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型制造:基于“互联网+”的模式创新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服务型制造:基于“互联网+”的模式创新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李刚,汪应洛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11-01
书籍编号:30392636
ISBN:9787302486152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331980
版次:1
所属分类:互联网+-互联网思维
版权信息
书名:服务型制造:基于“互联网+”的模式创新
作者:李刚 汪应洛
ISBN:9787302486152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前言
2008年,孙林岩教授和作者提出了21世纪的先进制造模式——“服务型制造”,掀起了服务型制造研究与实践的热潮。在过去的8年中,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企业投身于发展服务型制造的实践,创新产品与服务模式,重构生产组织方式,塑造新商业模式,企业实现了脱胎换骨,形成了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新型商业模式创新,推动了中国制造业的产业转型升级。2015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制造与服务的协同发展,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发展服务型制造,成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中的九大战略和重点任务之一。
如何发展服务型制造,服务型制造的创新发展之路是什么?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在全球范围内,德国提出大力发展“工业4.0”,美国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中国提出发展“互联网+”协同制造,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协同制造新模式,在重点领域推进智能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和服务型制造。以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互联网+”技术与商业模式正在深刻地改变着制造业的发展模式和产业形态,基于“互联网+”实施服务型制造模式创新,实现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跨界融合,延伸制造业产业链,提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已经是越来越多领先企业实施服务型制造的选择。在过去的8年,作者结合前期理论研究成果,在陕汽集团等大型制造企业中开展了基于“互联网+”的服务型制造的理论探索和产业实践,初步探明了一条适合中国制造企业基于“互联网+”发展服务型制造的路径与模式,本书就是对作者过去8年工作的系统性总结。
本书结合“互联网+”技术及其驱动的商业模式创新,探索“互联网+”驱动下的制造企业发展服务型制造的路径与模式,对服务型制造进行深入的经济学分析,探索“互联网+”驱动下的服务型制造的商业模式创新,以及企业发展服务型制造的变革之路。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深入剖析制造企业实施服务型制造的产品模式、新产品开发模式、生产组织模式、营销模式和企业文化,并结合陕汽集团历时8年的服务型制造变革之路,探索服务型制造在企业的落地实施之路。
本书在探索世界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基础上,提出服务型制造这一全新的先进制造模式,并对服务型制造的理论体系、实施模式、价值创造模式、组织模式、产品模式、营销模式、运作模式以及业界的产业实践进行研究,以期明晰服务型制造的理论,总结产业界的经验和教训,为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服务型制造提供借鉴。
本书共分为13章,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第1章主要基于制造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分析了“互联网+”时代的服务型制造模式产生的时代背景,阐明了世界制造业智能化、服务化发展的大趋势。第2章进一步结合“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剖析了各类“互联网+”技术驱动的制造业变革模式,揭开了“互联网+”驱动的服务型制造创新的大幕。第3章在传统服务型制造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了“互联网+”时代的服务型制造模式的内涵、特征以及实施服务型制造的框架。第4章从经济学分析的角度,基于交易成本理论、资源基础理论、价值链理论和竞争战略理论,系统剖析了企业实施服务型制造的经济学机理。第5章从商业模式的视角,揭示了服务型制造作为一种新型商业模式的内涵,从商业模式的九个构成要素出发,构建了服务型制造的商业模式。第6章从企业实施服务型制造,推动企业变革的视角,分析了制造企业实施内部变革,推动服务型制造落地的战略变革、产品变革、管理变革、技术变革,以及企业迈向服务型制造的演进路径。第7章分析了“互联网+”驱动下的服务型制造的产品模式,提出了基于IT(信息技术)和服务深度融合产品服务系统模式。第8章进一步讨论了基于“互联网+”,实施内外部资源整合,实施产品服务系统创新的模式。第9章主要分析了服务型制造网络的生产组织模式,结合“互联网+”的特质,构建产业互联网,整合分散化资源,共享专有化资产,提升服务型制造网络的运行效率与效能的哲理。第10章主要分析了服务型制造的营销模式,基于4P、4C和4R等营销理论剖析了产品服务系统的营销模式。第11章则从企业文化的视角,剖析了传统制造企业文化、服务企业文化和服务型制造企业文化的异同,提出了服务型制造企业文化的特质。第12章则基于实证数据,实证分析了制造企业实施服务型制造,促进企业绩效提升的机理。第13章则结合作者长期以来在陕汽集团开展的服务型制造理论探索与产业实践,剖析了陕汽集团融合“互联网+”技术与商业模式,开发基于车联网的商用卡车智能化产品服务系统,实施企业产品变革、生产变革、营销变革和组织变革的路径,以期通过产业实践为企业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服务型制造提供经验借鉴。
本书是在李刚主持下完成的,汪应洛院士负责审定全书内容,其中部分章节的部分内容由以下人员参与:张红岩部分参与了第2章的撰写;李一、孔婷部分参加了第4章、第8章的撰写;范欢部分参加了第5章和第13章的撰写;闫开宁部分参加了第6章、第12章的撰写;余越部分参加了第10章的撰写;张文杰部分参加了第11章的撰写;范欢及陕汽集团方红卫、王学军等参加了第13章的撰写。本书的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571140)、陕西省软科学重点项目(2015KRZ005)的支持。
“互联网+”驱动产业创新的大幕已经拉开,“互联网+”和制造业融合创新的模式层出不穷,对“互联网+”驱动的服务型制造模式创新的研究刚刚开始,亟待更多的研究者与实践者添砖加瓦。本书作为一部探索之作,恳请读者批评和指正!
作者
2017年2月5日
1.1 全球制造业环境的变化
1.1.1 经济的全球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球政治变革、经济变革、技术变革,以及社会变革的驱动下,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在全球范围内,经济活动跨越国家界限,通过国际贸易、国际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服务贸易,形成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全球一体化经济体,各国之间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经济全球化是国际间产业间和产业内高度分工,以及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产物,是进一步跨越民族和国家疆界的产物[1]。
经济全球化驱使着传统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集中在一个区域或国家)深深地嵌入全球经济网络之中。富士康享誉全球的“eCMMS”(e-Component-Modula-Move-Service)模式,就是经济全球化的典范之作。富士康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平台(e-information flow),实现了全球化的研发、设计、制造及服务,具备了“两地研发,实时上市;三地设计制造,实时量产;全球交货,实时变现”的全球化竞争优势,不仅能够实现98%的订单在2天内交付的高效率,还能为客户带来产品生命周期的研发设计、制造、物流、售后服务等附加价值。波音787飞机的研发与生产,更是经济全球化的典型。位于美国的波音公司,只生产了该飞机部件的10%——尾翼和整体组装,其余零部件的生产是由位于全球40多家合作伙伴共同完成的,这些合作伙伴遍布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局限在特定行业、区域,以及国家的生产要素,例如资本、劳动、知识等,其产生、交换与运动的时空范围逐渐扩展至全球。企业可以在全球范围内的任何一个角落,寻找并发现所需的原材料、人才、技术、知识等资源,在最具效率的区域进行生产,而在另外一个区域实现产品的销售。传统的由于关税、管制等政策壁垒导致的经济资源流动性差等问题,正在随着管制壁垒的降低、交通与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的自由流动而逐渐被解决,遍布全球各地的最具效率的经济资源,具备了被整合的可能,也呼唤着更具效率的资源整合方式的出现。
经济全球化突出地表现为贸易自由化、生产国际化、金融全球化和科技全球化。
1.贸易自由化
贸易自由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先导。1947年,23个国家在日内瓦签订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各成员国大幅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使国际贸易更为顺畅、更加自由、规模进一步扩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全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的快速发展,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的形成,加快了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促进了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正式成立。2000年,中国正式加入WTO,进一步推动了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也助力中国快速成长为世界制造大国。根据世界贸易组织公布的2014年贸易进出口总额的统计结果,2014年全球货物进出口总值190 200亿美元,同比增长0.6%。作为世界第一的制造大国,中国连续两年位列贸易总额世界第一,2014年达到4.303万亿美元。美国位列第二,4.032万亿美元;德国位列第三,2.728万亿美元;日本以1.506万亿美元排名第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和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世界服务贸易经历了长足发展。1980年至2005年间,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在25年间增长了5.7倍,占世界贸易出口的比重从1/7增长到近1/5。2014年,全球服务贸易总额98 006.90亿美元,同比增长4.4%。世界服务贸易年出口规模从1万亿美元翻番到2万亿美元约用了10年;而从2万亿美元扩大到3万亿美元只用了4年。服务贸易结构趋向高级化,其他商业服务发展引人瞩目。在世界服务贸易发展中,现代服务贸易逐渐替代传统服务贸易,驱动了贸易结构的升级,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比重趋于下降,知识与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开始居于主导地位。以运输、旅游等为代表的传统服务贸易所占比下滑,而以通信、金融、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利权利、咨询、广告宣传、电影音像和其他商业服务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现代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增长强劲,所占比重提升。近年来,服务贸易结构趋向高级化的变化趋势更加明显,其他商业服务已成为世界服务贸易中贸易额最大、增长最快的类别,年贸易额占世界服务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2]。2000年,运输服务和旅游占到全球服务贸易总出口的比例分别为23.2%和31.9%,到2012年已经分别下降至20.5%和25.5%,其他服务贸易出口占比则从不足50%上升到2012年的53.9%。在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代表的美国,其服务业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超过80%。在服务贸易中,美国继续保持全球第一大服务贸易国地位,2014年服务贸易总额11 877.12亿美元,同比增长3.3%。其中,服务出口7 093.94亿美元,增长3.2%;服务进口4 783.18亿美元,增长3.5%。伴随着全球服务贸易结构的不断优化与升级,新兴服务贸易将会成为未来服务贸易新的增长点与竞争点。
2.生产国际化
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快速交通技术、高速通信技术,以及新兴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兴科技革命,使得传统的工业生产过程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世界生产力高速增长,国际分工进一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传统的聚集于区域内的生产方式,向全球化协作生产方式演变,产品与服务的生产过程开始国际化。在国际范围内,在生产过程中的某一个环节具备竞争优势的资源开始参与到产品的全球化生产过程之中。例如,中国飞机制造业在非核心零部件的制造方面,具备制造成本的优势,因此被波音、空客等纳入其飞机的生产之中。企业之间的分工进一步向更为精细化的分工方式转变,向基于工艺的分工方式转变。遍布全球的企业,在生产工艺的某一个环节具备竞争优势,就具备了进军全球生产网络的可能。例如,香港利丰集团为全球多家知名品牌服装制造商在全球范围内组织服装的生产、配送、销售等活动。一件服装的生产,利丰集团可以在埃及购买棉花,运送到韩国纺纱;之后在中国台湾纺织布料并染色,然后运到泰国缝制,并使用一家日本公司的拉链;最后运到美国销售。
2000年以来,以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进一步从时间和空间上缩小了各国之间的距离,促使世界贸易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服务可贸易化的种类,以及目标市场范围越来越广,进一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