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英语学习者个体差异研究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英语学习者个体差异研究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崔刚,柳鑫淼,杨莉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8-01
书籍编号:30305647
ISBN:9787302443704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491244
版次:1
所属分类:外语学习-英语读物
版权信息
书名: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英语学习者个体差异研究
作者:崔刚 柳鑫淼 杨莉
ISBN:9787302443704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内容简介
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英语学习者个体差异研究”的成果。该研究以动态系统理论所主张的动态性、完全相关性、复杂性、非线性、情景性、对初始状态的敏感性以及系统的自我组织性等基本原则为指导,对国内两所高校的75位大一学生进行了为期一个学年的跟踪研究,通过测试、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全面记录了包括语言学能、动机、学习策略、性格、外语焦虑、学习风格、学习观念、努力程度等8个个体差异变量以及学习成绩的变化,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每个变量的变化规律、影响这一变化的因素以及它们与学习成绩之间的互动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一个完整的中国英语学习者个体差异的动态模型。本书理论性和实践性兼备,对于从事外语教学研究的学者、研究生以及广大一线外语教师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批号12YJA740009)
序
月初京畿连发高温黄色预警及空气中重度污染,宅在书屋断断续续读完了崔刚教授的新著——《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英语学习者个体差异研究》的清样。这么厚重的著作,要说是一口气读完,既有悖于动态系统理论,也不符合个体差异特征。Continually or continuously,读完后在酷暑中感到少有的清凉和惬意,这是千真万确的。
崔刚同志与我在20世纪末同年博士毕业,曾先后师从北京外国语大学刘润清教授求学,是同门师兄弟和多年的朋友。又一大作付梓之际,我借近水楼台,先睹为快,向同行鼓吹一番,趁机堆砌发自肺腑的溢美之词,乃属情理之中。但实事求是地推介他这一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成果,则出于学术良心。作为多年的清华大学外文系同事,我们从副教授到教授一路奋斗过来,虽然研究方向不同,每读有所得,便开怀交流;每有新成果,相互勉励,也不免挑刺挖苦,认理不认人,工作交往多于个人交情,因此深知他的学术视野之宽、学科功底之厚、问题意识之强、创新动力之足。十多年来,他出版过好几部“高大上”的失语症和神经语言学专著,也出版过许多非常“接地气”的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专著和高质量的系列教材。我由衷地钦佩他厚积薄发的巨大能量、一丝不苟的学术探索和举重若轻的职业追求。
遵嘱斗胆写序,实属自不量力。语言学大师赵元任先生在将近一个世纪前翻译的第一个中文版《阿丽思漫游奇境记》的“译者序”中开篇便写道,“会看书的喜欢看序,但是会作序的要做到叫看书的人不喜欢看序。”在当今信息时代,书之多早已非“汗牛充栋”所能形容,“会看书的”多,“喜欢看序的”少,甚至愿意看序的也没几个。尤其在文化快餐过分包装、无病呻吟的金玉其表之作充斥书市败坏读者胃口之时,清醒的读者不以貌取人,自然也不以序选书。崔教授近几年的新著都未请导师等名家作序,这是他的自信和过人之处。因此我才敢狗尾续貂。
崔刚教授的新著是在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对中国英语学习者个体差异的深入系统研究,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动态系统理论(Dynamic Systems Theory)属于数学领域,分为微分方程表示的“连续动态系统”和差分方程表示的“离散动态系统”。“系统”是指同类事物按照一定的关系组成的整体(《现代汉语词典》),其内涵是由离散到有序的编排组织。系统是复杂的,动态系统理论更为复杂,因而有“复杂系统论”“混沌论”“协同论”等不同名称。唯物主义哲学常识告诉我们,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物质运动的属性表现在两个绝对概念——时与空,它们的依存关系构成了一切事物的演化秩序。处于运动状态的若干离散部分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构成了具有某种确定功能的整体系统。系统论的实质是系统的整体性和动态性。离散性和动态性是显性的,整体性和静态性是隐性的。显性与隐性是具体与一般的辩证关系:显性、动态、离散的成分中隐藏着相对静止、整体、规律性的东西。隐性存在于显性,静态性体现于动态性,整体性体现于离散性。这也是现代语言学之父、结构主义创始人索绪尔的哲学理念。他提出的langue(语言)与parole(言语)之分,其实质是显性、离散、多变的parole中有隐性、整体、稳定的langue,前者是个体性的实际语言使用,后者是社会性的虚拟语言规则系统。从显性的个体成分中找到隐性的整体规律系统,是结构主义思想的核心,是影响了20世纪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重要思潮,也是结构主义者研究人、人类社会、文化及其他一切现象的方法论。本书在理论视野上符合现代结构主义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研究等学科普遍采用的哲学理念和科学方法。
中国的外语教学,从小学、中学、大学到研究生阶段,用时长、见效慢,一直是少数无知无畏者动辄批评的对象和“高投入低产出”的替罪羊。有人把大学外语(尤其是英语)教学说成是“一壶烧不开的温水”,但很少用科学的方法调查和分析问题的根源到底在于教、学还是在于评价机制或管理机制。崔刚教授领导的课题组把中国英语学习者个体差异作为研究对象,在客观上针对的是这一全社会关注的老问题。个体差异是每个学习者不同于他人的一系列特征。语言学习的主体是人,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生物体和唯一“会说话的哺乳动物”。在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过程中,每个人的性格、兴趣、学能、动机、认知方式、学习策略和方法都不相同,应区别对待,综合分析。虽然普遍论(universalism)的一般理念和客观真理告诉我们,人的共性大于个性,但普遍的共性之下有许多具体的个性差异,而个性差异越来越成为我们研究和深入认识语言学习规律、因材施教的关键。从个别论(particularism)的具体理念和个体实证出发,验证普遍接受的观点,符合科学的认识论。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包括已知和能知。已知是推理的前提,能知符合认识也可能不符合认识,要经过实践检验。逻辑推理加实证的寻真方法,相信证据,不迷信权威。事物由形态个体和有序组织的形态群体组成,没有个体就没有群体,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如果不研究语言学习者的个性差异,就不可能深入认识并准确描写和解释语言学习者的共性并构建出一套有关语言学习的普遍理论。对个体差异的研究,从单个变量的个体差异到多个变量的交互作用,几十年来国内外取得的实证性数据可谓不少,但还没有能够准确解释语言学习行为与学习成绩这一复杂关系中最核心的问题。本书在多学科视角下,从心理学、认知科学、社会学、数论等领域汲取营养,进行科学的实证调查研究,把不同学习者视为完整的个体,把所有个体差异的变量整合成一个个整体,描写成可分析的结构模式,进行普遍意义上的关系结构解释;由具体到一般,由个别到普遍,结论一定有方法论价值。本书把个体差异变量之间的内部互动作为切入点,与这些个体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成绩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是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的可取之处。
动态系统理论也是“复杂动态学”或“复杂动力学”(Complex Dynamics),是研究按照特定的规律随着时间变化而发展变化的动力系统(dynamical systems)的科学。崔刚教授原是理科生,擅长数学和逻辑推理,他的本科入学专业是动物医学,这个背景足以颠覆一些人对“文科博士”的认知图式。他从跨学科视角,借他山之石,攻应用语言学之玉,微观与宏观并重,在考虑到从某一个个体差异变量入手深入研究这一个体差异变量的动态系统的同时,将重点放在全面分析所有的个体差异变量,试图在总体上把握个体差异变量的动态系统。他领导的科研团队为英语学习、外语学习乃至整个语言学习领域的学习者个体差异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和模式,也为探索中国语境下的英语学习规律提供了大量可资借鉴的实证数据。
学习者个体差异变量的动态性特征是什么?个体差异有哪些要素?个体差异有哪些动态变化规律?个体差异变量与学习成绩有何相关关系?哪些变量是直接的,哪些是间接的?学习成绩对个体差异变量是否有反作用?个体差异变量与学习环境之间有无关系?……对于这些问题,本书用详细的实证研究做了回答和解释,对研究中国英语学习的主体和提高外语教学质量,功不可没。对本书所涉问题感兴趣的读者同行,请直奔正文。
按写序的套路,最后也该照老一辈勉励我辈后学那样找个不足、提个建议或说几句希望作者再接再厉多出成果之类的套话,以免有同行怀疑我出于师兄弟情谊专说好话,但我的确指不出本书有什么不足,提任何建议也属多余。甚至有序与无序,丝毫不会影响同行对本书内容的判断。
我远做不到语言学大师赵元任先生所说的“会作序”,但也许能歪打正着,让“会看书”而不喜欢看序的同行跳过此页。
是为序。
封宗信
2016年7月于清华园
第1章 引言
外语教学具有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语和拉丁语的教学。在近乎一千多年的时间内,外语教学研究的主要精力一直集中在对教学方法的探索上。尤其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这一阶段,外语教学的新方法不断涌现,层出不穷:从经典的语法—翻译教学法,到直接法(direct method)、听说法(audio-lingual method),再到认知法(cognitive approach)和交际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每种方法都曾宣称可以使学习者成功地学会使用目标语言。可事实似乎并非如此。在教学法研究的热情之下隐含着一个基本理念:所有学习者都采用同样的方式学习语言;只要我们能够找到好的教学方法,教师按照该方法所规定的教学步骤和原则进行教学,学习者就一定能够成功地学会外语。但令人遗憾的是,“没有一种方法可以算得上十全十美,更没有一种方法可以教好任何国家、任何年龄、任何水平的学习者”(刘润清,1999a:184)。外语教学的实践表明,不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也不论使用什么样的教材,都会有外语学习的成功者,同时也会有大量的学习者半途而废,无功而返。经过对教学法的长期研究,人们逐渐发现没有任何一种方法能够适合所有的学习者(Nunan, 1991; Oxford, 1993),学习者往往会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学习语言。在外语教学中,诸如教学方法、教材之类的东西都属于外部因素,而要学好外语,关键还在于内部因素的作用。这些内部因素主要指学习者自身所具备的某些特征。因此,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二语习得研究的对象逐渐从客体转变到主体上面(刘润清,1999b)。所谓客体就是语言本身、教材和教法等,而主体则是学习者本身。在此背景之下,外语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进而又转向以学习为中心;二语习得研究也开始关注学习者语言学习的过程。对语言学习过程的研究主要包括两大研究领域:一是对这一过程的内在规律和共有特征的研究,如Krashen(1981, 1982, 1985)的输入输出理论、Swain(1985)的输出假说、普遍语法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第二语言习得次序和错误类型、石化现象(Han & Odlin, 2005)等都属于对语言学习内在方面的研究(Skehan, 1998);另一个研究领域就是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对于语言学习的影响。
1.1 语言学习者个体差异研究的历史回顾
个体差异是指语言学习者个体所具有的区别于他人的稳定性特征(Dörnyei, 2005),包括语言学能、学习动机、学习策略、认知方式、性格和学习观念等。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对学习者个体差异的研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逐步发展成为二语习得和外语学习研究中的重要课题。纵观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我们发现,在过去40多年的时间里,学习者个体差异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三种主要的类型:第一种类型为单变量研究,研究者主要关注某个单一的个体差异变量与学习成就之间的关系;第二种类型为多变量研究,研究者关注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的交互作用对学习成就的影响;最近几年,研究者又开始把动态系统理论引入语言学习者个体差异的研究之中,把学习者视为一个完整的个体,同时对所有的个体差异变量进行整合,进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