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外语教师成长案例研究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优秀外语教师成长案例研究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顾佩娅著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11-01
书籍编号:30186447
ISBN:9787560090771
正文语种:英文
字数:56609
版次:1
所属分类:外语学习-英语读物
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丛书: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
优秀外语教师成长案例研究
顾佩娅 著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总序
这是一个研究我国外语教师教育和成长的专著系列。
3年前,我和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的同仁们启动了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科研项目《高校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研究》,规划中的研究成果是一部学术专著。那时,并没想到要做一个以“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为主题的系列。几年探索中,不仅逐渐增进对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认识,还有幸直接和间接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教师研究者,有机会分享他们的智慧、成果和执著的求实求是精神,最终萌生了要做一个开放系列的念头。把不断产出的研究成果奉献给大家,引起研讨,视情况而付诸于实践,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研究与实践,是发起这个系列的初衷。
教师在教育(含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自喻。没有教师,从何而谈教育?正如教育同样离不开学生一样。这是从教与学这对矛盾统一体的视角而言。更加宏观地看,“中国的振兴靠教育,教育的振兴靠教师”(胡锦涛语,2004年教师节)。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不容置疑。我国近年来教育改革的实践说明,教育振兴意味着教育必须在继承已有优良传统的基础上面向改革,而改革成败之关键在于教师,在一个单位如此,在一个地区乃至全国也如此。
第二语言/外语教育研究领域,曾经经历了为期不短的教学法辩论,终因其视野狭窄、思路拘僵、失衡而失去势头。随着语言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转型,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取向逐渐转向学习者及其学习过程,二语习得研究曾经经历了“盲人摸象”的阶段,发展到现在研究思路日臻成熟。与之相比,对第二语言/外语教师的系统研究相对滞后,90年代起步,其标志为Richards &Nunan于1990年发表的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一书的问世,二语/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一直是教师研究领域的核心课题。在我国,这方面的研究大致上落后十年,但我们毕竟已经起步,一些研究取得了原创性成果,另一些已经启动或在规划之中,有望在未来形成势头。
本系列的主题是中国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研究课题涉及(1)构成外语教师专业基础的“教师知识”;(2)外语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PCK);(3)外语教师的个人理论;(4)外语教师的课堂决策;(5)外语教师的职前教育;(6)在职外语教师的学习与发展;(7)外语教师教育课程;(8)优秀外语教师的专业素质;(9)外语教师的主体性;(10)中国外语教师教育理论与发展模式。规划中的本系列是个开放系列,我们期待研究课题的拓展和已有研究的不断深化。
涉足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研究,就是涉足以人为主体的研究,这里的人当然是社会的人。我们的关注点是外语教师的教学与生活实践和他们的成长。对于像笔者这样具有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和TEFL背景的外语教师/研究者,几年下来有个深刻体会,即原有的知识基础不足以胜任这类研究。从知识领域角度,我们还需要懂得教育,尤其要学习教育学中的教育哲学(含方法论)、教育心理学和社会学。早在20多年前,Stern(1983)就在他颇具影响的研究专著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一书中指出,语言教学的四大基础学科支柱分别是(1)语言学;(2)社会学、社会语言学及人类学;(3)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4)教育学理论。现在才切身体会到他的观点和论证是多么贴切。从研究方法及态度角度,语言学、心理学普遍被认为是“客体性”科学(当然也存在不同声音),其研究方法服务于对客观事实及其规律的发现与挖掘,主流是科学的、定量的;而社会学、人类学和教育学属“主体性”学科,所关注的是生命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其本质是人文的、社会性的。与自然科学研究一样,人文知识的研究也着眼于揭示事实,然而人文范畴所关注的事实,是“经过价值解释、理解和选择了的事实,是(一个)被意义化价值化了的事实”(见张祥云著《大学教育:回归人文之蕴》,2004:p.100),它遵循现象学-解释学方法论,研究方法的主流是定性的。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研究的跨学科知识基础要求研究者熟悉定量与定性的研究方法,但其更为突出的人文学科属性使我们更偏重定性的研究方法。
本系列丛书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作者都是常年耕耘在教学一线的外语教师+研究者,作者选择的研究切入点来自教学工作中最为熟悉的、而又百思不得其解的现象,背后凝聚着他们多年教学实践的经验与反思。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的科研没有矫揉造作,为做科研而科研,或在功利的驱使下去写作;他们寻求的是对外语教育的理解、意义和价值。第二是他们的研究态度。不少作者既是研究者,也是被研究群体中的一员;无论是或不是后者,研究者都会把自己“摆进去”,与被研究者进行平等的心灵“对话”,倾听他们的“独白”,切身体会他们的言语和行为,他们的研究过程往往是与被研究者共同探索的经历,对所观察的人和现象的理解与理性升华具有感染力。第三,在研究方法上,除研究界比较熟悉的问卷、日记和访谈外,作者尝试了一些在我国外语教育领域尚不普遍的定性研究方法,如叙事、话语分析、隐喻、对话研究等,用多维度的研究方法寻求对一种现象的解析,力求达到贴切。第四,作者的研究“结论”都是通过观察、思考、论证得出的,但却不是板上钉钉式的结论,更不是客观真理,而是对所研究的人与事物的理解和赋予他们的意义和价值,具有开放性。我们不妨将它们比作向读者发出的邀请函,邀请读者来分享和探讨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中共同关心的问题。
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是极为复杂的研究课题,其促进和制约因素多多,其动态性永恒。希望本系列研究专著的推出能够引发更多质量上乘的研究,吸引更多的研究者/教师和我们共同研究自己的事情,从而推动教师领域研究的健康发展。
最后,我们应该感谢所有作者/研究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以及所有支持和参与我们研究的机构和同仁。没有他们,本研究专著系列不可能顺利诞生。
吴一安
2005年9月
于北外
引言
献给有志于追求卓越的中国外语教师!
本书旨在研究中国优秀外语教师的专业素质形成过程、发展环境和渊源,尤其是他们的成长特点与规律以及发展成因之间的关系。目的是探明我国外语教师成长的复杂心路历程及其环境影响,为改革外语教师教育模式、优化教师培训内容和效果服务;同时也为丰富和拓展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作贡献。
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关键,这早已成为共识。但是长期以来,教师的生命价值往往被挤在学生的需求、国家的行政指令和教师职业角色的夹缝中而变形和萎缩。在外语教育研究领域,对学生和学习过程的研究日趋成熟,而对教师的相关研究甚少。直到上世纪80年代,教师学习(teacher learning)亦即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仍是个“未被研究的问题”,有关中国外语教师发展的研究更是鲜见。现今社会变革的强烈需求及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呼唤,推动和催生着对教师专业成长的生命观照。
国际上教师专业化走向及其相关理论的不断深化促进了有关教师学习与发展研究的蓬勃发展。继Richard & Nunan(1990)合作的第一部关于教师教育的重要著作后,陆续涌现出一系列包括对语言教师教育知识基础(knowledge-base)重新定义在内的、从认知、社会文化多视角探究教师学习和专业成长的研究成果。我国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业内”对教师发展研究的意义、性质和方法的共识还在形成之中。近年来虽已出现一些前沿性研究成果,但大多数研究仅局限于教师的知识素养、能力素质和人格素养特征,涉及教师的自主成长和主体性素质发展过程的研究还很少见,且极少涉及到中小学外语教师。
全书试图通过研究一组优秀中小学外语教师的案例来增进读者对教师认知与专业成长过程的理解、揭示社会文化大背景与他们的知识、信念以及实践之间的关系。全书将探讨以下四个问题:
1)这些教师是如何在正规和非正规的学习经历中成长起来的?他们的学习经历给他们的教学实践带来了哪些变化?
2)在他们所处的社会/学校环境中,促进或阻碍他们专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3)这些教师的知识和信念有哪些特征?这些知识和信念对他们的教学实践产生了什么影响?
4)在这些有丰富经验的教师眼中,最有效的中国英语教学有哪些特征?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围绕这些研究问题的文化层面的思考。起初,作者打算模仿西方文献中的研究思路,即从这些优秀教师的教学特色(最后一个问题)入手,追溯他们的专业素质形成过程、发展环境和渊源。然而笔者在前期访谈中发现,了解他们的丰富经验时,最好的切入点是“某个人究竟是谁”。只有在这个大问题背景下,我们才能讨论上述研究问题,接触到他(她)们的个人成长及学习经历、他们所处的社会关系以及工作和生活环境等。不难看出,在中国的社会环境下,与教师的知识和行为相比,“他们是谁”以及“他们与环境是何关系”的问题显得更加重要,而这也是我们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本研究的关注点是优秀外语教师的教学生活实践和他们的专业素质成长,其人文学科属性决定本项研究采取定性的案例研究方法,如访谈、观察、叙事等。访谈是本研究的主要数据源,作者采用渐进聚焦方式(progressive focusing approach),通过教师参与者“讲故事”来分多次进行访谈,历时一年。实地观察则是一个承续的过程。作者汇集了过去十年中积累的对大多数参与者的学校和课堂的实地考察经验和素材,包括听课笔记、与学校领导、同事和学生的交谈散记以及参与者的教案和学生作业等。然后基于这些数据,通过“叙事法”总结个案特征和主题,并用跨案例分析和“三角互证”对教师发展中的成因关联现象进行多维度动态分析,探讨他们在特定教学环境下的特殊成长过程、发展规律和共同特性。在此过程中,作者检视了大量有关教师学习与专业发展的文献,阐释了教师的理念、知识和环境如何建构他们的教学实践活动以及如何影响一名教师从新手成长为教学能手。
研究结果验证了以Dewey和Vygotsky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支持并延伸了文献中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些基本规律和特征。研究表明:
1)外语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与周围环境互动的持续过程,是在探索和反思性实践中进步的;有从起步走向成熟、从回应挑战到追求卓越的阶段性特征。从关注自己到关注学生,再到关注课堂和社会,这些教师的职业生涯丰富多彩,追求发展的途径和形式多种多样,如文献中提及的自主学习、师长引领、短期进修、学历教育等正式或非正式的学习经历,还包括具有中国特色的群体实践活动,如集体备课、相互听课、公开课等。而促进他们成为优秀教师的关键还在于他们对职业的热爱和在反思性实践中对环境因素的超常悟性、把握和驾驭。不同的学习经历和社会环境塑造了教师不同的性格和学习风格,这不仅直接影响他们的教学行为,也促使了他们对自己的成长经历进行不同的诠释,从而为全面理解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丰富视角。
2)在中国教师专业发展中,环境是最大的影响因素。它与文化信仰,传统观念和社会期望紧密相连。研究数据显示,人际环境,学校环境以及社会文化环境都能对教师专业发展起到促进或阻碍作用。家庭支持、学生欣赏、同事理解、师长引领、领导支持、专业活动和教学资源丰富、乃至国家整体改革和英语全球化的大环境都是促进教师发展的有利因素。相反,复杂的人际关系、传统观念、来自业内和社会的价值观冲突,以及所在学校的不利地理、历史和资源条件都会限制教师发展,但同时也可能转化为激励挑战与发展的有利因素,因为优秀教师在回应挑战中锤炼了意志,在反思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拓展了知识,增强了能力。
3)教师的知识与信念深深植根于他们的工作场景,并且与他们的个人素质和实践经验密不可分。教师对职业的热爱、自我发展意识、不懈探索、追求卓越的精神是促使他们成为优秀教师的驱动力。教师的知识与信念(包括对学生、语言学习过程、外语教学的多元化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指导他们的课堂实践。但是,教学知识和观念的改变并不一定能带来教学行为的变化,他们所在的学校环境和社会氛围决定了他们“知”与“行”的一致程度。因此,相比他们的学科知识,教师的实践知识及其联系教学实际将经验知识上升为理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