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考古 > 中国史 > 晚清政治史: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下卷)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晚清政治史: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下卷)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晚清政治史: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下卷)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晚清政治史: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下卷)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看清政府是如何面对中国近代“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与“数千年未有之强敌”这一空前严重的国家、民族政治危机的!

作者:王开玺著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9-01

书籍编号:30300218

ISBN:9787506090636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23935

版次:1

所属分类:历史考古-中国史

全书内容:

晚清政治史: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下卷)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自序


现在呈现在广大亲爱读者面前的这一历史书籍,是笔者长期以来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学院)任教期间,所开设的最初名为“鸦片战争以后的清政府与政局”,以后改名为“晚清政治史”课程讲稿的基础上修改而成。值此本书出版之际,仅就本书的成稿过程做一简要的说明。


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特殊的政治环境、历史学学术自身以及众多研究者个人等多方面的原因所致,以往的中国近代史,主要是讲授和研究中国近代政治斗争史,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和成果,这无疑是正确的。因为政治斗争是中国近代社会中诸如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思想、文化等各种矛盾的集中体现和最高表现形式,政治斗争的结局如何,往往对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历史的发展等,产生更为直接、明显、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但是,政治斗争不是,也不能代替中国近代包罗万象的丰富历史内容。


以往的中国近代史,严格地说,不能算作是完整系统的中国近代史,仅仅只是“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北洋军阀”十大事件的排比串联而已。


对于这一研究现状,历史学者并不满意,他们力图寻找出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以统率上述看似彼此孤立的各个历史事件。有的学者,如胡绳先生等人,主张以阶级斗争的表现,作为划分中国近代历史时期的标志,或是中国近代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以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后又加上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三大革命高潮,凝练概括中国近代史的基本脉络;有的学者,如孙守仁先生等人,根据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所提出的,“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成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的论述,将中国近代的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归纳为两个过程;有的学者,如章开沅、胡滨先生等人,则认为兼具民族独立和社会革新双重要求的民族运动,才是中国近代的基本线索;有的学者,如李时岳先生等,则认为中国近代经历了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洋务运动、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四个发展阶段或阶梯,并以此作为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同时,有的学者如李时岳等人,以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呈现出的两种趋向,作为中国近代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一个是中国从独立国家变为半殖民地(即半独立)、殖民地的演化趋向,这是一个不断向下沉沦的过程,但是中国近代又具有从封建社会向半封建(半资本主义)、资本主义演化的趋向,同时又是一个向上发展进步的过程。另外,还有学者如陈旭麓先生,提出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过程,可以成为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而徐泰来、罗荣渠先生,则提出了中国近代社会,乃是一个中国人不断追求近代化、现代化的过程等。


尽管如此,史学界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与撰写体例等,仍然十分不满。中国近代史曾被部分史学界内部人士戏称为“半部中国近代政治斗争史”。之所以被称为半部政治斗争史,主要是因为绝大多数的中国近代史教科书,对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史描述较多,但对于清政府方面的研究和讲述则远远不够。


事实上,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仅是中国社会矛盾的一个方面,要想清楚地了解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全部过程,还必须研究矛盾的另一个方面,即清政府方面的情况。诸如,清政府的对外态度如何?他们是如何看待中国面临的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清朝统治者,除了对外妥协外,有无抵抗?其性质如何?清统治者在战争与和谈问题上到底是如何考虑的?清廷内部的派系矛盾如何?对于当时的朝局、政局以及中国社会有何影响?清政府的一系列政治改革,性质怎样?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到底是不是政治骗局?清统治集团内部在仿行宪政方面有无分歧,有何分歧?清政府的财政情况如何?清廷的军政、军制有无变革?影响如何?等等,以往的中国近代史或者是作为历史背景一带而过,或者干脆根本未曾涉及。


上述情况,近十数年虽略有改变,例如,适当增加了清廷政局的部分内容,或是增加了部分外交、经济等内容,或是增加部分思想文化,以及社会风俗等内容,但其整个结构与体例却并无明显的改变,不但与中国古代历史的撰述存在着巨大而明显的差异,即是与清代的前期历史相比,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大家只要稍稍翻检一下新近出版的中国近代史即可明了。


正是基于必须向历史系同学讲述完整中国近代史的需要,笔者自20世纪80年代,即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后改为历史学院)开设了“鸦片战争后的清政府及政局”这门选修课程,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欢迎。后来,学校为规范课程名称,改名为“晚清政治史”。


据笔者的孤见寡闻所及,且不论20世纪80年代,即使是现在,全国各地的高等院校(包括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内的历史学专业,皆未开设有“晚清政治史”课程。


笔者开设的选修课程,既然名为“晚清政治史”,自然应该构建其政治史的基本结构,至少在内容结构方面具有一定的全面系统性(其内容的科学性、学术性、理论思辨性等姑且不论)。但为何在此呈现给大家的却是这样一个专题性的讲授形式呢?究其原因,大致有三。


其一,由于当时学术界并无“晚清政治史”这一类的课程或专著,笔者没有任何可以学习借鉴的前期成果,故此于开设本门选修课之初,只能根据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拟定了一个结构大纲。大纲出来后,自己也是大吃一惊。粗粗估算一下,若完成这一课程的全部讲稿,其文字量至少在200万字以上。以个人之力,在三五年,或是十数年内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即使倾个人日后的全部学术时间,亦未必可以全部完成。


其二,如若全面系统地向历史系或历史学院的同学讲授这一“晚清政治史”课程,不但学校规定的课时根本容纳不下,而且是否有其必要,也大有疑问。


其三,笔者初拟的课程大纲,内容广泛繁复,以笔者个人的学术能力,绝难胜任,而寻找合作同仁,则又要受到研究兴趣、学术方向等种种条件因素的限制。


缘此,笔者只能根据个人对相关问题的兴趣及必要的前期学术积累,及个人认定的晚清政治史中最重要的六个专题进行了研究,形成了专题形式的讲义教案。这一讲义的某些问题,虽然已经以论文的形式发表,但从未公开系统出版过。


承东方出版集团许剑秋总编辑、黎松副总编错爱,决定将本人的“晚清政治史”讲稿公开出版,并定其名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晚清政治史”。东方出版社的王晓枫编辑为本书稿付出了极大的辛劳,于此,一并致以深深而诚挚的谢意。


本书虽远未达到“晚清政治史”的全面系统性要求,但其公开出版,仍或有其学术价值。


其一,笔者对所涉及的晚清政治史中的六个最主要问题,的确做了一些学术性的研究,绝非人云亦云的连缀排比之作,更非抄袭之作。


其二,本书的内容,皆属清政府或清统治集团方面,面对中国近代“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与“数千年未有之强敌”这一空前严重的国家、民族政治危机,所做出的抉择与反应。无论其所做出的抉择与反应是否准确有效,均可清晰地再现当时清政府的政治态度与价值取向。这些又皆是以往的中国近代史欠缺的,本书的内容将有助于史学爱好者,对中国近代史有一个较为完整而全面的理解。


其三,尽管本书中仍可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其内容对于广大读者或是在校的历史学系的同学,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他们的学术视野,引起他们更大的历史研究兴趣。


当然,笔者真诚地希望广大读者对本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予以批评指正,俾使我们对于历史的认知与理解,更接近于历史的真实与科学。

  • 王韬:《扶桑游记》,钟叔河:《走向世界丛书》,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413页。
  • [美]费正清等:《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81页。
  •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制洋器议》,第70页,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十二辑,第六百一十二种,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影印本,总第153页。
  •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收贫民议》,第44页,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十二辑,第六百一十二种,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影印本,总第101页。
  •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制洋器议》,第71页,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十二辑,第六百一十二种,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影印本,总第155页。
  • [美]费正清等:《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86页。
  • 何嗣焜编:《张靖达公(树声)奏议》卷八,第33页,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二十三辑,第二百二十二种,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影印本,总第559—560页。
  •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第二册,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236页。
  • 国家档案局明清档案馆编:《戊戌变法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72页。
  • 康有为:《康有为全集》第六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53页。
  •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梁启超全集》第一册,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251—252页。
  • 《追录李木斋星使条陈变法折》,《时报》,1905年11月28日。
  • 《赵柏岩集》第二册,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三十一辑,第三百零三种,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影印本,总第1399—1400页。
  • 孙宝瑄:《忘山庐日记》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514页。
  • 《宪政初纲》,第1页,《东方杂志》临时增刊。
  •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5页。
  •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第四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0页。
  •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7页。
  •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第四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2页。
  • 《论俄罗斯致败之由》,《时报》,1904年6月17日至19日。
  • 《振兴中国何者为当务之急》,《大公报》,1905年4月26日。
  • 《日俄战后中国所受之影响若何》,《大公报》,1905年4月13日。
  •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第四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3页。
  • 伧父:《立宪运动之进行》,《东方杂志》,第九卷第九号。
  •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第四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0页。
  • 《出使法国大臣孙上政务处书》,《东方杂志》,第一年第七期。
  • 林葆恒编:《闽县林侍郎(绍年)奏稿》,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三十一辑,第三百零一种,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影印本,总第473页。
  • 《中外日报》,1905年8月3日。
  • 《内务》,《东方杂志》,第一年第七期。
  •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第四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2页。
  • 《社说》,《东方杂志》,第二年第十一期。
  •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5页。
  • 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辛亥革命前后———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8页。
  • 张枏、王忍之等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二卷,上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7年版,第70页。
  •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第四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页。
  •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页。
  • 张枏、王忍之等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二卷,上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7年版,第70页。
  •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39页。
  • 《追录李木斋星使条陈变法折》,《时报》,1905年11月28日。
  • 《时报》,1905年7月2日。
  •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7年版,第1页。
  • 同上书,第14页。
  •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7年版,第6页。
  • 同上书,第14页。
  •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第四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4页。
  •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生
  •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