品的功能赚钱,也可以从服务中赚钱。业界人士也提出了“服务即营销”的经营理念。纵观那些互联网巨头,莫不因重视服务而为自己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收益。
苹果公司通过销售手机可以赚钱,通过其他业务也获得了不菲的收入,其iTunes(媒体播放器应用程序)、软件、服务营收累计达到了39.9亿美元。小米手机公司的MIUI系统,月收入也突破了490万美元。
现在的消费者不仅需要产品好,而且对企业的服务也有了要求,如果企业仅仅产品好而服务很烂,久而久之就会被用户抛弃。而如果企业的服务非常贴心,即使产品有瑕疵,也会被用户所包容,用户也会耐心等待企业完善产品,继续购买。MIUI系统最初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但是它重视服务,并不遗余力地为用户提供快速响应的服务,于是,用户反馈的问题总会得到快速回复,其不满的情绪、怒气便会因此快速地烟消云散,逐渐认可和支持MIUI系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