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读物 > 中国环境下的英语教学研究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中国环境下的英语教学研究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中国环境下的英语教学研究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中国环境下的英语教学研究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崔刚著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7-01

书籍编号:30168870

ISBN:9787302373612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380637

版次:1

所属分类:外语学习-英语读物

全书内容:

中国环境下的英语教学研究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刘正光


在中国,关于外语学习,似乎大家都能说上几句。尤其是对外语学习(主要是英语)的效率,从官员到百姓,口诛笔伐、责难的多。更有甚者,有的将外语教学效率不高归咎于教师、归咎于教语法。这实在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语言学习,尤其是外语学习,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有其内在的本质规律和科学性,是一项系统工程。更何况中国的外语学习者群体庞大,学习者差异迥异,外语学习条件和社会环境严重受限,文化传统和思维习惯影响根深蒂固,等等。这些因素更使得中国的外语教学效率一言难尽。


事实上,比起指责来,提出有效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是需要大量深入、长期的研究和思考才能做得到的。最近,承蒙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崔刚教授垂爱,先睹了他花了十年心血研究中国外语教学的新著《中国环境下的英语教学研究》,一口气读完,感触良多,启发很大。觉得这是一部冷静思考、深入研究、解决问题之作。本书具有以下四个特色。


首先,这是一部深入剖析中国英语教学现状之作。中国的英语教学,规模之大、层次之多、动机之异、环境之限,在当今的世界是无与伦比的。也正因为如此,虽然成就巨大,问题也不少。作者仔细地观察当今中国外语教学的现实,客观总结与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指出,认识论上的二元对立造成了方法论上的偏激化、走极端,割裂传统与创新之间的联系与继承。比如强调目标语文化的学习时忽视母语文化的修养,强调听说能力应该同等重要时忽略读写能力的重要性,批判过分强调语言知识教学时否定语言知识教学的基本作用,理论引进的盲目性,等等。本书难能可贵之处,不是随声附和,异端指责,而是冷静思考与客观分析造成各种问题的原因,为解决问题寻求合理的办法。


其次,这是一部解决问题之作。作者在深入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中国英语教学的客观现实,深入阐述了中国英语教学改革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原则上,应该服务于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大局、应该立足国情着力解决我国外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应该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原则、应该遵循层次性原则。方法上: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洋为中用;充分归纳与总结我国外语教学的经验,为今所用;外语教育不同阶段的人员通力合作。作者在探索解决宏观层面问题的思路与方法的同时,对英语教学各微观层面都一一提出了建设性的解决建议。本书第三部分十二篇文章对语音、词汇、语法、口语、写作、文化教学、现代技术的应用等不同教学内容提出了具体的、操作性很强的方法和建议。


第三,这是一部具有思想深度之作。中国外语教学充满复杂性,国外外语教学理论林立。作者立足于中国外语教学现实,合理吸收各种理论、方法的长处,提出用“中庸”的思想来指导中国外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中庸”思想作为中国外语教学理论的思想基础,对于创造和谐的学术研究与讨论的环境,克服在理论与方法引进与借鉴上的偏激,处理中国英语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创新,有效协调学生为中心与教师为主导的关系,正确处理语言知识传授与语言技能培养的关系等,都具有很强的理论启发与现实指导意义。这完全符合当代外语教学理论和科学发展的趋势。当代外语教学理论中,折中主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这表现在教学方法上的兼收并蓄,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协调发展,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相互作用,等等。认知科学,作为当代科学的前沿科学,其基本观点就是相对主义。所谓相对主义,就是用普遍联系的观点,辩证地看待事物之间系统的内在关联。


第四,这是一部大局眼光之作。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关注的对象从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到大学英语教学乃至社会化的英语教学等一条龙问题,都有专论。如在小学阶段开设英语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小学英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小学英语教学的方法、小学英语教学中母语及母语文化的重要性等问题都有精辟的见解。大学英语教学的讨论不仅仅停留在大学英语教学本身,还扩展到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原则、方法,以及中国英语教学理论的建设等根本性问题。二是始终将英语教学改革和理论立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来研究,所发宏论更具有现实性、针对性和建设性。三是对母语、母语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始终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和深入讨论,指出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有助于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的根本目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鉴别能力。并从政策制定、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教材建设、教学活动的安排与组织、社会环境的创造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办法。


总之,全书理论联系实际,谈理论如数家常,易懂易接受;讨论问题从实际出发,有理有据,提建议,切中问题的要害,说思路,清晰可行。


以上读书心得,是为序。

2014年2月于湖南大学

前言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从事英语教学的研究当属分内之事。在过去十几年的时间内,在从事心理语言学和神经语言学教学与研究的同时,我也非常关注我国英语教学的动态,并积极参与了一些活动。基于对我国英语教学的观察与认识,我撰写了一些文章,陆续发表在有关的期刊和报纸上,希望能对我国英语教学的发展尽绵薄之力。现将我自2003年以来发表的一些主要的与英语教学有关的文章结集出版,以方便交流。


这些文章涉及英语教学的方方面面,如果读者能够有耐心读完其中的一些文章,将会不难发现,这些论文中都贯穿着三个核心的要点。一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在充分借鉴国外教学与学习理论的同时,力求解决我国英语教学的实际问题。二是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们的英语教学长期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这在一线教师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我国的英语教师中普遍存在着一种重技能、轻理论的倾向,把教学看作是一种技能,认为熟能生巧,不需要懂得那么多的理论。这种看法固然有偏颇之处,但是这也与我们的教学研究与实践脱节有一定的关系。许多研究者往往更加看重教学理论的所谓的深度,而忽视了它们对于具体教学问题的指导性。即使有所考虑,也往往不能够提出具体的教学建议。长期以来,我一直尝试着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构筑一座桥梁,利用各种机会力图把各种抽象的理论用一般教师能够接受的语言阐释出来,并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贯穿于这些论文之中的第三个核心点是我内心所存在的一种一以贯之的“中庸、平衡”的基本思想。儒家的中庸思想是我国道德智慧的精髓,它既是一种崇高的道德理想,同时也包含了丰富的方法论内涵。它主张观察和处理问题要把握适当的界限,维护事物本质的稳定性和事物发展的平衡性,避免走极端路线。长期以来,许多人对中庸思想有许多的误解,错误地以为中庸就是“和稀泥”、“无原则地调和”,甚至把社会存在的许多问题归咎于中庸。我不赞成这种看法。我认为中庸思想是一种积极的态度,是不断地在各种选项之中寻求平衡的过程。我们在许多方面之所以存在问题恰恰是因为没有遵循真正的中庸之道。遵循中庸思想的原则,我国英语教学所面临的许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找到真正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例如,关于英语课程的性质,我国基础教育界一度出现了关于“二语”和“外语”的争论,2008年8月8号的《中国教育报》曾经专门以“我们能否走出二语与外语的误区”为专题组织了一系列文章。其实道理很简单,中国的英语教学肯定属于外语教学的范畴,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否认“二语”的合理性,因为在两者之间还是有许多共同之处。二语习得的理论也可以供外语教学借鉴,只不过要防止生搬硬套,要充分考虑我国外语教学的具体环境和中国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此争论相关的是关于“学得”和“习得”的问题。这种学习方式在外语教学中是同时存在的,尤其是在我国的外语教学中,“学得”中往往包含有“习得”的成分,而在“习得”中又包含有“学得”的成分,很难把二者截然分开,片面地强调任何一个都是有害的。


本书共选择收集了我近年来发表的二十八篇与英语教学有关的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综论,主要包括探讨英语教学与研究总体观点的文章;第二部分是语言学习理论,其内容涉及对外语学习规律的讨论与探索;第三部分是英语教学实践,讨论了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具体问题;第四部分收入了一些英语教学评论或者不能归类于上述三个部分的几篇文章。所有文章均按正式发表的时间顺序排列,并保留了原来的格式。中国的英语教学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其中有许多问题有待于我们的回答。论文的内容只是我一些粗浅的看法,许多想法远未成熟,希望有关的专家批评指正。这也是本书出版的主要目的之一。


本书承蒙同门学兄、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刘正光教授阅读部分稿件,并在百忙之中作序,为本书作了许多的中肯评价,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崔刚


2013年12月于北京清华园

第一部分 综论

英语教学中的偏激化现象(1)


在我国,由于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的不足以及传统思维限制,往往出现忽左忽右的偏激化现象。这种现象在目前的英语教学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在全社会重视英语的同时,很容易忽视汉语的学习。经济的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国际化正在成为新的时代特征,英语作为国际交往中的最为重要的交流与沟通的工具,其重要性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但是,这样的环境很容易给人造成一种错觉,认为英语比汉语还重要,从而忽视汉语的学习。不重视英语是错误的,而因为重视英语而忽视了对自己母语的学习也同样是不正确的。在新加坡许多有识之士指出,新加坡20年来母语教育失败是造成社会凝聚力低的问题之所在。在我国,类似的问题也同样存在,一浪高过一浪的出国潮与此也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英语学习者要想熟练使用英语进行交际,必须要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这一点已经引起了我国英语教学界的高度重视,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英语教学领域的重要研究问题之一。但是,我们在重视外国文化的同时,却很容易忽视中国文化。我国目前广泛使用的各种英语教材中,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课文内容微乎其微。由此而产生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对于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来说,英语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使用英语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而绝大多数的英语学习者在通过了四级、六级甚至英语专业毕业之后,都不知道“孔子”用英语应该怎么说;像《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聊斋志异》等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在英语中该怎样翻译。我国各个层次英语教学大纲都把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作为教学目标之一,但是目前的英语教学只是把这一目标局限于口头上。如果在学习异国文化的过程中,不善加引导,学生很容易会盲目地接受西方文化中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和道德观,很容易忘记甚至疏远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另外,忽视中国文化,也不利于外国文化的学习。学习本国文化,有利于加深对外国文化的理解,提高自己鉴别和鉴赏外国文化的能力。


在重视听说能力培养的同时,很容易忽视读写能力的培养。在长期以来的英语教学中,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方面一直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学生经过了许多年的英语学习之后还不能进行口头交际,从而造成了所谓“哑巴英语”的现象。如何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尤其是口语能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我们也应该意识到,重视听说能力的培养,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读写能力。首先,听说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与读写能力的水平相关,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信息输入并通过内部语言系统进行加工,进而转化成一定程度的外部语言,而阅读是信息输入的重要途径,也就是说,没有足够量的阅读,要想提高口语能力也是不可能的。另外,读写能力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人士的基本标志,文盲与非文盲的一个主要区别在于文盲只能使用一种语言进行听、说的交际活动,而不能进行读、写的活动。听、说、读、写四项技能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在以往的英语教学中,我们忽视了听说能力的培养,在纠正这一错误倾向的同时,也要注意不要走向另一个极端。我们解决“哑巴英语”的同时,也要避免产生“文盲英语”的现象。


在批判过分强调语言知识教学的同时,很容易忽视语言知识的教学。交际教学法是在批判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在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过分地强调语言知识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