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坛奇人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医坛奇人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变不可能为可能,创造生命的奇迹!
作者:赵遵生著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4-01
书籍编号:30307247
ISBN:9787506083331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70267
版次:1
所属分类:文学-纪实文学
版权信息
书名:医坛奇人
作者:赵遵生
ISBN:9787506083331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代序 生命的恳谈
正是2014年初夏时分,在杭州西子湖畔,召开了一次罕见的“生命的恳谈会”。
这也许对应了——
不断见诸传媒的悲催信息:
一位年仅28岁的母亲,患脑胶质瘤,已无法再做第二次手术,不忍离去,留下了7岁的小孩与无助的年轻丈夫。
一位安徽大妈,为拖欠的肿瘤医院住院费,东拼西凑来的一万元竟在医院门口被小偷偷了;丈夫是肺癌晚期,医院确诊已无救。
未几,又一位患胃癌的姑娘,只剩半年的生命期,经热心记者的穿线,让当红的舞星圆了姑娘少时见上一面的美梦。
另有一位29岁的小伙子,大学毕业,才工作不几年,却因罹患肺癌,不到两个月即归去,且是家中的独子,岂不哀哉?!
2014年7月,《重庆晚报》披露了一则不由不令人唏嘘的消息:一对年轻的夫妻从贵州六盘水赶到重庆,要捐赠才4岁却患上脑干胶质瘤已无救的宝贝儿子狗狗的器官;还附上了一张母亲背着儿子的大照片——“与其烂在土里,不如帮帮别人”。
2014年9月16日,一位年方20的安徽女大学生超群,罹患肺癌,就在横店老板、家乡四十三位学子发起救助捐款之际归去。
四天后的9月20日,杭州出租车司机刘建伟,身患三年多肺癌在家乡河南去世,还恰恰是本该团圆的中秋节!
……
谁承想,人的生命,竟如此脆弱、悲催、无助?!
这也许又对应了——
2014年6月10日“中瑞(典)肿瘤诊疗管理高层论坛”上,斯德哥尔摩—哥特兰区域癌症中心项目经理,卡罗林斯卡大学医院前肿瘤部门主任谢尔·贝格菲尔特博士明确而无奈地表示:目前,人类并没有找到治疗肿瘤的“特效药”;当前的努力方向应该是“以患者为中心”,尽量减轻肿瘤对他们生活质量的影响。其论断所指,不言而喻:人类还治不了、征服不了癌症。
且再说一个“也许”——
谢尔博士切实道出了西医药学目前对于肿瘤治疗的有限的探求与现状的严峻。我们虽不时可以知悉美国西医学界对针对性诊治肿瘤个案的突破,但无不坦陈:临床广泛的治疗,尚待时日。
作为兄弟的西医药学如斯,我们中医药学呢?现状当可乐观。
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
可以确切地断言:我们中国的中医药学,已跨入有效治疗肿瘤以及疑难杂症的真理大门。
这不啻是中国,亦是世界肿瘤患者以及疑难杂症患者的福音。中国中医药学,既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造福人类。
生命的恳谈,正是一次含泪的感悟、一次切实的交流与一次深情的呼唤——
人生虽短暂,但健康与生命是能够再造的。
信否?
与会的三十余位各类疑难杂症患者,便是生生的见证。他们中有青年、中年、老年,也涉及少年甚而幼童。与会者中不乏患有人见人怕、大小医院都倍感棘手的肝癌、肺癌、脑瘤、红斑狼疮、胰腺癌、肌无力(运动神经元疾病)、胃癌……与会的病友,基本都属于重症,好些人还是晚期,且被国内各大医院婉拒;一半人左右已判“死刑”——“刑期”最短的三个月:如多重顽疾并举的肝癌人赵锷;如丈夫欲“保密”而妻子已知“刑期”的安徽淋巴癌患者刘有芳;如胆肿瘤肝肿大的上海“黑脸包公”陈红珍;如同住病房中症状较自己还轻的人都走了而自己依然安好的钱珠凤;如血压、血脂、血糖、尿酸、血粘度的“五高人”杭州周志祥;如风光难再,浮肿、呕吐、乏力,人已明显不行的红斑狼疮患者、模特儿杨晓霞;如结婚后流产,再也怀不上的石唤军……
——实在说,他们差不多是与死神为伍的人,然而幸运的惠顾,使他们再造出匪夷所思的健康与生命。这不能不是一次生命的奇遇,一次生命的奇迹。
没有死过的人,未必知晓活着的快乐、生命的珍贵!
那,谁是驱逐死神,再造出健康与生命的人?
他便是本书的主角,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疑难杂症专家,开造奇迹的奇人——陈炳旗。
我多么期盼上述见诸传媒,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现实生活中,无助、无奈,本不该,亦可以不悲催离去的朋友少一点,再少一点。
亲爱的读者朋友,短暂的人生只有一次,让我们好好珍惜。生命是应该,也必须紧紧拥抱的!
我笃信毛泽东对中医的论断: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奇人陈炳旗即是一心沉入宝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的中国万千中医学者、专家、医人的实践者中卓有建树的一员。他对战国扁鹊的广涉“带下医”(妇科)、耳目痹医(五官科)、小儿医(儿科),对汉末张仲景倡六经分证和辨证论治原则,对明代李时珍遍尝百草,将相传的一千五百一十八种中草药又新拓展三百七十四种深怀共鸣;只惜对汉末华佗内、外、妇、儿诸科外的麻醉实施术(包括针灸),未敢尝试。四十余年探索与实践,甜酸苦辣,甘苦备尝,他终于在世人、医界视为畏途——“人类还没有找到治疗肿瘤的‘特效药’”的癌症以及疑难杂症领域,有了突破性的开拓。
这是我们“宝库”的珍贵财富。我们中国的中医药学在发掘与提高中,应该也完全能够是人类健康与生命奇迹的再造者。
她——
前景无限!风光无限!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毛泽东
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习近平
1997年,陈炳旗拜访卫生部原部长崔月犁先生
1997年,卫生部原部长崔月犁为陈炳旗题词
2001年,陈炳旗拜访卫生部原部长钱信忠先生,钱部长为其题词:医坛奇才
1996年,陈炳旗参加国际中西医学术交流大会
出生在金华市白龙桥镇雅村一个贫寒家庭的陈炳旗,从儿时起,就对坐火车充满着莫名的希冀和无限的向往。每每看着奔驰的火车,他会把自己的梦想装进车厢里,随它远去、远去……那是多么惬意、多么美妙的寄托呀!
然而,1992年8月7日这个倒霉的夏日,在中医领域算得上很年轻的44岁的陈炳旗却再也没有了丝毫的惬意与美妙。他灰头耷脑地乘上了从北京返回杭州的列车,甚至不晓得自己是怎么乘上火车的?!
——此行北京,被最后确诊:他患上了运动神经元进行性脊肌萎缩疾病,中医称“痿癖”,运动神经元病有四种类型;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进行性肌肉萎缩(PMA)、进行性疋髓麻痹(PBP)、原发性侧索硬化(PLS)。时下席卷全球的“冰桶浴”捐款救治的“普世绝症”——“渐冻人”,即为肌萎缩侧索硬化这一类型。这类病可简称“神经元”疾病。人类十万分之四的患病率,远甚于癌症的世界性绝症。获病后生命期:2至7年,无人逾越——这是举世公认的“普世结论”;大概只有物理学家霍金先生例外,也只是无法言与行,仅仰仗高科技维持生命。
44岁,对于陈炳旗,一个浙江中医学院(现为浙江中医药大学)毕业生,一个在攻克肿瘤顽症畏途上业已坚实启程的探索者来说,正是行医人生的大好年华呀!
命运跟他开了一个谁也开不起的太大的玩笑。简直是恶作剧!
1982年大学毕业后不到七年,他就发现左手颤抖,起先自己还不以为意,可不几个月,左上肢开始乏力,肌肉开始萎缩,手慢慢不听使唤,继而腿也作乱,迈不开步,走路像扫地一般。
浙江医科大学附属二院报告单
浙江医科大学附属二院诊断证明书
陈炳旗觉着不妙,紧张起来。
浙江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诊断书就像一份死刑判决:运动神经元疾病。
捏着“判决书”,陈炳旗顿时如五雷轰顶,彻底傻了!呆了!脑子里一片空白!他自己就是医生,晓得这个怪病谁若是碰上,就得去见阎罗王。
不会是误诊罢?十万分之四,我陈炳旗偏偏就那么晦气?!
学友就在上海医院。
他不能不“开后门”,找了大专家。于是张福林、徐桂芝、顾玉东、吕传真,一位位全国顶尖的大教授请动了。华山医院、中山医院,权威的大医院化验、测试,鉴定出来了——运动神经元疾病。
可诅咒的病魔依然故我,分毫不差。
同窗们强作轻松,在星级宾馆里宴请陈炳旗,可陈炳旗又怎么吃得下这顿“最后的晚餐”?!
他木讷。他无助。
“不,我现在还不想‘告别’。”陈炳旗洒下泪珠,发起老实人的犟头脾气。于是,有了南京之行。
陈炳旗最怕见到的病魔还是清晰无误地呈现在南京神经精神病防治院的“证明书”上。
主治的陈怡教授是从日本回来的专家。他告诉陈炳旗,这个病在日本叫作平氏郎综合征,目前世界上还没有良策可以对付。
又是一道闷雷轰顶!
陈炳旗几乎要发疯、发狂了:
“你怎么就盯上我了?就跟我过不去?!”
他的失态,令取看化验单的众多病友一个个目瞪口呆!
老实人的犟头脾气发起来,谁也劝阻不了。
于是,又有了北京之行。
在权威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测肌力、做肌电图,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肢体失神经改变并有巨大电位;再会诊——前角细胞病变,两侧手肌与左臂明显萎缩,下肢膝、踝关节反射消失。“死亡判决书”最后宣告成立:
南京神经精神病防治院证明书
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门诊诊断报告
运动神经元疾病。无误。
极罕见的犟头脾气被击溃了一多半,剩下一小半是残存的侥幸之心:一定就死吗?陈炳旗真的就彻底没有救了吗?
“我倒不信邪!”
于是,在国家图书馆里,出现了一位瘦弱、走路像扫地的奇怪人。不仅管理人员觉着奇怪,读者也觉着奇怪,似乎陈炳旗成了一道图书馆的怪景。
奇怪人可管不了那么多,他一门心思找杂志、翻书籍,不管是美国的、德国的、日本的,只要翻译过来的,只要跟“神经”沾点边的,他就狠狠啃、就狠狠钻。
他也似乎犯上了“神经”。一个人被逼到绝路,在生与死的临界线上,突然就会迸发出一种近乎本能的求生的渴望。没有遭遇死亡威胁的人,是断不会有这种渴望的强烈感的。
一天、两天……一本本杂志、一部部书籍……濒临死亡的陈炳旗在寻觅生命的彼岸。尽管这彼岸始终迷蒙,始终暧昧,始终难见影踪,但他仍疯狂地寻觅、寻觅、再寻觅……
有了!他终于查找到当代最权威的医学专著《西氏内科学精要》,这是美国大权威安德约利挂帅主编的。他的心顿时抽紧,头皮绷紧,自己隐隐觉着发凉、发麻,全身的血液仿佛凝固了,世界也不存在了,极害怕又极企盼的眼光聚焦在书中,一个字一个字慢慢地移。他不敢快,怕一快就漏走了生命的讯息,至少可以让生命的渴望在这慢慢过目中延长——
……一种慢性神经元疾病。
……运动神经元病,首先累及眼球部及肌肉、身体一侧的单个或两个肢体,对称的上肢或下肢或四肢同时发生肌肉萎缩和麻痹。此病发生的原因不明。……
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报告单
抽紧的心像是被安德约利揪住了,发凉、发麻的头皮开始针戳般地刺痛。他有一种预感,破灭的预感。慢移的眼光下意识地停顿了一下,又接着右移,不躲不闪的铅字一个一个蹦入眼帘:
这种病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进展,在2~7年以内死亡。
“2~7年?……死亡?!……”何其冷酷的“定律”!癌症尚有药可救,运动神经元症却没有。谁一旦莫名其妙地犯上,谁就得莫名其妙地从人世间消失。
从权威著作中可知:
没有生还几率!
老天爷呀!……
眼光就此停住。僵住。大厚书跟前的陈炳旗犹如一具木雕。他就这么呆着、坐着,外面的世界没有了,只剩下脑子里的一片空白……
就像他不晓得怎么上的火车一样,他也不晓得自己是怎么步出国家图书馆的。
空白的云天中突地又射出一道闪电。他一个冷战,记起什么,抬眼看时,火车开了,送他上车的人早离开了。这个人是陈炳旗曾经收治的病人,患的是椎突症,痛苦不堪,跑遍了北京的大部分专科医院,花了不少钱却没治好,是陈炳旗医生用研制的几味中草药给他治愈了。这回陈炳旗在北京,人前马后的真没少麻烦这位已然康复的有心的朋友。他有位远亲在美国,正是神经系统专家,当得悉了陈炳旗的病历,这位美国专家便如实电传告知亲戚:这病,世界上目前尚无药可治。
跟大权威安德约利的结论一个样。
从收到电传的这一天起,这位朋友益发地对陈医生照顾有加,好菜、好饭,起居饮食,呵护备至。他哪里想到,越是这样,陈炳旗越是辛酸,越是消受不了,天天硬自将泪水吞落肚里,还强打起尴尬的笑脸。他总不能扫了人家的一番心意呀!
自己昏头昏脑地还没有向那位热心朋友道一声谢,火车已经出站了。陈炳旗不由得感到歉疚。这是怎么了?仿佛他人,连同这个世界都在自己凄迷的空白脑海里消亡了!
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门诊诊断报告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证明书
还有那位解放军总医院好心的神经科专家曹启龙教授。曹教授出过专著,如实告知他,国内外均没有什么好办法;建议陈炳旗住院治疗,注射蛇毒,而且也只能是试试。这应该也是万般无奈中的“良策”了。陈炳旗自己就是医生,知晓用蛇毒治疗肝癌肿瘤什么的还有用,对自己这个病就未必对号了。
“我……还是回去。”陈炳旗决定了。
“回去怎么办?”曹教授充满着关切。
“不……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