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外名著 > 外国名著 > 丛林故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丛林故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丛林故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丛林故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迄今为止年轻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全世界青少年喜欢的小说家,《十万个为什么》提出者,英国人喜欢的诗人;作品销售超过3亿册,迪斯尼经典电影《森林王子》原著故事。

作者:(英)吉卜林著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7-01

书籍编号:30376863

ISBN:9787568204545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87473

版次:1

所属分类:中外名著-外国名著

全书内容:

丛林故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颁奖辞

瑞典学院常任秘书 C·D·威尔逊 


对于本次最具资格获奖的人,有非常多不同的声音,也有许多实力雄厚的候选人。但这次,经过严格的筛选,瑞典学院把这项荣誉颁给了一位英国籍作家。几个世纪以来,英国文学界的发展态势呈现出百花齐放、争芳斗艳的良好状态。当丁尼生创作出的抒情诗歌成为千古绝唱时,世人为他的离去而感到悲伤,认为他所带来的诗歌盛世气象,亦即将随他的离去而成为过去,后人难以把这种辉煌发扬光大。事实上,当我们国家的诗人泰格奈尔去世的时候,国民们也曾经发出这样的哀叹。但是人们哀叹的只是诗人,而并非诗歌。诗歌并没有因此而丧失它本身所具有的崇高地位,不过是换了一种新的形式,来迎合这个新时代的潮流和趋势。


丁尼生的诗歌中充满着遐想的意境,让人一读就能够立刻感觉到这种情景。这一点,在和他风格不同的作家中也能够找得到。这些作家不仅仅追求文字层面的优美性,并且生动形象地描摹我们这个时代的面貌,特别以刻画各个阶层的人们为了生活而狼狈不堪地奔波劳累的场景见长。今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鲁德亚德·吉卜林就是这样一位作家。一位曾花了很大一番功夫来研究英国文学的法国作家在6年前就曾经断言道:“毋庸置疑的是,吉卜林是英国文学界近些年来最值得大家关注的一位作家。”


1865年12月30日,吉卜林在孟买出生。他6岁的时候,就被送到英国的亲戚家寄养,直到他17岁,才回到印度。之后,他在拉合尔出版社的《军民报》编辑部工作,并在他20多岁的时候来到阿拉哈巴德,在那里担任《先锋报》主编。他生性喜欢到处游览,加之工作需要,印度的各个角落都留下了他的足迹。通过游览,他不仅对印度人的生活习性和立场观点非常熟悉,对印度各个不同部落的风俗习惯和在印英国军人的生活方式,也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了解。这些深刻的认识,他都融入自己的作品中来,让人能够更近距离的触摸到印度、了解印度,这种功效甚至比苏伊士运河的开凿还要大。他早期的作品——讽刺诗歌《机关打油诗》,就以其暗含的大胆、清丽脱俗的格调受到读者的欢迎。1888年出版的短篇小说《山里的故事》和《三个士兵》也是他早期的代表作,他把分别代表了不同类型的士兵穆尔凡尼、奥塞里斯和李洛埃刻画得栩栩如生。他的这类作品,还有1888年的《盖茨皮一家的故事》《黑与白》以及1889年的《雪松下》,它们都是记叙关于西姆拉的社交生活的。1891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生命的阻力》涉及比较严肃的话题,而同年发表的长篇小说《消失的光芒》则较为晦涩难懂,不过仍有不少色彩鲜明、生动形象的片段。


当吉卜林于1892年发表诗歌集《营房谣》时,他已经是一个富有诗歌创作经验的诗人了。这个诗集里全是一些优美的军人小曲,既豪迈不羁,又风趣幽默,通过纪实的手法来描写汤米·艾金斯全心全意效忠“温莎寡妇”(维多利亚女王)以及她的继承人,并细腻地刻画了在为她们效命的过程中赴汤蹈火的各种艰难场景。正是通过吉卜林的诗歌,英国军队历经的千辛万苦得以用这种新颖独特、既悲又喜的方式展现出来。他还对军旅生活和工作进行了深刻描绘,通过这些刻画,将他对军队将士的崇敬之情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并没有一丝矫揉造作的成分。他在赞美水手和士兵的诗歌中,采用他们特有的语言,轻松愉快地把他们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并受到他们的热烈欢迎。他们一有空,就会吟唱他的诗歌。这对于一个诗人来说,无疑是无上的光荣。


1896年,吉卜林发表了诗集《七海》,在这部作品中,充分暴露了他对帝国主义的狂热,期冀成为一个版图界限遍布全球的公民。从一个文学家的角度而言,他对于加强英国和其殖民地之间的联系,贡献是最大的。


1894年,吉卜林的《丛林故事》第一册出版,受到了瑞典和其他许多国家读者的喜爱。这部作品是他运用一种原始的想象力进行充分的想象后创作出来的神话般的故事。里面刻画了名为巴希拉的黑豹、力大无比而又阴险狡诈的蟒蛇、一条名叫卡阿的白眼镜蛇和叽叽喳喳的猴子以及操控这一切的莫格里。在这部神话故事中,有些场景刻画的非常有意境,比如,莫格里慵懒地坐在它的“活安乐椅”卡阿的身上,而在一旁的那条巨大的蟒蛇,历经世世代代花木鸟兽的兴衰更变,正在独自追忆过去;莫格里指使哈提象让“丛林开放”而延伸到人类的生活场所等。这些场景展现出大自然自身卓越的能力,也展现出吉卜林老练的写作能力和技巧,比起1898年出版的《识途的船》要成熟得多。《识途的船》讲述的是一个人格化的机器人身上发生的故事,非常怪诞但也非常有趣。无数的孩子因为吉卜林的《丛林故事》获得不少乐趣,很多成年人也因为孩子的原因而读这部作品,故事中清新优美的言语、丰富的想象力,让他们重温了自己的童年。


在吉卜林的作品当中,还有一部值得一提,便是1901年出版的《基姆》,它记叙了一个年老的僧人沿着圣河去朝圣,作品中的格调非常高雅,柔和动人,这一点在这位生性豪迈的作家的作品当中是非常少见的。作品中老僧人的弟子——基姆是一个小顽童,作者把他刻画得栩栩如生、机灵可爱。


当然,也有些人指责吉卜林的作品在有些情况下会稍显粗俗,特别是他在狂野的诗歌中运用军人之间的俚语更是显得低俗不堪。他们的这些指责并非没有道理,不过,比起他那雄浑有力的笔触和昂扬向上的精神,这些都显得微不足道了。他的文学成就,不但让他在印度文学界大受欢迎,在地域广博的大不列颠帝国扬名,也使他在美国、德国等国家赢得了崇高的声誉和尊敬。1899年,他在美国身患重病,美国的报纸天天追踪报道他的身体状况,连德国国王也亲自发来电报对他进行慰问。


吉卜林何以会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尊敬呢?或者说,到底是什么使得他能够获得如此崇高的地位?瑞典学院为什么认定他有资格获得诺贝尔奖?因为一位作家必定要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出一种独特的理想才能够获此殊荣。


仔细分析,吉卜林能够扬名,并非是由于他的思想多么深邃、他的智慧多么过人。主要是他的观察能力也非常的细致入微,就连不入流的观察家都能够发现他那高超的观察能力,他能够把现实中极其琐碎的地方都描写得十分精准。但是,如果仅仅靠他敏锐的观察,即使他能把现实社会描绘的再生动逼真,也不足以让他获得如此高的声望。必定还有其他的原因让他的诗歌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


他那丰富的想象力不但让他能够把大自然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还能够把他自己的内心世界呈现出来。他对万事万物的刻画,让人觉得是他从内心深处对事物的认知,就好像能够让人看到事物的灵魂那般。而在人物的塑造上,他总是巧妙地运用画龙点睛的技巧把一个人的个性特点展现出来,凭借寥寥数语就把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塑造出来。创造,并不是只要把事物的外貌如实地记录下来,更要求能够超越事物本身,突破它的本质。吉卜林就是这样,他以这种创造特性作为写作基础,就像他说的那样,“我总是从上帝创造事物的角度来刻画万事万物”。这句话虽然简单,却也直接道明了他懂得作为一名作家,自己在创作时应该承担的责任。


他大多数的作品都属于豪迈、雄浑的风格,有的甚至还有一些不拘小节的粗俗,鲜有纤细柔和的笔调。不过鲜有并不代表没有,只不过吉卜林从来不在作品中刻意营造这种氛围。他的《玛哈默德·丁的故事》虽然故事情节简单,却处处流露出真情,让人感慨万千;在《山里的故事》中《攻陷伦滕彭》里谈到的那些小鼓手亦让人印象深刻,难以忘记。


勤奋的吉卜林不仅认真观察分析着人性,探讨着人生,他的内心深处也有着高贵的情怀。在《致真正的罗曼斯》中,句句诗歌都表明,每一个诗人内心都有一种渴望,渴望能够实现那永远不能够实现的梦想,而这种梦想是我们所能看到的世界中任何风景都不能够比拟的。


在梦里看到触摸到,


你的衣衫就足够了;


你已经靠近上帝,


而我却追赶不上!


在吉卜林的人生态度中,他有着清教徒身上所特有的虔诚,既不装腔作势,也不重复啰唆,这是缘于他在内心深处坚信并奉行“崇敬上帝是智慧的源泉”,并且认为存在着一个


我们祖先过去所知道的上帝,


在他严酷掌管下的我们,


行使着统治权……


如果从美学的观点来讲,他那诗人的直觉更富有理想主义的色彩,如果从道德和信仰方面来看,因为他的这种责任感,他也同样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这种责任感的产生缘于他有着坚定的信念和信仰。他深刻理解道,如果不是建立在群众恪守法律规则、理性自制基础上的稳定,那么,即使再强大的国家也会走向灭亡。在他的观点中,上帝是最初的、最高的、全能的主宰者,他在《生命的阻力》中称之为“伟大的观察者”。而这种宗教情怀恰恰是英国读者所喜欢的,因此,他成了一名国家诗人。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吉卜林之所以能够拥有这种成就,不仅是因为他那些广为流传的军旅诗歌,也是因为他在1897年创作的《赞美诗》,这首诗是为了祝贺维多利亚女王登基60周年而作的。诗歌中那虔诚而又谦逊的宗教感情特别感人:


动乱与喧嚣俱灭,


将士与君主逝去:


只留下对您的庆典,


和一颗谦卑忏悔的心。


《赞美诗》既表达出民族自尊自强的精神,又警示盲目自大的危害性。


当布尔战争爆发的时候,他坚决拥护自己的国家,但同时也赞赏布尔人的英勇,可见他那帝国主义思想并非是刻板僵硬的,也会考虑顾及他人的感受。


在英国文坛中,曾经盛行过多种不同思潮的文学运动,并产生出了大量优秀的作品,更有流传千古的大文学家莎士比亚。不过,吉卜林可能受斯威夫特以及笛福的影响要大些,而斯宾塞、济慈、雪莱以及丁尼生对他的影响则要小些。他的想象力和观察能力一样高超。虽然他的作品没有像史温朋那样辞藻华丽,但在内容上,他尽量摒弃那种无病呻吟的病态感伤;在创作格式上,也不再运用亚历山大诗歌的堆砌法。


吉卜林喜欢简明扼要的叙述,在他的作品中,找不到抽象空洞和重复啰唆的片段。他特别擅长运用直接而又恰当的名言警句,这使得有人拿他和哈代相比较,也有人拿他和彼埃尔·洛蒂相提并论,更有甚者,把他比喻为狄更斯。不过,虽然如此,他却永远不是别人,他的创作风格独树一帜,仿佛永远都有着无穷无尽的创作力。当然,这位富有想象力的诗人也推崇法律并强调纪律的重要性。纪律也就是宇宙的生存法则,但如果要问他这种法则是什么,他会简明扼要地告诉我们是“不断奋斗、尽职和服从”。因此,他不断鼓吹人要果敢、勇于自我牺牲和忠诚。对于没有骨气、没有自制力的人,他表示出十分的憎恶。僭越和傲慢必定会遭到上帝的惩罚,对于这一点,他有很深的认识。


虽然吉卜林的风格独树一帜,但这并不代表他没有吸收其他作家的长处,因为即使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也要不断吸取他人的长处。吉卜林借鉴了哈代所独有的对多姿多彩的流浪生活的向往,学习了笛福那种对细节精益求精和字字必精心雕琢的风格。同时,他的作品中也有着狄更斯那种对广大贫困群众的同情、对人物小动作风趣幽默的描绘。当然,除此之外,他也有着自己特有的风格。尽管他的作品并非都是佳作,也并不是字字珠玑,但总的来说还是非常生动形象、风趣幽默。他在1899年发表的系列短篇小说《从大海到大海》可以称得上是记叙的代表作,无论是关于大懒神掌控的大象城,还是新加坡或是棕榈岛,或是日本的风俗习惯,都描写得非常典型。吉卜林在作品中运用的讽刺手法,尽管偶尔会显得非常辛辣,但对漂泊在天涯海角的大兵和英国荣誉的维护者——水手,却非常富有怜悯心。他的怜悯心也并非是盲目而浅层次的,而是有着十足的底气,因为他曾经经历过他们的一切,吃过他们吃过的面包,喝过他们常喝的酒水,经历过他们艰辛的生活,见证过他们的生死。


吉卜林年纪轻轻就已经名扬天下了,不过他成名之后,并没有停止创作的步伐,而是一直在创作的道路上孜孜不倦地探索着。一个曾经写过他的传记的作家对他的作品进行了分类,认为他的作品主要有以下几种语调:一种是嘲讽的语调,这主要表现在《机关打油诗》《山里的故事》以及用一种幽默的形式来颂扬单身快乐的《盖茨皮一家的故事》中;一种是怜悯和仁慈的基调,这主要在《玛哈默德·丁的故事》和人生的悲剧以及感人故事《没有教会豁免权的情侣》中表现出来;还有一种是道德的语调,这点主要在《生命的阻力》中体现出来。尽管这种分类并没有多大的价值,而且也不能够涵盖他所有的作品,但却有一点值得肯定,那就是:吉卜林所推崇的是忠心耿耿的工作、恪尽职守和忠心爱国。爱国,对吉卜林来说,不是仅仅爱英格兰,而应该热爱整个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