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斯曼诗选(英汉对照)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豪斯曼诗选(英汉对照)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英)豪斯曼(Housman,A.E.),周煦良译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1-01
书籍编号:30199032
ISBN:9787513540193
正文语种:中英对照
字数:81199
版次:1
所属分类:外语学习-英语读物
意切情深信达雅——序《英诗经典名家名译》
上小学前,爷爷就教导我要爱劳动,爱念诗。“劳动”是让我拾粪、浇菜、割驴草……“诗”是学念他一生中读过的唯一“诗集”《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等。我还算听话,常下地帮着干零活,偶尔也念诗。上中学后喜出望外地得知,最早的诗歌便是俺乡下人干重活时有意无意发出的“哎哟、哎哟”之类的号子声。老师说,这是鲁迅先生发现的。后来糊里糊涂考进北大,便懵懵懂懂向冯至、李赋宁、闻家驷等老师学习一些欧洲国家的诗歌。
大约十二天前,我正准备出访东欧和中亚时,北大、北外、党校三重校友兼教育部副部长郝平指示我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即将付印的《英诗经典名家名译》写篇序言。基于上述背景,我竟不自量力,欣欣然应允,飞机起飞不久就边拜读边写体会了。
一看目录,我在万米高空立即激动不已。译者全是令我肃然起敬又感到亲切的名字。
冰心是我初中时代的“作家奶奶”,我工作后曾专门找借口去拜访她在福建的故居。袁可嘉半个世纪前应邀从南大到北大讲英国文学史,我是自己搬着凳子硬挤进去旁听的幸运学生之一。王佐良先生是我读研究生时教授英国诗歌的。同学们爱听他的课,他大段引用原文从不看讲稿,我们常觉得他的汉语译文会比原文更精彩……穆旦、屠岸、江枫、杨德豫等我未曾有幸当面请教,从他们的作品中却受益良多,感激恨晚。
前辈翻译家们追求“信、达、雅”。落实这“三字经”却并非易事。
第一,在丰富多彩、良莠不齐的英文诗林中,译者要有足够高的先进理念和真知灼见去发现和选择思想水平高的作品。国产千里马尚需伯乐去认同,意识形态领域里的诗就更需要了。看诗的高下、文野,境界和情感永远是最重要的因素。我国《诗经》历久不衰,首先因为里面有“硕鼠,硕鼠,无食我黍!”这样政治上合民心的诗句,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样传递真情的佳句。这套诗集选了许多跨世纪思想性极强的好诗。如雪莱《普罗米修斯的解放》中的警句:“国王、教士与政客们摧毁了人类之花,当它还只是柔嫩的蓓蕾……”今天读起来仍发人深省。如莎士比亚在其第107号十四行诗中将和平与橄榄树的葱郁有机相连,上承两千多年前中国先哲“和为贵”的真谛,下接联合国大会此时此刻的紧急议题。这样的诗自然有人爱,有人信。
第二,诗源于生活。诗作者和译者都最好与百姓血肉相连。马克思曾与诗友调侃:诗人也得吃饭,别奢望写诗写饿了上帝会把盛着面包的篮子从天堂递下来。这套诗选中有许多生活气息浓醇、情意真切的诗。如出身佃农的彭斯在18世纪法国大革命后写的政治讽刺诗:“我赞美主的威力无边!主将千万人丢在黑暗的深渊……”,“……阔人们日子过得真舒泰,穷人们活得比鬼还要坏!”,“……有的书从头到尾都是谎言,有的大谎还没有见于笔端。”写实和预言都相当准确。
第三,译文要忠实于原作,自身又要通畅、简洁、优美。这套诗集中,英文原作都是名符其实的经典。读诗最好读原文,但世界上大约有三千种语言,一个人会用来读诗的语言肯定少得可怜。为开阔视野、加强交流、增进友谊,读外国诗大多还得靠翻译。这套诗选中的译者都治学严谨,都酷爱祖国和外国优秀文化,译文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杰出成果。他们把拜伦的奔放、纪伯伦的靓丽、济慈的端庄、布莱克的纯真、华兹华斯的素净、叶芝的淡定、狄金森和弗罗斯特的质朴译得惟妙惟肖。读这样的译作,哲学上可受启迪,美学上可得滋润。这有益于读者的身心健康,能满足青年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能为有关专家的进一步研讨提供方便。
不妨说,这套诗集中外皆宜,老少咸宜,会书中两种语文或其中一种的人皆宜。
李肇星
2011年9月14日至25日自乌兰巴托(意为“红色勇士”)上空经莫斯科、明斯克(“交易地”)、塔什干(“石头城”)飞阿拉木图(“苹果城”)途中。
译者序
一
阿尔佛莱德·爱德华·豪斯曼(Alfred Edward Housman),英国现代最伟大的古典学者之一和杰出的诗人,于一八五九年出生于英国渥斯特郡。父亲爱德华·豪斯曼在伍彻斯特从事律师业务。外祖父威廉斯是当地的教区长,研究古典文学,也喜欢写诗。母亲沙拉·简也有诗才。豪斯曼对古希腊、拉丁文和对诗歌的爱好,好像都来自母系。
豪斯曼是七个兄弟姊妹中最长的。他在中学时期就写诗,并且获奖。在和弟妹游戏时,他也带领他们写诗,他的幼弟后来也成为作家的劳伦斯·豪斯曼回忆他年纪幼小时就被豪斯曼抓着手写了一首十四行诗,硬说是劳伦斯写的,并且录在家庭记事簿上。他和弟妹们还发明另一种文字游戏,即把一些毫不相干的字嵌在一首诗里。当然,写得最成功和最有风趣的还是豪斯曼自己。
按说豪斯曼诗才这样敏捷,应当很早就会走上诗人的道路。但是在中学时,他一次得奖,奖品是一部由西鲁堡中学学生把英、德、意诗歌译为希腊文或拉丁文的诗歌汇编,题名为《塞汶河的小小花环》。之所以取这个名称是因为主编者著名古典学者肯尼迪曾任西罗普郡首府西鲁堡中学校长,而塞汶河则是贯穿西罗普郡东西的主河。豪斯曼后来自称,是这部诗集使他向往古典文学研究的。
豪斯曼的父亲不善理财,家境并不宽裕,豪斯曼中学毕业后靠考取了一笔每年一百镑的奖学金,使他能够进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读古典文学系。他十二岁丧母,在母亲病危时,他百般祈祷,终于无效。这个打击使他在牛津学习期间,逐渐变为一个无神论者,认为上帝是没有的。生命既无意义,也无目的。宇宙冷漠无情,人的一切努力都是白费,人只是灰尘大的一粒感性物质,注定在世界的一个角落作短暂的居留。
豪斯曼在牛津学习的头两年,以成绩卓越,在学位初度考试时获得最优等成绩。但是这次成功使他骄傲自满起来,把必修课诸如哲学、古代史不放在眼里,更由于他对当时新兴的恢复古典文献本来面目的校勘学越来越感兴趣,连自己的希腊、拉丁文教师也看不起了。其结果是在毕业考试时,他的两个好友都取得最优等成绩,他却名落孙山。
豪斯曼所倾心的古典文学校勘学颇像我国乾嘉学派考订古籍的朴学,其目的是厘订不同本子的真伪,搜残补缺,连—字一句都不放过。在牛津时,豪斯曼对门罗的《卡图鲁司(Catullus)评述与校勘记》极为钦佩,觉得另一个拉丁诗人普罗拜丘(Propertius)也可照样校订一下。他写信给门罗,门罗也给他回了信,经这一鼓舞,豪斯曼对古典文学校勘工作更起劲了,以致把毕业考试的几门功课都丢在一边。除了其他原因外,这也是他毕业考试失败的原因之一。但是塞翁失马,安知非福。毕业考试失败是暂时的;而使他走上一条正确的古典文献治学途径,最后荣任剑桥大学古典学肯尼迪讲座教授,成为近代古典文献研究一大权威的,仍得归功于他那时从门罗著作所得到的启发和鼓舞。
但在当时,高级毕业考试的失败对他的打击是重大的,因为这时正值他的祖母逝世,而祖母的遗嘱没有留给他经济困难的父亲分文。另一个亲友因豪斯曼考试失败,也停止资助他,所以一八八二年他不得不准备两个考试,一是往牛津补考中等程度的毕业考试,一是报考伦敦注册局当公务员。两者都过了关。从这时起,他就郁郁不得志地在伦敦生活。
在这段时期,豪斯曼由于心情极坏,除掉一篇论荷累司的诗歌寄给《语言学杂志》发表外(这在一个二十三岁青年是难能可贵的),在古典学方面简直没有发表什么。直到一八八八年豪斯曼方才重又开始钻研古典文献起来,经常去大英博物馆。陆续在《古典文献评论》、《语言学杂志》上发表重要研究论文。一八八九年,他以卓越的研究成果被邀请为剑桥大学语言学会会员,并结识了该学会成员之一、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院士亨利·杰克逊。一八九二年,伦敦大学大学学院希腊、拉丁文教授逝世,院董事会决定分设两个教授讲座,希腊文和拉丁文各一。豪斯曼年仅三十三,也报名应聘拉丁文讲座,并声明自己在牛津最优等考试中失败,但是签署赞成意见的包括有牛津、剑桥、都柏林、圣安德鲁斯,另外还有美国的和德国的著名学者,共十五位。豪斯曼终于被任命为大学学院拉丁文教授。从这时起,他在大学学院任教十九年,后来又任剑桥大学肯尼迪讲座拉丁文教授二十五年,直到他逝世。
豪斯曼在考订和研究古典文献方面成绩是巨大的,特别是他编纂和翻译的罗马诗人马尼留司。(1)不过马尼留司除一点宿命论思想外,对豪斯曼自己的诗歌影响并不大,所以这里不予论述。
在大学学院任教的第四年,即一八九六年,豪斯曼的诗歌《西罗普郡少年》出版了。在他初进大学学院教书并且积极从事古典文献研究的繁忙岁月中,会奇峰突起出这样一本诗集,确是出人意外。据豪斯曼后来自己说,这些诗除了少数是在他十年贫困期中写的,其余大部分是他在一八九五年写的。那时,他父亲刚在前一年冬天逝世,留下他的继母和幼小弟妹,使豪斯曼作为长子对家庭的责任加重了,而在学术论争上他又感到非常气忿。四十年后,他在纪念腊司里·斯蒂芬(Leslie Stephen)的讲演稿《诗的名与实》中,讲到他写诗往往是在身体多少欠爽时,所以写诗的过程对于他说来虽是愉快的,但一般说来,也是激动和耗费精力的;换句话说,他只有极端闲散或者精力高度集中时才写得出诗来。
《诗的名与实》发表后曾经传诵一时,但是豪斯曼所说的诗歌创作过程只能说是他的个人经验。与他同时代并且诗名不亚于他的汤姆斯·哈代后期写诗如“开抽屉取物”一样便当,如果像豪斯曼那样,哈代的老命早应当葬送了。哈代的诗不及豪斯曼那样谨严,但超出豪斯曼的数量几乎十倍。对此我只能有一个解释,即豪斯曼的拉丁文研究一直在妨碍着他用本国语言写诗。诗原是语言的艺术,它一半靠自然流露,一半靠加工,但是诗人头脑里只能有一种语言在作用着,不管是意识地或潜意识地。
继《西罗普郡少年》之后,豪斯曼到一九二二年才发表他的第二部诗集《诗后集》(Last Poems)。他在序言中说,由于他不大可能再写什么诗,所以趁在世时将这些付印,俾能亲自校对。集中共收诗四十一首,并冠以一篇原文读来令人感慨系之的序诗:“我们将不再林中去了,那些月桂树都已经伐掉。”
《诗后集》的节奏较慢,但更加辛辣。这时,特别是在第一次大战期间,《西罗普郡少年》已拥有广大的读者。《诗后集》的出版立刻受到广泛的欢迎和重视,从十月十九日起不到年底已经销了一万七千册。这两本薄薄的集子,再加上豪斯曼遗命让他兄弟劳伦斯在他遗稿中辑出的一部《诗外集》(More Poems)共四十八首,和劳伦斯在汇总他的诗作出版时又增补的二十八首,豪斯曼的全部诗歌创作便在这里了。(2)
二
《西罗普郡少年》先是以《泰伦司·赫赛诗集》的名称投给麦美伦出版社,被该社审稿人约翰·麦莱退稿。豪斯曼于是写信给他在牛津的老同学卜拉德(A. W. Pollard)来伦敦商议。卜拉德读了诗稿之后,认为两百年之内总有人读它,但提出两点建议:(一)改名为《西罗普郡少年》,(二)不用泰伦司·赫赛的假名,用真姓名发表。豪斯曼都同意了。卜拉德并且介绍开根·保罗出版社接受这部诗集,条件是由作者自费出三十镑印五百部,交该出版社发行。一八九六年《西罗普郡少年》就这样问世了。书名虽改,内容丝毫没有动。泰伦司的名字仍在集中有两次出现。一次在第八首,但更重要是在第六十二首以泰伦司口吻进行自我辩护的那首长诗。这都会使人认为所谓“西罗普郡少年”就是泰伦司。实际上,集中六十三首诗都各自独立,并不是只代表一个人在说话。如第二十七首是一个死去的人在询问他身后的乡里情况,第四十七首写一个木匠的儿子临刑前的讲话,最后表明原来是基督,这都是证明。而且西罗普郡也不是豪斯曼的故乡。事实是,他写了六首关于西罗普郡的诗之后才涉足该郡,俾能吸收一点地方色彩;而第六十一首所写的远望见教堂风标的休莱,在他兄弟劳伦斯读了他的诗后特地去西罗普郡探幽访胜时,发现休莱的教堂坐落在一处山谷里,远处不可能望见,而且教堂北面埋葬的也不是如诗中所说:
北面为生命不永者
有寺工掘下的冷坟,
而沉沉楼影里酣睡的
是些自杀掉的人。
而是教堂看守人和牧师的妻子。当劳伦斯去信责问时,豪斯曼回信说,他从温洛岭俯眺休莱,发现休莱的教堂谈不上高,但诗已写成,他并且喜欢这个地名,就不想改了。豪斯曼在另外一封信里曾解释说,他没有用渥斯特郡或格劳斯特郡,是因为他少年时登高望远,在西方天尽头挡着他视线的总是西罗普郡那一带山岭:
时常当太阳落山,
风标失去了反照,
我会攀上烽火台,
西向威尔士凭眺,
观看一天的终了。
(诗后集·三十九)
这首老年追忆旧游之作说明诗人对西罗普郡的感情。但是依笔者看来,豪斯曼选用西罗普郡的背景还和他中学时得奖的那本肯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