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散文随笔 > 媚骨之书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媚骨之书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媚骨之书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媚骨之书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朱自清散文奖得主蒋蓝新作,文化版“福尔摩斯探案集”。朱大可、敬文东、钟鸣、祝勇、岳建一、王开林联袂推荐!

作者:蒋蓝著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3-31

书籍编号:30301396

ISBN:9787506073295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94495

版次:1

所属分类:文学-散文随笔

全书内容:

媚骨之书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公元1世纪的拉丁历史学家昆图斯-古尔修斯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铁锈蚀铁。”中国的古语“当事者迷”,在罗兰•巴特的视野里,挪移为“明灯下常是黑暗处”。这个变异,既是我写作的光源,也是我苦恼的空间。


我不喜欢恺撒大帝的话:我来了,我看见,我征服。首先,这种霸气非我辈所能有;其次,在纸上铺垫豪情固然是文人的嗜好,但我实在没有这种激情大跃进的内功。我倾心于奥地利诗人奥斯卡•考考斯卡的低语:我寻觅,我猜测,我发问。这种语态让我心折,我的声音在喧闹的世界越来越小。

序言 剧痛的言说


奥地利作家罗伯特·穆齐尔提出的“随笔主义”,一种支配生活、思考和书写方式的混合疗法,是针对战争状态下不确定性的生命策略。产自二战时期的哲学,延续到了转型期的中国,成为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的工具,它要营造一种自由、实验和隐喻的写作空间。但这种随笔始终处于文学的边缘地带,被“擅长小说和散文”的主流作家所轻蔑。


蒋蓝是大批四川先锋诗人分化后的“剩余价值”。他是“非非主义”的第二代传人,多年来保持了跟诗歌相关的书写,成为盆地写作的晚期代表,在他身上,延续了20世纪80年代川籍诗人的各种特点:非非式的语词营造、钟鸣式的知识考古,以及以“流氓”和世俗的方式在世,跟日常生活保持良好的关系。


我跟“非非派”的诗人,有着年份久远的交往。1986年非非崛起,理论家蓝马草拟的取消名词、形容词和动词的宏大宣言,一度引起我们的强烈关注。1989年在长春《作家》杂志社领奖,我结识自称有气功附体的杨黎,领教了“非非派”的天真;在扬州,我又认识了何小竹等人;唯独跟蒋蓝的见面,一直推迟到2007年,差不多晚了二十多年。在成都,我们在一家欧式茶室里喝茶,一边听着川音女学生唱着普契尼的歌剧。颤动的性感嗓音,像猫科动物的眼睛一样闪烁不定,令人想起蒋蓝的书写风格。


我第一次阅读蒋蓝,正是他关于猫科动物的叙事。他对于动物灵性的通达,以及关于猫的性感躯体的描述,令我感到吃惊,因为这完全超越了非非主义的逻辑防线。


而在这本叫作《媚骨之书》的书里,蒋蓝打开了关于身体神话的改写工程。我们不仅可以读到关于嘴唇、手掌、乳房、喉咙之类器官功能的陈列、解读和揭示,还能够窥见器官在酷刑里所放射出的诡异光芒。身体的自残、自杀到被剐的酷刑,不仅构筑了肉身苦痛的历史场景,而且还成为专制政治及其伦理的镜像。从美女、侠客、义士到佞臣,从施虐到受虐,从人的身体、食物到排泄物,以及各种与身体相关的符号性器物(如红灯、芒果、绳结和周扒皮的公鸡),所有这些狂乱可笑的事物,都在滚动的叙事中变得栩栩如生,俨然在紧贴着我们的肌肤疾行,制造着气氛紧张的诗意。


大量的知识考古、狂热的历史想象、复杂的个人经验、丰富的诗歌意象以及批评家式的高谈阔论,这五种元素的任意组合,形成了一种狂飙式的语势。这跟周作人先生倡导的“娓语”式随笔截然不同。它不是把人引向灯下的闲适,而是令人起坐,转向更为亢奋的日神状态。在蒋蓝的锦匣式叙事里,到处都是浓烈的杀机和杀气。蒋蓝说:“我像一只飞蛾,在越来越危险地靠近火苗。”这与其说是一种自我警告,不如说是一种对火焰叙事的自我赞赏。


蒋蓝随笔的特征在于铺叙。他放任恣肆的风格,酷似司马相如,俨然是后者的直系后裔。这是一种仅属于古蜀国的历史性聒噪。从一个细小的词根起始,语词及其意义开始火舌般闪烁,向四处燃烧和蔓延,展开迅速而大量的自我繁殖,最后拓展为一部规模可观的随笔。蒋蓝很本土地发挥了蜀人的书写天性,令这部知识考古学著述变得趣味盎然起来。


在本书中,蒋蓝表达了对“文学党人”以及正统散文家的反蔑视。这是民间先锋派的一贯立场。是的,这是“随笔”向“散文”宣战的时刻。在杨朔、秦牧、刘白羽和余秋雨的哥德式散文面前,这样的随笔是离经叛道的。它拒绝向主流价值鞠躬。随笔的动机就是摧毁主流美学的媚俗。它把媚骨留给散文,而把利爪留给了自己。


绑在十字木桩上的石达开,像一头摊开的蜘蛛。血在地面编织着狰狞的构图,他的双眼被头皮覆盖着。残肢就像神话人物刑天一样,身体上突然睁开了无数双眼睛。


这是残酷美学的一鳞半爪。在一种历史性的暴力景观面前,破裂的伤口像眼睛一样张开,露出愤怒的表情。但这痛苦而不屑的表情,不仅属于晚清,更属于当代中国,并隐喻着某个“无脑化幸福”的时代——丧失了对于历史疼痛的最基本的感知力。


为了修复这种文化痛觉,蒋蓝的随笔犹如刀子,在历史和文化的肌骨上精细地剐着,制造出大量事实碎片。这是一种残酷的剐式随笔,它要撕开那些被历史织锦包藏起来的血腥真相。这些真相关乎种族和人类的命运,本应离我们很近,但却因遭到“口红散文家”的遮蔽,而离我们很远。现在,越过那些被揭发的媚骨,我们即将面对历史残肢的伤口,并为此感到言说的剧痛。而正是在这电击式的剧痛疗法中,我们才能修复关于历史的良知。


朱大可


2010年2月18日于上海

  • 选自《书屋》,2008年第4期。
  • 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9月第2版。
  • 选自《青年作家》,2007年第11期。
  • 《小说月报》,1923年第14卷,第10号《泰戈尔专号》(下)卷首语。
  • 《史记·刺客列传》。
  • 彭卫:《论汉代的自杀现象》,《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4期,第57页。
  • 任乃强:《记石达开被擒就死记》,《康导月刊》,1943年第5卷,第7、8期合刊。
  • 周询:《蜀海丛谈》。
  • 《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 选自《青年作家》,2007年第10期。
  • 《资治通鉴》乾元年二年(948-949),《旧五代史·卷109·赵思绾》。
  • 《中国之武士道》,中国档案出版社,2006年6月1版,《弘演》篇,第8页。
  • 《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卷三《公孙丑章句上》,中华书局,1983年,第229-230页。
  • 韩云波:《大丈夫的勇气:儒家与中国侠文化(上)》。
  • 选自《青年作家》,2007年第7期。
  • 号称“美国第一位女间谍”的弗吉尼亚·霍尔,被德国盖世太保视为眼中钉,她只有一条腿,却在二战中扮演了健全人不可替代的角色。英国大使大卫·曼宁向霍尔的侄女罗纳·加特林颁发英王乔治六世1943年颁发的荣誉证书。霍尔于1982年去世,享年78岁。
  • 见萧山图书馆网站。
  • 《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第15期。
  • 《扬子晚报》,2007年4月29日。
  • 选自《青年作家》,2007年第10期。
  • 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 《楚辞的文化破译》,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 选自《都市》,2004年第2期。
  • 见(唐)杜光庭:《录异记》。
  • 见(唐)杜光庭:《录异记》。
  • (元末明初)陶宗仪:《辍耕录》。
  • (清)高宗:《御制文初集》卷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 选自《四川文学》,2009年第5期。
  • 见民国《阆中县志》卷八“祠庙志”。
  • (清)梁章钜:《楹联丛话》,中华书局,1987年6月版。
  • 选自《青年作家》,2007年第8期。
  • 选自《世界文化象征辞典》,刘玉红等译,漓江出版社,2000年版,第290页。
  • Bob Deffinbaugh:《敬虔配偶的品质》,傅晓萱译,原文发表于海外华人基督教会《生命季刊》总第30期。
  • 日本新潮社,1993年3月版。
  • 漓江出版社,1999年9月版。
  • 1975年11月1日,万圣节和万灵节之间的一个夜晚,意大利作家、“后新现实主义时代”的电影导演帕索里尼在罗马郊区被一个17岁的男妓用棍棒击杀,时年53岁。这位毁誉参半的大师的猝然暴毙震动了欧洲文艺界:教士们在他尸骨未寒时便开始驱除他的“邪恶魂灵”,而他的朋友、学生和崇拜者们(其中包括萨特、贝尔托鲁奇和罗兰·巴特)则为他举行隆重的葬礼,尊奉他为“圣-皮埃尔·保罗”。
  • 选自《青年作家》,2007年第1期。
  • 选自《四川文学》,2006年第6期。
  • 引自诗人自编三卷油印本《狂饮不醉的兽形》。
  • 郑其葆:《醒狮》,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9年版,第13章。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4月版。
  • 《罗丹论》,梁宗岱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2版,第120—121页。
  • 2001年1月17日第6版。
  • 选自朱大可、张闳主编:《21世纪中国文化地图(第三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原刊《成言艺术》,十九期。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1月版。
  • 《弗洛伊德文选》(Freud,Collected Papers,ed.J.Riviere & J.Strachey),第215页。
  • 载于《民报》,1908年二十二号。
  • 本文初发于《书屋》,2006年第6期,标题被编辑改作《就像左手握右手》。
  • 《而已集·小杂感》。
  • 《家常细节更显精神》,载《深圳晚报》2003年12月26日。
  • 转引自《中国作家》,1993年第3期。
  • 蓝石、白光、苏学文编著,北岳文艺出版社,1993年3月1版,第132页。
  • 转引自王家平:《文化大革命时期诗歌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1版,第52—53页。
  • 《毛泽东传》,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12月1版,第207页。
  • 选自《成言艺术》,2006年2月号第29期。香港道风山《实现:综合艺术评论》,2005年第4期。
  • 《古拉格群岛》上卷,田大畏等译,群众出版社,1982年版,第69页。
  • 李华:《苏联个人崇拜之风缘何长期盛行?》,《百年潮》,2007年第3期。
  •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1月版。
  • 见《真理报》,1977年11月17日。
  •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 选自祝勇等主编:《布老虎散文》2006·夏之卷,春风文艺出版社,2006年9月1版。
  • 选自《四川文学》,2013年第10期。
  • 菲·丘耶夫日记摘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3月第1版。
  • 《国际通讯》法文版,1981年12月7日,第114期。
  • 刊于公安文学月刊《东方剑》,2009年第9期。
  • 发表在《中华散文》上,后由《领导文萃》转载,2003年第10期。
  • 见《镜中恶魔》,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10月1版,138页。
  • 《愚昧改变历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年6月1版,52页。
  • 《旅罗华人报》,2009年12月18日。
  • 《安全局还在行动》,《外国文艺》,2010年第1期。
  • 选自《青年作家》,2007年第5期。
  • 孟棨(生卒年未详),字初中。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进士。其《本事诗》记录了许多诗歌故事。
  • 见波德莱尔《毁灭》一诗。
  • 见波德莱尔《吸血鬼》一诗。
  • 选自祝勇主编:《中国散文双年展2002~2003》,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版。
  • 转引自陈思和主编:《人文知识读本》,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
  • 王天寿:《旧成都刑场见闻》,四川人民出版社,《龙门阵》,1991年2期,第52页。
  • 选自祝勇等主编:《布老虎散文》2004·秋之卷,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年9月版。
  • 选自《热道》,2009年第7期。
  • 选自《黄河文学》,2011年第4期。
  • 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第一篇第六章,商务印书馆,1963年9月1版,第87—88页。
  • 《向工农兵群众学习,为工农兵群众服务》,《光明日报》,1966年4月28日。
  • 《致徐正之》。见黄淳浩编:《郭沫若书信集》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09页。
  • 在古希腊神话里,昔米莱人永远生活在黑暗之中。
  • 见[奥]威尔海姆·赖希:《法西斯主义群众心理学》,张峰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8月版。
  • 选自《中国文化的展望》第十四章,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 选自《四川文学》,2007年第6期。

    肉体恣意而行,灵魂惊慌失措。
    ——古希腊格言
    从虹霓关到斯德哥尔摩
    读《黄裳散文选集》,书末有《芥川的话》一篇,讲述芥川龙之介观看梅兰芳主演京剧《虹霓关》的感想。黄裳说芥川此文出自《侏儒的话》一章,我手头恰好有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芥川散文集《侏儒的话》,实出自《批评学——致佐佐木茂索君》一章。芥川的文章很短,却大有深意。
    戏剧有所本,是根据长篇评书《兴唐传》(据清乾隆年间话本小说《说唐》改编,又名《大隋唐》)而来的。20世纪30年代,北京评书艺人品正三在家传《隋唐》的基础上,觅得双厚坪《隋唐》的书道儿,熔铸一炉,在北京书坛上颇有代表性。陈荫荣得其师品正三所传此书,再予加工,详细讲述了《隋唐》全本,经人整理得140万字,取名《兴唐传》,于1984年由中国曲艺出版社出版。隋唐英雄——程咬金、秦琼、罗成、裴元庆、杨林、单雄信
  •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