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考古 > 中国史 > 中国近代史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中国近代史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中国近代史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中国近代史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首届向全国推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书;流传zui广的“中国近代史”;

作者:蒋廷黻著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7-14

书籍编号:30379765

ISBN:9787200121056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88902

版次:

所属分类:历史考古-中国史

全书内容:

中国近代史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序言


袁行霈


“大家小书”,是一个很俏皮的名称。此所谓“大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书的作者是大家;二、书是写给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读物。所谓“小书”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篇幅显得小一些罢了。若论学术性则不但不轻,有些倒是相当重。其实,篇幅大小也是相对的,一部书十万字,在今天的印刷条件下,似乎算小书,若在老子、孔子的时代,又何尝就小呢?


编辑这套丛书,有一个用意就是节省读者的时间,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补习,遂成为经常的需要。如果不善于补习,东抓一把,西抓一把,今天补这,明天补那,效果未必很好。如果把读书当成吃补药,还会失去读书时应有的那份从容和快乐。这套丛书每本的篇幅都小,读者即使细细地阅读慢慢地体味,也花不了多少时间,可以充分享受读书的乐趣。如果把它们当成补药来吃也行,剂量小,吃起来方便,消化起来也容易。


我们还有一个用意,就是想做一点文化积累的工作。把那些经过时间考验的、读者认同的著作,搜集到一起印刷出版,使之不至于泯没。有些书曾经畅销一时,但现在已经不容易得到;有些书当时或许没有引起很多人注意,但时间证明它们价值不菲。这两类书都需要挖掘出来,让它们重现光芒。科技类的图书偏重实用,一过时就不会有太多读者了,除了研究科技史的人还要用到之外。人文科学则不然,有许多书是常读常新的。然而,这套丛书也不都是旧书的重版,我们也想请一些著名的学者新写一些学术性和普及性兼备的小书,以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需求。


“大家小书”的开本不大,读者可以揣进衣兜里,随时随地掏出来读上几页。在路边等人的时候,在排队买戏票的时候,在车上、在公园里,都可以读。这样的读者多了,会为社会增添一些文化的色彩和学习的气氛,岂不是一件好事吗?


“大家小书”出版在即,出版社同志命我撰序说明原委。既然这套丛书标示书之小,序言当然也应以短小为宜。该说的都说了,就此搁笔吧。


蒋廷黻眼中的中国近代史


马 勇


正像许多研究者所意识到的那样,近代中国的所有问题都是因为中西交通而引起,假如没有西方人东来,没有鸦片贸易,就不会有鸦片战争,不会有后来的变化,中国还会在原来的轨道上稳步发展,中国人还会享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令西方人羡慕的田园生活,恬静优雅。然而,都是因为西方人的东来,中国的一切都发生了改变。


对于近代中国的改变究竟应该怎样看,这种改变对于中国来说究竟是好还是坏?一百多年来,史学家存在各种各样的议论,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西方人的东来就是殖民就是侵略,就是对中国的伤害。


然而也有一部分史学家不这样认为,他们从世界史、全球史的视角,从人民本位的立场上提出了截然不同甚至根本相反的看法,建构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解释体系叙事框架。其中最著名的开山者莫过于蒋廷黻。


蒋廷黻生于1895年,那一年为甲午战争后第一年,也是《马关条约》签署的年份。蒋廷黻出生于湖南邵阳一个农民家庭,家境并不太坏,因而小时候有条件接受了几年私塾教育,打下了一些旧学的根底。


10岁的时候,蒋廷黻离开家乡前往长沙接受新式教育,入明德小学。稍后又转入美国基督教长老会在长沙创办的益智学堂,开始接受比较西方化的近代科学教育。


1911年,也就是辛亥革命那一年,蒋廷黻接受美国教会的资助,前往美国留学,先后就读于派克学院、澳柏林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主修历史,也兼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一般课程。


当蒋廷黻在美国留学的时候,正值中国政治急剧变动的年代,对于故国的每一个政治变动,人文科学出身的青年学子蒋廷黻都格外关注,也试图从历史上去说明这些变动背后的深层原因,希望将来有一天学成归国能够有机会从事现实政治,创造历史。


所以他在大量阅读中外历史著作的同时,格外重视德国和意大利的历史,对于这两个国家的杰出政治家俾斯麦、加富尔、马志尼等人的政治经历和政治思想也高度重视,他真诚期待中国能够出现这样的政治家,能够有力地带领中国走出中世纪,建设一个富强、文明、民主的新国家。


在美国读书的十几年,国际形势也在急剧变化着。


蒋廷黻经历了最完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过程。战争爆发后,蒋廷黻坚定地站在协约国方面,相信国际正义一定能够战胜国际邪恶,相信中国如果能够很好把握住这个历史机遇,就一定会改变先前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坦然步入世界民族之林。


如果就学术流派传承而言,蒋廷黻在美国的导师是卡尔顿·海斯教授。海斯是当时著名的政治社会史专家,是新史学开山祖师詹姆斯·鲁滨逊的弟子。鲁滨逊在哥伦比亚大学执教数十年,培养了一大批弟子,这个学术流派以实证主义哲学为思想基础,格外强调历史学的社会功能和实际应用价值。


他们对旧史学给予严厉批评,以为旧史学只是一种狭义的政治史叙事,缺少对与政治相关的经济、地理、文化诸要素的综合分析,缺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综合研究。新史学之新就在于综合,在于以达尔文的社会进化论观点去分析综合复杂的历史现象。新史学公开宣称历史学的目的并不在于记录历史,而在于参与历史的创造,在于通过历史了解过去、服务现在,预知未来。凡此,都对蒋廷黻史学思想的形成发生重大影响。


十多年的留学生涯仿佛一晃就过。1923年,28岁的蒋廷黻获得了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题目是《劳工与帝国:关于英国工党特别是工党国会议员对于1880年以后英国帝国主义的反应的研究》。


年轻的蒋博士双喜临门,那一年除了获得博士学位外,还与在美留学的留学生唐玉瑞结了婚。新婚不久,蒋廷黻携新娘漂洋过海返回祖国,迅即出任南开大学历史学教授。


在南开任教之余,蒋廷黻继续他在哥大已经开始的中国近代外交史研究,而且利用便捷的条件,将研究重心放在中国文献的收集鉴别和整理上,以期由此填补外国学者的天生缺陷。这项研究不仅填补了中国史的空白,而且为中国史学进步提供了一些新的方法或范式。


南开六年,蒋廷黻在中国史学界崭露头角。1929年秋季开学,蒋廷黻应罗家伦校长的聘请,出任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这是蒋廷黻事业的真正开始,他参照美国的大学制度对历史系进行全面改造,不仅注重课程设置,而且注意人才引进,很快配置了当时国内大学历史系顶级阵容,主讲中国通史和古代史的是雷海宗,主讲隋唐史的是陈寅恪,主讲蒙元史的是姚从吾、邵循正,主讲明史的是吴晗,主讲清史的是萧一山,而蒋廷黻自己则主讲中国近代史和外交史。


主持清华历史系为蒋廷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工作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他个人的研究也有很大推进。他继续在南开时已经开始的工作,继续搜集并逐步扩大近代史、近代外交史领域的资料,完成《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两卷,上卷从1822年开始至1861年,中卷自1861年至1895年。两卷共辑录重要外交文献近千篇,是到那时为止最全选材、最精良篇幅,也最大的中国近代外交史料汇编。


蒋廷黻的学术目标当然不是编辑一套外交史料,而是自己的研究,他在搜集这些资料的同时,也相继写作发表了一批有关中国近代史、外交史的论文,特别是有关鸦片战争的研究,那不仅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中国真正与外国发生外交关系的开始。


在1931年发表的《琦善与鸦片战争》一文中,蒋廷黻根据大量无可争辩的史料颠覆了林则徐的英雄形象,再现了琦善在鸦片战争中的作为和意义。蒋廷黻指出,琦善受命前往广东后并没有撤防,在军事准备方面无可称赞,好像也应该无可指责。至于在外交方面,琦善的做法不仅毫无过错,而且实在是超越时代超越那时所有人,因为他审时度势看清了中英两国的强与弱,权衡了利害轻重而作出一个高度理性的选择。


但是,蒋廷黻认为,琦善的理性选择使他个人蒙羞,成为国人痛恨的不抵抗范本或卖国贼,然而实在说来,琦善的这个理性举动又使中国错过了至少二十年的进步机会,因为按照林则徐的部署和预案,那么中英之间必大战,战则必败,败则中国必速和,速和不仅可使中国的损失大幅减少,而且可以使中国的维新提前至少二十年。


至于林则徐个人,那么也必然因大战大败而身败名裂,所以蒋廷黻推论,清廷罢免了林则徐,实在是最大限度地成全了林则徐一世英名,是林则徐的终身大幸事,但对于中国的国运来说,林则徐的去职实在是大不幸,人为拖延了中国政治进步,阻碍了中国走上世界的路。


蒋廷黻的观点今天看来并不算什么,历史悖论几乎从来如此,但这篇文章在当年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知识界对抵抗、妥协究竟孰利孰弊的争论。联想到1931年中国政治、中国外交的现实背景,蒋廷黻的这些看法更容易在知识界引起巨大回响。


外交史的研究特别是研究成果在现实政治中获得的巨大回响激发了蒋廷黻浓厚的研究兴致,使他觉得有必要运用一种全新视角和观点回望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他发誓用十年工夫去写作一部《中国近代史》,然而由于时局急剧变化,他的这个理想很快被中日战争所打乱。


随后几年,蒋廷黻被政府征调从政,先后担任行政院政务处长、驻苏联大使等,这个计划就被一拖再拖,甚至有泡汤的危险。1938年春,蒋廷黻结束了驻苏大使两年任期,在那还没有新的任职安排空当中,写作一部《中国近代史》的念头又急剧萌生。


蒋廷黻那时住在汉口,身边并没有多少图书,但是他的写作念头越来越强烈,所以他决定即便没有参考文献,他也要以自己这些年对中国近代史的观感作一个简略的初步报告。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部《中国近代史》的来历。


经过大约两个月的时间,蒋廷黻的这部《中国近代史》就大致完成了,很快交给陶希圣、吴景超、陈之迈等人主持的艺文研究会,作为《艺文丛书》的一种在同年出版。


在这部篇幅不大的《中国近代史》中,蒋廷黻为我们大致描绘了近代中国的一个基本走向,他认为,近代中国不管面对多少困难与问题,但走向世界,不断拉近中国与世界之间的差距,始终是近代中国的主题。


蒋廷黻指出,中国在过去或许确实有着自己漫长的历史传统,但是到了近代,中国错过了工业革命、错过了启蒙运动,中国不是近代世界规则的制定者,只是世界一体化过程中的迟到者,因而中国在发展过程中不是要挑战世界已有规则,更不能对这些规则采取非理性主义的冲撞或鲁莽颟顸式的摧毁,而是应该引导国民尽快接受、尽快适应这些国际规则,尽快让中国和世界一样,和其他民族国家一起发展、一起进步。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篇幅不大,但由于观点鲜明、立论平实、论证严密、逻辑清晰,因而在1949年前的中国近代史学界受到普遍重视,是那时大学历史系使用最广的教材,即便今天读来,依然觉得有一股清风扑面的感觉,有大梦初醒般的震动。蒋廷黻和他的《中国近代史》在1949年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不被提及,但在过去三十年,这本书再度成为近代史的一本重要入门书,有数不清的版本,最好找。


沿着近代中国所走过的道路,蒋廷黻在这部《中国近代史》中用四章分别描述了近代中国救亡图强的四个选择,重构了近代中国历史画卷。


在第一章“剿夷与抚夷”中,作者分七个篇幅讲述了中国自古以来的贸易制度,分析中国没有在工业革命、大航路发现后,跟上世界步伐的根本原因。作者认为,中国那时不感觉有联络外邦的必要,并且外夷岂不是蛮夷之邦,不知廉耻礼仪,与他们往来有什么好处呢?外夷贪利而来,天朝施恩给他们,许他们在广州一口有序有限经商做买卖,这已经很给他们面子了。假如他们还不安分,那么天朝就要剿夷了。


那时的中国以天朝上国自居,不知道有外交,不知道近代国家关系,只知道剿夷与抚夷。于是,中国错过了马戛尔尼来华重构近代国家关系的机会,由此引发鸦片贸易,又因鸦片引发战争,中国由此又白白错过了二十年发展机遇。直到第二次被打败,然后才有人认识到时代不同而思改革。


蒋廷黻认为,中国在道光、咸丰年间遭遇西方人的攻击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我们无法阻止西洋科学和技术势力东来。不过,中国很可以在这个被打的过程中转祸为福,只要中国人大胆地接受西洋近代文化,以我们的人力物力,倘若接受了科学机械和民族精神,我们可以与别国并驾齐驱,在国际生活中取得极光荣的地位。可是那个时代的中国人没有这样想这样做,这除了认识见解外,蒋廷黻认为可能还与那时中国政治上的全面腐败有关联。


所以在第二章,蒋廷黻以“洪秀全与曾国藩”为题讲内忧内患,批评洪秀全的真实心志不在建设新国家或新社会,而在建设新王朝。这样的领袖不但不能复兴民族,而且不能成为部下的团结中心。所以遇到曾国藩的湘军,洪秀全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