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读物 > 德语国家资讯与研究(第2辑)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德语国家资讯与研究(第2辑)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德语国家资讯与研究(第2辑)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德语国家资讯与研究(第2辑)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殷桐生,刘立群等编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1-01

书籍编号:30199113

ISBN:9787513540865

正文语种:中英对照

字数:283846

版次:1

所属分类:外语学习-英语读物

全书内容:

德语国家资讯与研究(第2辑)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卷首语 贺词

《德语国家资讯与研究》正式出版发行,这是中国研究界的一件大事!喜事!我谨致最热烈的祝贺!


如果把1871年底晚清京师“同文馆”开设“布文(即德文)馆”作为中国人研究德国的肇始,迄今已有142个年头了。中国最初研究德国是从实际需求出发到辅之以对其哲学、历史、文学、宗教、社会学等人文学科的研究。至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对德国研究曾一度颇为繁荣,涌现出了一批科学巨人、学术大师。他们学养之深厚、思修之精髓、论著之丰硕,迄今令人仰止。


1949年,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中国人对德国哲学、历史、语言文学、宗教、社会学、戏剧艺术等人文社会学科的研究,也曾短暂“欣欣向荣”,但终因受意识形态领域极左路线的影响,总体上是“万马齐喑”的景象。20世纪60年代,为适应国际政治斗争的需要,政治家们特别重视国际问题研究,相继成立了几个国家级的外国问题研究所,在少数几所大学里也开设了有关研究国际问题的院系和机构。但这个时期的研究总体上侧重于社会科学领域的对策研究,缺乏从文化、历史乃至经济、社会等更广阔的视角进行综合研究,因而有很大局限性。此外,德国研究尚未单独提出,当然更不可能提出“德国学”的科学概念。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高度重视德国研究工作,组建了不少相应的学术研究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欧盟研究部、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研究所相继成立。1985年11月,同济大学经国家教委批准成立了专门的德国研究所,次年又创刊了《德国研究》杂志(季刊)。2011年,教育部启动了区域与国别培育基地项目中的德国培育基地。20世纪90年代,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率先在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中开设了德国经济与外交专业,这表明德语界走出传统,由研究德国语言、文学转而开始探求当代德国深层内涵的变化,这是继20世纪20年代蔡元培先生将北京大学最初的“德文系”改建为“德国文学系”之后的又一次学术理念的创新与升华,其影响不可低估。进入21世纪以来,十多所高校设立了德国研究中心。近三十多年来,我国一些著名的综合性大学都普遍重视德国研究(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推出了一批研究德国的精品力作,涌现出来一批学术精英。在人文、社科乃至自然科学等领域中“百花争艳”,为构建中国的“德国学”奠定了丰厚的学术基础。


中国的德国研究既获得了难得的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首先,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人员学科分布局限很大。其次,应用对策研究和政策咨询功能明显不足。第三,资源分散、聚合力不足。距离真正构建现代中国的“德国学”也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没有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理念上形成作为独立学科的“德国学”框架,“德国学”理论还要在科学研究中逐渐形成、发展与完善。


我写这一段话的目的是想吁请各位同仁关注、思考、探讨这个问题,大家共同为构建中国的“德国学”,为培养和造就像费正清那样深入研究外国的高端人才而努力。


作者简介:顾俊礼,中国德国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所研究员。

采访精撷

对中国外交部欧洲司王顺卿副司长的访谈


本刊编辑部


一、请您就德国新一届政府的对华政策前景略作说明


重视并积极发展对华关系已成为德朝野的共识,也是德国大联合政府的共识。默克尔总理十分重视对华关系,作为总理曾六次访华。新任外长施泰因迈尔对华也比较友好,曾为两国关系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中德关系有望在现有的良好发展的基础上“更上层楼”。


二、请您对德国新一届政府的对外政策前景略作说明


尽管德政府外长易人,但对外政策总体将保持连续性。欧盟和跨大西洋关系仍将是德对外政策的两大支柱。随着德国实力的增强,可以预见德在欧洲和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将会进一步上升。同时,德对新兴市场国家的关注只会增强不会减弱,将继续看重和发展对华关系。


三、如何进一步推动中德战略伙伴关系和两国友好关系的发展?


当前,中德关系发展已进入“快车道”和“提速期”。两国领导人互访频繁,政治互信不断加深。双方务实合作领域广泛,民间交流活跃。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圣彼得堡峰会上同默克尔总理会晤,就进一步推动中德战略伙伴关系提出了三点主张:一是把握中德合作的“惯性”;二是通过深化务实合作提升中德关系的“加速度”,三是减少两国关系发展的阻力和摩擦力。


下一阶段,为了推动双边关系再上新台阶,双方应当把握好以下三条原则:一是坚持互利共赢。发挥双方合作基础牢、水平高、潜力大的特点,不断拓展新的合作领域,使两国关系战略内涵更加充实;二是坚持相互尊重。彼此学习借鉴,取长补短,加强沟通,求同存异,使中德关系更加成熟;三是坚持共同发展。双方应加强在地区和全球性议题上的沟通和协调,使中德关系在带动中欧关系发展以及促进世界和平与繁荣方面上发挥更大作用。


四、2013/2014年是中国和德国“语言年”,双方采取哪些具体方式和措施开展语言年活动?


2013年5月,李克强总理在访德期间与默克尔总理共同宣布2013/2014年两国共同举办“语言年”。“语言年”的主要内容有:一是举办综合活动,如德国百所中小学汉语体验日、孔子学院汉语日;二是加强人员交流,如德国中学生夏令营、中德大学生联欢会、中德戏剧互访;三是举办会议研讨,如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暨中德学术研讨会、中德语言政策与规划论坛、中德语言文化高层论坛;四是举办语言比赛,如“汉语桥”第十二届世界大学生及第六届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德国选拔赛、北威州中小学生汉语创意竞赛;五是组织师资培训,如派专家组赴德培训汉语教师、组织德国汉语教师来华培训等。


中德“语言年”的举办有助于增进中德两国人民的友谊和互相理解,为双方务实合作打下坚实基础。


五、您怎样看德国和欧洲目前经济形势以及欧债危机的前景?


总体看,欧元区经济目前已开始触底企稳,2013年下半年及2014年有望实现低速的恢复性增长。2013年二季度,欧元区历经六个季度的衰退后实现0.3%的增长。三季度实现0.2%的增长。欧元总体保持稳定,南欧国家经济触底反弹,部分国家经济降幅收窄,甚至微弱增长。但欧元区总体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结构性改革未实现突破,银行体系处于亚健康状态,外部经济环境仍有较多不确定性。从这些方面看,欧债问题尚未得到彻底解决。


对于欧洲经济总体企稳,德国功不可没。2013年前三季度德国经济环比分别增长0%、0.7%和0.3%,联邦政府预计全年有望增长0.5%,2014年1.6%。德国经济结构相对合理,就业情况良好,以私人消费和建筑业为代表的内需成为增长的主要动力,德国将继续充当欧洲经济的“稳定锚”和“发动机”。同时,德国经济也不无隐忧,主要是国内投资不足、工资增长缓慢、劳动力缺乏、外部需求下降导致的出口不景气等等。


六、中国和德国可以采取哪些举措进一步推动双方经贸投资关系的发展?还存在哪些问题和障碍?


德国是欧洲首强经济体。中国近年来一直保持较快发展,为世界经济的稳定作出巨大贡献。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德两国经济的合作需求不断上升。


中国正在大力实施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战略,这给中德合作带来新机遇和新空间。2013年5月,李克强总理在访德期间与默克尔总理商定,双方将以“新四化”为契机,创新合作机制与模式,拓展合作领域,培育新的合作增长点,共同推动中德经贸投资关系不断扩大和深化。李总理访德期间新成立了中德经济顾问委员会、德国中国商会,双方一致同意加强电动汽车合作平台和可再生能源战略伙伴关系框架下的合作,探讨建立中德先进制造业对话。


中德经贸关系当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障碍。双方经贸投资的竞争面逐渐增多,德国涉华舆论和相互认知“赤字”对经贸合作存在一定制约,双方人员往来的便利化有待推进。这些问题需要双方花力气解决。


七、您对德国在解决欧中光伏业贸易冲突中的作用如何评价?


2013年,中欧双方通过对话谈判妥善解决了光伏产品贸易争端,释放了支持自由贸易和通过商谈化解纠纷的积极信号。此次争端的解决主要是与欧盟方面磋商的结果,因为贸易政策上的最终决定权在欧委会。德国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主张通过谈判解决分歧的立场,为促使欧委会在谈判中采取务实理性立场发挥了积极作用。

Interview mit Frau Dr. Giner Reichl, Österreichische Botschafterin in China


Wu Jiang, Chen Si, Lu Xiao


德语国家资讯与研究(第2辑)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Wu: Sie waren 1995 als Teilnehmerin der Weltfrauenkonferenz zum ersten Mal in China. Jetzt arbeiten Sie seit fast zwei Jahren als außerordentliche und bevollmächtigte Botschafterin der Republik Österreich in China. Hat sich Ihr China-Bild inzwischen geändert?


Reichl: Nicht nur mein Chinabild hat sich geändert, sondern China selbst hat sich in den letzten drei Jahrzehnten tiefgreifend gewandelt.


Chen: Auf der offiziellen Leitseite der österreichischen Botschaft in Beijing haben wir gelesen: Die Beziehungen zwischen Österreich und China sind intensiv wie nie zuvor. Was sind Ihrer Meinung nach die Hintergründe für diese intensiven bilateralen Beziehungen? Welche Bedeutung wollen Sie heute dem Staatsbesuch unseres damaliger Staatspräsidenten Hu Jintao in Österreich beimessen?


Reichl: Die politischen Begegnungen im 40. Jahr der diplomatischen Beziehungen zwischen China und Österreich waren große Höhepunkte, zuerst der Besuch von Bundespräsident Heinz Fischer und Bundeskanzler Faymann in China, dann der Besuch des damaligen Staatspräsidenten HU Jintao waren von großer Bedeutung.Die Besuche haben viele konkrete Kooperationen im Wirtschafts-, Wissenschafts-und Kulturbereich angestoßen. Nach dem Wechsel der Regierungs- und Parteispitze in China und der Bildung einer neuen Bundesregierung in Österreich nach den Parlamentswahlen vom September 2013 stehen die Weichen auf Weiterführung der ausgezeichneten Beziehungen zwischen den neuen Verantwortlichen.


Wu: Ein TOP-Thema für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