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意义与价值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人生的意义与价值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哲学家,[德国]哲学界的涅斯托尔,精神生活哲学的构建者;和尼采一时瑜亮,各自探求生命的价值;民国宪法之父张君劢的哲学导师,周国平推荐。
作者:(德)奥伊肯,张伟,左兰等译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7-01
书籍编号:30376861
ISBN:9787568204521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77495
版次:1
所属分类:中外名著-外国名著
全书内容:
版权信息
书名: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作者:(德)奥伊肯
译者:张伟,左兰
ISBN:9787568204521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颁奖辞
瑞典学院诺贝尔委员会主席 哈拉德·雅恩
伴随着多国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国际贸易,阿尔弗雷德·诺贝尔虽然从中取得了事业上的辉煌,但还是感觉到了与近代科学文明的进步同步产生的内在矛盾和危机。他明白,人类离不开帮助,所以他认为,投资的最佳选择就是善于利用利息来鼓励将来或许“会给人类带来莫大利益”的人。
他清楚,人的工作成果存在表与里两个层面,也清楚这一成果既可以成为帮助人的工具,也可以成为毁灭人的武器。可是,怀着推动人类发展的伟大信念,他毅然决然地走自己的路。同时,他也明白,自己的发明会被某些人别有用心地运用到战争中去,所以,无论怎样的努力,只要对世界和平有益,他都全力支持。然而,我们的文明到处都是矛盾和争端,即使能够加以恰当地的运用,或许也会被用错方向。文明具有善与恶的两个维度,那些汲汲于名利的人又怎能看得清楚?
虽然这样的矛盾不可避免,但知识范畴才是诺贝尔的主要关心点。他精通英法语言和文明,堪称一位世界主义者。他关注的是如何贯通艺术和科学,也就是贯通严密的自然科学和博爱、唯美的文学。并且,他意欲从物质上支持一切有利于人类的发明或发现,让科学之树常青;当然,对于文学他也表示关切。所以才会给“有理想主义倾向的作家中特别杰出”者设立一个特殊的奖项。
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受维克脱利·李德保的诗与哲学的世界观影响很深,并懂得理想对心灵的重大意义。他明白,对于创造、维护文明的意志、辛勤耕耘的意志、在黑暗生命之中寻找通往黎明的意志,理想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这一理想的形态是无限变化的,是凭借着强化人类互助的意志而产生的。无论是诗人的灵感、哲学家想破解性爱密码的意图,还是历史家所写的传记,学者或作家将理想作为自由和独立的楷模的著作,都是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心中的文学。这一文学能采用艺术与科学提供的大量素材,表现出理想的真理,而其本身却是非实用的。从这类文学之中,人类能够得到“莫大利益”。其创造和形式与理想一样,丰富多彩,且新颖自由。
在这一见解的基础之上,奥伊肯教授获得了瑞典学院颁发的诺贝尔文学奖,我认为十分符合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志。因为鲁道夫·奥伊肯教授,这位现代最杰出的思想家,他“热切追求真理,融通各流派纷呈的思想,视野开阔、观察精微,在辩解并阐释理想主义人生哲学的无数作品中彰显了饱满的热情与崇高的力量”。
在以往的三十多年中,奥伊肯教授在哲学的诸多领域内发表了意义深远、贡献重大的理念。随着自己哲学研究的深入与完善,教授给我们带来了更加丰富的著作。近来,还发表了让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教授思想的著作。因为教授想要对现代文明最迫切的问题提出治疗方案,所以大多数人能够从中得到通俗而有力的解释。目前,教授也想用一种确定的形式来表现成熟的思维。并且,在这些著作之中,随处都可以见到新的理想,预期在不久的将来会用一种完全的形式向人们展现。
因为时间的关系,这里我无法进一步说明奥伊肯教授作为一个哲学家多方面的漫长经历。同时,对于教授的专攻,我也所知甚少,对我来说,这问题无疑是沉重的负担。我只能概括地介绍一下教授对自己的“世界观”的历史基础和历史过程意义的看法。奥伊肯教授认为,在其哲学体系中历史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正是文献学及历史学的研究指引教授走上了哲学之路。从年轻时候起,教授就一直认为,人的实际生活和环境比抽象思维所得的概念更具有价值。遗憾的是,为了清楚地介绍教授在思想上的主要成果,我们不得不抛弃许多有趣的内容。
目前,不仅仅是在德国,就是在那些相对于过去,文化生活更加自由、更高水平的各国,理想主义的信仰也日益高涨。现代知识生活中的理想主义跟过去的理想主义已经拉开了很大距离。过去的理想主义指的是半个世纪前伴随着黑格尔伟大体系一起崩溃的架构。而现代的理想主义是一种尝试,即尝试凭借辩证法从抽象范畴中引出有利于生活和社会的无尽财富;尝试将一切的文明和对人性的探索用完美的思想体系来支配。然而,经过精密的调查后却看到,这一尝试已经超乎了依据哲学探求真理的界限,且使它更迅疾地向独断的唯物论转变。
我们瑞典人就算在辩证法绝对主义最辉煌的时期,也仍然明白:波斯特雷姆(瑞典19世纪代表性哲学家,乌布萨拉大学教授)曾经把他的逻辑性批评指向绝对主义的基型。他依据原本在国内外做出的论点表示不同的展望,在这个国家目前依然有他的支持者。其论点与奥伊肯教授所展开的论点有明显的相似。这看起来也很平常,因为二者都是某基型的代表人物。换句话说,他们都表现了从文明的最古老时代以来,虽然曾经衰落,但是面对泛神论的抽象与唯物主义的威胁,仍旧保持其活力的一种基本形态。这一基本论点的一致性并没有排斥独特的个人看法,相反,更加快了个人看法的进行。同时,哲学的任何一个部门都不如现实的理想主义那样明确地描绘出了世界的轮廓。与其说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受这一理想主义的指引,才提出哲学是固定的有体系的教义,不如说他们因受指引才提出哲学的目的是追求真理。这种探究,无论采用怎样的方法都是哲学在任何时代固有的特征。所以,奥伊肯和波斯特雷姆在方法上虽有不同,却都实现了共同的目标。
从青年时代起,奥伊肯教授就开始以新的思路评价外在和内在的经验,且谨慎专注、孜孜不倦地开展哲学研究,准备在那个时期的狂妄大胆的哲学体系瓦解之后,再一次找到坚实的基础。哲学包含着各类期望,也存在不同的过程。有时,它的口号是“回归康德”。康德是伟大的形而上学偶像的破坏论者,成功地创建了一个彻底研究人类知识极限的模型。他根据坚固的道德基准告诉世人,永恒的理性王国已经建立。人们对他的这一宣言虽然存在忧虑、怀疑,但仍然侧耳谛听。有人曾经想将哲学和近代科学的压倒性进步相结合,或向近代科学的前提和方法提出富有个性的质疑,借此为哲学奠定稳固地位之基;也有人想用观察或实验,揭示人类心灵的奥秘。同时,一种认为这类探求,会和发现肉体存在与精神存在的适应关系相结合的希望也产生了。
这所有的学说,对奥伊肯教授来说无不是囊中之物。然而,他主要的研究领域却是那些和文化进化及演进相糅合的主流思想,从历史观点批判地寻找其源头和过程。跟这个研究领域许多先驱者一样,他也相信:如果对传统缺乏正确的关怀,就不会有真正的进步。就哲学史来说,许多哲学体系陡兴骤灭,其原因就是在于对传统的漠不关心。正如奥伊肯教授经常强调的,假如哲学不能与其他科学一同成长,且不断地探讨同一问题,使之发展;假如不认同每个哲学家都要重新开始,用一样的方法被其他哲学家所替代,那么哲学就会失去本身的连续性。
尽管在这一领域内的论文和随笔极其丰富,奥伊肯教授早在1878年就已发表了最早的高度概括性的方法学成果。他在《现代的基础概念》中,讨论到了从古希腊罗马哲学、士林哲学以来一直到现代的共同概念的起源和发展。例如,拿概念来说,他提出“主观”与“客观”、“经验”与“进化”、“一元论”与“二元论”、“机械论的”与“有机的”、“法”与“个性”、“人格”与“性格”、“逻辑的”与“实践的”、“内在的”与“先验的”等。教授不但关心定义,还期望用“时代之镜——概念”来描述某一历史时代的主要目标和形态。经过仔细斟酌之后,其所论范围甚广,且对现代文明的诸多矛盾也加以彻底的批判,所以,书名也改成《现代的精神思潮》。其实,作者在这里已经提出了其基本论点,因而在全书无比丰盈的论述之中寻找教授的看法,不能不说是一件大有益处之事。
假如一个思想家以此种论点为基础,去思索人类文明的种种永恒的问题,那么,或许立即就会发觉,这些疑问之间的密切交互关系无法被忽视,甚至无法把这些疑问限定于认识论范畴内进行回答,并且这些问题的确是在不断地彼此冲击。这是因为其中包含了有关人存在的问题,不但会波及那些对其重要性敏感的个人,也会激发整个共同体、整个时代的伟大改革力量。探寻这些问题内含的根本性角色,可以认识人类精神史的基本线索。这除了分析存在争议的教义、学派外,也有利于唤醒并丰富哲学的关怀。这一点,奥伊肯教授已在《从柏拉图到现代大思想家的人生观》(1890)中着手展开了。此著作已经发行七版,经过不断地增删修改,证明奥伊肯教授研究的精深广袤,以及他在整理自己思想和问题时表现出来的深沉老练。
奥伊肯教授在其很多著作(例如《为精神生活而战》(1896)、《新人生的哲学要义》(1906)、《人生的意义与价值》(1907)和《精神生活哲学基础》(1908))中,阐发自己的哲学思想。最后这部著作高超而又通俗地讲述了教授的观念。近来,奥伊肯教授在《宗教的真理内容》(1901)和《现代宗教哲学的主要问题》(1906)中提到宗教问题。(后者是依据耶拿大学神学讲习班的三次讲稿编写成的。)今年,教授在一篇论文中,清晰地表现了他对历史哲学某种程度的见解。这是他的巨著——《现代文化》中的某一部分。根据这部最新的著作表示,目前教授好像计划对伦理问题进行彻底的思考。
这项计划意义不同一般,他使教授对历史的洞察力、对人生的独特看法跟历史证据产生联系,已经远远超过高估或者曲解历史内在意义的肤浅态度。这一肤浅态度常常抛弃了对真理客观公允的热情,在20世纪的历史中十分常见。
奥伊肯教授还在历史主义的讽刺之书中,觉察到了对文明的某种程度的威胁。历史主义一方面想要把一切坚实和崇高的目的引入相对性的泥潭之中,另一方面却想有利于其他的意图。这些无不是想把人类一切发展和功绩结合在自然主义与宿命论的因果关系之中,从而拘束、扼杀人类的意志。然而,跟尼采截然不同的是,奥伊肯教授拒绝永恒主权的道德律的拘束,怀疑主张权力意志的个人权利或能力。他坚持认为,从自然的表面压制和历史因果的联系造成的压迫中,要求解放我们人类的,并非个人或个别存在的超人,而是高度自觉地跟宇宙智力相调和而形成的强烈个性,所以,这是十分具有独立性的存在。
不管在历史还是个人的存在中,人都获得了较高层次的人生。这人生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存在于自己的内部,经过自己来实现;是在现实上超乎时间,却需要在时间中才能显现的精神生活。一切真正的发展都源自于“实存”这一根本原理。人越是参加知识生活,就越是能获得超乎时间变迁、趋于永恒的力量。这种永恒才是真理的王国。但由于受到限制,称不上真正的真理。同时,这也是生命力量的统一体,从外表看来虽然超越了这个世界,却在这个世界中为我们,甚至通过我们发挥其影响力。这不是凭借逻辑或想象的翅膀而飞翔的观念性空中楼阁,而是凭借丰盈的生命力,将“非此即彼”带给整个人格的意志选择。换句话说,即把高等生命和低等生命之间不断的斗争带给人类的一种意志抉择。
历史是人类在战斗中成与败的镜鉴。或者说,是自由的人性主体应该归于自我决定的战斗过程的镜鉴。所以,不存在一种历史哲学能够预知这一战斗的结果。就拿被当作遗产保存的文明来说,也不是其本身继续存在,其存在是我们开展的以精神生活为目标的不断的个人战斗。唯有此战斗,才可以使道德和艺术的努力、政治和社会的工作走上正常轨道,并获得拥护。
奥伊肯教授曾说道:“功利主义,无论以什么样的形态出现,都和真正的知性文化无法并立,且正好相反。一切知识活动如不以其自身为目的,就必然会堕落。”奥伊肯教授对艺术十分赞美,并大力提倡,但对唯美主义却严肃地提出反对。他认为,唯美主义“会影响那些喜欢反省、喜爱快乐的享乐主义意见者”,“尊敬自己的艺术才不会同伦理性相悖”。
“最伟大、崇高的独创性艺术家,他们基本上都不会信奉人生的美学观念。”卢奈保是让教授满意的诗人,因为“对道德价值的冷漠或高傲的态度,跟他没有一点关系”。只有培育出了真正拥有充足知识生活文明的民族,才或许能对人类做出贡献;只有为了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