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评论鉴赏 > 此去经年诗阡陌(RMLH)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此去经年诗阡陌(RMLH)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此去经年诗阡陌(RMLH)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此去经年诗阡陌(RMLH)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以文化滋补人心,用睿智舒畅情怀

作者:王伟著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2-10

书籍编号:30292696

ISBN:9787506088565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70486

版次:1

所属分类:文学-评论鉴赏

全书内容:

cover






前言


这里写下的文字是我在读《千家诗》的时候,因为各种机缘产生的所思所想。当初选择读《千家诗》,是寻思着学习中国文化,没有读过“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应该是一种遗憾。培根亦有言“读诗使人智慧”,于是便开始了这智慧之旅。


读诗的过程中,有些熟悉的作品总是能把我牵回过往,想起以前的人与事和那时的感想。时过境迁,再次读到这些作品,也会产生新的联想和感悟,这种时空产生的碰撞,我觉得很有意思。同时,那些不怎么熟悉的作品,读来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像一串珍珠,把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点点滴滴串在一起,通过品读这些作品,犹如徜徉在中国文化的大海之中,每有所得,都觉酣畅淋漓。


所记录的所思所想,我把握两个原则:一是随缘,何时读到哪首诗,结合当时自己的学习情况,想到哪里写到哪里,信马由缰,真实记录自己的体会和感想。二是结合所学,挖掘中国文化中或散落、或误解、或有关联的东西,以增加其知识性、趣味性,其中有不少引人深思的东西。


回过头算算时间,一本《千家诗》品读下来,我居然花了四年多的时间。当然,时间也不能这样简单计算,我有自己的工作,工作占用了我很多时间,不折不扣地认真工作,才能维系生活,让我有了学习的经济基础。同时,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哪个角色都需要花时间去尽责任。工作、生活两不误的同时,留给自己学习的时间就少之又少,我是把别人休闲娱乐的时间拿出来,通过“品诗话缘”这种方式打发自己的闲暇时间,说来只能算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


走过这样一个历程之后,我做到的是把书读厚了。历史不再遥远,现实更加清晰,看重了该看重的,放下了该放下的。在生命中的这段时间里,我没有竹篮打水一场空,其收获的不仅是这些文字,更重要的是打水的过程中,不断涤洗,使自己日趋干净。


这些文字中记录的感想和观点不是标准,更说不上是真理。所以,如果您觉得哪些东西不合适,大可不必太认真。我想做好的,和能不能做得好是两回事。变易且具有包容性,本来就是中国文化的特色。


如果有一天,有谁看到这些文字,对其生活有一点点积极的影响,那将是我的荣幸和理想。


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拿出来和亲朋好友们分享。大家没觉得我嘚瑟,还给了我很多鼓励,这样,我才有勇气坚持写下来。感谢那些给我鼓励的亲朋好友,感谢作家出版社姜琳大姐,如果没有你们的鼓励,怕是不会有这样一个善果,这都是缘吧!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夏秋冬,四季而已。如果简单地这样看,也就没有了春的温馨、夏的狂热、秋的收获和冬的冷峻。我说的是一种感觉,是那文人纤细敏感的神经,不断跳动的结果。


正因为文人赋予了春夏秋冬、风雨落花更加丰富的内涵,才使得诗作具有了把玩的价值,像文物一样,具有超乎自身价值的价值,这种价值就是文化的价值。


这首著名的唐诗就是用人们最为熟悉的春、鸟、夜、风雨、花,编织了一幅冷暖画卷,让温馨和寂寥同时跃然纸上,让读者各取所需,增加了诗作的创意空间。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是什么人能有这样的生活和心态?闲人?仙人?总归是有闲心体悟春花雪月的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虽然孟浩然是隐居之人,想来也应衣食无忧,不然怎会这样超脱,睡觉睡到自然醒,不用考虑生计问题呢!不过,开车有开宝马的,也有开夏利的,衣食的无忧并不代表富贵,富贵的忙着腐朽,没有咬文嚼字的功夫。


除了物质的无忧,我想,要有前两句诗的心态,可能还得说到修养。该放下的要放下,失眠往往是因为有不该背负的负担。欲念多而得不到实现,往往就沦落到下两句诗的下场。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夜很冷,夹杂着风雨,和前两句形成鲜明的对比。相比白天,夜是让人恐惧的,因为没有光明。人生要是没有了光明,剩下的应该只有寂寥。加之风雨这外在的不利雪上加霜,那可怜的花呀,等不到结果,就无奈地落了下来。多惨!


人生有两种态度,一种是积极的,每天都是前两句诗的感觉,欣赏生活的美好。另一种是消极的,每天都是后两句诗的寂寥,感慨生活的无奈。


不知道为什么,读这首诗我就会想起三顾茅庐时的诸葛亮,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那时的诸葛亮正应了“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境界,无欲则刚。可惜到后来,纵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却因夜来风雨,不得不发出花落知多少的感叹。


我不得不提的是,三毛的《梦里花落知多少》,书名用了诗的最后一句。那时这几个字给我的感知就是无奈的悲伤。从三毛的作品中我读到爱情的甜蜜浪漫,也尝到失去爱人的心酸苦涩,但更重要的是奠定了我的爱情观,我从此知道真有这样的人,真有这样的爱情,值得一生追求。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何如此地春。


初看题目,翻译为:拜访姓袁的人,捡了个东西,没遇到丢东西的人!看了注解,才知道“拾遗”是个官名,差点儿笑掉大牙。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去拜访洛阳的才子袁拾遗,听说犯事被流放了,没见着。诗人那个难受呀。一个才子怎么就被流放了呢?有解释说,那是封建社会统治者的错,黑暗。我不以为然。任何时代都有规矩,任何统治者都希望国泰民安。自己错了,要认错,要承担犯错的后果。江岭也不错嘛,1400年后是改革开放的特区,经济发达,户口控制得特紧,就当提前移民了。你家那时盖的房,那才几个铜板,现在四五万一平米,平常,你就当提前投资了,还省得“蜗居”。


闻说梅花早,何如此地春。


知道那儿不错,山清水秀,气候宜人,花都竞相开放。但想想咱俩的感情,还是守家在地的好。哎,想见也见不着了。


人这一辈子,不知道喝哪口凉水激牙,亲朋好友难免出点儿啥事,天灾人祸,都很正常。但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此诗当表此意。

送郭司仓


王昌龄


映门淮水绿,留骑主人心。


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


门前溪流,明月当头,手握马缰,离情悠悠。


人们总是用诗情画意表示美好的东西。这诗有溪水、有明月、有人、有情,动静之间,给我们定格了一幅美好的离情图。


先做个测试。你在心里罗列一些这辈子最珍惜的东西,比如财富、事业、爱情、友情、亲情、地位、名誉等,然后一个个去掉,剩下最后的一个,应该是这辈子你最珍惜的东西。据统计,基本上大家剩下的,都是“情”,几乎没有人把财富剩到最后。


情是个无形的东西。看不着,抓不到,但确实存在。用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解释这个东西,似乎不如用唯心主义的理论解释更直接。所有哲学理论都想穷尽宇宙,但苦于不知道宇宙到底有多大,终有不解之谜,终有不通之路,这让世世代代的哲学家苦思冥想,难以找到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所以,总是有人问:情为何物?


现在人,说哲学的少了,因为太深奥;惜情的人却不少,因为天天都能触得到。人类自进入到文明社会以后,时间长河冲刷不走的可能就只有“情”这个东西了。作为“情”的载体“人”,世代传承,割舍不去的也就是这东西。


在时间面前,物是人非是很正常的事。我们读诗,体会诗人浓浓的离情,不免就会想到自己,想到曾经和现在拥有的朋友。人这一生,每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朋友,厮守一生的友情有,朋友没有。这样,朋友离别总是避免不了的。


离别,总是有不得已的理由;离情,总是有揪人肺腑的感受,如果不是曾经的相伴、爱护、支持、帮助,怎会有“朋友”这掷地有声的称呼。


再见,朋友,就让那绿盈盈的淮水和洁白的明月带着我的思念之情和你上路,真的很想再见,但凡有一点儿可能,我就会创造条件,与你再会,了却我春潮般浓浓的思念之情。


珍惜现在,直面离别,朋友,祝你平安!

洛阳道


储光羲


大道直如发,春日佳气多。


五陵贵公子,双双鸣玉珂。


能与王维、孟浩然并称的盛唐田园诗人储光羲,我并不熟悉。怪,只能怪自己才薄学浅。但从今天起,我是知道这个人了,还有些话想说。


储光羲是唐玄宗开元盛世时期的官,经安史之乱受贬至岭南,就是做了“江岭作流人”的那种被流放的人。曾经做过监察御史,那是像现在纪检干部一样的官。


我发现一个现象,但凡流传下来的诗词的作者几乎都是当过官的。平头老百姓几乎看不到。想来应是那时做官的更有机会把诗作留下来。


和现在一样嘛!学而优则仕,能抒发诗情,把文字垒得出色,没准能成为作协一员。现在,“名人”在出版业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下,追捧着市场经济,流传着自己想要永存的“人名”。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简单的春游图。春天总是给人欣欣向荣的感觉,天气好,往往让人的心情也好,宽且直的大路上,富家子弟跃马扬鞭,身上的玉佩叮当作响,配合着暖暖的春意,养眼、悦耳、舒心,多么惬意。


能够春游的,应是小康之家,应有小资情结。我想山里面的村民,大抵是不会春游的。春天来了,忙着耕作应该是头等大事,要说,天天都是春游,但因为缺少那份闲适的心情,春游变春忙了,变了味道。


诗人用“双双鸣玉珂”来描绘春游的事件,确实精妙。如果让我描绘,就是约几个好朋友,带上郊游垫和美食,找一个环境好又安静的地方,狠撮一顿,再和朋友聊聊天,高高兴兴回家去。


这不都是因为咱,没玉嘛!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在高中时偶然读到这首诗。初读时,很有味道。就像是大家都走了,就剩下你和我,我看你比较顺眼,感觉你也不讨厌我,这种感觉很好。


那个年龄,少年轻狂,不知深浅。也不知道这是大诗人李白的大作,就胡乱用原诗的字,重新排列了一下。前两句现在已经记不清了,后两句大概是:厌不两相看,山亭只有敬。后来,再读这首诗,总是能想起当年自己的无知和幼稚,同时也对这首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读诗,往往是读意境。在诗人的眼里,自然界的山水不仅仅是山水,再加上自己的心境,稍作调配,就形成诗的韵味。就像好的音乐,好的诗也需要能听懂的人去体会、欣赏、感慨、觉悟。


读诗,往往是随着自己的心境而有所体会的,有诗评说这诗是李白失意的时候,表达自己孤傲的心情。我看可当一家之言,所有的体会都在于读者,每个人读诗的体会不同,往往是加上了自己的理解和感觉。


读诗,往往是奢侈的事情。曲高和寡,总是有诗的境界和造诣的人才能写出好诗,总是有闲工夫且有美好生活意愿的人才会去读诗。这是一种非物质的层次体现。


这首诗没有一个生僻字,谁看了也会明白诗中的含义,如此,千万不要去翻译,非要翻译,就像往清茶里掺水,越来越没有滋味。

登鹳鹊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我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尤其是后两句。因为熟悉,所以不用画蛇添足地翻译。落日、穷目、登高、远视!


何其自然的描述,每个人每天的经历,每个人每天的觉悟。说觉悟,是因为平实中有些含义,登高远望是常理,能登高远望不一定容易,懒得下功夫,怎会有悦目风景?


这首诗,我每个字都熟。原因在学习书法。读书的时候,我的同桌是书法爱好者,初中的时候,他已经获奖无数,而且在学校展览过。和他在一起,免不了受到书法的熏陶。


记得那时我们也有书法课,老师讲汉字里面最难写的是“气、风、飞”,于是我那同桌满篇写的都是“气、风、飞”,真是年少轻狂、恃才傲物。受他的影响,我也注意学习怎样把字写得好看。于是,这首诗就成为我的首选练习之作,原因很简单,历代的书家写这首诗的太多了,随便找个帖子,都会看到这首诗。


我想,历代的书家之所以喜欢写这首诗,恐怕是因为文人的追求和境界。想要达到某种境界,不去登上那一层楼可能是不行的。简单的诗句,刻画出深深的含义。我想每一个读到这首诗的人,都会产生共鸣,欲穷则更上,因果关系。

观永乐公主入番


孙逖


边地莺花少,年来未觉新。


美人天上落,龙塞始应春。


这是一首描写古代和亲的诗。


北方边塞,花也少,鸟也少,已经是春天了,那里还是看不到春天的景象。美丽的公主从天而降,才把春天带到了遥远的边疆。


“和亲”这个词,就有种无奈和凄凉的感觉。但凡和亲,基本上都是把宗室之女嫁到遥远、落后的边疆给异族做夫人,以求得边疆的和睦。


也不知道是谁想出的这主意。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和亲,美其名曰:不战而屈人之兵。说的也是!如果单纯地看和亲这件事,尤其是在不战的时候,主动和亲,睦邻友好,就像人与人相处,调理矛盾,沟通感情,与人为善,相互融合,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和亲起源于远古,理论成熟于春秋,广泛应用始于汉朝,及唐朝则更有特色。唐朝应该是我们最强盛的朝代之一,这不仅是在军事上,还体现在文化上。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