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互联网+ > 产品/运营 > 转折:眺望IT巅峰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转折:眺望IT巅峰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转折:眺望IT巅峰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转折:眺望IT巅峰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谢耘著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4-01

书籍编号:30168820

ISBN:9787302364207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11434

版次:1

所属分类:互联网+-产品/运营

全书内容:

转折


眺望IT巅峰


谢耘 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我们将发出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提出中国方案,体现中国作用。”


——中国外交部部长 王毅

编者按


本书作者谢耘博士是一位战略科学家,也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布道者。他对于数学、信息科学、哲学、宗教和历史都有非常精辟深刻的认识。本书阐述了作者对于IT产业发展的思考和对信息论的新认识,提出了虚拟映像和主体认识论的新理论。在本书成稿过程中,编辑作为出版行业的从业者,受本书理论指导和启发,从出版行业的实践谈一下主体认识论和虚拟映像理论对于出版行业发展的指导意义。


一、从IT行业发展的角度看信息管理的不同阶段


在数字化的信息(数据)与主体关系的演化历程中,第一阶段(数值计算)和第二阶段(结构化数据应用阶段)中,数据都服从于应用开发的需求。数据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是片面和碎片化的。在这两个阶段,数据不关心从全信息的整体角度反映客观世界的问题。相比应用,数据的地位是从属性,被支配的地位。


在第三个阶段(非结构化数据应用阶段),“信息将要支撑的,是主体虚拟世界本身,其实也就是支撑主体全“生命”过程。所以在这个阶段,信息既与前两个阶段一样,通过中间媒介与主体发生关系,同时还将以主体虚拟世界数字映像的形式,与主体直接、持续且紧密地捆绑在了一起。”


结合出版行业的实践,我们对第三阶段的理解如下:信息既可以通过应用与人发生关系,也将承担起传统出版行业的角色,直接通过内容向人提供服务——但是信息终将超越传统纸介质出版行业“作者-读者”的互动过程,进一步融合教学、娱乐等传统的、需要人与人交流的信息传达过程,实现“教-学”的沟通环节,部分参与和替代传统意义上必须由人与人交流、沟通的环节。从而实现“信息逐步与人作为一个整体而靠近”的目标。“这种结合,是人工系统在信息、或者说在智能意义上与主体的结合”。“从这个意义上看,以主体为基础的信息管理,本身也是众多信息应用中的一种”。


二、对主体认识论的认识


在非结构化数据应用阶段,需要“以主体为中心构建系统,以便为主体更好地服务”。主体的界定有很多种角度。本书提出了划分为“个人-企业-城市”主体分类体系。结合出版行业和教学实践,我们也可以提出“作者”主体,“专家和教师”主体。根据对主体认识论的学习体会,我们认为出版行业和教学领域的作者和专家、教师也是一类信息主体角色。作者和教师担任了传播知识的角色,他们的视角总和,可以构建虚拟世界的主观映像。将作者和教师的信息记录并数字化之后,可以以此为基础构建虚拟世界的数字映像。


比如现阶段在舞蹈教学实践中,人们还不能依靠计算机实现教学过程。实际上,依靠数字化技术,记录并聚合每一个舞蹈动作的综合知识体系,模仿教师授课过程,推送给学生,可以弥补目前舞蹈教学形态的限制。在舞蹈教学的实践中,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舞蹈专业师生,他们面临的难题不是舞蹈动作的教学,而是如何帮助学生领会舞蹈精神和文化。一个优秀的舞蹈教师主观认识,就是一个舞种的虚拟世界。设想通过挖掘和记录他们的主观认识,建立舞蹈的数字教学体系,可以弥补传统方式单纯依靠师傅带徒弟的方式的缺陷,以数字化介质忠实记录优秀舞蹈专家的教学精华内容,并以数字映像平台解决人在教学实践中水平参差不齐的弊端。


舞蹈界对于这种设想一直有很大的疑虑。实际上,IT技术要做的不是完全替代舞蹈教师的角色,而是把优秀舞蹈教师的教学环节模仿出来,降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压力。至于舞蹈动作和组合的提炼,舞蹈节目的编排等带有创造性的环节,还是交给人来完成。这个实践符合本书的结论:“主体的虚拟世界是主体智能的产物,而不是智能本身。这其中被数字化的信息,是智能产物的形式化表达。…这个数字映像就可以用数学结构,数理逻辑和数理算法来实现”。


本书提出的“主体认识论”,是指导数字出版行业发展最佳理论。数字出版行业的现状是急切而迷茫。很多人认为数字出版发展下去,将诞生人工智能产业。而现有人工智能理论的困境和难度可想而知。业界非常迷茫。


在实践中认识到,我们没有能力发展传统意义上的人工智能技术,但是我们可以采用人-机结合的模式,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改造很多传统行业的效率,降低成本。对于出版行业而言,如果说传统的出版物都是一个个信息孤岛,那么信息化平台就可以打破信息孤岛,让所有出版数据进行共享。数字出版平台就是打破了传统出版的“点”、“线”分割限制,建立了平台化的“面”的应用。数字出版的实践验证了本书提出的“以数字映像为基础的平台化应用”的目标。


根据不同的主体划分,可以界定信息管理的边界。本书从“个人-企业-城市”角度划分的主体,我们从“专家”、“教师”、“作者”角度划分的主体,确立不同的信息管理边界。从平台化和大数据的理念推导,这些数据最终必将会师,融合为一个更为庞大的,可管理的知识库,为社会服务。


三、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理论


本书的理论和应用模型全部建立在虚拟映像和主体信息论基础之上。与我们以往看到的金字塔状的信息理论模型不同,本书提出的各种理论和应用模型,都是围绕虚拟映像和主体信息的同心圆。这蕴含了很深的中国文化意义。圆是宇宙中最普遍的存在形式,中国文化建立了圆形的主体虚拟映像。与西方文化发散型思维模型不同,中国文化更追求内敛型思维模式。本书真正在IT技术领域确立了体现中国文化特色的理论模型。结合深厚的哲学功底,作者在本书中破除了西方文化指导下“人-机”二元对立的人工智能发展理论,解释了以往人工智能研究领域走过的弯路,揭示了“人-机”结合的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方向。


作者是一位有强烈民族自尊心和社会责任感的中国科学家。他多年的努力,就是从内心殷切期望能代表中国人,在IT技术发展历史进程中“发出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提出中国方案,体现中国作用。”本书的理论已经在神州数码公司的智慧城市业务中得到应用和验证,也已经在某初创公司的个人信息管理产品开发中得到应用。作为编辑,我期盼本书理论也能在中国数字出版和数据产业的大发展中得到应用,开创中国特色的信息服务和数据应用新局面。


受益于编辑职位,我较读者更早地接触并学习了本书内容,才有些资格在此班门弄斧,谈了自己一些认识。我深信,本书蕴含了作者深厚的数学、信息科学的理论功底,也饱含厚重的哲学、宗教以及历史的认识。作为读者,我的认识“窥一斑而难见全豹”。作者更精深的理论,更深层的思考,都蕴含在本书中,这值得我们不停地学习和思考!


本书编辑

城市虚拟映像与社会重构——用智慧城市改造和服务现实社会(为谢耘序)


神州数码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郭为


同谢耘博士一起合作已经十五年了。


这十五年来,他从一个优秀的产品设计师(主持研发了第一台中文掌上电脑),到优秀的项目经理(主持开发了中国最早的电子商务平台e-bridge),到领导神州数码的软件业务,到主持神州数码的工程院,已经成长为一个战略科学家。他对信息技术发展三个阶段的总结,特别是对于今天信息技术的应用开始进入虚拟映像的观点,我们具有高度的共识。也正是基于此,我们又共同组织、领导和推动了神州数码的智慧城市战略。


科学发展观说,社会发展要“以人为本”。人类社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关注人,但什么是人呢?马克思曾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直白地讲,子女眼中你是父母,医生眼中你是病患,雇主眼中你是员工,也就是说,在现实社会中,人是具有多重属性的。在虚拟网络世界里,人同样是以其具备的各种属性存在,虚拟映像就是对网络空间中这些属性的总和。今天的信息技术还没有做到对人的全息模拟,但对于人的多维属性抽象所形成的虚拟映像,已足够用来解决现实社会中极其复杂的问题。


当马云用支付宝颠覆我们对金融看法的时候,舆论哗然,但这只是开始。信息技术正在重构所有行业:特斯拉的电动汽车已经是个信息技术产品,《壮志凌云》这款游戏可以让所有人在电脑上真实体验飞行的全过程,作为集大成者的智慧城市,更是将突破传统城市中的种种不可能、彻底改变社会生活。


而这一切的肇始,就是谢耘博士在本书中将着力阐释的城市虚拟映像技术。


信息技术应用的三个阶段


信息技术从诞生到现在,一直呈现加速度的发展趋势。站在应用的层面,我们大体可以把它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以科学计算为目的和特征。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电子计算机诞生了,这项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最初的目的只是为解决炮弹发射后运行轨迹的准确性,使炮弹打得更准。之后,电子计算机强大的计算能力,主要用于科学以及航空航天等领域的数值计算。从现在看,这个阶段的计算机更像一个超级计算器。


第二个阶段,以关系型数据库为特征的事务处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成本持续下降,电子计算机开始进入更多的商业领域,而且,计算机已经不再是围绕一个点的计算而服务,而是围绕着一个流程、一个系统而工作。以企业的ERP为例,ERP的后台是一系列表单,这些表单是由关系型数据库管理。根据关系型数据库的要求,输入数据进行处理,自动输出标准化的结果。今天,关系型数据库仍然是商业活动中最主要的技术应用,从底层网络设备,到办公自动化系统,到业务辅助系统,到ERP应用,到商业智能,几乎无所不在。


第三个阶段,伴随着社交网络、地理位置信息服务、物联网以及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信息技术的虚拟映像特征越来越明显,大数据概念的提出,让我们更加肯定,信息技术的应用进入了虚拟映像阶段。


虚拟映像技术为什么会产生呢?随着信息技术的泛在化,每年有数十亿部智能手机投入使用,而一部普通的智能手机的运算能力,已经超过了1980年代亿次计算机。监控摄影机24小时不间断地记录存储,各种感知网络、社交网络和公共信息平台,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产生着各种格式的数据。这些海量数据存储于云端,它们脱离于特定的流程,是对人和物在网络空间中的真实记录。


这就是我们经常谈的大数据。传统关系型数据库已经无法解释、定义彼此间的关系,只能等海量、异构数据产生以后,再去寻找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而我们提出的“虚拟映像”,就是根据现实世界的结构,在网络空间中对这些碎片化的数据进行总和重构,形成一个现实社会的动态“倒影”。然后,我们就可以根据不同主题的需要,如教育主题、环境主题、养老主题等,从云端组织这些数据,进行统计挖掘,形成有针对性的应用,反过来服务于现实社会。


那么,让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下现实社会的核心形态是什么。


城市,人类社会的核心形态


答案就是城市。


1999年,世界人居大会提出的口号是——“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人人共有城市”。今天,城市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已成为全球性共识,新世纪的世界角逐演变为全球性的城市对话。


农耕时代,城市带来了文化、教育和商贸的繁盛。


早期农耕时代的城市,以军事防御和王权集中为目的,印度河畔出现最早的城市,距今已有5500多年。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后5世纪,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璀璨的明星——西方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与东方诸子百家及秦汉文化交相辉映。文化的繁荣成为早期城市发展的标志。


恩格斯说,城市是中世纪的花朵。10、11世纪,城市的复兴促进了手工业、商贸和交通的发展,形成地区性的贸易中心。宋朝的汴梁,作为最发达国家的皇城,拥有非常发达的河运和商路,聚集了100万人,成为农耕时代最大的城市。城市人口的聚集不仅促进文化的繁荣,更带动教育的兴盛,世界上最古老的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正是创办于中世纪。


工业化直接带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大量涌现。


城市发展的真正高潮是与工业化同步到来的。人口的职业与空间转移在同一时间发生。聚集效应凸显,城市的力量真正释放出来。随着早期工业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土地功能改变,推动大量的农业人口迅速成为城市的工人阶层。人口大量聚集的城市如雨后春笋一般迅速出现,200年间,彻底改变了地球的面貌,也重构了世界的权利地图。


在工业化前期,城市为居民创造了更加丰富、便捷、舒适的生活条件。频繁的社会交往和交流,创造了更多商业机会和创新创意。城市的规模也急剧扩大,从百万人口规模进到了千万人口的规模。规模的扩大也带来了“大城市病”,环境压力、交通压力、能源压力、人口压力、服务压力成几何级数成长。如何平衡成长与“大城市病”,如何可持续发展,摆在城市发展面前。城市因人而生,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人?


同时,随着国际化的推进,全球城市之间的竞争也日益剧烈,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