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读物 > 中国学生英语过渡语研究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中国学生英语过渡语研究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中国学生英语过渡语研究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中国学生英语过渡语研究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国内首部在功能类型学框架下研究英语过渡语的专著

作者:蔡金亭著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05-08

书籍编号:30186482

ISBN:9787560079738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45678

版次:

所属分类:外语学习-英语读物

全书内容:

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丛书


中国学生英语过渡语研究


蔡金亭 著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总序


二语习得研究于上个世纪60年代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中国大陆二语习得研究开展相对较晚,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早期我国的二语习得研究项目少、人员少、领域狭窄。发展到现在,我国二语习得研究队伍已初具规模,研究内容日趋丰富——既研究学习者内部因素、又研究学习者外部因素,既研究学习结果、又研究学习过程;研究视角日趋全面——逐步从认知视角拓展到社会文化视角;研究方法日趋多元——既使用量化方法,又使用质化方法或混合法。进入新世纪后,我国二语习得研究发展尤为迅速。2003年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召开了我国首届二语习得研究学术会议,2005年和2008年又分别在南京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召开了第二、三届学术会议,2008年还举办了亚太地区二语习得研究论坛。更为可喜的是,我们已经正式成立了中国二语习得研究的学术团体,并建立自己的网站(www.L2China.com)。有关二语习得研究的论文不仅数量迅速增加,而且文章质量也有显著提高。


策划出版本丛书的目的是为集中展现我国学者在二语习得研究方面的系统成果。这是一个开放性的系列丛书。先期出版的专著有:《中国学生英语过渡语研究》、《中国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和《中国英语学习者L2句法发展研究》。这三本专著均是以中国英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有自己的理论框架和明确的研究问题,文献综述详略得当,研究设计缜密,有大量的数据支撑与分析,研究结果可信,还有详尽的讨论。本套丛书可供研究生和高校外语教师阅读,有助于他们了解二语习得研究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也便于学界了解中国英语学习者学习英语的普遍特点及其个体差异。


《中国学生英语过渡语研究》由蔡金亭撰写,书中基本内容源于他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完成的博士后研究报告,该书既有理论探讨,也有实证研究。《中国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发展的规律与特点》由文秋芳与胡健共同撰写,内容源于一项历时四年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4BYY039)的结项报告,该项目跟踪研究大学生英语口语,分别报告了学生语音、语法一致性、句法、词汇、话语标记、语体特征与思维能力发展的研究结果,并据此对目前英语教学的改进提出系列建议。《中国英语学习者L2句法发展研究》由戴曼纯撰写,内容源于国家社科项目(04BYY041)的系列研究报告。该书以生成语法为理论背景、以数据为基础,探索英语学习者的句法发展基本规律,是一项规模较大的语言学视角的二语习得研究。


该丛书的出版必将有力推动我国二语习得研究领域向纵深发展,使我国二语习得研究尽快达到国际水平。


文秋芳


于北京外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

前言


时光荏苒,转眼间我学习钻研应用语言学已有12年了。承蒙各位恩师教诲,我较早确定了二语习得作为主要研究方向,辛勤耕耘,时有收获。2003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了我的《语言因素对英语过渡语中一般过去时的影响》一书,这可能是国内第一部过渡语(也称中介语)实证研究专著。后来,该领域的专著还有司联合的《过渡语理论与语言教学》(河海大学出版社,2004)和周保国的《中国学生英语冠词过渡语知识研究》(科学出版社,2006)等。


与以上著作相比,这次出版的《中国学生英语过渡语研究》有以下特点:1.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相结合,以后者为主。第二至第五章为理论探讨,第六至第十一章为六个实证研究,并且与理论部分遥相呼应。2.点面结合,读者面较宽。理论部分阐述了过渡语的基本性质,属“面”,六个语法方面的实证研究属“点”,且都在统一理论框架下。比起只研究一个小题目的博士论文,本书自然会拥有较多读者。3.这是国内首部在功能类型学框架下研究英语过渡语的专著,实证研究注重以小见大,切入点新颖,设计较合理,结论可信,解释较深入。


本书是作者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完成的博士后研究报告基础上写成的,书中全面而深入地研究了过渡语的主要理论问题和汉-英过渡语的六个具体语言现象。全书共有十二章,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章也就是第一部分,它的目的是为全书的研究奠定理论框架。现代意义的过渡语研究通常以理论语言学为指导,所以本章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普遍语法和功能类型学两大学派的理论观点及其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我们认为功能类型学比较适合应用于过渡语研究,但它也有一些不完善之处,因此在其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扩展功能类型学框架作为本书的理论指导。


第二到第五章是理论探讨部分。第二章主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回顾了过渡语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过渡语理论是建立在从对比分析到错误分析的发展基础上的。该章介绍了对比分析、错误分析、过渡语理论的基本观点、方法及其贡献和不足。针对过渡语理论,本章特别总结了过渡语的本质和特征。其中过渡语的可变性、渗透性、石化性三个基本特征的表现分别在下面三章深入探讨。可变性的外在表现是变异,在过渡语中存在大量的变异,因此第三章集中讨论了过渡语变异现象的实证研究和理论框架。渗透性最重要的外在表现是母语迁移,因此第四章从功能类型学的角度和认知角度探讨了语言因素和心理因素对母语迁移的影响。深入认识母语迁移的影响因素有助于预测母语迁移的发生,但在实际研究中确认母语迁移还需要具体方法。为此,该章也介绍了传统对比分析、扩展对比分析、有声思维、即时翻译和回顾性访谈四种具体方法,并强调它们的综合运用。石化是过渡语的另一个主要特征,石化现象普遍存在于大多数二语学习者中。第五章从以下三方面探讨了过渡语中的石化研究:石化概念发展、对石化成因的解释理论、石化实证研究及方法。


第六至第十一章为实证研究部分,是本书的重点。笔者采用多种语料收集方法,分别考察了汉-英过渡语中的六个重要语言现象,包括非宾格动词、冠词、主题突出特征、时体、被动语态、关系从句,目的是发现汉-英过渡语与其他类型的过渡语的共性及其自身的个性。这六个现象分属三个层次:非宾格动词和冠词属于词类,被动语态和关系从句属于句子,而主题突出特征和时体属于结构,它介于词类和句子之间。在这些研究中,笔者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研究问题,通过对语料库、测试和访谈等各种方式收集的多种真实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了可信而有说服力的结论。综合来看,一方面,汉-英过渡语与其他母语背景的英语过渡语共有一些语言现象,包括非宾格动词的误用(特别是过度被动用法)、冠词使用受名词短语的影响、时体使用受情状体的影响(即情状体优先假设)。但是有些被认为具有普遍性的规律,如可及性层级假设,却只是部分地在汉-英过渡语中成立。过渡语的普遍特征主要是认知、交际功能这些人类共有的因素造成的,但母语迁移仍然会在一定程度上起正面或负面的作用。另一方面,有些现象是汉-英过渡语特有的个性特征,如主题突出特征和假被动式,它们主要是由汉语中某些类型学特征迁移引起的。


最后一部分是第十二章,这部分对全书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并指出今后我国过渡语研究的九个方向。


在本书即将付梓之际,我首先要感谢我的博士后导师吴一安教授,她谦和的为人、严谨的治学将使我受益终身。文秋芳教授和陈国华教授多年来一直关心着我的成长,在我求学的许多关键阶段给予了无私而及时的帮助,令我难以忘怀。刘润清教授和王克非教授在我驻站研究期间,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激励着我潜心钻研学问,不断开拓进取。由于当时我与戴曼纯教授、韩宝成教授合用一间办公室,我能够经常向他们请教,他们对人生和学问的许多看法对我启发良多。


在博士后出站报告评审会上,文秋芳、吴一安、高远、陈国华、王克非五位教授在肯定本书的同时,提出了许多颇有见地的宝贵意见。大部分我都已采纳并对书中内容进行了相应修改。但有些问题,因受学术水平的制约,目前我未能完全解决,今后我会继续努力。


本书虽然是在博士后阶段完成,但它直接得益于硕士和博士阶段的积累。所以借此机会我要感谢我的博士导师潘永樑教授,他当年把我招为开山弟子悉心培养,此种恩情没齿难忘!令我同样不能忘怀的还有我在洛阳外国语学院求学时的恩师李绍山教授、严辰松教授、李经伟教授、程工教授等多年来对我的教诲。有了他们的教导和帮助,我才能在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取得了一点成绩。


本书的部分章节是在以前发表的论文基础上写成的,或是博士后出站后修改发表过的,详细出处在书中均已注明。在此感谢刊登这些论文的《外语教学与研究》、《现代外语》、《外语学刊》、《外语与外语教学》、《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等刊物多年来对我的支持。另外,第三章依据的一篇论文曾与朱立霞合作发表,我的研究生王剑的课堂讨论对第四章4.5节有贡献,研究生谢昂参加了第五章的写作,第七、第十一两章完成后经吴一安教授斧正曾合作发表过,借此机会特别感谢以上各位师友。


衷心感谢我的岳父、岳母对我们小家庭的关心和照顾,他们总是我们最坚强的后盾。我的爱人朱立霞博士与我同舟共济,女儿蔡承泽的出生更为我们增添了无穷的快乐和工作的动力。


谨以此书献给我的祖母,相信她在天堂里能看到!

第一章 普遍语法和功能类型学框架下的过渡语研究


1.1 引言


第二语言习得(简称二语习得[1])(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涉及三大领域:1.过渡语(interlanguage),也有很多人称为中介语;2.学习者内部因素;3.外部环境(文秋芳& 王立非2004a)。这三大领域又包括许多具体专题,学者们既对这三大领域分别进行研究,又注意考察它们之间及其包含专题之间的相互关系。本书集中于过渡语研究。


集中于过渡语研究的二语习得有两个研究目的:首先是描述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建立的过渡语系统的组织原则;其次是解释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遇到的困难(Ramat 2000:1)。二语习得要实现这两个研究目的就必须借助理论语言学的框架,因为理论语言学不仅为二语习得的描述目标提供了系统的参照体系,而且能够引导研究者从适当的角度对二语中的现象进行深层理论解释。


当代理论语言学可以大致分为形式主义(Formalism)和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两大阵营,形式主义和功能主义语言学又各自有许多派别(参见徐烈炯2002;严辰松1997a;张敏1998:11-12;Newmeyer 1998:11-18)。在形式语言学的阵营内,除最负盛名的Chomsky的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外,还包括Perlmutter和Postal的关系语法(Relational Grammar)、Gazdar和Pullem的普遍短语结构语法(Generalized Phrase Structure Grammar)、Pollard和Sag的中心语驱动的短语结构语法(Head-driven Phrase Structure Grammar)、Zwicky的接口语法(Interface Grammar)、Partee和Dowty的蒙太古语法(Montague Grammar)、Bresnan的词汇功能语法(Lexical Functional Grammar)等。功能主义语言学也有不少派别,例如以Greenberg、Comrie、Croft等为代表的功能类型学(Functional-Typology)、Chafe和Thompson的话语语法(Discourse Grammar)、Hopper的现出语法(Emergent Grammar)、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Foley和Van Valin的角色参照语法(Role and Reference Grammar)、Dik的功能语法(Functional Grammar)、Jacobson等人的布拉格学派、Langacker和Lakoff等人的认知语言学等。


这些同属形式主义或者功能主义的不同派别虽然在细微之处有许多差异,但我们仍然可以总结出这两大学派的根本区别。徐烈炯(2002:8-9)指出,形式主义认为语言学的中心任务是语法成分之间的形式关系,并不需要涉及这些成分的语义性质和语用性质;功能主义对此持反对态度,理由是形式必受意义影响,两者无法分开。张敏(1998:12)也对两大学派的区别作了精辟的概括。他认为,两者最外在的区别体现在研究重心、分析方法和表述方式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