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考古 > 中国史 > 最可惜一片江山: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朱元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最可惜一片江山: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朱元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最可惜一片江山: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朱元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最可惜一片江山: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朱元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一本从另类视角分析朱元璋的书;一本从政治文化角度切入,以现代公民理念评判帝王的书。

作者:黄波著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7-01

书籍编号:30386678

ISBN:9787506096003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22806

版次:1

所属分类:历史考古-中国史

全书内容:

最可惜一片江山: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朱元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太祖高皇帝


明太祖姓朱諱元璋字國瑞豪州人父世珍母陳氏生四子帝最少定都金陵一舉而平西漢再戰而滅東吳三駕而克元都不數年遂成帝業建都江南國號大明建元洪武在位三十一年

自序 穿越历史的迷雾


这不是一本朱元璋的传记


本书以“朱元璋”为题,但读者将要看到的,并不是一本朱元璋传。


关于朱元璋的传记,前人早就有了,而且不止一部两部。为一般读者熟知,又得到专业人士认可的,则有吴晗先生多次改写、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定稿的《朱元璋传》,和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陈梧桐先生撰写、初版于 1993 年的《洪武皇帝大传》。就我个人而言,虽然对这两本再版多次、印量极大的书都保留有自己的看法,但还是认为,经过像吴晗、陈梧桐先生等前辈学者的努力,关于朱元璋的基本史实,是早已考证清楚了,再写朱元璋的传记已经没有什么意义。


写朱元璋传已无新意,而我对朱元璋又实在有着莫大的兴趣。怎么办?幸好,前人留下了一个空档,这就是从传统政治文化的角度审视朱元璋,到目前为止,似乎尚无人去做。


什么是政治文化?套用一些概念,它指的是一种观念形态,是人们参与现实政治生活过程的经验积累,包括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普遍奉行的一整套政治态度、信仰、情感、价值等基本取向。抛开缠夹的术语,通俗地说,从传统政治文化的角度审视朱元璋,就是看朱元璋身上有多少历史因袭的影子,他又改造了哪些传统;在现实政治生活里他采取的种种举措,放到传统政治文化背景中,能否有一个合情或合理的解释,而这些措施又结出了什么果实……


正是出于这样一种初衷,我在写作本书时,并没有平铺直叙朱元璋的一生,仅在最前面一章中撮其大概,而最用力处,则是把朱元璋作为传统政治文化“孕育”“浸泡”下的一只“麻雀”,结合其一生中最重要、最耐今人思索的事件,综合运用一些初级的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方法,剖析这位独特帝王的性格、心理,和这些事件对后来中国历史进程、社会变迁的影响。


“中间代史学”:游走于专家和草根之间


历史正成为一种时尚。


首先,是因为历史本身是有趣的;其次,不同的个体和人群,都可以从历史中各取所需,做皇帝的说“可知兴替”;大臣们说“可明得失”;知识分子说“鉴古知今”;普罗大众则说“让人聪明”……


过去我们说到历史的时候,大都意味着庄重和肃穆,那是因为历史曾是专家的专利;时移世变,到了网络时代,历史更多地成为一种供人娱乐和调侃的东西。于是,理论告诉我们,在以往单一的“专家史学”之外,诞生了“平民史学”,或曰“草根史学”。现实告诉我们,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因为坊间打着历史的旗号,卖得最好的书,往往就是“草根史学”。


我敬重“专家史学”,专家意味着对研究理论的熟练掌握,专业知识的丰富储备以及对史料的充分研读,比如你想得到关于朱元璋比较准确、翔实的知识,还得到专家著作里去找;我也欣赏“草根史学”,“草根”们以喜闻乐见的方式,把历史推到受众面前,他们仿佛具有四两拨千斤的功力,总能把沉重化为一笑。


对历史感兴趣者中,不是任何人都能当好“专家”或“草根”的角色。因为我的天资和客观条件,我注定成不了专家,同时由于我个人的趣味,我也当不好能够将历史之千斤当四两拨弄的“草根”。那么在专家和草根以外,难道就没有别的空间了吗?


我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就不禁造生了一个“中间代史学”的概念。熟悉当代新诗的人一看即知,这是从“中间代诗人”这个概念中偷来的。不过,我并未像诗歌理论家那样,准备借此表达一种多么深刻的主张,只是勾画出一种游走于专家和草根之间的姿态罢了。


我之所以标举“中间代史学”,既是缘于自己既做不了专家也不是“草根”,也是因为对这二者都有自己的理解。在我看来,专家在专门之学上当然都下过很深的功夫,但也许正因为无暇或不屑旁顾,往往难免会就专业谈专业,缺乏开阔的视野,而出现观念束缚过重的问题。我为了写这本书,读了不下 60 种(注意,不是 60 册)关于明史的史料和著作,还有相当数量的论文,意外发现,并非专业研究明史的陈建华的《中国江浙地区十四至十七世纪社会意识与文学》对我的启发还在很多专业明史学者的论著之上。有些明史专家的著作,看得出下过很大的功夫,但我们现在读起来,却总觉得差了点什么。舒芜先生评陈迩冬关于三国历史的著作《闲话三分》时,曾经说过:“说历史要能撄现代人心”。窃以为,不少专家之书都有一个很大的缺憾,就是无法“撄现代人心”。你通过披阅史料,把一个帝王的生活描述得非常精细,供给了读者知识,当然不错,但如果无法激发当代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思考,还怎么“撄人心”?而草根史学,则越来越沉迷于用网络时代的语言复述历史故事,它给了人们最初的新奇,却因为缺乏对历史的“穿透力”,很难让受众再进一步,至于其因准备不足而产生的知识硬伤,更常常贻笑大方。


理想的“中间代史学”就是要填补专家和“草根”之间的这个缝隙。它以专家史学辛勤建立的大厦为基础,力戒硬伤,而又能够跳出专业圈,轻松解除既有观念的束缚,以一种冷静的心态平视任何一个历史人物。当然,它也愿意尽可能地借鉴草根史学容易让受众接近的一些长处。


我这本书就是游走于专家和“草根”之间的一个尝试。我希望它所反映出来的,是一个用大历史的眼光、以当代人的视角观察得来的崭新的朱元璋的形象。这样一个标准,对我这个天分和努力都不够的人来说真是太高了一点,只能说“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可能的一点新意


由于我的写作旨趣,本书或许会在以下几方面呈现出一定的新意:


放弃贴标签的做法。所谓贴标签,就是先根据某种先验正确的理论,给历史人物贴上程式化的标签,然后无论这个人物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这个标签都会如影随形,万变不离其宗,而不管在具体的场景中,这个标签离基本史实和情理有多远。比如朱元璋当上皇帝后,是不是就成了某些史学家所指称的“明朝地主阶级的总代表”,朱元璋的人生是不是真的有一个所谓的“蜕变”,即前期造反代表农民利益,后来削平群雄则站在了农民的对立面;又比如朱元璋打击富人的政策,是不是对农民利好等等,我都立足于史料提出了个人的私见。私见未必对,但都是独立思考的产物,而不是根据某种理论推演、套来的。


对历史中的每个个体平等看待,尊重个体的感受和权利。由于重集体轻个体的传统,以及历史决定论的影响,我们向来习惯于把历史人物放到一个宏大的背景中去评判,然后得出貌似客观实为冷漠的结论,却常常忽略历史曾经是由无数个活生生的人上演的,这些个体的感受和权利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他们的血泪不能轻易被一些宏大的符号所遮蔽。比如朱元璋所实施的军屯和逼迫富户移民,历史著作中都是予以盛赞的,认为“有益于战后生产力的恢复”,“推动了历史前进”,但我们不应忘记,军屯的成效是以对军屯中低级士兵权利的极大剥夺为代价的,那些被迫背井离乡的富户的呻吟虽然微弱,但一个二十一世纪的论史者也不应充耳不闻。


“历史意见”和“时代意见”并重。“历史意见”和“时代意见”的区分是著名史学家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提出来的。所谓“历史意见”,就是指当初在具体的历史时期,有关各方对某一人或某一制度意见之反映;所谓“时代意见”,就是指时过境迁,后代人单凭自己所处的环境和需要来评论过去时代中的人物和制度。我所理解的钱穆先生的“历史意见”,就是要求论史者尽可能回到历史现场,不超越历史人物所置身的时代,不以今人事后之高明来嘲弄古人。虽然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也就是说“时代意见”是无论如何都避免不了的,但我们读钱穆先生的书,就知道,他是偏重于“历史意见”的。而本书写作,则以“历史意见”和“时代意见”并重,这不仅仅因为有“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句话,更重要的是,对朱元璋这个曾经对中国历史上有过巨大影响的人物,以大历史的眼光和当代人的视角观照,说出我们的“时代意见”,其中全无讥诮和炫耀高明之意,而是着眼于现在和将来。试举一例,关于海禁,我们讨论这一历史事实,固然应该分析当时客观情势和海禁所发挥的一些现实作用,但它给后来中国长期闭关锁国政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如果不结合今人对当时全球局势的了解,予以重新认识,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


努力避免情感的渗入。在中国历史上,在帝王行列中,朱元璋是一个毁誉不一的人物,几乎到了褒者扬之升天,贬者抑之入地的程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天差地别?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论史者不同的境遇、立场和诉求,对这个历史人物寄托了迥异的情感,或者引发了一些不同的联想。而我则努力避免这一点,只是把朱元璋当作一个冷静观察的客体,史料是怎样记载的,我自己想到了什么,无论好坏都心平气和地摆出来。自然,人的眼力有优有劣,看走眼的地方是难免的,欢迎读者批评。

最可惜一片江山: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朱元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第一节 草莽中崛起的枭雄


著名史学家孟森先生说过,中国历代帝王中,只有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得位最正”。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这两人出身微贱,非豪门世家,起事之初都没有任何凭借。而这两人,要比“没有凭借”这一点,朱元璋无疑要过硬得多。刘邦大小是一个亭长,家中还有几亩良田,朱元璋则到了靠做游方僧人、当乞丐来填饱肚子的地步,是货真价实崛起于草莽的一代枭雄。


最初,朱元璋在元末大乱中加入红巾军之一——郭子兴的部队本来是乱世下混饭吃、谋自保,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后来他当上了皇帝也并不讳言这一点。然而就是这一权宜之计,最终催生了一个新朝和新主。


朱元璋为什么能够崛起?和其同时的乱世英豪很多,为什么成功的偏偏是朱元璋?


神话很荒诞,天资是事实


朱元璋从投军自保,到独当一面,最后又在逐鹿群雄中脱颖而出,最先抢得“神器”,说他不是一个天才型的人物,我是不信的。


这种天赋,旧史家曾附会神异之说,竭力让人相信朱元璋荣登大宝是天命所归,后来的人们,因为不信天命之说,则又完全否定朱元璋的天纵之才。在我看来,两者都失之于偏。


朱元璋小时候替人牧牛的一则故事已经证明了其天分。据《龙兴慈记》记载:有一天,朱元璋和几个同村伙伴到山里放牛,遇上雷雨,避雨闲谈中,大家都称肚饥,感叹没有好东西吃,朱元璋说我们面前这么多牛,为什么不杀它一头解解馋呢?说干就干,一头小牛很快就被他们烤熟吃光了,美餐之后才感到后怕,朱元璋出主意说,我们把牛骨、牛皮和血迹都弄干净,把牛尾巴插进一条石头缝里,就说是小牛受惊掉进裂缝里了,田主能把我们怎样?回去后这般编说的朱元璋虽然挨了一顿打,可是田主也只好自认倒霉。这个故事不见于他书,是否属实有待考证,但朱元璋在这个故事中表现出来的性格却和成年后的他绝无二致。如果属实,则朱元璋的智商和情商在幼年时就已显示出高人一头:在别人意想不到处能拿出办法,这是智商;一旦事情不妙,也勇于面对,有魄力,能担当,这是情商。


朱元璋投入到郭子兴军中,从最低级的步卒开始做起,一步步升迁,逐渐进入主帅郭子兴视野,直到妻之以义女(后来的马皇后),其中没有一点侥幸成事的成分,而是要以乱世中实实在在的军功和智略来奠定其地位的。自然,朱元璋之所以能够在郭子兴军中鹤立鸡群,也还要依靠“鸡”的“衬托”。起初郭子兴的手下将领并不服他,一起开会议事,都抢着坐正位,朱元璋有意后至,坐于末席,可是等到商讨公事的时候,那些昂昂然坐在正位的人,却变成了木偶,只有朱元璋“剖决如流,咸得其宜”,于是“众心稍屈服”。


这里就有了一个问题,那些趁着天下大乱起兵造反的人,因为不学无术,只懂劫掠不知大计,没啥稀奇,同样没有读过书的朱元璋为什么能够高人一头?这与他长期流浪所培养的深厚阅历有关,虽然不知书却人情练达世故洞明,但毫无疑问,对每一个流浪儿来说,这种底层漂泊的经历不一定都能变成宝贵的财富,这里当然是有某种先天的东西在的。


策略最重要


除了天分,策略得当,是朱元璋终能成功的关键的要素。


讲到策略,第一要说到收服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中国自古以来窥伺神器的人都对这句话耳熟能详,然而虽然熟悉,临到自己行事时,许多人却常常忍不住把它抛在一边,原因就在于面对眼前的现实的利诱,不能克制自己的欲望。朱元璋的高明就在于懂得区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更懂得为了长远利益而克制自己的欲望。为了收服人心,朱元璋做了两项工作,首先是笼络读书人,也就是所谓礼贤下士,不论是隐居的,还是下野的元朝旧吏,也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