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合并漩涡:互联网时代的中国式并购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大合并漩涡:互联网时代的中国式并购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互联网垂直行业接踵而至的合并浪潮,根源何在?
作者:熊玥伽,吴迪
出版社:杭州蓝狮子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16-07-01
书籍编号:30296163
ISBN:9787510458255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36552
版次:1
所属分类:互联网+-产品/运营
版权信息
书名:大合并漩涡:互联网时代的中国式并购
作者:熊玥伽 吴迪
ISBN:9787510458255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推荐序
移动互联网时代催生的合并
刘兴亮:知名互联网专家,DCCI互联网研究院院长,闪聚创始人,新媒体天使会创始人兼合伙人
2015年,企业合并之声不绝于耳。从情人节的滴滴和快的合并,到年中的58同城和赶集合并,再到国庆节的美团和大众点评,以及10月底的携程和去哪儿……
2016年刚开始,蘑菇街和美丽说的合并又敲响了新一年合并的钟声。
为什么合并案会在一年之内集中爆发呢?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用户习惯用手机App(手机客户端)上网。这就意味着,同样的产品,用户装一个应用软件就够了。因此,同质化的公司都想留在用户屏幕上,争当用户的唯一选择。
既然大家在模式和产品技术上水平相当,那么最快夺取市场第一的办法是什么?那就是投钱,用低价去吸引用户。
当行业格局已经不会有太大变化,老大、老二烧了很多钱,把老三甩到很远,但还是没有决出谁是大王的时候,合并就成了老大、老二最好的选择。
几乎是一夕之间,两家公司的关系从“冤家”急速转变为“甜蜜爱人”。这样的“化敌为友”,除了战略上的需要,更多的是投资人和资本意志在推动。
合并后的新公司问世后,与上游的议价能力将比之前更强,业内将形成“一家独大”的局面,如果这样的强势局面持续下去,其他竞争对手就必须走差异化道路才有可能撼动霸主。
然而,在互联网这个强者恒强的市场,一旦霸主出现,也许就很难有新的挑战者逆袭。
合并形成更有力的竞争优势
沈萌:香颂资本董事
我国互联网行业经过超十年的快速发展后,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定的格局,即以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和J(京东)为主的四大公司,尤其前三者有三分天下之势。无论从先发优势还是各自实力、资源储备来看,它们所处的水平已经远超其他互联网企业。
尽管如此,生命力旺盛的互联网业仍在不断出现新兴业态。随着互联网行业和传统服务业的结合,以O2O(线上到线下)为代表的新兴互联网业态快速发展起来。
新势力兴起之时,BAT公司从自身发展角度考虑,同时借鉴了美国硅谷的科技型大企业发展扩张经验,采取了孵化创业项目或者投资某些业态的方式,参与到新势力的发展之中。
一开始,某一领域会同时出现若干家同质化的企业,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状态。而随着经营策略和经营能力的分化,市场会逐渐淘汰一批企业。
之后,在一个细分市场中,会出现几家规模、业绩等比较领先的寡头企业,业态逐渐趋于成熟。而这些寡头企业,尤其是细分市场排名前二的两家企业,在BAT或者大的VC(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机构的支持下,通过价格战进行激烈竞争。
最终,竞争企业发现,简单的价格战已经无法分出胜负,谁也吃不了谁。对它们来说,再烧钱已经没有任何积极意义,持续的恶性竞争甚至会拖垮整个行业。若要进一步打破天花板,就要选择合并的方式,形成更明显的竞争优势。
再者,近几年,不管是互联网业还是资本界,或者一些传统行业,都在发展上遇到了或大或小的困难,这时候顶着巨大压力去恶性竞争,还不如抱团取暖活下去。而BAT等投资方则通过自身在其中的权益,推动相关企业从烧钱阶段转变为注重业务增长的阶段。通过合并,企业节约了成本,并且从规模扩张转向真正有质量的发展。
而必须强调的是,对于国内互联网企业来说,即使在合并后,也要警惕把目光局限在规模扩张这个问题上。毕竟,防止再次打价格战的最佳办法,就是推动创新竞争。
在一个良性发展的市场,企业应当注重自身产品技术的研发,去解决消费者的困难,真正通过互联网产品或服务去为消费者带来更大的便利,而不是通过简单的复制和价格战成为第一。
如何利用好我们超过世界六分之一人口的市场优势?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严肃问题。
淡化短期业绩、淡化规模、淡化估值、淡化盈利,回归创新、回归产品、回归消费者、回归良性竞争,这是互联网企业需要着重培养的精神意识。
今后,合并事件还会不断发生。市场上不仅会有同类横向合并,还会发生上下游纵向合并。比如滴滴和快的在进行同类合并之后,还有可能在上游进行汽车业或旅游业的合并,或者进行下游二手车买卖之类的合并,不断做大做强。
毕竟,单一业务的互联网企业很难长期存活。要么继续合并整合,要么被巨头收购,这是互联网企业的发展趋势,也可以称为命运。
为了垄断而合并
王斌:笔名磐石之心,知名IT评论人、互联网资深预言家,著有《解密小米:互联网思维下的商业奇迹》
垄断,是互联网的天然基因。与传统企业相比,互联网不受地域限制,产品的复制不会带来生产要素的固定投入,边际成本很低,导致它能够快速地达到一种垄断状态。例如,国内网络聊天工具里的QQ,搜索引擎百度,都处于一种垄断地位。
互联网企业追求垄断,因为垄断才能带来盈利。在滴滴和快的、美团和大众点评等公司合并之前,合并双方所处的行业已是寡头垄断市场形态。也就是说,在市场里,有少数几个寡头企业控制了整个市场的生产和销售。
经济学告诉我们,寡头垄断双方不进行“勾结”就会导致恶性竞争,两败俱伤。我们也能看到,多个公司在合并之前一直在进行着各种公关战、广告战,耗费了大量的资金。
显然,一方面,可能引发恶性竞争的寡头垄断不会持续太久,而互联网企业合并的意义就在于结束寡头垄断,实现市场的绝对垄断。
另一方面,两家企业合并后,强势的一方势必会吞掉弱势的一方,最直观的现象就是,其中一家公司的领导者会离开新公司,比如土豆的王微、去哪儿的庄辰超等。从这个层面来看,两家企业合并的结局是从2减为1,强势的一方“消灭”了一个竞争对手,成为行业“霸主”。
通过合并达到垄断之后,对企业来说是有利的。首先,结束了烧钱大战,节约大量竞争成本;其次,企业将更容易达成盈利目标。然而,不得不说的是,两家寡头合并后将有可能对行业和消费者不利。
试想,一个行业只有一家企业了,会发生什么?行业内几乎不会有第二家企业与之抗衡,消费者只有唯一的选择,这时候企业方很可能从服务者的角色变为独裁者的身份,将公司意志强加于行业和消费者之上。
如果说垄断是互联网企业必须追求的目标,是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那么我们需要思考的就是,垄断企业要怎么做才能降低对市场或者消费者的伤害?
我认为,只有强调企业价值和企业家精神,才能从根本上防止不良伤害的产生。对于企业来说,有道德、有责任、有底线地发展,是必须坚守的准则。而对于企业家来说,社会责任心、高追求和创新精神等品质,是必须具备的素养。
如果企业和企业家都能秉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样的思想,而且真正去认真践行,那么我们整个经济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就会有保障和动力。
合并消除了无序竞争
洪仕斌:中国互联网协会网络营销专家委员,中国家电商业协会营销委员会执行会长,著名产业经济评论家
在数起企业合并的事件中,我们能看到互联网“721法则”发挥的效果。一个领域内,一个超级公司会占据市场70%的份额,老二会占据20%的份额,剩余的10%由几家小公司分吃。
也就是说,排在老二之后的企业,存活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于是乎,互联网企业都在拼死争夺老大地位,排名第一的企业不仅能活下来,而且会活得好。
在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之后,互联网企业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谁都想做老大,谁都不怕流血。这样的竞争态势导致了烧钱大战的出现。
尤其随着O2O企业的出现,传统商业和互联网工具相结合,互联网产品之于消费者而言,就有了价格的比较。在此之前,浏览器或者聊天工具的使用对于消费者来说几乎都是免费的。这时候,互联网企业和传统企业一样,选择了低价竞争,开启了一轮又一轮的补贴大战。
不管是滴滴和快的,还是携程和去哪儿,这些行业排名一、二的企业都很明白,持续竞争对双方没有任何好处,企业利益受到严重损伤,巨额亏损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对于每一个正在成长的企业而言,它们对未来憧憬无限,没有什么能够阻碍它们成为绝对第一的渴望。所以,它们不顾流血、不知疲惫,投入人力财力,去夺取“战争”的胜利。
然而,梦想与现实之间总有距离。虽然老大和老二经历了流血厮杀,双方都已弹尽粮绝、精疲力竭,但还是没有一家能够达到70%的市场份额。面对残酷的现实,它们的资本方站出来做局,促成两家企业的合并。
这是一种理智的决定,也是一个非常直接的过程。合并最大的好处就在于消除了无序竞争。互联网企业在疯狂竞争时,实际是透支了消费生态链。而合并一旦达成,无序竞争就自然减少或者消失,企业回归本质,从而进行遵从商业规律的发展。
两家企业合并之后,能够推动它们持续前行的仍然是创新。对于我国的互联网企业来说,在技术创新或者产品创新上面不是特别突出,但我们的企业在应用创新上具有优势。
这种以用户需求为中心、为用户带来价值的创新,能够推动产品和技术创新。例如,用户有上门美甲美发的服务需求,互联网平台就为他们提供这样的应用服务,这就是一种创新的体现。此外,营销手段的创新也是值得提倡的。企业只有为用户提供价格合理的高质量服务,才有可能持续地发展壮大。
当然,对于行业而言,老大、老二合并后,很难会有新的竞争者出头,后起的小公司很可能只能依附于巨头生存。但在整个互联网业,新的巨头会在竞争还没有那么激烈的领域孕育诞生。因此,机遇和创新仍然存在,创业者要做的就是发现机遇、坚持创新。
合并企业最大的问题是内耗
鲁振旺:资深电子商务观察家,上海万擎商务咨询有限公司CEO
2015年出现的多起企业合并现象只是开始,未来还会持续发生。
两个企业合并之前,往往深陷竞争之苦,尤其是烧钱的恶性竞争,比如滴滴和快的掀起的疯狂补贴大战,团购市场的返利大战等。惨烈的竞争,不堪回首。
在企业合并后,过度竞争随之结束,新公司成为行业巨头,占领了绝对的制高点。这个时候,从外部来看,企业处于一个比较舒适的位子,一方面竞争减少,另一方面实力足够强大。但是,这并不代表企业合并后不会产生问题。
合并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签订合约之后的整合过程。这个过程,可能会很漫长,也可能会很痛苦,会引发公司内耗。如果内耗过于严重,合并后的公司甚至会失去市场,失去客户,从顶端滑落至低谷,最终结果就是合并失败。
在融合过程中,新公司人力资源重组和组织运作的整合都可能出现问题。例如,交易达成之后,高层管理人员没有努力推动整合,人事调动困难、企业文化冲突难以解决、缺乏决策能力等,都会成为整合进程中的阻碍。
不过,在近期的几个合并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公司在合并之前,对合并后的发展都进行了事先约定,比如谁走谁留,谁保留原业务,谁去开拓新业务等。
可以说,一方面,事先沟通越仔细、越到位的企业,成功整合的可能性就越高;另一方面,在资本的推动之下,新企业的决策制定和执行会更快,减少不必要的磨合成本。
未来,没有被巨头完全垄断的领域都有可能发生合并事件,比如O2O领域、垂直电商领域、游戏领域等。而值得强调的是,企业合并并不意味着绝对的行业垄断,新兴竞争者还是会出现,挑战巨头的地位,在相互竞争中,为消费者提供多元化的服务。
市场状态决定合并机会
王利阳:网络观察者,独立评论人,电商从业者
互联网企业合并有两大驱动力,一方面是市场驱动力。以58同城和赶集网为例,企业所处的互联网分类信息市场已经到了一个饱和状态,发展到了“瓶颈”阶段,行业格局稳定,没有新的价值和变量出现了。这时候,选择合并是继续发展的最好方式。
另一驱动力来自于资本。互联网企业的诞生和发展,几乎每一步都是由资本驱动着前进的。从天使投资到之后的每一轮融资,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资本的灌溉。
在行业两大企业为了争夺市场进行无休止的大战时,流血的是它们背后的资本,烧的都是资本的钱。而当资本进入寒冬,企业就没有了打仗的子弹。这时候,终结战争的最佳办法就是战斗双方握手言和,不仅稳定了彼此关系而且会争取到更大的市场份额。
此外,从大环境来看,中国的互联网业进入了一个成熟发展阶段,才会有很多企业呈现出整合的态势,进入合并时代。
有的说法认为,行业老大、老二合并之后,很难再有新对手出现,新公司的霸主地位是难以撼动的。其实并不然。两大企业合并之后,行业还会不会有新的机会,这取决于它们所处的市场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如果市场仍处于成长阶段,属于增量市场,那么就算老大、老二合并,新的机遇或者颠覆性的力量还是会出现。在增量市场里,行业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