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预见人工智能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科学+:预见人工智能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人工智能时代,李开复、张亚勤、张首晟、李飞飞、鲁白、梁晗、杨培东、鲍哲南等20余位科学家与投资人共同解读AI革命,勾勒“科学复兴,跨界共振“的美好愿景,机器学习
作者:长城会著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5-01
书籍编号:30348102
ISBN:9787115455437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30403
版次:1
所属分类:互联网+-人工智能
版权信息
书名:科学+:预见人工智能
作者:王晶 李贵民
ISBN:9787115455437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序
科学复兴,回归初心
2017年2月17日至3月17日,为期一个月,我独自驾车,从北京出发,纵横中原,途经17座城市,开启了我的“科学复兴”之路。
以“科学复兴”之路的名义,我走访了中国古代的四大书院:河南登封嵩阳书院、河南商丘应天书院、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和湖南长沙岳麓书院。
今天的书院,我看也是“商业过载”的典型例子。嵩阳书院位于嵩山脚下,进山门,先付30元,紧跟着是停车场付10元停车费,然后书院门票30元,雇讲解员50元。对于这样的小县城居民以及游客而言,每次逛书院也得准备上百元。关键是名其书院,书院没书,据说曾有藏书一千多部,都陆续丢失,也没有现代的任何书刊。当然也没有讲学的活动,功能就是商业观光。我是下午到的书院,门可罗雀,留影纪念还要找收银员。应天书院也大体如此,2007年开始恢复重建,十年了,不大的书院还没重建好,我去参观时还在建设中,据说偶尔办上一二次名人讲学,也是没书。
多好的文化资源,为什么我们什么都要拿来商业化?书院就该是书院的样子,读读书、办办各类讲学活动,想想这是范仲淹等名人雅士读书的地方,在这儿翻翻书刊都觉得有些神往,有机会在这儿的讲台上讲学讲座,精气神都不一样啊。国外很多的博物馆和图书馆基本上都是免费,政府和社会多方出钱出力,唯恐浪费了这些精神财富。据说现在的中国人不怎么读书了,人均读书量排名靠后。
我们这个国家,GDP世界第二了,可能很快是世界第一了。但我想,这样的世界第一第二今天还真的那么重要吗?如果未来有一天,中国人读书蔚然成风,知识丰富、精神富足,GDP世界第三又如何?如果我们精神上贫穷,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一样是可怕的。
为长久计,为孩子想,我们应矫正“商业过载”,树立科学精神。某种意义上,科学和科学家是上帝为人类留的一扇窗,让这个世界更和谐平衡。
14世纪到17世纪,欧洲文艺复兴,先贤们开启了人类的文明之路;数百年后的今天,世界科学复兴,科学家将点燃未来的科学之光。人工智能、空间探索、基因工程、生命研究等,人类的视野从未如此开阔,人类的探索从未如此深远,人类的变局前所未有!
因此,提倡“科技复兴”,是我们的共识,是我们的使命。我相信科技的源头就是科学,此时此刻,我们需要科学精神,我们需要科学家视野、思维和思想。
2016年9月,我在硅谷发起GASA大学,我们以科学复兴为使命,打造人类的知识殿堂。我们希望科学家思维和思想能够成为人类新阶段的灯塔,让科学之光照耀更多的人。我们希望这个世界上、这个时代,最优秀的创业者们可以感知科学的魅力,抵御商业过载的诱惑,回归从容不迫的创业初心!
2017年1月,我在伯克利大学听课,再次感受到科学家和科学家思维的魅力。科学家、科学家思维和思想是这个时代我发现的“新大陆”,让创业者和企业家通过有别于商学院教授和企业专家授课的科学家思维训练,是全新的体验,有助于纠正今天中国的“商业过载”和“教育过假”。
这些见闻与体验,让我愈发感觉到,科学需要越来越被尊重,科学家和科学工作者需要迎来他们的春天,财富也罢,掌声也罢,即使是他们一直保有的那份科学探索的纯粹也罢,他们应该得到更多的资源、支持和心意!
过去几十年,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让科学技术得到极大的普及和应用。我认为未来几百年,科学将迎来美妙的春天——一个科学复兴时代。等待这一天的到来,期待科学成为你我共同的话题!
文厨
长城会创始人、董事长
我不是李开复 我是人工智能
李开复
一张李开复与徐小平四目对视的照片,让李开复在微博、微信朋友圈上刷屏了。这是2017年3月4日李开复在三亚出席一场活动中被摄影师抓拍到的照片,当天他在大会上的演讲主题是“我不是李开复,我是人工智能”。
图1:李开复和徐小平四目对视,被网友加上“台词”
(图片来源:投资界供图)
图2:李开复大会演讲用到的PPT封面
(图片来源:李开复演讲PPT)
这是李开复近一年来就人工智能发表的众多主题演讲之一。在2016年9月底,李开复在美国硅谷由长城会主办的G-Summit(全球科学创新峰会)上发表演讲“AI(人工智能)将代替不少行业的人工”,让李开复关于人工智能领域的言论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
李开复曾就读于卡内基·梅隆大学,获计算机学博士学位,后担任副教授。曾经供职的企业包括苹果、微软、谷歌等,最高职位做到了谷歌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而后进入创业模式——创建创新工场并任董事长、CEO。
这一次,李开复站在了全球火热的人工智能这一前沿领域,为人工智能的发展高声呼吁,并做出了实际行动——创新工场创建了人工智能工程院。
在接受《千秒》的采访时,李开复表示,之所以要创建人工智能工程院,是因为人工智能的创业有大数据、昂贵设备、特殊人才等诸多困难,创新工场希望通过这个工程院来为创业者提供一个平台,并辅助创业者去打造商业价值、寻找合作伙伴等一系列工作,达到每年孵化5~10家公司的目标。而这与创新工场之前的发展脉络是一致的——自2009年成立以来,创新工场先后孵化成功了点心、豌豆荚、知乎、VipKid、小鱼在家等众多创业企业。
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李开复再次详细谈了关于“取代人类工作”的观点。他认为可分为几个方面来看:首先,在很多领域,人工智能取代了一部分工作,但其实可以创造更多人机协同的机会;其次,会有一个转移的过程,一个工作岗位被取代了,人其实是可以转移到另一个岗位上去。人其实还可以看哪些是机器不能做的,比如人工智能不懂得美、不懂得艺术、不懂得手工、不懂得幽默,所以,无论是戏剧、电影、娱乐、美术、音乐、表演,这些都是适合人来做的;还有,服务业肯定是需要人的,因为这需要大量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最后,尽管人工智能导致一批工作没有了,但也一定会有另一批工作兴起。当然,在这部分有准备的人会更有优势。
随着人工智能发展越来越深入,不管是从就业还是从日常生活来说,人类社会都会发生根本的改变,到时会是什么样呢?李开复也基于他对人工智能的研究,描述了他对未来的想象:自动驾驶让人们不再需要买私家车了;精准医疗让人类越来越长寿了;人的时间会越来越多了,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也会越来越多了;在娱乐方面,由于虚拟现实以及其他新技术的应用,人类的体验也会越来越酷。这些变化将会超过人类历史以来的变化,但李开复也表示担忧:未来的十年,我们的世界会被颠覆成什么样子。
而对于教育行业怎么适应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李开复也有自己的深度思考,他认为,教育是最急需改变的行业,首先就是需要改变把每一个孩子教成同一个“螺丝钉”这样的模式,需要让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其次,应该让孩子的左右脑平衡发展,而不应该提前给孩子指定以后走什么路,因为在未来,最好的工作是无法预测的;第三,要在教育里让人们了解从事服务业并不是一个卑微的事情,与人交流其实是非常值得尊重,服务行业是有尊严的。
回顾互联网的发展,中国在PC时代完全落后于美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终于实现了中美互有领先的局面,而在人工智能时代,李开复对于中美竞争的判断,是相对乐观的,乐观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中国的人才优势、市场优势、应用等领域,但在技术上,中国仍然难以赶超美国。
而关于人工智能的发展,尤其是阿尔法狗(AlphaGo)在围棋上所向披靡的表现,让人们担忧人工智能会否有一天能超越人类,甚至霍金和比尔·盖茨都提出了“技术灾难”的警告,但李开复表示并不足惧。他表示,人工智能就是一个工具,就如同电一样,它并没有自我意识,在应用过程中,政府法律方面需要适度地关注,而最重要的是,对于新的科技应该让它先用起来,出现问题再逐渐地调整。
对于“技术灾难”的论调,李开复认为灾难不是必然的,它的概率是没有办法预知的,今天计算机并没有自我编程、自我修改的能力,它更没有自我意识,它也没有这种生存或者你死我亡。对于人工智能统治人类这种可能,目前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当然这个可能也没办法完全排除,所以,政府方面、行业自律和他律方面,要想办法将这些可能性降到最低。
专访实录
人工智能工程院启航
《千秒》:我们知道,创新工场在2017年1月建立了人工智能工程院。作为一个创新领域孵化器的场所,这个决定的初衷是什么?
李开复:创新工场建立人工智能工程院,是因为做人工智能的创业其实挺困难的。一个创业者需要有大量的数据、海量的数据,要不然人工智能是不能工作的,而且他要买非常贵的机器,然后还要找很特殊的人才,这几点都是很困难的。所以创新工场所做的工程院就是希望提供这样的一个平台——我们把大计算、大数据都帮着搞定了,然后我们对于业界的很多很深刻的理解就是人工智能怎样去赚钱,怎样去打造商业价值。我们会在这方面给这些创业者、科学家们做特别有针对性的辅助,并且帮他们去找一个可搭档的商业伙伴。因为在人工智能创业的过程中,科学家的角色是非常核心的,而他们又有这么多刚才说的短板,所以我觉得这个孵化器可以特别有针对性地帮助这些科学家创业做一个短板的补足。
《千秒》:那在这一块有没有一个具体的目标呢?
李开复:我们希望每年能孵化5~10家公司,然后能够创造很大的价值,我们也希望我们的平台经过不断的数据累积,经验的累积,还有孵化跟投资公司的互动,能够成为人工智能领域最被创业者认可和选择的投资公司和孵化平台
《千秒》:您最近在很多场合都提到过,人工智能会逐步取代我们目前很多行业的一些员工。如果人工智能把很多行业的人工替代了,那么未来人类的就业怎么办?
李开复:我觉得我们需要做好几件事情:第一件事就是,虽然很多领域里面某一个工作被取代了,但是其实创造了更多人机协同的机会。比如说,在医学领域,某一些诊断的过程中,人工智能和医生比,可以做得一样好或更好,那么就可以把这个部分的事情交给机器做,医生就可以把时间释放出来,做只有人才能做得更好的工作,比如跟病人的沟通、发明新的药物的解决方案,所以我们是希望用机器能产生更大的价值,人能够寻找到更适合人来做的一些工作。
第二,我觉得有些工作会有一个转移的过程,比如说银行,我们其实不用人工智能也好,今天可以看到银行里很多的柜员已经被取代了,他们不是被人工智能取代了,而是被ATM 取代了。那么柜员这时候就可以成为比如说客服,因为客服永远是人对人的,是需要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的。
所以一个机会被取代了,人可以走到另外一个岗位上去。那如果实在是真的被取代了,没有人机结合,或者没有改变岗位的机会,那人怎么办呢?我会建议我们思考哪些领域是机器不能做的。人工智能是很聪明的,有很好的记忆能力,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判断,但是人工智能不懂得美、不懂得艺术、不懂得手工、不懂得工艺、不懂得幽默,有关于这些的各个领域,无论是戏剧、电影、娱乐、美术、音乐、表演,都是适合人来做的,所以可能要做一个这样的迁移。
那如果这些方面都没有才华的怎么办呢?服务业肯定是一个适合人的行业,因为服务业是大量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所以我觉得随着一批工作没有了,另一批工作又会兴起,只是说这些可能被取代的人应该足够早地意识到这个事情会发生,让自己能够提早做出新技能的学习和转化。
人工智能将颠覆各个领域
《千秒》:那在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您可以给我们描绘一下。在那个时候我们整个社会大概是一个什么情形吗?
李开复:我觉得各种领域都会被颠覆了,比如说从出行来说,我们就不用买车了,车子会变小,一次装一两个人,然后它会在我需要的时候来、我不需要的时候走,我们不买车,节省了很多钱,这是出行;运输方面,大量的无人驾驶的火车、卡车帮忙配送,我觉得这个会有特别大的改变。
医疗方面,很多更精准的医疗会让我们活得更久,有人说可以活100~120岁,更多的可能不是担心我们得了癌症或心脏病,这些可能发生率会变得很低了。但可能会有一些新的未被解决的问题,比如说老年痴呆,反而会成为我们人类最担心的。最大的问题不是我们活得不够长,而是活到了85岁以上的老人痴呆的概率如果不能下降,那你(人生)的三分之一的生活品质,并不是很好的。
我觉得娱乐方面也会有特别大的突破,我们人的空闲时间会越来越多,我们不需要工作8小时了,我们的社会可能可以保障每一个人的温饱,比如现在北欧有一些国家,每个人发一笔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