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诗词戏剧 > 风诗的情韵:李山讲《诗经》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风诗的情韵:李山讲《诗经》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风诗的情韵:李山讲《诗经》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风诗的情韵:李山讲《诗经》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启功先生嫡传弟子、国学名师李山继《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后再登央视“百家讲坛”,讲述《诗经》中那些流传千古的动人篇章。

作者:李山著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4-01

书籍编号:30286963

ISBN:9787506072830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77789

版次:1

所属分类:文学-诗词戏剧

全书内容:

风诗的情韵:李山讲《诗经》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风诗的情韵:李山讲《诗经》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风诗的情韵:李山讲《诗经》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婚姻、家庭主题,是《国风》很重要的内容,作品占的比例很高。打开《诗经》,头一篇,受过教育且对经典有点底子的,一般都会念诵上那么几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就是《周南》中的《关雎》,三百篇开篇第一首: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不过,一般念到第四句的“君子好逑”就容易出问题了:一些人会把“好”(hǎo)读成好(hào),这样读,可不行,错一个音整个意思就拧了。“好(hǎo)逑”的意思是“君子的好配偶”;若是读成“好(hào)逑”,君子喜欢追求配偶,那“君子”就差不多成“流氓”了!


读《关雎》,这还真是小事一桩。这首诗虽被编排在《诗经》开头,人们的熟悉程度也很高,甚至是出口成诵,但就笔者了解,这首诗历来遭受的误解,也最为严重。


所以,今天在这一讲里,首先要讨论这首诗的题旨究竟为何,用于何种典礼?这当然要结合诗篇的背景,即西周文化的特点来阐发,如此,才能进而讨论先秦时期的一些婚姻观念。古典文化传承两千多年,一些经典作品已经被层层的阐释包围得密不透风了。今天理解经典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回到文本本身,探讨它诞生之初即作为“礼乐”歌唱之时所表达的意义。下面,就从诗篇字句开始。


先看诗的头一章。“关关雎鸠”的“关关”,形容雎鸠的叫声。《牡丹亭》里写春香闹学,把“关关雎鸠”说成是“关了的雎鸠”。“关关”是被文学美化了的象声词,其实就是“呱呱”。诗人这样形容鸟的叫声,透露了鸟的种类。古人解释诗的“雎鸠”,有人说是鱼鹰,也有人说是雕。只从“关关”的叫声看,就不对。鹰、雕之类叫,声音可不是“呱呱呱”的,能发出这种叫声的应该是扁嘴鸟。另外,古人注释“关雎”,说它们雌雄相伴、“挚而有别”(情感深又有分别),其实就是成双成对出现在人的视野中。可谁又见过成双成对、形影不离的老雕或鹰呢?同时,《关雎》的鸟是活动于河流洲上的,这也与鹰、雕类鸟习性不合。还有一点更要紧,“鸠”这种鸟,在古代文献里被视为是“知时”的鸟,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候鸟,来到北方河洲上捕食鱼类,就表示着某个时令的到来。这样说来,古代的词典《尔雅》说雎鸠是凫鹥一类的鸟,应是最可取的。那什么是凫鹥一类的鸟呢?春天如果去郊外的湿地游览,经常会看到一种候鸟,人们称其为野鸭子,学名绿头鸭、绿头雁,总是一雌一雄紧紧相随,飞起来如此,在水里游也是如此;雄鸟脖子上有一圈墨绿色的羽毛,叫起来就是“呱呱呱”的,而且也是扁嘴。看见这样的鸟,笔者常想:“关关”的“雎鸠”是否是这一类的水鸟呢?另外朱熹在他的《诗集传》也有相同说法。总之,解释《诗经》,难的就是其中的“鸟兽草木虫鱼”,也正是因为难吧,所以《论语》中孔子才告诫自己的学生要“多识”这方面的事。


第二句是“在河之洲”。“河”这个词古代大多指黄河。但是否就可以一口咬定诗里的“河”一定指的就是黄河,我看也不必。总之理解为春天的河流就好。句中的“洲”呢,就是指河流中的沙洲。从生活经验看,有沙洲的河流,绝不会像壶口瀑布那样水流湍急,水流应该是平缓的。


解释过这两句的名物,把它们连起来,就可以想象“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光景了:春天,冰消雪化,大河在滚滚流淌。岸边有些地方泛绿了,有些还只是嫩黄。这时候,知时令的鸟儿落在河水沙洲开始捕食了。它们为了求偶,“关关”地相互应和着。读这样的句子,我们还禁不住地想象,伴随着和谐的鸟鸣,还有微风从河那一边吹拂而来,抚摸着人们的脸……《关雎》前四句,一上来,就营造了一个初春的光景,波光粼粼的水流,平旷的沙洲,关关的鸟声,吹面不寒杨柳风,好舒适的感觉!这就是诗歌的意境,可以把我们带入一片大自然的春光明媚中,心驰神往。这就是审美啊!


接下来就是第一章的后两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这个词,与现代人用来形容人身材好的“苗条”很接近,也有明显不同。苗条,偏重外形;窈窕,更偏重内在气质。街上看见一位美丽女孩子,身材苗条,打动人的情绪;若还有气质好,就更可以打动人心了。“窈窕”就是形容内外都好的女子的。接下来“君子好逑”,“君子”指有身份的男性,《国风》许多篇章出现这个词,多是女子用以指称自己丈夫的。“好逑”,如前所说,就是“君子”“好配偶”的意思。到这里,诗歌才真正进入正题。前面所表河流、沙洲等的春天光景,看上去好像与结合的场景有关,其实不然。写河流、沙洲以及鸟鸣的光景,其实是一种带有自由联想性质的“比兴”手法:当北方的河流有了“关关”鸣叫的“雎鸠”之时,意味春天到来了,有灵性的万物开始求偶了,现在“君子”与“淑女”的结合,也是人应和大自然万物生育节律的一种当令而行的喜事。这一章,前两句与后两句之间,不是场景关联,而是时令上的关联。这就是典型的“兴”(后人更喜欢用“比兴”来称之),就是朱熹《诗集传》所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也就是一种非写实的自由联想。可是,反过来说,这所谓的“先言他物”,又实实在在地营造了一种艺术氛围。它引得读者不得不去想象那融融春意与男女婚姻之间的关联。这可以称为一种“感染”吧,其效果就是人事与自然光景的融合,从而形成一片美妙的景象。诗对合乎时令的婚姻的祝福之情,也就不言而喻了。


接下来的第二章,“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就是不齐,形容野菜的长势。“荇菜”是一种水菜,可以吃。有文献说, 古人祭祀祖先时,“涧溪沼沚”所生的“苹蘩蕰藻之菜”,也可以用来献给神明,“荇菜”就是其中一种。至于它是什么,说法可就不同了。古代文献称之为凫葵、接余、金莲子等。看诗篇上下文,应该是生在水中或水畔的,于是有人说它就是金莲儿,又叫田字草。徐志摩的名篇《再别康桥》用很优雅的调子说“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这是现代诗人的理解,荇菜在他看来是生在“水底”的。徐诗人说“水底青荇”,倒与笔者小时候在家乡河流里常见的一种学名黑藻的植物特点上相符:这种水藻是深绿色的,叶子为长条状,叶沿参差不齐,完全生长在水面以下,是沉水植物,随水流摇摆,姿态也是诗人所说“油油”然“招摇”的;而且又是可采来吃的,做猪饲料也不错。至于田字草、金莲儿人是否可以吃,我就不知道了。


诗篇说采集荇菜是“左右流之”。“流”字,在这里是动词。现代语境中很少这样使用“流”字,也有学者就照字面解释,说“流”就是随着河流摆动捞取荇菜。但“流”字一般并不含有“捞取”的意思。于是有学者解“流”为“摎”,意思就通畅了。另外还有学者说这个“流”字就是“捞”。这是清代牟庭《诗切》里的说法,他说古语里边的很多用词今天也还在用,比如“下河捞菜”的“捞”,就是“流”字的一种遗留形式,只是语音发生了变化。有人要怀疑了,《诗经》那么崇高的经典,能用“捞”这种“大水词”吗?可能。因为《诗经》在创作的时候,未必就想着自己是“经典”拿着架子写作。所以,牟庭的说法也是可能的。用“捞”字解释,还有一点也变得清楚:荇菜是长在水面下的。不过,说到底现在还是不能弄清楚“荇菜”究竟是哪一种水生植物,所以把它理解成一种可以吃、可以用于宗庙祭祀的水菜就可以了。而且,采荇菜也是一番春天的光景。


下面一句是“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寤寐求之”就是醒着的时候“求”,睡着了也“求”,一句话,总渴望婚姻生活找到一位淑女做伴。然后就是再下一章的“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求之不得、找不到,就翻过来掉过去地想,白天想,晚上想,无时无刻不在想。“悠哉悠哉”这个词在这里用得很有意思,它到底是指我的思绪长,还是指失眠了的夜长?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失眠了,夜就长。“悠哉悠哉”可以形容思绪长,也可以表现夜长,两个意思可以并存,这就是诗的语言。要是用散文去翻译,就只能取一个意思,诗的表达却可以这样含蓄而双关。杜甫写诗“感时花溅泪”。这里的“泪”到底是眼泪,还是露水滴落在花朵上啊?用白话翻译,两个意思都要,其中一个就得打个括弧注上。作诗,语言含蓄模糊,在杜甫可能是故意如此,给读者留想象体味的空间;在《诗经》,“悠哉悠哉”是不是故意的,就不敢说了。一般性文字表达,要求准确无误,可在一些诗篇,却故意两意并存,成为一个立体的存在,这就是文学可以有的现象了。文学,一大特点就是活络你的心思,突破一些心理上的条框。这也是文学的魅力之一。


“辗转反侧”,就是翻过来掉过去。“辗转”这个词是既双声又叠韵,“双声”指声母相同;“叠韵”指韵母相同。这个词用得很讲究。表明那时代的诗歌作者,就已经懂得用调动汉语的特点来营造语言的音乐效果了。双声、叠韵是汉语独有的词法,这样的语词音乐性强。这就说到汉语的特点,单音节,有声调。20世纪50年代,有些苏联语言学家说单音节是动物所发的声音,弄得我们一些语言学家很紧张,说怎么把中国人比成动物了。其实那是外国学者少见多怪,单音节词多,是汉语的特点。至于四声,指一个单音节词有平、上、去、入的音调变化,这使得汉语的一个个的字,读起来有声调上高低的变化,正是汉语诗歌声律、韵脚得以出现的条件。“辗转反侧”这样的句子出现在《诗经》里,表明古人对诗句音乐性的追求,在西周时期就开始了。


再看下一章:“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们这一讲的题目叫“琴瑟友之”,古代文献中多用“琴瑟”比喻和谐,典故就是出自这里。“琴瑟”俩字后来就成了固定语,专门用来形容夫妻和谐。现在生活中也难免遇到“出份子”的事,亲戚、朋友、同事结婚,要送礼物去表示祝贺。送礼是一方面,有时候还想雅一点,写几个字送给新人。写什么?写“夫妻合好,白头到老”,就太白了。若是写“琴瑟和谐”,用了《诗经》的典,一下子就雅了许多。“琴瑟友之”,在这首诗里是比喻,形容两口子生活起来就像琴瑟一样和谐。《诗经·小雅·常棣》篇中也说:“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实际都反映了一种中国式和谐观。中国人表达哲学上的和谐,常用音乐打比喻。任何音乐,都必须得有高音、有低音,有强音、有弱音,甚至还有点噪音点缀。生活就是如此,只有多个声音组合起来,一起合作,高音起高音的作用,低音起低音的作用,男的主外,女的主内,男的刚,女的柔,就和谐了。“琴瑟友之”,祝愿夫妻两个将来的生活,就像弹琴一样和谐美满。另外说到“琴瑟”这个比喻,后来还引申出另外一个说法就是“续弦”。有人很不幸中年丧偶,之后他再娶,这就叫“续弦”,也是从琴瑟和谐的比喻来的。


再说“琴瑟友之”这个“友”字。“友”,现在看到的西周金文(刻写在青铜器中的铭文称金文),是一个手挽手的形状。在周代早期金文与传世文献中,“友”专门比喻兄弟关系,所谓手足之情嘛。后来又把这个“友”的含义推到了“朋友”层面,包括不是兄弟的那种“好哥们儿”关系。《关雎》里的“琴瑟友之”,是说要像亲兄弟那样处夫妻的关系,这与今天的生活感受是大不一样的。现在两口子的关系要远远亲于兄弟;社会中这样的现象很多,没结婚以前是兄弟,结了婚以后兄弟算老几?古人重血亲,兄弟手足;妻子呢,老话不是说“妻子如衣服”吗?在西周时代的古人,确实抱有这样的观念,认为血亲兄弟重于夫妻关系。所以就出现“琴瑟友之”这样的说法了。


下面是“参差荇菜,左右芼之”,“芼之”也就是采集、摘取的意思。最后两句是“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就是敲钟打鼓取悦新人的意思。这两句诗,涉及钟和鼓两件器物。钟、鼓两种乐器在中国都有悠久历史。鼓比钟似乎出现得还要早些,在距今四千年以上的山东龙山文化遗址和山西襄汾的陶寺遗址中,都发现过古人制作的鼓。远古时鼓或用陶制,或者木制,后者是把树干截为树桩,把中间掏空,然后两边用鳄鱼皮蒙鼓面,叫鼍鼓。鳄鱼不是又叫作鼍龙吗?陶寺遗址出土的陶鼓,形状很像今天的大花瓶,下边一个大鼓肚,上部分一个细脖儿。用原始材料制乐器,是个技术含量很高的事,显示了古人的精神追求和艺术生活。


至于钟,考古发现比较早的,都是以青铜材料铸造的,商代的遗址就出土过实物。不过,商代形制上很接近钟的乐器,还不叫作钟,学者一般称之为镈。钟的正式出现,就现有的考古材料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