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理论与实践探索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互联网+教育: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理论与实践探索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邵云飞、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6-01
书籍编号:30305687
ISBN:9787302438731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60544
版次:1
所属分类:互联网+-产品/运营
版权信息
书名:互联网+教育: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作者:邵云飞 等
ISBN:9787302438731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编委会
顾问:唐小我 曾勇
委员:邵云飞 刘文彬
何伟 殷俊杰
王思梦
前言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高校教育改革蓬勃兴起。在以变革与创新为主旋律的信息时代,传统的教育和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本书将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与高校教育相互结合,积极倡导高校教育模式的不断优化、大学生学习方式的持续转变以及教育评价的日益多元化,建构培养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教育体系,进一步推动国家教育和教学的建设。
应试教育是以接受性学习为教学的基本模式,而素质教育则必须彻底改变这种禁锢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造性的教育模式,采用一种全新的能够激发和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教育模式。正是在这种教育教学模式变革的强烈召唤下,经过多年开展素质教育的积累和沉淀下来的宝贵经验,教育部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首次提出了研究性学习这一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因此,伴随着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与升级,如何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已经成为摆在所有高等院校面前的一个重点课题。尤其是近些年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使用和快速迭代,给高等教育和教学改革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本书在系统回顾和梳理现有的关于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探索了“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提升方法和实践问题。不仅分析了“互联网+”给中国大学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还对国内外高校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培养的现状和模式,以及经验和问题进行了相应的深入探索。并通过高校调研数据,开发了“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测度指标体系,科学地解构了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提升过程,进而从深层次学习能力的角度探究了我国当代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之间的逻辑关系。
本书在“互联网+”背景下探讨大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以及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与以往在工业化时代对相关问题的探讨有着本质上的区别。面对目前的高等教育变革,各种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究竟能否产生我们期望的效果,实际上一方面需要我们进行理论上和逻辑上的研究;另一方面也需要我们通过不断进行现实情况的调查和分析来获取科学的结论。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本书对于我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思考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的教育和教学方法问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具体而言:首先,本书通过理论总结和实践检验,从多角度、多层次探索了在“互联网+”背景下提高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其次,本书以大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提升为切入点,融合高校教师“研究性教学”的相关成果,探讨研究型大学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的新路径。最后,本书在构建研究性大学创新教育平台的背景下,探讨提高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组织协调、制度保障等相关辅助性问题。
本书集合了作者近几年来在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以及承担相关教学改革项目的过程中,不断思考“究竟如何提升大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这个核心问题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系列研究成果。事实上,国家在宏观层面提出的“互联网+”战略,对高等教育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如何借助互联网在高等教育中产生的越来越广泛而深入的影响,通过提升大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来提升其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是所有从事高等教育工作的人都不得不面对和思考的问题。而相关的理论成果与实践措施,在国内尚处于探索和积累阶段。因此,本书试图在回答如下问题:第一,什么是研究性学习能力;第二,如何提高研究性学习能力;第三,如何对提升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方法进行评估;第四,如何将实施研究性学习与提高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进行有机融合。在阐述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帮助从事教学工作和教育研究工作的专家与学者提供必要的经验和启示。
本书研究团队始终围绕“创新管理”领域进行坚持不懈地研究,研究过程中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172095)“企业协同创新与集群网络演化的交互模型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572028)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联盟组合”与创新能力研究:涌现、构型与治理;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20130185110002):集群网络环境下企业协同创新演化动因及决策模型研究。以及高等教育电子科技大学教学改革项目(2013XJYYL029,2015XJYYB061)的资助。
本书的撰写工作由邵云飞、刘文彬、何伟、殷俊杰、王思梦等研究团队成员完成;资料的搜集、整理以及校对等工作也得到了汪腊梅、陈瑶的支持。由于时间仓促,对于一些问题的认识可能还存在片面性,同时有些理论方法体系还处在发展过程中,难免存在疏漏和不足之处,也恳请同行专家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和教学模式中,接受性学习一直占据着主导甚至是支配地位。接受性学习特别强调教师的作用:教师把教学理解为讲解概念和原理、传授方法和技能;学生则把学习理解为背诵概念和原理、模仿方法和技能。因此,学生学习的内容、方法、过程和结果均在教师规定的范围之内。教师通过满堂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学科基础知识,这种方式固然有其自身的作用,但是在这种接受性学习的状态中,学生几乎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致使他们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更谈不上创造性,从而最终导致学生的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无法得到提高,即容易产生所谓的高分低能的现象。
第一节 素质教育和研究性学习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的试验蓬勃兴起。为了改进接受性学习这种传统的教育和教学模式,以提高教育和教学的质量,使之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1999年6月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从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高度,明确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以人为的性格为基础,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要达到让人正确面临和处理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目的。国家教委在《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前副总理李岚清明确指出:“素质教育从本质来说,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这是从教育哲学的角度在教育目的层次上对素质教育概念的一种规定,这一规定把素质教育与其他种种不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区分开来。例如,它明确区分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的具体区别:第一,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国民素质;而应试教育的目标是“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在此目标导向下,即使客观上能使部分学生的某些素质获得浅层次发展,也只能是片面的,以牺牲其他方面发展为代价的。第二,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必然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每一位未来的国民;而应试教育则把目光盯在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身上,弃多数学生于不顾,甚至不惜给正常儿童扣上“弱智”的帽子,使其不列入分数统计。第三,素质教育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强调教育者发挥创造精神,从学校实际出发设计并组织科学的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受教育者在自主活动中将外部教育影响主动内化为自己稳定的身心素质;而应试教育则是教育者跟着考试指挥棒亦步亦趋,在教学方法上以灌输、说教、被动接受为基本特征。
2013年9月中央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五个方面的任务,即五个“着力”:着力推进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完善人才发展机制;着力营造良好政策环境;着力扩大科技开放合作。在着力完善人才发展机制中明确指出,“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可见当前教育改革特别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是推进素质教育。知识、能力、素质是教育的三要素,高等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提高能力,还要提升素质。我们要培养有知识、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
由此可见,应试教育以接受性学习为教育和教学的基本模式,而素质教育则必须彻底改变这种禁锢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教育和教学模式,采用一种全新的能够激发和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教育和教学模式。正是在这种教育和教学模式变革的强烈召唤下,经过多年开展素质教育的积累和沉淀下来的宝贵经验,国家教育部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首次提出了研究性学习这一全新的教育和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活动”。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一般来讲,凡是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参与的实践活动(例如观察、调查、访谈、试验、设计、制作、评估等)来获取知识、得出结论、形成产品,而不是由教师将现成的知识或结论通过传递式教学直接教给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属于研究性学习。
2001年4月,国家教育部再次印发《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的通知,要求各省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遵循分步实施,分类指导的原则,提出本省推动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方案。然而,虽然政府的重视和参与明确了教育和教学改革的方向、任务,使研究性学习走上了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但由于我国研究性学习的实验及推广还处在起步阶段,许多学校和教师在推广和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对其定位及理论操作还把握不准,甚至存在片面认识。事实上,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就在于让学生亲历和体验知识产生与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独立运用其脑力劳动,追求“知识发现”、“方法习得”与“态度形成”的有机结合与高度统一。当然,我们完全也可以将研究性学习视为与接受性学习相对而言的一个概念:接受性学习聚焦于“学什么”的问题;而研究性学习要解决的则是“如何学”的问题。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主动获得知识和自主应用知识的一种聚焦于解决学生如何学习的教育和教学方式。”
尽管接受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各有长短,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接受性学习就是落后的、研究性学习就是先进的。但是,任何时代的教育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的高级人才。换言之,在这样一个快速变革的时代,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并不在于教会学生多少专业知识和技术,而在于帮助学生在掌握学习方法和形成思辨能力的过程中认识自己和认识世界,从而具备相应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在高等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引入研究性学习的确有其必要性、合理性与有效性。事实上,由于受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模式的影响太深,我国的当代大学生在离开高中校门走进大学校园之后,仍然是以高中时代的学习观念来主导自己的学习过程,仍然习惯于“教师、课堂、书本三中心”的学习方式,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是主体,自己只是在完成任务般的接受知识,对新信息、新知识没有什么欲望和热情。显然,这种传统的学习方式不利于大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人格的完善。现代高等教育提倡“主体性”,着眼于大学生未来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因此要在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精神,使他们成为具有独立自主个性的人,具有主动发展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进而能够适应未来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而在研究性学习中,大学生是真正的主体,研究性学习方法是客体,大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学习什么、研究什么、怎样研究、由谁来指导,等等。研究性学习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大学生在学习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