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特(诺贝尔文学奖大系)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巴比特(诺贝尔文学奖大系)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美国拒绝普利策文学奖,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传奇作家;20世纪美国出版史上轰动的事件,却遭受到了所有美国人的抵制。
作者:(美)刘易斯,丰海利译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7-01
书籍编号:30376865
ISBN:9787568204569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87233
版次:1
所属分类:中外名著-外国名著
版权信息
书名:巴比特(诺贝尔文学奖大系)
作者:(美)刘易斯
译者:丰海利
ISBN:9787568204569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颁奖辞
瑞典学院常务秘书 卡尔费尔德
1930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是来自美国索克中心镇的辛克莱·刘易斯,在他闻名世界的小说《大街》中,对这个小镇有着极为精彩的描写。如果仔细思考,此地与瑞典移民有着莫大的关系。一个位于美国玉米的主产地明尼苏达州,大约有两千户居住的小镇,是除环境之外,美国淘金时期成长起来的各个小镇中普通的一个。广沃的原野,地貌波状起伏,有沼泽、湖泊还有各类橡树丛,让刘易斯把它描述为“戈弗草原”。与美国其他小镇一样,淘金者来到镇上可以贩卖他们的货物,镇上的商店有补给品提供,银行可以贷款给他们,还有医生可以给他们治疗,甚至还有牧师来平息他们平时积攒的怒火。这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虽然可以满足需要,让城市与这种小镇产生合作的关系,但纷争是不可避免的。思想和处事风格的不同,让人们不禁发出疑问:到底是城市要依赖乡镇生存,还是乡镇为了城市而存在?
美国的大草原引发了我们深深的联想。瑞典的冬天漫长而又寒冷,猛烈的暴风雪在小镇宽广的街道和低矮的房屋之间肆虐;缺乏阴沟的小镇夏天热得让人难以透气,混乱不堪还散发出一股被熏烤的臭味。就算是这样,世界上每一个新生小镇几乎都一样,感觉自己不论是在经济上还是文化上,都可傲视一切。这种自认为掌握经济枢纽、树立文化中心的优越感从何而来?是新生事物带来的。美国文化糅合了外来因素,瑞典则属于日耳曼民族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居民所融合形成的文化。
以上这些文化把小镇居民们的思想牢牢禁锢,他们有着根深蒂固的独立自由与民主政治的信念,并依据这些信念规划出自己的生活和乐趣。在这样一个满足于自动化给小镇带来的大量福特车,满足于健全的商业道德,满足于自身的阶级设定的小镇上,任何人想给他们带来改革,都不可避免地会遭遇阻力。刘易斯把一个充满激情和叛逆的年轻女子设定到小镇上,想对陈腐的思想与制度加以彻底改革,最终自身却湮没在这场改革的尝试之中。
如果没有这种故事的设定,单就描写小镇的生活来说,《大街》的成就可以说前无古人。小说中的小镇是一个典型的美国小镇,前面我们说过它与我们瑞典,甚至整个欧洲都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异曲同工,体现在小镇的精神环境上。就像作者刘易斯所表达的意思,我们不可避免地会坚持已经扎根在脑海中的一些丑陋的东西,如思想和精神状态。固有的精神状态被打破,就像一阵嘲讽肯定会引起居民的激烈反抗,这种反抗不是很激烈。我们可以看到在刘易斯的笔下,是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和娓娓道来的温和来形容和描绘故乡小镇的群众的。
然而矛盾的地方在于,镇民们一方面满足沉醉在“戈弗草原”表面落后的繁荣和内心的固执迂腐,一方面又潜藏着对真正大城市的嫉妒。对比像圣保罗和明尼阿波利斯这些耸立在平原边缘的城市,它们比“戈弗草原”更像小小的都市中心。因为在镇民瞪大的双眼中,这些城市摩天大楼的窗户上白天折射的阳光和夜晚闪烁的霓虹灯,是他们嫉妒心扩大的来源,虚荣本质的最终展现。他们也渴望“戈弗草原”能够变成这样的城市,他们不惜一切代价寻找时机赚钱,大肆提高战时小麦的价格,以种种方式进行个人和小镇的扩展。
群众需要上帝的指引,需要精神食粮。于是,一位号称是“政治演说家”的家伙被引荐进来。他用充满激情的声音引导大家的思想;他用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的雄辩来获得支持;他让镇民们相信,让“戈弗草原”迅速发展起来,并达到20万人口级别的大城市规模是压根不费吹灰之力的。
我们下面来谈谈这位来自一个小城市的快乐的居民,来自另一部小说《巴比特》中完美的幻想家巴比特先生——乔治·福·巴比特。小说中把巴比特先生的故乡泽尼思市称为“天顶市”,好吧,这个有着广阔地平线的城市你根本无法在地图上找到它。这一点是刘易斯用最委婉的表达方式对普遍的美国精神领域进行了重点批判。
巴比特先生的故乡天顶市被其具体化,号称比“戈弗草原”大100倍。通过他构建和幻想的新精神与乐观主义,让这个新生的极富美国精神和自大自满的美国小镇的镇民们,认为受到了上帝的指引。
巴比特其实是美国中产阶级的典型,是美国中产阶级寻求理想和未来的典型。他们的信条很简单,就是把相关的商业道德与私人行为列为行动准则,都是上帝给予的指引,上帝要求他们努力工作,努力挣钱,从而享受现代化带来的物质生活。只要是服从了上帝的旨意,固守戒律,这批人就会与社会和谐相处。
巴比特的身份是房地产商,在美国当时算是最高尚的职业之一。在天顶市郊区的家里,树林丛荫,绿草如茵,里里外外的装修都达到了一流标准。车并不是老旧的福特,而是符合他身份地位的好车,他驾着它呼啸着穿越街区时,就像一个不怕任何危险的英雄少年。巴比特的家庭生活,也跟普遍的美国中产阶级家庭一样,妻子忍着他大男人式的牢骚,孩子们也理所当然的粗鲁又没礼貌。
巴比特的身体很强壮,办事灵活,性格温和,这源自他良好的饮食状况和每天健身放松压力。他放松压力的方式很多,每天在俱乐部里吃午饭,还会谈一些工作上和刺激性的话题来取乐。巴比特不但有城府、有人缘,而且非常擅长演讲。这种天赋让他记得所有国家煽动性的口号。在公开场合中,巴比特能把他丰富的知识和灵活的三寸不烂之舌非常娴熟地发挥到极致。在一些让人难以理解的高层次的精神层面的问题上,他也不缺少能与之共鸣的崇拜者。曾经有一个拥有高年薪的诗人克蒙得利·弗林克与巴比特走得很近。这位诗人曾经让他的聪明才智运用在广告学方面,给各类商店带来利润,巴比特受弗林克的思想熏陶很深。
巴比特其实不能理解的是,那些凡夫俗子成倍增长的幸福感从何而来。自从创业那一天起,像巴比特这种拥有社会地位的人就已经习惯了幸福的感觉。马上,巴比特就因好友的入狱而发现了被自己长期忽视的潜意识的恶行为——应该补充说,并非完全没有引起他的重视。拥有高收入和高地位的他在50岁生日到来之际,才想起要弥补曾经忽视的恶行为。巴比特自掘坟墓般参与了一系列与他地位不相符的恶行为:一个令人唾弃的轻浮青年团和一个不干正事的小团体,他在里面扮演了一个慷慨大方的慈父般的角色。朋友们不明白他在做什么,这种自毁前程的自由主义让他丢掉了进步社团的委员职务,也丢掉了近在眼前的去纽约和芝加哥的锦绣前程。教训是深刻的,巴比特跪在牧师的书房以求上帝宽恕,终于找回了自我。从此以后,巴比特又恢复了从前的日子,这一回他彻底忏悔了,全身心地投入社会公益活动和生意上。他的故事到此便善始善终了。
刘易斯在著作中将讽刺的手法运用到了极致,他深刻地批判了人们潜意识里以理想为标榜的党派社团,个人的描写却并非针对个人。他作品里的艺术技巧是文学上独一无二的尝试,是一个成功的例子。他塑造出的小人物巴比特,既代表了傲慢的功利主义,又有着可爱的个人主义,在世俗的环境里,巴比特的宿命也就是我们的宿命。
诚然,巴比特只是一个上帝的信徒,是上帝支撑了他的理念。总之,纯朴、乐天派、天天朝气蓬勃、富有想象力和雄辩的口才的巴比特是个好人,他是美国大多数人所拥有的所谓美国精神还有其生命力的典型。其实,在许多国家里都有这样的典型,各种投机商暴发户和粗俗卑鄙的人,只要他们有一半能跟巴比特一样得到大家的喜爱就够了。
刘易斯用他在文字上无与伦比的天赋向我们展示了不止一个巴比特这样性格显著的人物。例如,书中几个旅行推销员在开往纽约特快车的普通车厢中的对话。他们对销售的理解是无比透彻的,“他们眼中罗曼蒂克的英雄,不是骑士、吟游诗人、西部牛仔、无人机飞行员或者主持正义的年轻地方律师,而是他们的上司,伟大的销售经理。在经理用的透明玻璃垫的木制办公桌上,总有分析不完的市场问题分析表。经理的积极争取是给他的最好嘉奖。他率领年轻团队,献身于永无止境的销售大业——做到最后,已不单是为了推销某种特殊的物品给特殊的人,而纯粹是为了销售业务而做事。”
在刘易斯另一部作品《阿罗史密斯》里,揭露和讽刺了当时美国医学界的弊病,一个理想主义的医生跃然纸上。我们知道的是,当今美国在自然科学、物理化学和医学界的研究在世界上是数一数二的,该国科学家也曾多次公开受到赞扬。原因就在于美国国力的强大,持续不断的发展,其源动力来自政府和那些有钱又有责任感的捐助机构。
私人想要创造工业财富,必须依靠不断革新的科学发明。科学与投机是相辅相成的两个不同领域的概念,投机分子不失时机地想要利用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从中攫取丰厚的利润。例如,研究细菌的科学家费了很大的力气研究出治病救人、防止细菌扩散的疫苗,而商人只是想着如何把疫苗从科学家手中用最小的成本夺过来,大批量地生产以获得更丰厚的利润。
《阿罗史密斯》马丁·阿罗史密斯受他恩师的感染,也继承了恩师的优点:才华横溢且富有良知。他是一个科学的理想主义者,严谨的态度让他成为一名优秀的研究者,可也导致了一个他的悲剧:他完成了一项划时代的发明之后,为了再做一次验证实验,耽误了发明的公布日期,结果被一个来自巴斯特研究中心的法国人抢先了。
《阿罗史密斯》揭示了医学界不为人知的一面,把医学学者的芸芸众生相刻画得像一个五彩斑斓的浮世绘。其中包括彼此钩心斗角的医学院教授,外表上冠冕堂皇、一脸正气似乎独立工作的研究员……实际上这些人没什么权力,而且必须要为纳税人和商业利益团体服务,被那些机构控制,像被用鞭子抽着来为这些机构的荣誉工作。这让我们感慨万千,不由得想起《大街》里那位谦逊的乡下医生,他所认为的荣誉就是和病人打成一片,做他们精神上的安慰者与支持者,只有这样才能创办起完善的公共卫生与社会福利,思想与行动是一致的。
阿罗史密斯那富有良知和才华的恩师哥德利伯是一个德国籍的犹太人。在这混乱不堪的众生相中,他却扮演着鹤立鸡群的角色。他属于一个典型的温厚且受人尊敬的人,洁身自好、正直,同时又流亡海外,是一个愤世嫉俗的无政府主义者与冷漠的厌世者。他不善于沟通,怀疑一切,他觉得他获得的赞助和捐款不符合人道主义要求,他对待某些人就像对待实验室里的动物一样冷漠。在之后的小说里,还有一位瑞典籍的医师,名叫高斯达夫·颂得利司。他是一个富有正义感和勇气十足的乐观主义者,哼着歌直捣黑死病的“虎穴”,为了让整个世界彻底根除带菌的老鼠,毁灭被传染的村庄。在临行的酒会上,他举杯痛饮并四处传播他的信条:卫生健康的学问注定要根除医术。
在刘易斯的描述下,阿罗史密斯的个人经历并不完美,甚至性格上的缺陷也体现得淋漓尽致。作为科学家,阿罗史密斯做事莽撞,经常得罪权贵,在金钱至上的医学界,他总是固守着自己的理想,然而这种理想,却得到了一位少女的青睐。这位少女是他在医院中邂逅的实习护士。当阿罗史密斯还是个一无所有、一事无成的医科学生时,他跑到西部一个小村庄去找她,并使她成了他的妻子。身为一个男人,他并没有保护好妻子。即使妻子全身心地投入并支持他的工作,甘于奉献自己的一切,即使她极具耐心地在那西部小村庄里孤独地等待着被科学工作和复杂的人际关系所迷惑的丈夫。
随后,当阿罗史密斯主动要求去西印度群岛那黑死病蔓延的地方时,她欣然跟随前往。阿罗史密斯在试验血清的时候又一次陷入科学主义和人道主义的两难境地之下,善良的妻子却因意外死于一间废弃的屋中,而她的丈夫却漠视着这一切。这个白白牺牲的可怜女子,就这样结束了她轻如鸿毛的生命,却又从精神层面震撼了我们的心灵,成为本书中最可歌可泣、至高无上的精神代表。
刘易斯有着扎实的艺术功底和知识储备,文字如行云流水,而这都是基于灵感的迸发。《阿罗史密斯》这部书达到了专家的水准,丰富的学识从字里行间流露,让人不由得怀疑刘易斯是否是真正的医生。刘易斯的这个“假医生”完全区别于为金钱而生的医生和庸医。刘易斯对细枝末节的探讨,只会像阿罗史密斯或哥德利伯那样富有学术性且细心。这部著作为真正的医生树立了一座纪念碑,这是大家普遍认同的事实。
刘易斯的另一部引人瞩目的作品是《埃尔默·甘特利》。这部小说深刻地揭示了美国宗教生活的虚伪和混乱,就像给这个看似精美的社会中最精美的部分动了一次外科手术一般。这部书通过读者们认为的“邪恶”的胜利,来含蓄地表达了对美的同情。例如,当世界上根本找寻不到六根清净的清教徒和他们所拥有的美德时,那么,美国某些古老角落里的宗教遗毒就会扎根在我们的思想当中。这种宗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