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读物 > 北外英文学刊2013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北外英文学刊2013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北外英文学刊2013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北外英文学刊2013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孙有中著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6-01

书籍编号:30199114

ISBN:9787513548366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306086

版次:1

所属分类:外语学习-英语读物

全书内容:

北外英文学刊2013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语言学与教学研究

国粹文化英译课的设计与教学——北外翻译系教学个案反思与探讨


吴文安


摘要:翻译教学中的个案研究是可行的教学研究路径。论文以一所高校翻译系的国粹文化英译课程为个案,采用个案深描的方法,详细描述了该课程的设计与教学环节、课程设计的方方面面以及合作建构教学法应用的效果与经验,对开设此类课程的相关单位与个人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文化英译;个案研究;合作建构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的翻译专业教育快速发展。2006年,教育部批准部分高校设立本科翻译专业。200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又批准设立翻译专业硕士(MTI)学位教育。到2013年,全国拥有翻译专业硕士点的高校共有159所[1],而拥有本科翻译专业的学校也已达到106所。在这些高校的课程设置当中,绝大多数都有文化翻译方面的课程,名称不尽相同,但内容有很多相通之处:或是关注英汉互译当中的文化问题,或是关注如何把有关中国文化的文献翻译成外语。与中国文化汉译外相关的课程还可以细分一下,有重心在于翻译中国国学经典的国学外译课,有重心在于翻译中国文学的中国文学外译课,有重心在于翻译中国传统文化的外译课。本文着重探讨最后一种课程的设计与教学,这门课在笔者所在学校名称为“国粹文化英译”,本科与翻译硕士专业(MTI)都已开设。笔者为本科生开设这门课程已经四年,下面将就这门课程的设计与教学探讨相关问题。


一、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伊始,我们曾经因教学内容而困扰。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门类繁多,哪一些最称得上国粹?而一门面向本科生开设的课程,应该最先教授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呢?提到国粹文化,我们会想到与国粹很近的京剧、号称国术的武术、“舌尖上的中国”——饮食、曾经被外国军队疯抢的国宝文物、在世界上卖出高价的中国绘画和书法作品、外国人蜂拥而至的中国园林(建筑)、让外国人痴迷不已的各地民俗、别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服饰、中国传统音乐、逐渐被世界认知的中华医药等等,多到让人眼花缭乱,而教学设计必须有所取舍。


要取舍就必须有标准,什么样的标准为好呢?开设课程既要考虑课程合理性、普适性,又要考虑学校就业面向的市场,还要照顾现有教师开设课程的能力。第一点要求所选择的门类不能太专业、太独特,以致学无所用或者偏怪、偏难。第二点要求有的放矢,以市场为导向(王银泉:22),熟知往年本校毕业生就业去向以及大概预测今后学校毕业生的就业趋势。我们学校往年的毕业生就业主要有如下几个方向:国家部委、高校、出版机构、媒体、国企、外企等,毕业后应用翻译的领域平台较高,但较少涉及理工类等极其专业的领域,翻译系通盘课程设计也以文化、文学为主。第三点要求兼顾现有老师的特长、兴趣和能力。基于以上三点,我们初步拟定了国粹文化英译课的各大单元:园林、书法、绘画、戏曲、医药、武术、音乐、建筑、民俗、文物、民间美术、服饰等十二种材料。材料选择忽略笼统概览,着重个案介绍,选择那些具体讲述某个园林、某个书法作品、某个绘画、某个拳术或器械流派的文字。这样选择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每一种文化,力争成为某一方面的内行,而不是停留在表面上。


这门立项课程开课时间为一学期16周,那么,面对多达12种材料,应该如何确定一学期内容呢?选择哪几种材料?每种材料上几周呢?这个问题我们已经在之前的课程中研究过。笔者之前担任英语系翻译方向的笔译教师,使用现行课本以及自选材料(吴文安,2010),有过几学年的实验和问卷调查,结论是:每种材料一般以三周为宜。如果每一周使用一种材料,则内容宽泛,无法积累提高;两周一种材料,复习巩固的机会仍然嫌少;同一种材料第一周练习为入门,第二周练习强化知识和技能,第三周练习来复习巩固和拓宽视野。同一种材料使用三周恰到好处。第四周则应为另一个单元另一种材料。我们使用合作建构式教学法,或者全部使用学生选材,或者学生选材和教师选材相结合(参见吴文安,2010)。鉴于合作建构式教学法的特点,每单元要经历布置学生选材、提交并布置作业的时间需求,学生第一份作业上交老师之前有两周预备期,而最后一份作业之后也有两周滞后期,因此16周的学期正好可以使用4种材料4个单元,每单元3篇作业,1学期12篇作业。考虑到全部使用学生选材教学有一定弊端(例如选材难度不一,目的不够明确等),我们逐步固定为学生选材和教师选材相结合,每个单元三周当中使用两篇教师选材一篇学生选材。这样学生能参与到教学材料的筛选当中,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同时老师每单元只面对一篇新材料,一学期四篇新材料,不至于整个学期都在使用新材料,疲于奔命。


二、教学材料


确定了每学期使用4种材料每单元3篇作业之后,就要确定到底教授哪4种材料了。根据个人兴趣和能力,我们两个平行班使用的材料有同有异。我负责的班级教授园林、书法、绘画和武术材料英译,而平行班老师教授园林、书法、绘画和京剧材料英译(京剧材料后改为中华医药),这样我们期末考试就可以选择都使用过的前3种材料,而第4单元第4种材料作为扩展学习。计划上过几轮以后,再轮换其他内容。


接下来的问题是教材或者参考书。鉴于学校的情况以及学生水平,我们不主张使用现成课本,理由如下:其一已有课本多数都有参考答案,不利于学生独立学习;其二当代社会信息发达、发展迅速,固有课本劣势明显,不能满足随时更新材料的需求。我们给参考材料的定位是动态语料库,一方面让学生参与选材,另一方面教师每学期不断更新材料,以求选择更好的和更新的教学材料。参考书方面,我们最初选定五洲传播出版社的“人文中国”系列。这一套丛书中文、英文分别出版,而且英文版对外发行,学生很难得到,不会拿来参考。这套丛书至今已经出版了好几辑,内容涉及园林、书法、国画、京剧、饮食、民居、文物、博物馆、茶、发明、工艺、建筑、节日、陶瓷、文学、医药等几十种,涵盖了国粹文化的几乎所有种类。


然而我们在使用这套参考书的过程中,发现了诸多问题。“人文中国”系列英文版的译者大多为国内译者,译文质量参差不齐:《中国园林》英文版译文偏直译,佶屈聱牙;《中国书法》则偏意译,对原文随意增删;《中国绘画艺术》的译文总体稍强,但不如人意之处也很多。好在它们只是当作参考书使用,可以让学生批改。我们不得不另外寻找各式各样的参考书,重点是国外介绍相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英文书籍,以及相关英文网络资料。虽然只有英文没有中文原文,这些材料仍可以提供地道、准确的英文表达法。好在我们选择的作业篇章一律是“生材料”,即没有对应译文的原文,同学们可以各显神通,查找资源,讨论启发,独立完成译文,没有参考答案的干扰。参考书仅供学生阅读、参照提高。


三、教学过程


经过4年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合作建构教学法在这门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效果显著。使用合作建构教学法(Kiraly, 2003),一篇作业要经过这样的程序:A.全班每个同学翻译;B.各个小组(每组4人左右)讨论译文,形成小组译文;C.上交作业,小组译文或个人译文均可;D.某一个小组负责批阅全班译文,形成批阅小组的小组译文;E.批阅小组课堂发言评讲全班译文,并回答同学提问;F.老师批改批阅小组批改过的译文,讲评全班译文,给出全班同学合作共建加上老师意见之后的最终译文。如果是同学自主选材的译文,还要加上三个程序:A.小组同学各自搜索资源,选择翻译篇章;B.然后小组讨论,决定向老师提供哪一篇原文供选择;C.老师衡量各个小组提供的几篇选文,找出一篇合适的。如果都不合适,由老师提供一篇恰当的原文供全班当作练习作业,也可以使用往年同学们选择的优秀原文篇章。教学反馈表明,很多同学认为,自主选择作业原文这一环节有助于他们从总体上了解原文的领域,促进他们由外行向内行的转变。


具体而言,这一过程合作共建的特色非常明显。最底层V1是个人译文,然后形成小组译文或者讨论后修改过的个人译文V2,接下来是批阅小组集合全班各个小组之力形成的学生终稿V3,经过课堂评讲与同学讨论之后还可以修改形成V4,最后是老师综合全班译文集中全部意见和精华的V5。一开始学生从老师的讲授中获取基本知识和术语译法,并且有参考书作为参照,了解相关术语和表达法,再到网络查证具体的单词和短语等,从个人到小组到批阅小组,批阅小组最后提供的译文已经经过了好几道程序,译文质量相比第一步的个人译文有很大提高。我们发现,在老师批阅之前,有个别批阅小组提供的译文质量已经令人满意,有时候达到了国内出版物的汉译英水平,甚至在有些方面超过了国内汉译英出版物。这一点让老师们惊讶和欣喜。


北外英文学刊2013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Figure 1 Collaborative Construction


从问卷中反馈的信息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让学生们受益匪浅,具体表现为几个方面:从理解上看,同学们互相启发,能加深对原文的理解;原文知识点查证方面,同学们互相学习,借助各自的翻译日志(我们要求学生在每一篇翻译作业后面都需要撰写日志,记录翻译中的问题与困惑,以及自己的解决方法,还有不能确定的细节等)交流提高;小组讨论能碰撞出火花,启发大家对翻译中的问题换一个角度思考,深入理解翻译的本质和过程;能学到其他同学的优秀之处,比单纯老师讲授更有效果;学会了团队合作,提高了团队合作精神。


有些同学在一学期学习之后思考比较深入,反思也很全面,比如:


同学A:合作讨论批改的方式应该保持,翻译不只是一个人埋头苦想的过程,应该保持开放心态,与外界主动沟通,提供和接受帮助。有时候自己思维陷入定势,交流后能从别人的处理方法中得到很大启发。对文章理解产生分歧的时候,讨论则可以帮助发现很多原先忽略的细节。而批改和演讲又是把多方面思考综合强化的过程,不仅要在多个译本中分辨正误,选择最佳处理方式,更要为每一个细节的选择找出有说服力的依据,反思自己的翻译过程,揣摩别人的思路,从认知的角度分析这些思维进展能带来更加敏感的翻译意识,慢慢总结出一些规律,把理论投射到实践过程中。与最初开始翻译时的随意和无措相比,现在很大的进步就是对自己翻译过程的掌控性变强了,对困难也有更成熟的应对方法。


同学B:我认为小组讨论这种形式让我们都获益匪浅。其实前半个学期大家的时间都很紧,但是每到礼拜一大家还是愿意抽出一两个小时的时间一起讨论译文,共同发挥集体智慧,为的是让文章读来更优美、更完满。这个过程总是充满惊喜的,大家会为不期而至的灵光乍现而欢呼雀跃,呵呵,想来这也算是翻译带给我们的“享受”了吧。


翻译系曾经针对本科生做过多次汉译英翻译实验,观察同学们面对不熟悉的原文材料如何应对。其中有些学生在上“国粹文化英译课”前后都参加过实验。实验结果证明,这些同学在上完“国粹文化英译课”之后,资源查证能力有显著提高。无论是寻找资源的方向性、准确性,还是查证速度都有明显改善。


四、教学反思


国粹文化英译课,因为涉及到很多传统文化的细节,对年轻的本科三年级学生而言,无论是原文理解还是英译文的恰当表达,都有很大难度。笔者所教授的四种材料,即园林、书法、绘画和武术,理解方面相对简单的是中国园林。很多同学虽然不了解园林建造的原理,但绝大多数同学游览过园林,对山水布置、亭台楼阁有一些直观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向他们讲授造园理论和实例就能较快入门。例如颐和园园林设计中的借景(借助颐和园园外西侧的玉泉山以及玉泉山上的宝塔形成宝塔映水的景观),如果同学们到颐和园游览过,对借景的理解就很容易。颐和园西堤把湖面分为几个,也是典型的分景实例。理解上深入之后,就是英语表达。关键在两点,一是教师课堂上对重点词语译法的讲授,二是提供或者引导同学们找到合格的参考书。参考书虽然不能提供一一对应的译文,但借助相关表达,同学们可以发挥创造力,为原文的“生材料”寻找到合适的英译文。


中国绘画,或称国画,理论比较深奥晦涩,并不好懂。然而翻译绘画材料的优势是图文并茂。再深奥的绘画材料,一看到这幅画,就能理解个大概。关键是处理好绘画技巧英译文的表达,既可以借鉴已有的通用译法,也可以创造性翻译,找出更加通俗易懂并且适合原文意义的英译文,例如“雨点皴”、“披麻皴”等各种绘画笔法等。中国文化讲究书画同源,但是中国书法作品介绍的英译却是四种材料当中最难的。首先是书法作品的理解困难。目前的本科生,虽然不排除个别人练习过书法,但大部分同学对书法不甚了解。另外书法作品抽象,运笔技巧较为复杂,例如“内擫法”“出锋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