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读物 > 论生成与消亡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论生成与消亡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论生成与消亡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论生成与消亡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古希腊)亚里士多德(Aristotle),荆素蓉,杨珺等译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11-23

书籍编号:30167370

ISBN:

正文语种:中英对照

字数:28646

版次:

所属分类:外语学习-英语读物

全书内容:


On Generation and Corruption
论生成与消亡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著
荆素蓉 杨珺 译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总序

外研社自创立之日起就一贯秉承“记载人类文明,沟通世界文化”的宗旨。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们陆续出版了“九十年代英语系列丛书”、“大师经典文库”、“英美文学文库”等系列经典图书,在最大限度满足国内英语学习者阅读需求的同时,也为中华民族引进和吸收海外优秀文化发挥了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


在多年出版实践中我们发现,对原版图书简单地以外语形式呈现,会使一些初级和中级外语学习者望而却步;而纯粹的译著,在翻译过程中又容易失掉原著中的某些精妙之笔,甚至丢失信息,因为每种语言都蕴含着其他语言无法精确对应的情致、智慧和对真善美的洞见。文化交流本身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因此在大量引入外文作品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本民族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和传播,即把中国文化传递给世界。


基于上述考虑,我们应时推出“外研社双语读库”,立足经典,涵盖中外名家名作,涉及社会科学各个领域,以书系划分,采用双语编排,对文化背景附有注释。旨在积累世界各民族精粹文化的同时,向世界传递中国文化,为国内广大英语学习者提供题材广泛、质量过硬的双语经典读物,也为社科各领域学者了解西方学术经典提供优质的研究素材。


2010年1月,双语读库“文·书系”出版问世,该书系收录了20部西方经典著作,多出自19和20世纪著名作家、学者、思想家和哲学家笔下,作品的题材丰富,包括传记、小说、游记、杂文、回忆录等。该书系自问世以来,受到了广大英语爱好者的欢迎和好评。


2010年3月,外研社和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联合设立“外汉翻译教学研究基金”项目,选取百余部国外经典学术著作,面向全国高校公开招募翻译项目组,参与投标者遍及全国近百所高校,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中标的译者多为全国重点高校的翻译专家、学者及中青年翻译人才,经过层层选拔脱颖而出;每个中标项目组还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顾问,为其提供专业领域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此次推出的双语读库“学·书系”拟收录该“基金”项目中的优秀译作分批次进行出版,并细分为哲学辑、经济学辑、历史学辑、地理学辑、语言学辑、社会学辑、教育学辑等。“学·书系”依旧采用英汉对照编排,可作为社科各领域的学术研究读物以及中、高端英汉双语读物使用。


“学·书系”所选原作虽为经典名著,却也无法避免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希望读者朋友们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各篇译作均为译者倾尽全力、呕心沥血之作,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译者 序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古希腊斯吉塔拉人,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师从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做过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亚里士多德曾语“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在质疑创新与发现建构中,他成为“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马克思语)。有人说亚里士多德在“太阳底下的每一个问题几乎都有一席之地”。确实,他的博学不仅统治了西方两千多年,而且就是在两千年后,几乎每个学科的重新启动都是在排除他的思想阻碍的过程中开始的。


同他的老师柏拉图崇尚的理念相反,亚里士多德走的是一条经验之路。总体上他认为,人类生活及社会的每个方面,都是思考与分析的客体;宇宙万物不被神、机会和幻术所控制,而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运行;人类对自然界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是值得的;我们应当通过实验和逻辑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


《论生成与消亡》是亚里士多德的一部论文集。在这部作品中亚里士多德认为天体和地球是由不同的材料组成的。他提出了月层的概念,月层以下的一切物体都是由土、火、水、气四种元素组成,他认为土和水具有引力,总要趋于宇宙中心;气和火具有轻的性质,总要上升到高空中的天然位置;月层以上的天体则是由一种纯洁的第五元素“以太”组成。亚里士多德认为这四种元素还不是“最终基质”,更基本的是四种不同的性质——冷、热、干、湿,它们两两结合而形成了这四种元素,四大元素的不同组合就形成了世间万物。


通过论述,他试图回答这样的问题:质料之外,是不是还有别的“原因”存在?这样的“原因”是一个还是多个?是不是还有一些东西,在个别东西之外独立存在?有生灭与没有生灭的东西,他们的原则是相同的还是不同的?“一”和存在是实体还是属性?不论是学说纷呈的古希腊,还是亚里士多德之后的几千年,哲学家们都在追寻着问题的答案。然而,存在是什么,换言之,实体是什么,不论在古老的过去、现在以至将来,都是一个让人不断追寻却总得不到答案的问题。


此次重译《论生成与消亡》依据的是英译本,即通过间接译或转译的翻译路径来进行的。我们知道,翻译的过程是一个阐释的过程,译者个人的主观理解和认识或多或少会掺入其中,而转译的话就相当于是对阐释的阐释。我们重译的文本是哈罗德·乔基姆的英译本,据我们推测,这个译本要么是依据希腊语原本译出并采用了引申式的译法,要么也是像我们的译本一样是依据其他语种译本转译出来的。无论是哪种情况,为了使这种因翻译活动的本质属性而导致的偏离保持在最低限度,我们将坚持这样的翻译原则:不任意增删,不过度阐释,尽量完整地再现所据英译文的总体风貌,力求译文忠实准确,清通可读,为读者提供对亚里士多德在相关论题方面哲学思想的另一种可能的解读,进而有利于亚里士多德哲学思想在我国的进一步传播与接受。


作为重译者,我们处于比前辈更有利的地位,拥有比前辈更多更完善的工具书和可供查阅的参考资料。因此,我们在重译的时候充分利用了前辈和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不仅力求行文和语言较之前的译本能有所改进,还在认真讨论和再三考虑之后重新确立了书中一些关键词语的译名,如我们把书名改译成了《论生成与消亡》等等。至于这些修改是否合适,真诚希望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不吝指教,提出宝贵意见。


此次重译《论生成与消亡》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组织的“外汉翻译教学研究基金项目”第二批的翻译课题之一,从2010年10月至2011年3月历时半年完成。在此,作为译者,我们首先要特别感谢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为我们提供了这次翻译机会,其次我们还要特别感谢课题组的两位审校专家: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杨德友教授和山西大学科哲中心何华博士。杨教授对翻译前期阶段的译文进行了认真审读并就译文中个别关键词语的理解和表达提出了十分中肯的建议,为我们后续翻译的顺利进行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何华博士在通读全部译文之后特别对术语表进行了仔细修改,为全书的译名及术语统一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此外,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的郭小玉、苗婷婷、姚晓菲和张茜四位研究生也参与了本课题的工作,她们认真负责地按时完成了术语整理等前期准备工作,为本课题的顺利进行赢得了时间。在此,我们也向她们一并表示感谢。


译者


2011年夏

Book I
Chapter 1
Our next task is to study coming-to-be and passing-away. We are to distinguish the causes, and to state the definitions, of these processes considered in general—as changes predicable uniformly of all the things that come-to-be and pass-away by nature. Further, we are to study growth and \'alteration\'. We must inquire what each of them is; and whether \'alteration\' is to be identified with coming-to-be, or whether to these different names there correspond two separate processes with distinct natures.
On this question, indeed, the early philosophers are divided. Some of them assert that the so-called \'unqualified coming-to-be\' is \'alteration\', while others maintain that \'alteration\' and coming-to-be are distinct. For those who say that the universe is one something (i.e. those who generate all things out of one thing) are bound to assert that coming-to-be is \'alteration\', and that whatever \'comes-to-be\' in the proper sense of the term is \'being altered\': but those who make the matter of things more than one must distinguish coming-to-be from \'alteration\'. To this latter class belong Empedocles1 , Anaxagoras2 , and Leucippus3 . And yet Anaxagoras himself failed to understand his own utterance. He says, at all events, that coming-to-be and passing-away are the same as \'being altered\': yet, in common with other thinkers, he affirms that the elements are many. Thus Empedocles holds that the corporeal elements are four, while all the elements—including those which initiate movement—are six in number; whereas Anaxagoras agrees with Leucippus and Democritus4 that the elements are infinite.
(Anaxagoras posits as elements the \'homoeomeries\', viz. bone, flesh, marrow, and everything else which is such that part and whole are the same in name and nature; while Democritus and Leucippus say that there are indivisible bodies, infinite both in number and in the varieties of their shapes, of which everything else is composed—the compounds differing one from another according to the shapes, \'positions\', and \'groupings\' of their constituents.)
For the views of the school of Anaxagoras seem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