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代诗选(英汉对照)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哈代诗选(英汉对照)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英)哈代(Hardy,T.),飞白译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4-01
书籍编号:30199047
ISBN:9787513543811
正文语种:中英对照
字数:115069
版次:1
所属分类:外语学习-英语读物
意切情深信达雅——序《英诗经典名家名译》
上小学前,爷爷就教导我要爱劳动,爱念诗。“劳动”是让我拾粪、浇菜、割驴草……“诗”是学念他一生中读过的唯一“诗集”《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等。我还算听话,常下地帮着干零活,偶尔也念诗。上中学后喜出望外地得知,最早的诗歌便是俺乡下人干重活时有意无意发出的“哎哟、哎哟”之类的号子声。老师说,这是鲁迅先生发现的。后来糊里糊涂考进北大,便懵懵懂懂向冯至、李赋宁、闻家驷等老师学习一些欧洲国家的诗歌。
大约十二天前,我正准备出访东欧和中亚时,北大、北外、党校三重校友兼教育部副部长郝平指示我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即将付印的《英诗经典名家名译》写篇序言。基于上述背景,我竟不自量力,欣欣然应允,飞机起飞不久就边拜读边写体会了。
一看目录,我在万米高空立即激动不已。译者全是令我肃然起敬又感到亲切的名字。
冰心是我初中时代的“作家奶奶”,我工作后曾专门找借口去拜访她在福建的故居。袁可嘉半个世纪前应邀从南大到北大讲英国文学史,我是自己搬着凳子硬挤进去旁听的幸运学生之一。王佐良先生是我读研究生时教授英国诗歌的。同学们爱听他的课,他大段引用原文从不看讲稿,我们常觉得他的汉语译文会比原文更精彩……穆旦、屠岸、江枫、杨德豫等我未曾有幸当面请教,从他们的作品中却受益良多,感激恨晚。
前辈翻译家们追求“信、达、雅”。落实这“三字经”却并非易事。
第一,在丰富多彩、良莠不齐的英文诗林中,译者要有足够高的先进理念和真知灼见去发现和选择思想水平高的作品。国产千里马尚需伯乐去认同,意识形态领域里的诗就更需要了。看诗的高下、文野,境界和情感永远是最重要的因素。我国《诗经》历久不衰,首先因为里面有“硕鼠,硕鼠,无食我黍!”这样政治上合民心的诗句,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样传递真情的佳句。这套诗集选了许多跨世纪思想性极强的好诗。如雪莱《普罗米修斯的解放》中的警句:“国王、教士与政客们摧毁了人类之花,当它还只是柔嫩的蓓蕾……”今天读起来仍发人深省。如莎士比亚在其第107号十四行诗中将和平与橄榄树的葱郁有机相连,上承两千多年前中国先哲“和为贵”的真谛,下接联合国大会此时此刻的紧急议题。这样的诗自然有人爱,有人信。
第二,诗源于生活。诗作者和译者都最好与百姓血肉相连。马克思曾与诗友调侃:诗人也得吃饭,别奢望写诗写饿了上帝会把盛着面包的篮子从天堂递下来。这套诗选中有许多生活气息浓醇、情意真切的诗。如出身佃农的彭斯在18世纪法国大革命后写的政治讽刺诗:“我赞美主的威力无边!主将千万人丢在黑暗的深渊……”,“……阔人们日子过得真舒泰,穷人们活得比鬼还要坏!”,“……有的书从头到尾都是谎言,有的大谎还没有见于笔端。”写实和预言都相当准确。
第三,译文要忠实于原作,自身又要通畅、简洁、优美。这套诗集中,英文原作都是名符其实的经典。读诗最好读原文,但世界上大约有三千种语言,一个人会用来读诗的语言肯定少得可怜。为开阔视野、加强交流、增进友谊,读外国诗大多还得靠翻译。这套诗选中的译者都治学严谨,都酷爱祖国和外国优秀文化,译文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杰出成果。他们把拜伦的奔放、纪伯伦的靓丽、济慈的端庄、布莱克的纯真、华兹华斯的素净、叶芝的淡定、狄金森和弗罗斯特的质朴译得惟妙惟肖。读这样的译作,哲学上可受启迪,美学上可得滋润。这有益于读者的身心健康,能满足青年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能为有关专家的进一步研讨提供方便。
不妨说,这套诗集中外皆宜,老少咸宜,会书中两种语文或其中一种的人皆宜。
李肇星
2011年9月14日至25日自乌兰巴托(意为“红色勇士”)上空经莫斯科、明斯克(“交易地”)、塔什干(“石头城”)飞阿拉木图(“苹果城”)途中。
前言
诗人与小说家
哈代作为诗人与小说家的成就不相上下,但他从来都把自己首先看作诗人,他的创作生涯是从诗开始(1856年)并以诗结束(1928年)的。哈代回顾他的少年时代说:“诗真的在我心中觉醒了,我感到了诗在文学中至高无上的位置。”不过他的诗人地位得到承认较迟,他五十多岁时停止小说创作而回归诗歌,他的第一部诗集迟至五十八岁(1898年)才出版,而此时他早已因《远离尘嚣》、《卡斯特桥市长》、《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等名著,作为小说家闻名于世了。哈代为我国读者所熟悉的一面也正是小说家。他作为世界一流诗人的地位直到二十世纪后半叶才确立,如今哈代已被文学界公认为英诗经典和“英国性”的传承人。
弗吉尼亚·伍尔芙说:“哈代提供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某时某地生活的摹本,而是世界和人的命运在一个伟大的想象力、一位深邃的诗歌天才、一个仁爱而人性的灵魂面前的显象。”奥登赞美哈代“以鹰隼的眼光,从极大的高度观察生活”;庞德说在哈代去世后,再也没有人能教他写诗了;二十世纪中叶后主宰英国诗坛的菲利普·拉金认哈代为师,他评价哈代诗集“比这个世纪至今能贡献的所有最佳诗歌作品要好上许多倍”;评论家哈罗德·布卢姆也认为“二十世纪的诗集中极少能与《冬天的话》的伟大相比”。多种版本的《牛津诗选》选入哈代作品在数量上都居前列。
哈代可说是英国传统诗的最后一位大诗人,又是英国现代诗的第一位大诗人。回想华兹华斯和柯尔律治于1798年出版《抒情歌谣集》,掀起英国诗歌的高潮,经历了浪漫派诗歌的叱咤风云和维多利亚诗歌的摇曳多姿,到一百年后的1898年哈代出版《威塞克斯诗集》之时,新浪漫主义诗风已流于萎靡颓废。哈代诗起一代之衰,出现在英国传统诗与现代诗的断层间,成为坚实的关键一环。他一扫雕琢和无病呻吟的时弊,写出关切现世,诚挚率真,冷峻深沉,悲悯沉郁,既带泥土气又充满现代反思的新风格的诗。贯串于哈代诗中的是反传统的态度和对存在困境的思考,他写诗的主要素材是并不浪漫而很难入诗的“中性的灰色和偶然”(《他从未期望过高》),而在他悲剧意识的底层,我们却总能听到压低音调的理想主义。
哈代的诗创作持续了漫长的七十二年,而他的诗的经典化过程也同样漫长。在他生前,评论界对他的诗指责挑剔多于认同,加以在他的晚年又逢现代主义诗歌异军突起引人瞩目,人们都被风头正劲的现代主义所吸引,忽视了蕴涵在哈代诗平易朴实、真挚低调中的伟大。而哈代一生中尽管文艺潮流剧变,他却始终坚持自己一贯风格不为时尚所动。因此,他不仅在十九世纪后期诗歌中显得非常独特,他在二十世纪争奇斗炫的现代派诗歌间,因其平民的、朴实的、质疑的、理想的和个人化的倾向(与现代派诗歌贵族的、精英的、晦涩的、碎片化的、非个人化的风格大异其趣),仍显得非常独特,成为一棵独立诗坛的常青树。他的诗风深刻影响了弗罗斯特、奥登、狄兰·托马斯、菲利普·拉金等现代诗人。
如上所述,哈代的诗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奠定了经典地位,诗人哈代受到的重视也超过了小说家哈代。王佐良于八十年代编《英国诗选》时对哈代作了这样的评述:
“他比当时的后浪漫派要朴素、深刻,而他土生土长的气质和英国传统的艺术手法又使他截然不同于当时正在风靡西方世界的现代派诗人如艾略特。事实上,后者是攻击哈代所作的,而且颇多附和者。然而时间是公正的评判者。到了今天,人们越来越多地看出哈代诗作的内在优点,而艾略特等人炫奇的手法则已过时,以致有的论者认为现代主义只是一种旁支,哈代才代表了英国诗歌的主流。”
生平与创作
托马斯·哈代1840年6月出生在英国多塞特郡的一间茅屋里。多塞特郡位于英格兰西南部,是英国最贫困落后的郡县之一,他出生的小村叫上博坎普敦,在郡治多切斯特以东约五公里,村子紧靠着荒野和丛林。哈代一姓曾是名门望族,但在十八世纪已经破落。他父亲是个砖瓦匠领班,小提琴拉得很好,也是教区唱诗班成员,小哈代得以从父亲继承了音乐爱好。到了晚上,父亲用小提琴奏出各种舞曲,小哈代就会合着节拍跳舞。他母亲做过女佣,但她的爱好是读书,喜欢古典文学并颇有文学素养,她是儿子的启蒙教师,培养了他的文学兴趣。而且,在哈代身边就有浓厚的民间文学氛围。从而,他虽生长在偏僻农村,自童年起就得到了文学、音乐的熏陶和周围大自然的滋养。
哈代八岁起在本村上学,十岁到十六岁在郡中心的多切斯特上学,学校课程中有拉丁文和法语。他爱独自读书,读过许多文学作品包括古代经典,自己也喜欢写作。但按他的家庭条件,根本没有上大学深造的经济实力,所以1856年他十六岁时就继承父业,跟当地的建筑师希克斯当学徒去了,1860年满师后当了希克斯的助手。英国的教堂很古老,希克斯做的是修缮教堂的工作,所以哈代经常要跑多塞特郡内郡外各地。他热爱读书,但只有清早时间可利用,于是他常常早上五点钟起来读书,直读到必须去上班之时。不过,从事建筑业对他的文学梦不无好处,给他积累了不少今后创作所需的生活体验。
1862年哈代离多切斯特赴伦敦换换环境,他为修缮和设计教堂建筑的布隆菲尔德当助手,在那里干了五年,加入了建筑师协会。同时他参观画廊和博物馆,看话剧和歌剧,熟悉了伦敦的文化生活,也熟悉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新思潮和诗歌成就。他继续读许多文学和哲学书,也写了许多诗,但未能得到发表(只发表过散文作品)。他这时期创作的诗,后来有些收入《威塞克斯诗集》,另一些完成的或未完成的诗稿,则在修改后陆续编入其后的各卷诗集。值得注意的是,他二十多岁写的诗已预示了他今后文学创作的基本主题:人们的苦难和世界的冷漠。
哈代在伦敦,因出身低微、个性腼腆内向、又没什么社会关系,难谋发展,而对社会的不公和阶级歧视则深有感受。他因日夜工作学习累坏了身体,对伦敦也有了厌倦之情,遂于1867年仍回到老东家希克斯那里工作,同时开始写小说。
1867到1869年间,哈代与十六岁的表妹特丽菲娜(当时在做实习教师)有过一段恋情,在哈代小说中常常看得到特丽菲娜的影子。1870年,哈代在威塞克斯地区以西的康沃尔郡勘测和修缮教堂时,遇到当地教长的妻妹,热情活泼的爱玛·吉福德,爱玛佩服哈代的文学才能,二人相约再见,不久就确定了恋人关系,哈代并以爱玛为原型写了小说《一双蓝眼睛》。在爱玛支持下,哈代于1872年大胆地决定放弃建筑业而投身文学创作。直到1874年,哈代新作小说《远离尘嚣》大获成功,有了经济基础,他才和爱玛成婚,此时哈代已三十四岁,爱玛也快满三十四了(虽然她登记的年龄是二十九)。他们的婚姻起初几年十分幸福快乐,但后来渐渐出现分歧和疏远。
爱玛的父亲是个事务律师,中产阶级的出身和家境使爱玛抱有优越感,觉得自己是下嫁(泥水匠和女佣家庭出身的)哈代,然后她又未能生育子女,这都使她和婆母相处不融洽。婚后十年间,哈代夫妇多次在伦敦和多切斯特地区往返迁居。在伦敦居住便于哈代和文学界、出版界接触,但伦敦的空气污染不利于健康;而住在多切斯特地区则比较闭塞不便,而且爱玛不愿在此与婆母为邻。直到一场大病后,哈代决定回乡,并于1883年在多切斯特东郊开始建造自己设计的住宅,于1885年迁入定居。哈代把住宅命名为“麦克斯门”,感到很合心意,而爱玛对离开伦敦是不大乐意的。
哈代的小说作品渐渐有了销路,但他的悲剧意识和对社会的批判意识常惹人非议。出版商不断地要求他降低调子,抹平棱角,不料越写到后来,哈代的批判锋芒却越犀利。在哈代小说中,如今被奉为文学经典的《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分别于1891和1895年出版,因揭露社会不公,批判维多利亚时代的传统道德和价值观念,震惊了当时的社会,引发激烈争议。尤其是后一部,讲述的是主人公裘德(他和哈代一样是个出身低微的建筑师)勤奋好学并有天资,但竭尽努力也进不了大学;他和思想开放的表妹淑相爱同居,又得到悲剧的结局。由于小说猛烈抨击了当时的教育、宗教和婚姻制度,使得舆论哗然,甚至有人称该书及其作者为“淫乱的裘德”和“堕落的哈代”。威克菲尔德主教更在报纸上宣称他“把这本令人作呕的书扔进了火中”,并宣称“收藏这种垃圾使图书馆丢脸”。哈代在事后指出:神学和焚烧本来就有长期的不解之缘,这位主教“用火作文学批评,其气急败坏是由于他恨不得(用火刑)烧了我”。
实际上,写作《苔丝》和《裘德》,标志的是哈代思想的成熟和不再迁就社会舆论。尽管这股风暴甚嚣尘上,也给了哈代很大的刺激,但终于挡不住时代的趋势。按照哈代的说法,“它对人的行为留下的唯一影响是:这次经验彻底治愈了我对写小说的兴趣。”
哈代决定从此封笔不写小说,回归诗歌创作。哈代认为以同样的思想写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