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尼生诗选(英汉对照)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丁尼生诗选(英汉对照)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英)丁尼生(Tennyson,A.),黄杲炘译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4-01
书籍编号:30199045
ISBN:9787513540100
正文语种:中英对照
字数:157481
版次:1
所属分类:外语学习-英语读物
意切情深信达雅——序《英诗经典名家名译》
上小学前,爷爷就教导我要爱劳动,爱念诗。“劳动”是让我拾粪、浇菜、割驴草……“诗”是学念他一生中读过的唯一“诗集”《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等。我还算听话,常下地帮着干零活,偶尔也念诗。上中学后喜出望外地得知,最早的诗歌便是俺乡下人干重活时有意无意发出的“哎哟、哎哟”之类的号子声。老师说,这是鲁迅先生发现的。后来糊里糊涂考进北大,便懵懵懂懂向冯至、李赋宁、闻家驷等老师学习一些欧洲国家的诗歌。
大约十二天前,我正准备出访东欧和中亚时,北大、北外、党校三重校友兼教育部副部长郝平指示我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即将付印的《英诗经典名家名译》写篇序言。基于上述背景,我竟不自量力,欣欣然应允,飞机起飞不久就边拜读边写体会了。
一看目录,我在万米高空立即激动不已。译者全是令我肃然起敬又感到亲切的名字。
冰心是我初中时代的“作家奶奶”,我工作后曾专门找借口去拜访她在福建的故居。袁可嘉半个世纪前应邀从南大到北大讲英国文学史,我是自己搬着凳子硬挤进去旁听的幸运学生之一。王佐良先生是我读研究生时教授英国诗歌的。同学们爱听他的课,他大段引用原文从不看讲稿,我们常觉得他的汉语译文会比原文更精彩……穆旦、屠岸、江枫、杨德豫等我未曾有幸当面请教,从他们的作品中却受益良多,感激恨晚。
前辈翻译家们追求“信、达、雅”。落实这“三字经”却并非易事。
第一,在丰富多彩、良莠不齐的英文诗林中,译者要有足够高的先进理念和真知灼见去发现和选择思想水平高的作品。国产千里马尚需伯乐去认同,意识形态领域里的诗就更需要了。看诗的高下、文野,境界和情感永远是最重要的因素。我国《诗经》历久不衰,首先因为里面有“硕鼠,硕鼠,无食我黍!”这样政治上合民心的诗句,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样传递真情的佳句。这套诗集选了许多跨世纪思想性极强的好诗。如雪莱《普罗米修斯的解放》中的警句:“国王、教士与政客们摧毁了人类之花,当它还只是柔嫩的蓓蕾……”今天读起来仍发人深省。如莎士比亚在其第107号十四行诗中将和平与橄榄树的葱郁有机相连,上承两千多年前中国先哲“和为贵”的真谛,下接联合国大会此时此刻的紧急议题。这样的诗自然有人爱,有人信。
第二,诗源于生活。诗作者和译者都最好与百姓血肉相连。马克思曾与诗友调侃:诗人也得吃饭,别奢望写诗写饿了上帝会把盛着面包的篮子从天堂递下来。这套诗选中有许多生活气息浓醇、情意真切的诗。如出身佃农的彭斯在18世纪法国大革命后写的政治讽刺诗:“我赞美主的威力无边!主将千万人丢在黑暗的深渊……”,“……阔人们日子过得真舒泰,穷人们活得比鬼还要坏!”,“……有的书从头到尾都是谎言,有的大谎还没有见于笔端。”写实和预言都相当准确。
第三,译文要忠实于原作,自身又要通畅、简洁、优美。这套诗集中,英文原作都是名符其实的经典。读诗最好读原文,但世界上大约有三千种语言,一个人会用来读诗的语言肯定少得可怜。为开阔视野、加强交流、增进友谊,读外国诗大多还得靠翻译。这套诗选中的译者都治学严谨,都酷爱祖国和外国优秀文化,译文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杰出成果。他们把拜伦的奔放、纪伯伦的靓丽、济慈的端庄、布莱克的纯真、华兹华斯的素净、叶芝的淡定、狄金森和弗罗斯特的质朴译得惟妙惟肖。读这样的译作,哲学上可受启迪,美学上可得滋润。这有益于读者的身心健康,能满足青年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能为有关专家的进一步研讨提供方便。
不妨说,这套诗集中外皆宜,老少咸宜,会书中两种语文或其中一种的人皆宜。
李肇星
2011年9月14日至25日自乌兰巴托(意为“红色勇士”)上空经莫斯科、明斯克(“交易地”)、塔什干(“石头城”)飞阿拉木图(“苹果城”)途中。
译者前言
19世纪的英国诗歌,前半期可称华兹华斯时代,后半期可称丁尼生时代。而所有近代英语诗人中,后者曾拥有最广泛的读者,当时英美知识家庭几乎都有其作品,他的伦理叙事诗《伊诺克·阿登》更让他享有惠特曼向往的“人民诗人”的美誉。另一方面,他凭诗作成为维多利亚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还受封男爵,这在英国也非常罕见。下面就介绍这位桂冠诗人。
一、生平
1809年8月6日,阿尔弗雷德·丁尼生出生于英格兰林肯郡萨默斯比的教区长家庭,是十二个孩子中的老四,8到12岁在寄宿学校的经历不很愉快,此后的教育来自剑桥大学毕业并有藏书的父亲。据说父亲要他每晨诵读罗马诗人贺拉斯作品,直到四卷诗歌都背出。在此熏陶下,他自小爱好学习,敏于观察并有精细的韵律感。另一方面,他性情比较忧郁、腼腆、常怀戒心。为求解脱,他很早写诗自娱,常把散步时想出的好词好句记住,待想出布局后用上(这同李贺相像)。
1827年,他与两位兄长合出《兄弟诗集》,他的诗占一半,显示出拜伦影响和丰富意象。这时他决心将一生献给诗歌创作。同年他进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以才智和英俊受注目,成为有革新精神的大学生组织“使徒社”代言人。1829年他参加诗歌竞赛,以浪漫主义色彩的《廷巴克图》获校长金质奖章。1830年又发表《抒情诗集》,成为校园知名人物。这是他一生中最快乐的时期。
他同很多剑桥人结下深厚友谊,如《柔巴依集》作者菲茨杰拉德、《名利场》等名著的作者萨克雷、作家兼史家卡莱尔,还有四次出任首相的格莱斯顿等。从他们的敬重和称赞中,他受到发展其诗才的激励,克服了因经济拮据、健康欠佳、近视加深等带来的低落情绪,度过了此后并不顺利的一二十年。
对他影响最大的同学是哈勒姆,这位史家之子才华横溢,是丁尼生情投意合的挚友,同丁尼生之妹相爱后,他们的友谊甚至超过兄弟之情。他们曾计划合出诗集,因哈父反对而由丁尼生单独出版。但哈勒姆仍发表长文热情评价。这是丁尼生诗作受到的第一次评论。
1830年,两人为西班牙革命者递送经费和情报,经过法国来到比利牛斯山区。丁尼生对这首次出国很热心,山区景物给了他深刻印象,成了他《鹰》、《食莲人》等诗的背景。
哈勒姆因父亲不支持,无法同丁尼生之妹结婚,为缓和关系,陪父亲去欧陆旅行,不料1833年9月在维也纳去世。丁尼生大受震撼,加之父亲去世还留下债务,只得离剑桥回家,在亲属资助中生活。他怀着丧友之痛写出《溅吧,溅吧,溅吧》,又以较特殊的格律(后称“悼念体”)开始写下因哈勒姆之死引起的思索。十七年后这些诗以《悼念集》为名出版,成为英国文学中最优秀哀歌之一。
他1832年的《诗集》中有《女郎夏洛特》、《艺术之宫》、《梦中的美人》等名篇,却受到不公正批评,使他此后十年拒绝发表作品,还打算远离英格兰。但内心的激情使他在苦学德语、哲学和科学的同时,更专心致志提高诗艺,写出一些最佳作品。其中多少与哈勒姆之死有关的有《尤利西斯》、《亚瑟王之死》、《提托诺斯》等。
1835年祖父去世,财产多归他叔父继承,两家的贫富更悬殊,矛盾更深(后来叔父之家为他的诗提供了暴发户标本)。在此前后他两次恋爱,与银行家的靓女不可能有结果;而妹妹的朋友艾米莉·塞尔伍德受过良好教育,其妹嫁给他哥哥查尔斯,但二人十多年后才成就这段美满婚姻。这位夫人去世(1896年,享年83岁)前几年,还帮助儿子哈勒姆(曾任澳洲总督)完成其父传记。
丁尼生十年未发表作品,诗名却越来越大,1842年在好友鼓励下出版二卷本《诗集》,奠定其诗坛地位,但仍未摆脱厄运。这年投资损失四千镑使他沮丧,后来获得二千镑补偿,1845年起又得到政府津贴每年二百镑,经济上大有起色,开始富裕起来。
他1847年的长诗《公主》受到前拉斐尔派称赞,1850年,他又成功出版《悼念集》并成婚。公众和女王对《悼念集》的喜爱,使一些批评家改变了腔调。当时正值桂冠诗人华兹华斯去世,次年初,他觐见女王,借穿的宫廷礼服正是华兹华斯1843年在同样场合下穿的,这倒可象征“桂冠”从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传给了杰出的维多利亚诗人。
1853年,他以写诗收入在怀特岛置产(1867年又在苏塞克斯建哥特式夏日别墅),开始远离尘嚣的清静生活,1855年出版《摩德》。这时,除了《摩德》,他的作品大多得到好评,人生可谓一帆风顺,864年出版《伊诺克·阿登》时,声誉更达到巅峰。
1865年和1868年,维多利亚女王和首相迪斯累里均提出封他为从男爵,但遭谢绝。1884年在好友、自由党首相格莱斯顿坚持下,他终于接受从男爵封号,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进贵族院的诗人。
同华兹华斯一样,他爱漫游和大海,钟情于威尔士、爱尔兰、苏格兰。后来在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德国、法国和北欧等地都留下足迹,去世前一年多时间里,还漫游地中海,去英吉利海峡的泽西岛、格恩西岛和伦敦。可以说,他在行将结束人间旅程时,仍充满漫游精神和探索热情,保有很好脑力。
最后一次病倒时,他还阅读莎翁作品,口授了后来葬礼上朗诵的《无声的话音》。1892年10月6日,他平静离开尘世,12日安葬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诗人之角”,离乔叟和勃朗宁的墓很近。
二、时代影响
丁尼生时代的英国正经历剧变,在取代法国成为欧洲权力中心后大力向海外扩张,但人民灾难深重。在维多利亚时代早期(1837—1848),受苦的平民为实现“人民宪章”和争取选举权,爆发了宪章运动(1838—1848)。这形势让人想到内战和法国大革命,文学中较多社会抗议。但1848年到1870年经济较繁荣,劳苦大众处境有所改善,社会较稳定,人们转向精神方面,作家在科学与基督教信仰的冲突中寻求解答。到维多利亚后期(1870—1901),稳定又被打破,崛起的德国与美国对英国形成挑战。而英国1873—1874年经济危机,使人们在社会问题前退却,或转向艺术追求,或沉湎于拜伦式的寻欢作乐。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空前复杂,原有的道德观越来越没有市场。
时代对丁尼生的影响明显。首先,当时的人认为诗歌因“有用”而存在。在社会和思想剧变中,人们需要家庭和信仰、道德标准和爱国热情等方面的稳定。他们爱好朴素而稔熟的事物,使诗歌倾向于多愁善感而非富于想象。成功的诗人须反映全社会的美好希望,抵御对天下大乱的恐惧。丁尼生正是在这方面成为维多利亚时代的代言人。
其次,他注意到宗教在科学挑战下的危机,关心怀疑与信仰的关系和死后灵魂等问题。这方面,他以内心活动和精神经历来处理。但他是有神论者,认为世界循一定目的运动,且在逐渐完成中。因此在社会和人类活动上,他与同代人一样,感到变革应循序渐进,认为走向自由也欲速则不达。他认为贸易、科学、法律等等最终应有助于劳苦大众,但又觉得大人物注定要掌握社会发展的过程。
丁尼生颇受文坛风气影响。他早年正值浪漫主义时期结束,人们倾向于反对拜伦的风格,再度重视古典题材、传统手法和形式。而他受古典文学影响既深,又乐于采用这类主题。其诗温柔敦厚,怡静雅致,在爱国情绪上,表现得颇有节制,兴趣主要在英国丰富多彩的历史;在爱情题材上,对女性的描写尊重而自制;笔下的英国风景,则多是宁静有序的乡野之美。而受封桂冠诗人后,作为诗歌的官方发言人,他感到有责任为迅速变化中的工商社会唱赞歌,尽管这社会与他格格不入——这一矛盾心理正是当时他所特具。
三、作品与特点
丁尼生的写作可分三个时期:四十岁前主要写抒情诗,此后二十五年多写叙事诗,晚年致力于创作诗剧。但他具抒情诗人气质,以旋律优美铿锵、题材及手法(如戏剧独白等)多样著称。这在《鹰》、《溅吧,溅吧,溅吧》、《磨坊主的女儿》、《霞光正照亮》、《过沙洲,见领航》等短诗中便可看出。他的优秀抒情诗很多,《悼念集》等就是抒情诗集,《公主》中也有抒情短诗,还有以历史、传说或悲剧为主题的素体诗,如《食莲人》、《尤利西斯》等,但这些较适合高层次读者口味。
丁尼生1830年第一本个人诗集虽多练笔之作,但《海怪》、《玛丽安娜》等已表明对音乐性和色彩的重视,显示出丰富的想象和以景抒情的才华。
他1832年的诗集中有一些优美抒情诗,如《女郎夏洛特》、《磨坊主的女儿》、《艺术之宫》、《食莲人》和《梦中的美人》等。这些诗韵律华美、风格别具,体现了作者特有魅力。
1842年的两卷本中,新作有《尤利西斯》、《洛克斯利田庄》、《克拉拉·维利·德·维利小姐》、《圣阿格尼丝节前夜》、《加拉哈爵士》、《溅吧,溅吧,溅吧》等,是英诗中优秀的抒情和田园作品。
叙事诗《公主》发表于1847年,说的是南国公主艾达与北国王子订有婚约,但为争取女权而毁约,创立不准男子入内的女子大学。王子在朋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