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互联网+ > 人工智能 > 深度模仿: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发掘创新基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深度模仿: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发掘创新基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深度模仿: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发掘创新基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深度模仿: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发掘创新基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深度模仿即是深度学习发掘人工智能时代的创新基因

作者:(日)井上达彦,兴远译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9-01

书籍编号:30391227

ISBN:9787210094999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81283

版次:1

所属分类:互联网+-人工智能

全书内容:

深度模仿: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发掘创新基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引言 模仿的悖论


模仿是创造之母


“模仿是创造之母。”1


据说莫扎特也是从模仿别人的音乐开始,最终创作出了独创的音乐。


或许仿如艺术般的经营之道也是从模仿开始。事实上,在商务世界里颠覆常识、创立新事业的著名经营者,都非常善于模仿和参照。


大家都知道黑猫宅急便的创意灵感来自吉野家的故事。创立大和运输的小仓昌男在其所著的《小仓昌男经营学》一书中说,当时他看到将牛肉饭做到极致的吉野家不断成长,便产生了把货物运输做到极致的想法。


随着大和运输不断成长,参照的对象也不仅限于吉野家一家。在纽约进行业务指导和视察时,小仓昌男站在十字路口,突然注意到十字路口周围停着 4 辆 UPS 的车辆。2此时,小仓昌男确信了以收发货物为中心的快递业务的可能性。


日本 7-11 之父铃木敏文也有相同的经验。铃木敏文去美国考察,看到 7-11 的招牌,立即意识到这可以拯救日本的零售小卖店。之后,他研究了运营大量小规模店铺的 7-11 背后本质的系统,不断推行商务合作,最终取得了成功。3


多次进行产业革新的沃尔玛的创始人山姆·沃尔顿也曾说过:“我做的事多半都是模仿别人。”4伟大的公司都是在模仿中诞生。


但是,一般都误认为模仿会失去独特性和创造性。日本用“猴子学样”、欧美用“copycat”等词语形容模仿,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形容模仿者的词语都充满了负面的意思。在寓言中,还有讲述愚蠢的动物盲目模仿,结果倒了大霉的故事。


这是为什么呢?也许是因为通过模仿,在更短的时间里可以轻松地达到效果。或者说是,模仿可以规避风险吧。深入思考的话,甚至会有人认为模仿是一种不可不戒的威胁。


确实,贬低对手的模仿,比如说面对竞争对手划时代的新商品,提早将类似的商品投入市场,目的是将此领域同质化的战略,确实说不上有什么创造性。或者,和竞争对手没有拉开差距,没有方便顾客,只是单纯地模仿对手,与对手平行的战略,也不能说有什么创造性。


这样的模仿,就算是正确的选择,也会让人觉得有些狡诈。


照抄是美德


可是,有一种说法认为,模仿一词带有贬义是从近代才开始的。在古代,完全照抄榜样,是学习的基础,受到人们的尊敬。古罗马时代,据说学徒们从背诵、临摹到改变说法、解释说明等,努力进行模仿训练。当时认为模仿是追求独创性和创造性不可或缺的活动,会慎重地选择模仿对象。5


东洋的抄经也是一样。回溯历史,模仿一直都被人们看做是一种美德。


请大家看一看重视创造性的艺术界。仔细调查一下,历史上被人们看做是创造性的作品,你会发现甚至可以说所有的作品都有模仿样本的部分。无论是小说、绘画还是音乐,几乎所有独创的作品,都参照或引用了过去伟大的作品。此外,这些作品还强调了自身和样本的区别和独特性。


法国作家夏多布里昂用下面这句话,揭示了模仿的本质:


所谓独创的作家,不是不模仿别人,而是无法被人模仿。6


即使是独创风格的小说家,刚出道时也会模仿其他的作家。在模仿中伴随着各种失败,并从中借鉴经验,形成了别人无法模仿的风格。


可以说,在商务世界也是如此。即使有其他公司无法模仿的构思,但深入解析一下,我们会发现这个构思其实是由或大或小的模仿组建而成。别人无法模仿的构思也是模仿而来,这就是所谓“模仿的悖论”。


正因为追求独创性,所以模仿非常重要。我们必须学会模仿的方法,掌握模仿的要领,提高自己的模仿能力。


模仿是理性的行为


那么,该如何提高模仿能力呢?善于模仿的企业到底在什么时候、向谁模仿些什么呢?似乎单纯地模仿眼前的竞争对手,是行不通的。


应该模仿谁,怎么模仿呢?这是一个非常难以解答的问题。为何模仿?自己当前的模仿能力是什么水平?如果不明确认识这些,我们也无法寻找模仿的对象。


即使发现了优秀的样本,认清该从哪些方面如何参照也并不简单。模仿是需要高度智慧的理性行为。


而智慧正是独创性的源泉。智慧正是解释模仿悖论的关键。


罗多伦咖啡的创始人鸟羽博道这样说道:


音乐、陶艺、美术、体育等,无论任何领域,被称为名人、名角的人,最初都是从模仿前人出发,然后超越前人不断精进。天才画家毕加索在年轻时,也是参考朋友的构图,培养自己画家的素质。这种行为说难听点就是剽窃,甚至还有因为“毕加索来了,自己的作品就会被剽窃,这可让人受不了”,在毕加索出现时,周围的画家都会把自己的作品藏起来的传说。连毕加索最初都是从模仿、临摹出发的。


因此,我们见到优秀的人物、优秀的事物,也应该毫不羞耻地认真模仿学习。我在创业期也认真彻底地阅读了松下幸之助、土光敏夫等很多人的书籍,记住了这些代表日本的经营者在何时思考什么、做出何种行动。7


因为在日语中“学习”的语源就是“模仿”,也许深刻的理解就是从彻底的模仿开始。资生堂的创始人福原有信强调彻底模仿的意义:“肤浅的模仿是不行的,要从根本开始彻底的模仿。”8


以前也有很多分析模仿和创造性的经营或商务书籍,但几乎都是强调创造性的书籍。而本书深入剖析了诞生创造性的逻辑思考过程,深度解说了从模仿到革新的方法和心得。


两种模仿


虽然得出结论有些早,不过我认为在世界上至少有两种类型的创造性模仿。其一是为了提高自身,从遥远的另一个领域借鉴让人意外的知识。在商务世界来说,就是从优秀的样本中得到灵感,得到独特构思的模仿。


另一类创造性的模仿是为了方便顾客,从恶劣样本中甄选出优点来模仿。包括以业界的负面事例当作反面教材,引发革新。


比如,因为现有的银行系统导致贫困阶层无法融资,格莱珉银行以此为反面教材,组建了小额贷款系统。秉持共存共荣精神,不但让顾客和供给者受益,连直接的竞争对手都不受影响,可以说是最完美的模仿。


朝日集团控股公司社长泉谷直木用下面的话,阐述了与对手通过竞争形成的模仿关系:


我认为竞争有胜负的方面和学习的方面。只把对手当作竞争对手的话,双方都不会成长。对手既是一面镜子,也是反面教材。9


不仅限于竞争对手,通过别人的尝试错误和结果,积累自己的经验和窍门才是最好的。如果一切都要自己承担风险,那有多少条命都不够用。总之,如果他人的经验是方便顾客和社会的革新,那便值得模仿。


正如哲学家蒙田所说:“聪明人向傻瓜学习的东西,比傻瓜向聪明人学习的东西更多。”10我们更应该成为聪明人。

深度模仿: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发掘创新基因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从无关事物而来的新构思


你听说过暗喻这个词吧?暗喻(Metaphor)是比喻的一种,但却是比喻方式不太明显的隐喻。


暗喻的语源出自希腊语。Meta 包含“超越”的意思,phor 包含“搬运、带去”的意思。Metaphor 的意思则是超越界限,把东西从某一个世界带到另外的世界。


暗喻有两种。第一种是使用人们熟悉的比喻,来说明人们不熟悉的事物。比如,“像寿司一样的状态”等就是这类暗喻。使用人们已知的事物对未知的事物进行说明,使人们在瞬间理解未知事物的本质。这是一种帮助人们理解的暗喻。在语言学中,这种暗喻被称为“修辞学性暗喻”。1


事物都有很多方面,直白的说明大多无法广为流传。可是,使用暗喻的话,便可以简洁地传达出其主要含义,更便于人们理解。


另外一种暗喻与前一种相反,用人们不熟悉的比喻来说明人们熟悉的事物。虽然是已知的事物,但通过使用不相称的比喻进行说明,可以刺激人们的大脑,让人产生新的联想。乍一看是完全不同的事物,但通过比喻的结合,人们不断地产生各种各样的联想。这是促进人们发现和学习的暗喻,被称为“认知性暗喻”。


虽然这么说明给人感觉有些复杂,但其实并非如此。


从……联想到……其关键为……


这是单口相声中“谜”的“题目”。也就是说,选出两个乍一看没有关系的词语,然后找出两个词语之间共同点的游戏。实际上,商务世界中别开生面的联系,原理与上面说的解谜完全相同。


比如,我们常见的谜面“动物园”、谜底“高级盒饭”,其相同的意思都是“关在牢笼里”。


同样,提出某一业务,用别的业务解答的情况也没什么稀奇。比如提出“出租录像带”,用“消费品信用贷款”解答,其相同点则是“两者都是高利贷”。


实际上,出租 DVD/CD 的商店 TSUTAYA 的创始人增田宗明,便是以出租业务比喻金融界,抓住了这种商业模式的本质。


TSUTAYA 开创不久,CD 单碟的购入价为 1 张 600 日元。可是,租赁 1 张 CD,2 天 1 晚的价格却是 100 日元。顾客手里的 CD 也并非全部都是按时归还,这样 TSUTAYA 每天可得到 10% 的利息。如果这是在金融界,则完全是高利贷。金融界规定 10 天 10% 的利息便是违法的高利贷,而这却是金融界违法高利贷的 10 倍以上。


听说了增田先生的故事,某企业家就租赁业务的特性评论道:“不是金融而是物融。”


就这样,在新的想法中,诞生了让人们惊讶、迷惑地感叹“啊!这是怎么回事?”的暗喻。在寻找无关事物的关联性时,发现了让人大彻大悟的构思。


跨界模仿


出人意料的结合取得一些成果,得到新的办法,绝对不是什么罕见的事。


你知道丰田汽车的生产系统,是从超市得到灵感而产生的吧。丰田生产系统之父大野耐一听说了美国超级市场的传闻,决定把它应用到自己想建立的“Just In Time”生产中。2


大野先生的革新是从模仿而产生的想法。将材料加工成零件,用零件组合成设备,再用设备组装成汽车。以往的生产流程都是根据前一个工序为后一个工序提供配件而成,但是,大野先生却逆转了这个流程。在计划性地生产大量相同的配件时,使用前工序供给后工序比较好;但是少量持续生产不同的零件时,则使用拉式系统更为适合。这样的生产系统可以“在必要的时刻,只提供顾客必要的产品”。这样一来,顾客不需要购买不必要的东西,生产者也可以只制造顾客需要的物品。


大野先生在自己的著作《丰田生产方式》一书中,做了如下说明:


从超市得到的灵感就是把超市当成生产线的前工序,把顾客看作后工序,相当于超市的前工序在必要的时刻,为顾客提供必要量的必要产品。后工序买走产品后,前工序立即补充这部分产品。我觉得这与我理想的“Just In Time”非常接近。本公司从昭和 28 年(1953 年)开始,在机械工厂实际应用了这个灵感。3


当时是挑着竹筐或者桶卖东西的“游商”、以“上门推销”为代表的推销都很常见的时代。并且,零售也大多是市场里的小贩把商品推销给顾客。


正因为如此,对大野先生来说,超市是非常新鲜的事物。超市里不用小贩推销,顾客自助服务,随意取得自己必要量的必要商品。是全新形态的商店。


买方无需购买多余的商品,卖方也不用带着多余的商品四处游荡。大野先生认为:“与日本传统的‘富山卖药人’‘推销’‘游商’等销售方式比较,超市的销售方式对卖方来说,是可以免去运输、不知道何时才能卖掉商品等麻烦的方法。”4超市的销售架构极为合理。因此,从 1950 年开始,丰田公司开始着手研究超市,并且在生产现场尝试了这个想法。


我们应该为大野先生的想象力感到惊讶。这个想法并非大野先生去美国考察超市而得到的。丰田在美国的福特汽车和通用汽车工厂考察,是在 1956 年,大野先生好像也是在那时才去考察超市的吧?大野先生只是基于考察前的研究,在亲眼看到超市前,便得到了灵感。


追求独创性从模仿开始


可是,“必要的商品、必要的时刻、必要量”的交易想法引发了新的问题。那就是超市里也会出现的断货问题。某些顾客一次性购买大量相同商品时,该种商品便会在转瞬之间销售一空。同样,后期工序一次性大量购买同种零件后,前期工序的库存也会在瞬间销售一空。然而,如果前期工序库存大量零件,为了降低库存的费用,则只能将其转嫁给零件生产厂商。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平息大量购买和完全滞销的波动。这意味着后期工序的丰田汽车自身,生产量要尽可能地平准化。


为了实现平准化,大野先生再次挑战了业界的常识。


一次制造大量相同的零件更有效率,可以节约生产成本,这是生产现场的常识。因此,厂家一般都根据车种类别设置专用的生产线,如果无法设置专用的生产线,则上午制造“卡罗拉”,下午制造“花冠”。


但是,这样却不能达到生产平准化。为了消除生产高峰和低谷的高低差,必须减少一次性制造的零件数量。为此,丰田汽车使用同一条生产线,交互制造卡罗拉和花冠。并且,即使是制造卡罗拉,也与市场需要量吻合,每制造一辆三厢轿车,便制造三辆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