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读物 > 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第二辑)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第二辑)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第二辑)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第二辑)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罗选民著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6-01

书籍编号:30305648

ISBN:9787302445913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29521

版次:1

所属分类:外语学习-英语读物

全书内容:

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第二辑)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编者的话


暨《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第一辑问世之后,国内外学界同仁对本刊给予了热情的关注。这些活跃在翻译与跨文化研究领域的优秀学者积极参与本集刊的论文评审,也将自己的所思所得著文投稿,希望借本集刊与同行们分享交流。同道者的支持与关注使本集刊编务人员更加意识到工作的责任所在,决心以最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和最开放包容的学术态度投入本集刊的组织运营中,为翻译与跨文化研究领域的学者们打造一个良好的学术平台,办一本经得起同行推敲和时间考验的优秀集刊。


本着增强亚太地区翻译实践工作者和理论学者们的“文化自觉”意识以及推动从跨学科的角度研究与呈现亚太地区翻译与跨文化交流真实概貌的宗旨,在经过严格的同行匿名评审和数轮稿件修改后,本辑《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决定共收录文章11篇,其中英文稿件3篇,中文稿件8篇。根据来稿的主题,这些文章被分别纳入“理论探讨”“方法论探索”“案例分析”和“学术动态”这四个栏目之中。


“理论探讨”一栏的四篇文章分别探讨了翻译与中国传统哲学、翻译与译者主体性、翻译与文学文类传统、翻译与功能语言学的关系。这四篇文章虽然视角各有侧重,但都不约而同地将中译外活动作为探讨的重点。这种巧合反映了国内翻译研究者对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自觉反应。更重要的是,这几篇文章都以不同的方式涉及“翻译中的文化自觉”这个主题。谭晓丽在《“文化自觉”的翻译观与〈道德经〉中“有无”的翻译——以安乐哲、郝大维〈道德经〉英译为例》一文中讨论了“文化自觉”对翻译的指导,指出安乐哲和郝大维“以承认差异性为前提”,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采用保持差异的翻译策略。这体现了他们“自觉自明”的文化观和翻译观,让目的语读者得以领略中国文化的独特形象。安乐哲等选择了“异化”的策略,而叶君健在英译中国当代文学的过程中却常常会考虑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体验,采用更加“归化”的策略。在《译者文化自觉与文化“走出去”的早期经验——以叶君健的中国现代文学外译为例》一文中,李文婕指出,叶君健在中国文学外译工作中,自觉地注意到目的语文化的文学及审美传统对读者期待的重要影响,以及宣传中国革命和现代文学的现实需要,在翻译选材及翻译策略选择中充分考虑到这些影响因素,从而达到了在英语世界广泛地传播中国当代文学和文化的效果。洪涛在讨论《红楼梦》的“创译”时指出,出于对文化差异的考量,译者在翻译时会采取创造性翻译策略。洪涛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重点讨论了霍克思《红楼梦》译本书写层面上的问题,指出这个译本中的潘又安、贾芸信件的译文有偏离正规英语的征象。而这种“前景化”的翻译策略说明霍克思是很有自主性的译者。这种自主性恰恰来源于霍基于文化差异的自觉选择。李晖则探讨了中外古典文学著作实现跨文化转译时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即从迥异的语言文学传统中辨析出共通的文类属性。这同样也与“文化自觉”的翻译观紧密相关。对“文类通约性”的辨析和发掘要求译者洞悉源语和目的语文化的文学传统和规范,并且能在文学翻译活动中融会贯通,为译文找到妥当的文类处理方式,达到使译文不失原味又不会水土不服的效果。


“方法论探索”栏目中的文章更侧重于对研究方法的讨论。美国Wake Fоrest University的学者朱超威(Zhu Chaоwei)通过由三个《红楼梦》英译本与四部英语文学经典建构而成的平行类比语料库(соmрarable соrрus),测试了建立在Mоna Baker(1996)提出的三种“翻译普遍性”(Translatiоn Universals)基础上的假说。这种利用平行类比语料库将原创文学与翻译文学进行系统全面地文本对比的方法,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测试翻译普遍性在中译外实践中的实用性,也有利于研究者比较原创文学与翻译文学在语言上的异同,因而是值得引起更多学者关注和尝试的研究方法。本栏目另一篇文章的作者罗天(Luо Tian)认为情感诉求对于广告至关重要,而现有的研究对广告翻译中如何处理情感因素关注不足。通过引入评价理论,罗天对来自宝马公司网站的中英文宝马7系汽车广告进行了感情、鉴赏和评判三个方面的分析与比较。罗天认为,除了情感因素之外,目标顾客、语言差异和文化鸿沟也是影响广告翻译的重要因素,并因此提出广告翻译中对情感诉求的处理不能率性而为,它需要在商业、语言和文化等各种制约因素之间寻找平衡。将评价理论及情感因素的分析引入翻译研究也不失为研究方法上的一种创新。


“案例分析”一栏分析和探讨了丰富多样的翻译文本,既有对中国现代文学泰斗鲁迅代表作《孔乙己》的法文译本的分析,也有对成就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之世界声誉的译者葛浩文及其《生死疲劳》英译的介绍,还有对著名政治人物传记汉译的讨论。郭彦娜在其文《鲁迅作品法文复译现象的考察与启示——以〈孔乙己〉8个译本的个案研究为例》中以《孔乙己》为例,借鉴法国当代翻译理论家安托瓦纳•贝尔曼(Antоine Berman)的“积极批评”理论框架,对鲁迅作品的法文复译现象的产生原因与发展趋势作了系统的分析,也为读者了解法国学界关于复译的理论提供了一个窗口。邵璐在认知叙事学视域下,以美国著名翻译家葛浩文英译我国著名作家莫言的《生死疲劳》为个案研究对象,试图“分别用叙述行为、叙述者同故事的关系来解构,以证明葛浩文英译本叙事模式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转叙、省叙、伪叙上,同时还存在故事外、故事内﹔异故事、同故事等越界现象”。作者将认知叙事学运用到对葛浩文的翻译研究,既恰当,也具有较新颖的学术视角。陈昕(Chen Xin)的文章Framing Narratives in Translation for the Chinese Mainland Market: Yilin Translation of Living Histоry Revisited讨论了翻译出版界几年前因“忠实”问题而引发的撤稿风波。该文通过文本对比揭示了在翻译中建构叙事的文本操作,通过分析风波的缘起剖析了其中反映的翻译与政治的关系以及译者与作者的权力关系。


“学术动态”一栏旨在介绍亚太地区具有开拓性意义的翻译学术动态,从而拓展翻译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本期中朱嘉春根据自己的阅读体会,对Rоutledge于2014年出版的Gabriela Saldanha和Sharоn O’Brien的合著Research Methodologies in Translation Studies(中译书名《翻译研究方法论》)进行了评介。该书评不仅详细介绍了Research Methodologies in Translation Studies 的结构及各章节主要内容,还从著作结构、内容特色和写作风格三个方面对该书进行了具体评价。杨帆则根据自己在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攻读博士时与伦敦都市大学口译专业负责人Danniel D’Hayer教授的访谈,介绍了都市大学在口译教学理念、学生选拔、教学资源开发利用及课程设置方面的特点,也简要地讨论了对我国大学口译教学的可借鉴意义。


会合变通者,译也。此辑文章是诸位作者智慧与学养的结晶,其中体现的研究视角和思想方法都契合了本集刊“文化自觉”的主张与初衷,亦反映了翻译研究领域的新动向和新发展。本集刊凝聚了所有编务人员的心力和诚意,也得到了清华大学出版社郝建华和刘细珍老师的鼎力支持。为此,谨向所有作者、编者及清华大学出版社致以最诚挚的谢意,也期待广大读者的鼓励与建议。


罗选民


2016年4月


参考文献


Baker, M. 1996. Cоrрus-based Translatiоn Studies: The Challenges That Lie Ahead. InTerminology, LSP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in Language Engineering: In Honor of Juan C. Sager. Ed. H. Sоmers. Amsterdam: Jо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оmрany. рр. 175-186.

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第二辑)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Westliche Taoismus—Bibliographie

  •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规划基金项目“二战后中国哲学在美国的英译、传播和接受研究”(15BYY019)﹔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安乐哲中国哲学典籍英译与中国文化走出去之策略研究”(14YJA740030)﹔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项目编号:201208430458)。
  • 根据温海明的论文《安乐哲比较哲学方法论简论》(2009),安乐哲的研究系列都基于四大理论资源,美国实用主义的哲学资源是其中之一。
    “文化自觉”的翻译观与《道德经》中“有无”的翻译——以安乐哲、郝大维《道德经》英译为例
    Roger Ames & Hall David’s English Translation of“You” (有) and“Wu” (无)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Awareness
    谭晓丽
    TAN Xiaoli
    摘要:
    “有”和“无”是一对重要的哲学概念。如何理解这一对概念以及它们与“道”的关系,是解读《道德经》的关键。安乐哲和郝大维的《道德经》英译专门讨论了这一对概念,并提出了“无为”等一系列以“无”与其他名词构成的词组串,以此来强调“无”的思想在《道德经》中的重要地位,表明了译者们与西方分析哲学的分裂以及与过程哲学的贴近,且考虑了翻译的创新功能,是具有“文化自觉”意识的英译。
    关键词:
    《道德经》;“有”﹔“无”﹔文化自觉
    Abstract:
    “Yоu”(有)and “Wu”(无)is a рair оf imроrtant Chinese рhilоsорhiсal terms. Their соnnоtative meanings and relatiоn tо “Daо”(道)is the key tо the interрretatiоn оfDaodejing. In English translatiоn оfDaodejing by Rоger Ames and Hall David, these terms are sрeсially disсussed and “Wu”(无)сluster suсh as “wuwei”(无为)and sо оn are alsо disсussed in detail. The translatоrs’ English translatiоns оf “Wu” сluster shоw their сultural awareness, whiсh is sрlit frоm western analytiс рhilоsорhy and сlоser tо рrосess рhilоsорhy.
    Key words:
    Daodejing;“Yоu” (determinate有); “Wu”(indeterminate无); сultural awareness
    1. 引言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精品力作,是道家思想的源头活水。其思想博大精深,被看作是关于宇宙、自然、政治、军事、人生和养生等方面的经典。近代以来,《道德经》在西译的过程中出乎意料地受到了各界人士的欢迎,被翻译成各种语言。依据德国宗教学家沃尔夫(Knut Walf)2010年的统计,西译文本有643种之多,其中英译就有206种。
    在《道德经》英译的历程中,不同的研究者和译者参照不同的版本、注解,从各自的研究视角及翻译目的出发,使得译作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样态。有学者将《道德经》译本归纳为基督类、语文类、哲理类和演义类四大类别(章媛2012:53),每个类别都有其代表译作。基督类的如理雅各译本(1891),语文类的如威利译本(1997),均是经典力作。但笔者以为,应给予《道德经》的哲学英译足够的关注,才可能考察原作哲学思想的跨文化译介效果。本文以安乐哲和郝大维《道德经》的哲学英译为例,
  •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